明末的黨爭,東林黨和閹黨本質是否存在區別,請客觀評價?

生說




有句話說:明朝之亡,亡於黨爭。

實話實說,這句話沒有錯,怎麼理解這句話? 明朝末年,內憂外患,尤其是東北滿人崛起,對明朝形成了很大威脅。這就對明朝朝廷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挑戰。如何應對滿族人的崛起?是戰是和?要戰如何戰?錢從哪裡來?圍繞這些問題,朝廷內部形成不同意見。



東林黨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說多了複雜,簡單說,東林黨是儒家思想的衛道者,是明朝祖制的維護者。和宋朝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司馬光是一路人,司馬光也是儒家思想的衛道者,是宋朝祖宗家法的維護者,一切不能變。 王安石的變法成果全部被司馬光推翻。

東林黨一心想著維護祖制,至於朝廷面臨的實際困難,東林黨不關心,也拿不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說句公道話,東林黨並非東南商人利益代言人 。比如,朝廷打戰要錢,有人提議要提高商業稅,從祖上定的三十分之一提高一些,東林黨對此極力反對,在他們的阻止下,皇帝也就無法實現提高稅收。



打戰實在缺錢,萬曆帝派出太監徵收礦稅,東林黨也拼死反對,東林黨的老大李三才和老二葉向高上書罵萬曆帝,罵他要這麼多錢帶進棺材。萬曆帝從27歲以後直到57歲去世,再也沒有出過紫禁城的大門,你說他要錢做什麼?真的是打戰要錢,沒錢軍隊馬上就譁變,明朝即刻會土崩瓦解。

後世許多人把東林黨當做商人利益的代言人,這是不對的。東林黨只是衛道士和祖宗家法的捍衛者,沒有其他目的。 太平盛世,行規矩導的東林黨沒有問題,但如今遇上遼東滿族崛起這樣的大問題,如果再按照祖制一點都不變通,那不就是等死?



閹黨其實就是帝黨

閹黨不只是魏忠賢的黨,魏忠賢是閹黨門面上的老大,幕後老闆是木匠皇帝。所以說閹黨就是帝黨,就是一群比較聽上頭話的人。這些人不死守成規,只要皇上下令,他們都願意變通。皇上說打,那就打;皇上說和,那就和;皇上說要去南京那就去南京;皇上說要錢那就想辦法找錢。

這些人不會拿祖制綁架皇帝,而是希望在危機面前和皇帝同心同德,不迴避問題,切實拿出解決方案,比較靈活。東林黨只管叫你不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但自己又提不出解決辦法?錢從哪裡來?東林黨不管,反正不能加稅,不能與民爭利。

在天啟皇帝后期,魏忠賢通過打壓東林黨,安排聽話的親信,已經幾乎實現了對權力的操控,基本擺脫了東林黨對朝廷的祖制綁架,初步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服從體系,樹立了朝廷權威,此時如果天啟帝下令遷都南京,魏忠賢操辦,將無人能擋得住。而自視甚高的崇禎皇帝就做不到,這就是木匠皇帝的厲害之處。假使木匠皇帝朱由校不是在22歲去世,明朝絕不會亡的這樣快,這是我學明史的基本心得之一。

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都明白了東林黨和閹黨的關係了吧?


坐看東南了


首先,需要說的是“閹黨”是包括投靠魏忠賢的文臣。其次,兩者當然有本質區別的,東林黨畢竟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其內部文化、文學氛圍較為濃厚,且相對更清廉。最後,“東林”被擴大化了,有些人甚至把閹黨文臣放入東林文臣內。

(1)“東林”和“閹黨”內部都有能人

東林黨是有思想文化的、有一定治國帶軍能力的人的鬆散集團,而且許多人都有一定的治國帶軍才能,例如葉向高、趙南星、孫承宗等。同時,也夾雜著不少能力不高、只會喊叫的人。

閹黨除了宦官外也有大批文臣。但是以魏忠賢的決心為核心。宦官是沒有行政管理經驗和能力的,靠的是崔呈秀、閻鳴泰、王洽、張鳳翼等人去執行,這些人的人數要比“東林黨”人數大得多。他們之所以加入“閹黨”主要是因為貪腐、工作錯誤等被參劾或政治鬥爭失敗。

(2)你是清流東林;爾為閹黨太監,橫批:二禍

前面是一位讀者罵我的,主要是我經常說些“反腐”的話,對一些有才能的大貪官經常持批評態度。後面那句話和橫批則是我回復該名讀者的話。

“東林黨”在天啟朝無疑是起到正作用;但是消滅魏忠賢后,雙方的“黨爭”帶有很強的“意氣”,所以,他們在崇禎朝都是“禍害”。

例如錢謙益就是“東林黨”後期的領袖,但他除了詩詞歌賦外,政治上能力不高、人品低下。

(3)“黨爭”只是明亡的原因之一

對於明朝滅亡的原因,許多人都將其歸結為一點——黨爭。“閹黨”造成的“禍”,主要是專權和以不合法、不合理、危害性更大的方式進入他們不懂的行政領域、軍事領域,超脫了既定的司法偵查權領域,從皇權手中的工具變成了皇帝本身。

本來,太監通過制衡文官的行政系統、“廠衛特務統治”掌控司法偵查權、“鎮守太監”監視軍事系統,從皇權內部劃出一部分權力用以“代替”皇帝監視文武。但他們從未管理過國家,管理國家的仍然是文官系統。但萬曆之後,這一傳統被打破,“礦監”地出現本身就是亂象開始。

(4)大明亡國並非僅僅“黨爭”,它是“綜合原因”導致而非一點

國家的失敗和滅亡,很難有一種原因、一個因素。例如外戚專權?西漢、東漢立國前後四百餘年,期間外戚專權就達三百多年。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大朝代不會因為一個問題沒搞好而滅亡的,只能是綜合性原因。


坐古談今


不黑不吹, 兩者沒有多大區別,都是因利益而結合在一起的政治派別。需要注意的是這哥倆和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是完全不同的,因為這兩個政治派別並沒有完善而嚴密的組織架構,也沒有黨 章 規 制,更沒有政治綱領和行動路線。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它倆都是朋黨或者說共同的利益集團。

從組織架構上來說東林黨主要以知識分子,在朝在野德官員及士大夫為主。代表人物有:李三才、左光斗等人。閹黨主要是宦官及依附其生存的官員為主,包括以地域劃分的齊黨,浙黨等。代表人物就是魏忠賢。

在說下政治主張,東林黨的政治主張是:廣開言路,反對宦官當政,反對礦稅。閹黨好像沒有什麼明確的政治主張,(可能有,但我不知道)。其實說到這還要多說下東林黨在學術上的主張:提倡求真務實,反對虛無空談,崇尚實用主義。這些主張對當時的士林風氣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利益關係呢?東林黨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閹黨呢想了半天就給安了個享樂主義。

明末的兩黨之爭那真的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從“紅丸案”“京察案”“國本案”等鬥爭中可見一斑。在這裡在多說幾句。為什麼說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讓明王朝更快的滅亡呢?

先說閹黨,這群人把持朝政,敗壞政治,為一人的享樂致天下不顧。在其當政期間貪汙腐敗橫行,吏治崩潰,搜刮民財一個比一個厲害,老百姓不甘壓迫紛紛起兵造反。東林黨在前期被閹黨壓制狀態下所提倡的口號和自身的行動對當時的經濟發展、社會風氣、學術研究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不黑不吹,東林黨本質上代表的是江南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針對朝廷的工商業稅是極其反對的。原本朝廷收的稅賦主要是自耕農,但明末自耕農大量破產淪為這些大地主,大商人的佃農。而這群地主商人們又依靠代言人們的努力極少交稅,這就行成了惡性循環。自耕農越少朝廷收的稅就越少,收的稅越來越少,可需要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為了彌補財政,只能加稅,而加稅又讓更多的自耕農破產。最後百姓不甘壓迫,只能造反。東林黨前期正面積極的形象在其當政時期發生大反轉,這也是其在後世褒貶不一的原因。

其實萬曆皇帝不該滅掉閹黨,致使東林黨一家獨大,讓後來自己不得不過於依賴東林黨。兩方平衡才是帝王之道啊!





十八般武藝7


東林黨始創於南宋時期,是經濟重心南移後,南方產生了許多大商巨賈,這些人掌握大量錢財但沒有政治權力,於是就利用手中的錢財大力賠植讀書人,送他們入朝為官,幫他們謀取政治權力。這些人發展到明朝中後期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規模,被後人稱為東林黨。這些人呢主要是為其身後的商人謀福利的,也就是說他們不差錢,主要爭的是地位和更大的利益,不向皇室孝忠。而閹黨是成祖時為了監查百官而設立的特務機構,到明後期勢力極為龐大,他們掌握龐大的權力,主要追求的是物質亨受。基本上是向皇帝負責,忠於皇室的。


簡單點挺好7


沒有大區別,都是明朝之臣,都在為自己的組織謀福利,皇帝只要平衡好,就可以了


昨天的事兒


感覺明朝開始就有所謂三權分立。立法權在皇帝手中。倆黨互相牽扯。皇帝在中間把握方向。分輕重。。


黃氏錒信


沒區別,都是封建王朝的狗


彌勒佛28017658


黨爭是利益集團之間矛盾的表現,實質是對權力的控制並使權力為己服務而不是社會大眾,集團利益都小於社會群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