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限制孩子吃零食的慾望,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媽媽知道嗎?

用戶65989238


我覺得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凡事都得有個度,如果已經是過分限制了,必然會讓孩子對零食產生過高的渴望,甚至是好奇、叛逆。



先說個例子:有個朋友,因為小時候基本上沒有穿過新衣服,基本上都是姐姐替換下來的,導致現在見衣服就買,好像沒有合適不合適一說,只有喜歡不喜歡。她自己都覺得這是病,但是控制不了。

所以如果我們過度控制孩子吃零食,在孩子心中,對零食的渴望程度超出我們的想象,一旦有一天他可以吃零食了,會是什麼樣的局面呢?

我對我家孩子吃零食的做法是:可以吃,但是需要定量。每一樣零食都可以嘗試,都是需要經過媽媽的允許。


為你踮起腳尖


朋友你好。

朋友提到的問題是一個比較嚴肅的問題,在這裡我也想講講自己的一些看法。


心理缺陷確實是存在的,並且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同在於,有些朋友表現的比較明顯,有些朋友是在一些比較隱秘的方向有缺陷。而心理缺陷的存在也確實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但我們已經不注意幾十甚至幾百年了,我們是否就只收獲了負面的結果呢?


既然我們用到的詞是缺陷,那麼也就是說這些東西是在過去我們缺失的一些東西。而在我們知曉心理缺陷之前,先接觸的應該是生理缺陷。大家也都知道,生理缺陷很多時候是先天性缺失,並不能通過後天改變,但是心理缺陷不同。因為我們的內在並不是說固定下來就不能改變或者一直保持一個狀態,我們的內在受很多方面影響,是動態的,也就存在後天改變的可能。

用最直觀的例子,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在特別完美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成長過程中也都會與父母或者其他人鬧過矛盾,有過讓自己後悔的事情,那麼,就可以說對於過去我們是缺失一些東西的。但是成年之後,我們也都做出了一些改變。


在這裡就有兩點我覺得應該重點提一下:

第一,從小到大的成長是一個必然有缺陷的過程。

原因在於:無論家庭和社會對我們的成長有多照顧,總會有一些是照顧不到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個人具備選擇權,很多時候不是父母照顧的好、引導的好我們就能聽明白,就能理解,甚至做到,可能我現在只是想玩遊戲;成長的過程往往是具有侷限性的,也就是我們往往只能集中注意力讓自己某方面成長,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再去考慮其他,這樣其他的就可能存在一定的缺失;我們的精力有限,總要做出取捨,如果我這會兒不想玩遊戲,確實想得到一些東西,但我的精力限制要求我必須去做出取捨,留下一些東西,缺失一些東西;即便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某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長和收穫,也不代表,在未來這些方面的成長就足夠了,還需要成長,就使得我們更要做出合適的選擇。

那麼,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每個人身上都肯定是存在一些缺陷的,這是正常的,並且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第二,缺陷是每個人的一部分,即便要解決也要從自己出發。

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以及我們對過程的理解,造就了現在的我們。但我們有能力改變一些缺失的時候,我們確實變得更好。但是在看待缺失或缺陷的時候,也許我們應該更寬容更接納一些。

它和其他部分組成了現在的我,雖然有時候給我帶來了不良影響,但我本就是一個普通人,我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做的很好;精力有限,總得做出取捨。

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態度,我小時候吃了很多苦,那麼我的孩子不能吃苦,所以對孩子很溺愛。我當然很能理解這些家長的用心。但是,我是基於小時候吃了很多苦,所以才不想讓孩子吃苦。也就是那段經歷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缺失,我們在用對孩子好來彌補對自己過往的缺失。我們可能會感覺好一些,但過度的溺愛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呢?也許,會讓他在社會上難以獨立的。這是家長想要的麼?

那麼,我想這裡表達的意思就已經明確了。


過分限制孩子吃零食的慾望,是否必然會帶來心理缺陷,在這裡是不能這麼絕對的看的。雖然,任何過分的行為都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這個行為對孩子產生何種影響,孩子本身對這個行為的看法更為重要。我們這裡說的吃零食,而不是不讓孩子吃飯,所以,孩子的基本生存需求是滿足的。如果孩子認同這樣的行為,這個行為沒有帶來很多的矛盾和反抗,那麼,它產生的積極意義也就比較多。

但其實很多時候,這是比較難把控的,因為任何行為都包含了積極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過分限制即便在孩子認同的前提下,也可能帶來過分完美,偏執等負面影響。而這也再次佐證了,成長是必然伴隨缺陷的。我們對待自己的缺陷,對待孩子的缺陷都應當秉持寬容接納的態度。有了這個態度,我們在想要做出一些改變的時候,才更輕鬆更有動力。

當然,成長中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多方面的,單一行為有時候並不足以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而作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

有次我在某培訓機構和機構裡孩子的家長交流的時候,我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你想培養什麼樣的後代”。

這個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如果我們想要孩子能夠真的有出息的話,那並不是我們只養活他,讓他用心學習,不操心其他方面,就能夠做到的。而這樣的模式,更偏向於養“寵物”,而不是培養繼承人。培養和養活,這是兩個很重要的詞。

當然,現今社會,家長其實是很辛苦的,為了生存往往沒有很多時間去照顧培養孩子,孩子不出一些問題,自己能夠一些休息時間,家長就燒高香了。所以有時候我們把更多的負面情緒帶給家裡,影響了孩子;把自己身上氣撒在孩子身上;追求一些諸如命令,打罵之類簡單粗暴的方式,來達到教育目的,為的是自己能靜一靜。

但是孩子在小的時候,是沒有是非觀念,價值觀念,對錯觀念,除了本能沒有任何心理防禦能力的,他唯一會的學習方式是模仿,而模仿的對象自然是自己的父母。在這個時候我們自身的一些不良的東西是很容易被孩子學過去的。在這裡,要說一個題外話,抑鬱焦慮是確實存在的,不是矯情。抑鬱焦慮對孩子成長是有負面影響的,因為如前所說,孩子會學習父母,並且抵禦不了家長負面情緒的侵擾。有的嚴重的,會留下非常重的心理陰影,持續幾十年。一些負面的東西,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展現出來,如果展現了,也彆著急,做好後面的引導,未來很長,有足夠的機會去改變。畢竟人無完人。

是的,人無完人,基於孩子唯一的學習方式是模仿,我們就可以提出來,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問題甚至家庭問題,如果我們自身和這個家庭散發出的更多的是積極因素,那麼,這要比我們更多的陪伴引導說教來的更有價值。所以,解決自身問題,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解決好自身問題,帶給另一半帶給這個家庭的負面影響較小,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減小,夫妻關係也會比較容易處於一個好的狀態;另一方面,我們自身以及夫妻關係將會傳遞出更多的積極影響。

也許,以為結了婚就這樣了,就可以不用做太多的想法,可以稍微改改了。畢竟如果我們傳遞給孩子很多負面因素,短期內可能給我們一些空間,但未來,這必然會給我們自己帶來很多不和諧。


父母對孩子的愛我很偉大,但有時候我們必須要思考,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我們的行為給孩子帶來了什麼,我們的行為是否是他需要的。

若干年後,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開始自主選擇生活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把注意力逐漸挪回自己身上,去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一些問題,去相信孩子總會尋得出路,去相信孩子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呢?我想我們不可能做到完全放手,但

如果我們不是把它當作溫室花朵去培養,和他一起經歷了風雨,那在他獨立之後,也許我們會有更多的寬慰和底氣

也許當我們或自己的孩子,回想起父母,腦中想起來的是“我知道他們很努力,很努力的對我,雖然有爭吵,雖然有矛盾,雖然有不和,但我知道他們也只是普通人,會犯錯,也不完美,但他們依舊是我的父母,是我最愛的人,也是最愛我的人”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放手。

當然,生活中總有一些我們釋懷不了的東西,我們也都有權力繼續抓著不放,但生活並不容易,有時候我們需要放過自己。


成長,是一個畢生話題。有些問題,確實是我們暫時解決不了的,但未來也總會有機會讓我們去解決這些。所有需解決而未解決的問題,都會成為我們的拖累。雖然我們不能解決所有,但也正是有了承受,人生才有價值。

祝好


老友手札


凡事都是要張弛有度,適度而止。一旦事情做過火了,就會出現極端的反應。過分限制是不可取的,零食對孩子來說,就像糖果,特別想吃,孩子吃上糖果時候的那種享受,沉醉真的是無法用詞語來形容的。所以可以給孩子吃零食,但是必須要限制量,也必須要經過大人的允許才可以吃。


愛吃糖果的小公主


孩子對零食的渴望是天生的,所以如何做才能達到平衡,這需要媽媽們不斷的摸索,才能讓孩子形成對零食的自控能力。過分限制肯定不是個辦法,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對零食更加好奇,更加渴望,一旦讓孩子接觸到零食,那就無法管教,甚至孩子大了以後,都會對零食有莫名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