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究竟是從左往右讀,還是從右往左讀?

tyuiozxfgyhvjofxc


題主:對聯究竟是從左往右讀,還是從右往左讀?

一副對聯,上下聯有先有後,怎樣去識別呢?可從橫批\\聯尾\\書寫材料的設計以及作者的書寫習慣來判定。

1.看橫批。

如果橫批是從左往右念,則對聯也是先左後右,即左聯為上聯,右聯為下聯。如果橫批是從右往左念順口,則對聯右為上聯,左為下聯。


2.看上丶下聯的聯尾。

聯尾仄起是上聯,聯尾平收是下聯。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就看七言聯的尾字“柳”與“天”,“兩個黃鸝鳴翠柳”,不管是放在左邊還是右邊,都只能做上聯,“一行白騭上青天”則只能做下聯。當然,有了橫批,橫批從左往右念,上聯在左側,下聯擺在右側。


3.書寫材料的設計。

舊式的多尊崇右為大,右為上聯,左為下聯,排版的字也從右往左排列。如今,大家樂於從左往右書寫,規則從左往右,左為上聯,右為下聯,約定俗成。

4.作者的書寫習慣。

可以多研究,多探討該楹聯作者的書寫習慣,老學究愛寫繁體字,幾十年如一日,對聯習慣從右往左逐字來寫,右邊是上聯,確定從右往左讀。追求新潮的,如我們大多數人,習慣了左為上聯右為下聯,從左往右來讀就OK了。

綜上所述,辨別上下聯,怎樣讀起來,注意橫批/聯尾仄還是平/書寫材料及學者書寫習慣,從左往右也好,從右往左也罷,上聯優先,下聯收尾,根據特定環境而論!頭條號 恭請您分享對聯中的樂趣,留評交流,感謝關注!


ZHANGRUPlNG


要說對聯的讀發是從左到右還是從右到左,著就要先看對聯的貼法。至於對聯的貼法是上聯在左還是在右,著就要先看橫幅的開頭落尾。如果橫幅是左起右落,那貼對聯必須是上聯在左下聯在右;那讀法就是從左至右讀。如果橫幅是右起左落,那對聯的貼法就是上聯在右下聯在左。那讀法就要雙右到左來讀,著是我的看法你認為呢?



農民愛攝影


我個人認為,對聯是從古至今人們在春節都貼對聯。至於從右到左念,還是從左到右念。我想,中國有句俗語:無規矩不成方圓,對於對聯是先人文化創造的産物,它就有一定讀法規矩。它的格式為豎寫,按先人們的讀法規矩,應該從右到左念。至於先左後右念,那是個人的思維,不是先人規矩和文化傳統規矩。為啥新出版的歷史名著還是採用傳統豎式版呢?就是它有規矩及傳承。


六九樂


簡答:1,你是對聯的主東,面向外站著唸對聯(從左往右);

2,你是對聯家的客人或者鄰居面向大門唸對聯(從右往左);

3,上面這兩種念法是傳統的。4,官府對聯和政府對聯傳統的是面向大眾,(同1);現代唸對聯方式是中國大陸文字改革(六十年代)以書報排版念法;至今我國民間仍然是兩種念法(寫法)。各取所愛,有理無害。




團圓83


對聯的讀法按照舊的八股文來的講,理應從右往左讀,右為上,左為下,以前的老書,老字帖,請柬書信都是豎式格式。所以臨帖請柬也必須從右往左開始,但是,現在有所不同的是,年輕人貼對聯不分上下聯,信手貼來,還陣陣有詞:貼哪邊都對,也有從右往左唸的,也有從左至右唸的。哈哈哈!


老蕭111


古代寫字讀書,皆是從右而左!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實行文字簡化,而且排版也做了調整,從左到右。對聯未入此列。老讀書人寫對子從古法!從右而左。現代人寫對聯從今,從左至右!總之,一付對聯的左右,看橫額便知,額書左,則左讀,額書右,則右讀之!





靈虛子道人


古籍書都是豎著編排印刷出版,是從右到左讀。對聯也是豎著寫,理應也是從右到左讀。面向對聯,先讀右邊,再讀左邊。上聯(出聯)在右,下聯(對聯)在左。現代的書寫習慣是從左到右橫著寫,也是從左到右讀。橫批是從左到右寫,因此,應該從左到右讀。😊🙏❤️


林珂明


按照自古以來的慣例,對聯的讀法和古代文字的讀法相同,都是從右往左讀的,所以一般右邊是上聯,左邊是下聯。

發展至今,也有許多人不按古代慣例來貼對聯了,出現了左邊貼上聯,右邊貼下聯,從左向右讀的情況。一般來說,這種情況的橫批也同步改為從左向右讀,可據此判斷上下聯。

再就是根據對聯仄起平收的通則來判斷,最後一個字是仄聲的是上聯,平聲的是下聯。

如果出現橫批從右向左讀但上聯貼左邊,或者橫批從左往右讀但上聯貼右邊,說明是不懂胡貼的!


月照江


對聯的讀法應當遵從中國古代文明文化的發展史,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淵源流長,博大精深,古籍書和對聯都習慣從右到左的順序書寫和朗讀,這一順序是傳統,所以應當從右先讀上聯,再讀左的下聯。現代現實生活中貼著的對聯中也偶有上聯在左從左讀的,這種是少數。


807怒江一心


對聯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它以簡練精悍的字句及合轍陰陽頓挫的音韻來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既然是傳統文化,那最好以傳統的方式存在:面向對聯,右上左下。上聯仄聲收尾,下聯平聲收尾,橫批也是右向左讀。由於時代的變化,現代文版習慣於左向右讀,這也未嘗不可,但傳統的東西如果失去它的精華部份,那就得不償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