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覺得明朝是“虛偽的王朝”,用虛偽的話騙老百姓,這是為什麼?

笑似花解語ID


問題是明朝,那麼我們就來說一說明朝,說完了,就知道答案了。

首先明確一點,明朝是被黑的最慘的一朝。

儀表堂堂的明太祖在搜索引擎看來,就是右面這一副鞋拔子臉/捂臉

為什麼要被黑呢?

因為,明太祖,沒有站在掌握了話語權的那個群體一邊。

他站在了百姓一邊。
在稱帝之前,明太祖已經十分深刻的認識到,蒙元之所以這麼快亡國,是因為它的無政府統治,對資本的無約束狀態。

太祖感慨的說,蒙元亡於寬,等我坐天下,必以嚴治國。

明太祖為了愛惜老百姓,為了給老百姓減負,把一切都做到了極致。

首先,太祖結束軍事利益集團治國的制度,重新恢復文官體系,從而結束了蒙元時期的無政府狀態。

其次,元朝時,蒙古人腦洞清奇,任用色目人為官,控制交通要道,設卡徵稅,完全以商業稅來支撐整個國家。太祖改變了國家的無政府狀態,抑制和打擊跨境貿易和走私貿易,並把帝國的稅收,重新以農業稅為本。

第三,太祖擬定了較低的農業稅率,大約在5%左右,和宋朝大約15%相比,要低很多。

第四,明朝相對宋朝,官僚體系薪酬較低。但在明太祖看來,農民種地那麼辛苦,而當官的又不用幹辛苦的體力活,生活得還比農民優越那麼多,所以給的工資已經不低了。而為了激勵士大夫階層,讓公務員們盡忠職守,太祖又規定,官紳不納糧。

正是這一條,讓很多人鑽了空子,為後來明朝嚴重的土地兼併,埋下了伏筆。

第五,為了讓老百姓少交稅,明太祖還制定軍戶制度,讓軍人不打仗的時候自己種地,打仗的時候吃自己種的糧食。

低稅率,導致國家財政困難,造成了兩個問題。


第一,因為國家的開銷一直很大,政府便印錢買東西,很快就造成了明朝法定貨幣大明寶鈔的信用崩潰。

第二,因為財政一直緊巴巴的,讓明朝的公務員們一直嗜錢如命。哪怕被剝了皮,哪怕一次殺幾萬人,也有源源不斷的貪官前赴後繼的冒死貪腐。

官僚集團覺得,打江山之後,沒有能享福,反而過著清苦的日子。

於是,他們漸漸聯合在了一起,走到了皇帝和老百姓的對立面,視皇帝為仇寇,不共戴天。

官員們受夠了在他們看來官不聊生的日子,在官僚集團總頭目胡惟庸的帶領下,密謀造反,企圖打倒阻礙他們過上榮華富貴日子的明太祖。

這便是胡惟庸案。

在胡惟庸案中,明太祖始終不肯相信,李善長會反他,會跟著胡惟庸那種人一起走。

結果事實表明,李善長不僅知道胡惟庸造反的事,而且還一直隱瞞著明太祖。

手握帝國重兵的李善長,他默許了胡惟庸及其同黨們的倒行逆施,也接受了胡惟庸許給他的事成之後的榮華富貴。

殺胡惟庸,太祖比較解恨,但是殺李善長,讓他十分揪心和痛苦。

為什麼從前一起打天下的人,為天下蒼生謀幸福而並肩作戰的人,會突然變得那麼陌生呢?

一切都是因為錢。

胡惟庸案,讓太祖意識到宰相專權對帝國的危害,於是太祖廢除了相權,讓官僚系統,直接向自己彙報,而不再是向宰相彙報。

去掉官僚系統的中樞,自己既做皇帝又做宰相,對皇帝的精力要求極高,一般的人難以勝任。

所以後來,朱棣進一步改革,改成了內閣制。

內閣制的本質,是對相權的弱化,但是又以內閣首輔的形式,恢復了一部分的宰相職能。讓宰相輪流做,皇帝在看上面看著下面的官僚集團黨爭內鬥。

內閣制,為後來兇猛的黨爭,埋下了伏筆。

另一方面,胡惟庸案,對明太祖的震動非常巨大。

參與人員之廣,幾乎遍及整個官僚系統。

胡惟庸利用龐大的組織網絡,把皇帝變成了聾子和瞎子。

為了改變皇帝和官僚集團鬥爭中的不利局面,在殺掉胡惟庸逆賊集團之後,明太祖建立了錦衣衛,用來監察整個官僚系統。

錦衣衛並不是太監,而是由皇帝的禁衛軍所改組成的軍事組織。

錦衣衛的衛字衛的是誰呢?

衛的是皇帝。

只有皇帝不被官僚集團打倒,他才能保護老百姓不受壓迫。

錦衣衛的敵人是誰呢?

是整個官僚集團。

到了明成祖時期,成祖靠謀逆上位,所以他的不安全感非常強烈。

一方面他並不是完全信任錦衣衛;另一方面,他要做到絕對的控制。

而錦衣衛因為不是太監,不能入內宮,不能隨喊隨到,這讓他感到不安全。

所以才設立了東廠這個太監機構。

太監和錦衣衛一樣,都是皇帝用來控制官僚集團的監察機構和組織,也是對皇帝最忠心的人。

所謂太監,太,極致的意思,直接受命於皇帝,體現著最高的權威。

監,監察的意思,監誰呢?

當然是監察官僚集團。

後世太監被醜化,是因為太監是官僚集團最痛恨的一個組織。

官僚集團掌握了輿論和媒體,自然要極力醜化他們最憎惡的敵人。

他們不僅醜化太監,還醜化明朝所有的皇帝。

實際上,明朝的皇帝和明朝的太監,根本不是他們說的那樣的卑鄙無恥。

真正卑鄙無恥的,是官僚集團的那些人。

明太祖針對官僚集團,一次都能殺掉上萬人,這是什麼性質?

這並不僅僅是反腐鬥爭,實際上是戰爭行為。

不過和改朝換代的戰爭不同,它是一個朝代框架下的,連綿不絕幾百年的內部戰爭,皇權和資本的戰爭。

官僚集團裡面,雖然也有皇帝嫡系的忠烈之臣,但是整個官僚集團,作為一個整體他們是站在皇帝的對立面的。

為什麼會這樣?

根本原因,是皇帝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及其同黨,是皇帝和官僚集團這場戰爭的第一次重大戰役。

這場戰役,以皇帝的勝利而告終。

朝廷與官僚集團,在朝堂上進行流血的戰爭,在經濟領域不流血的戰爭,也在進行著。

國家財政一直吃緊,光艱苦樸素是不行的,必須得開源,得能在低稅率的前提下,賺錢補貼國家財政。

皇帝想賺錢,官僚集團們也想賺錢,怎麼賺錢呢?

朝廷和官僚集團,不約而同,他們同時把目光投向了大洋:控制全球貿易。

朝廷控制全球貿易的戰略思路是,設立海禁,嚴打走私,建設強大的海軍,成立巨型國際貿易企業,以海洋霸權為基礎,壟斷海上貿易,通過大型國企從海上貿易中賺錢,來補貼國家財政。

官僚集團的思路是,勾結夷狄,勾結國內資本家,三者形成利益共同體,以走私為貿易形式,共同反對國企壟斷和對抗朝廷對走私的打擊,對民營商業活動的抑制。

鄭和下西洋,真正的原因,就是為了建立海洋霸權,控制全球貿易,最終實現賺大錢的目的。

當時的大海上,懸掛著大明旗幟的2000多艘巨大的寶船艦隊,遍佈全球,控制了全球海上貿易,然而鄭和所主導的巨型國企,對全球貿易的壟斷,這嚴重的破壞了夷狄、國內資本家、和官僚集團的共同利益。

他們不甘心,他們要反抗。

於是在這三股勢力的合流之下,策動了一系列對華戰爭。

北邊有韃靼,南邊有安南緬甸,東邊有倭寇。

擋人財路,殺人父母。

當年太祖擋了胡惟庸們的財路,所以他們聯合起來,密謀造反推翻太祖。

現在,朱棣所建立的海上霸權,壟斷了全球貿易,這更是嚴重的阻擋了他們的財路。

他們要不顧一切,不擇手段的,肢解這個巨無霸一樣的超級國企。

機會終於到了,宣德帝駕崩,年幼的明英宗繼位。官僚集團欺負明英宗年幼不能理政,便勾結輔政太監,廢止了大明帝國的船隊,肢解了當時海洋上最大的海軍艦隊,肢解了帝國海上霸權,終結了大明帝國所控制的全球海上貿易,終結了帝國所主導的海上絲綢之路。

至此之後,中央帝國的海權開始旁落於夷狄之手。

國內的官僚集團,負責提供政治庇護;

國內的資本家,負責進行出口;

國外的夷狄,負責進行把中國的商品銷售到世界各地。

這個以資本為紐帶,締結起來的複合利益集團,聯手控制了當時的海上貿易。

在明憲宗時期,有人建議重新下西洋控制貿易賺錢,重新振興三寶船隊這個巨型國企。

官僚集團為了防止國有企業搶他們的走私生意,劉大夏還藏匿了寶船設計建造的圖紙,航海地圖,航海技術,以及一系列相關檔案。

這些被匿藏的造船、軍事、航海技術檔案,都去了哪裡呢?

答案是,被官僚集團輸出給了洋人。

因為洋人是他們的運輸隊,他們為了賺更多的錢,先是毀掉了帝國的海洋霸權,接著再把核心技術,打著民間學術交流的名義,都輸出給了夷狄。

這便是西方大航海時代,迷一般的突然崛起,造船、航海、軍事技術出現跨越式革命的根源。

肢解寶船船隊,是明太祖誅殺胡惟庸以來,官僚集團與皇帝的戰爭,最大的一次勝利。

只是消滅帝國的海洋霸權,官僚集團依然覺得不踏實,他們要謀劃下一場更大的勝利:消滅帝國的陸上霸權。

明朝皇帝所直接控制的嫡系部隊,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的武裝力量,朱棣的神機營,擁有數量驚人的火炮、火槍、長槍、火箭炮、火焰噴射器這些高科技軍火。

因為這支武裝力量的存在,一方面,皇帝控制了陸上絲綢之路,讓資本家們無法和北方的夷狄自由貿易。另一方面,讓官僚集團更加恐懼的,是這支武裝力量,早晚會南下,打擊他們的海上走私貿易。

文官集團、非皇帝嫡系武官集團、夷狄、資本家們又等到了一個機會,明英宗的北伐,他們急不可待的設計了土木堡之變。

那麼明英宗為什麼要北伐呢?

因為當時的北方地區的走私貿易已經十分猖獗,使得長城形同虛設,嚴重影響了朝廷的稅收。

長城的存在,並不僅僅是為了軍事防禦,主要是為了控制貿易,有了長城,就可以永遠佔據和夷狄貿易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具有絕對的商品定價權。

北方夷狄,為什麼總是要不顧一切的入關,為什麼如此痛恨長城的存在?

因為只要越過了長城,他們就可以不再被徵收高昂的商稅。

很多人否定中國先進的朝貢體系,因為表面上看,中國的朝貢體系,是厚往薄來,實際上並非如此。

因為一直厚往薄來下去,金銀都必將有耗盡的一天,那麼為什麼中國反而積累了越來越多的金銀了呢?

秘密就在於對貿易的絕對控制權:給商品定價,壓低夷狄的商品價格,抬高中國的商品價格。

如果夷狄不接受這個議價,否則就不開關互市。

不開關互市,夷狄的牛馬羊就會被大雪凍死,他們不買我們的糧食過冬,人也會餓死。

所以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

從這點看,修建長城並不是賠本的買賣,或者說,長期看,長城的修建成本,都攤銷成了對夷狄所間接徵收的商稅。

夷狄們痛恨長城,然而國內的資本家們,更痛恨長城。

開關互市,最大的獲利者是朝廷。

不僅夷狄那邊需要交稅,國內做進出口貿易的資本家,也要交稅。

資本家痛恨長城,怎麼辦呢?

他們就會用資本的力量,買通邊軍,買通地方政府官員,給他們提供走私通道。

這就是明英宗北伐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像史書上編造的那樣,收到太監王振蠱惑。

但是明英宗決定北伐這件事,他對自己的敵人,認識得不夠充分,準備的也更加的不夠充分。

打擊走私,並不僅僅損害蒙古人的利益,還會損害國內資本家的利益,損害官僚集團的利益,損害邊軍所代表的武將集團的利益。

天真的明英宗認為,他的敵人只是蒙古人,以強大的明軍,消滅那點蒙古人不過就是吃盤點心。

於是,在戰爭的剛開始,他就一步步鑽進了那個複合利益集團所設下的陷阱,成為陰謀的受害者,更是讓帝國的嫡系精銳毀於一旦。

官僚集團,先以錯誤的軍事情報,把明英宗的嫡系軍隊,送到錯誤的戰場,根本沒有遇到也先的主力。

接著,官僚集團在後勤上,切斷明軍後勤補給。

餓的飢腸轆轆的明軍,實在沒有力氣行軍,不得不撤軍。

在撤軍的路上,官僚集團再次給出錯誤的軍事情報,讓明英宗在土木堡這個絕地安營整頓。

對整個計劃一清二楚的蒙古人,則事先切斷了水源。

又餓又渴又冷的明軍,不要說能打仗了,能維持正常的生命體徵就已經不錯了。


在土木堡之變的整個過程中,邊軍將士,對王師被困被殲,全程無動於衷。

他們有能力救援,也有能力從也先的後方發動攻擊,但是他們什麼也沒做。

為什麼呢?

因為邊軍也是這場陰謀的參與者,蒙古人是他們的盟友。

土木堡之變之後,皇帝的嫡系部隊被全殲,三大營全軍覆沒,剩下的軍隊,則都在官僚集團的控制中。

很多人覺得困惑,為什麼在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後來一直再也沒有能夠全勝北方的蠻夷?

真正的答案,並不是軍備不如蠻夷,而是官僚集團所掌控的軍隊,和北方的蠻夷是盟友關係,並非敵我關係。

官僚集團所控制的軍隊,和蠻夷軍隊打仗,只是表面上演雙簧給皇帝看,順便再養寇自重多騙點皇帝的錢。

前有土木堡之變,後有薩爾滸之戰,都是同樣的套路。

官僚集團借蠻夷的軍事白手套,來消滅帝國的軍事力量。

蠻夷和他們是友軍,皇帝才是他們的敵人。

巨型國企寶船船隊被肢解,皇帝的嫡系精銳,在土木堡一役,被全殲。

明成祖的超級大手筆,幾代人經營了上百年的海權陸權雙霸權,一朝淪喪。

真的是敵人太強大嗎?

根本不是。

不論是也先,還是努爾哈赤,還是倭寇,還是葡萄牙人,實際上都不堪一擊。

是很多人根本沒有認識到,敵人不在境外,敵人在我們的心臟裡:官僚集團。

明英宗,是大明帝國由盛轉弱的轉折點。

他對官僚集團,一連輸了兩場。

先是輸掉了海上霸權,接著又輸掉了陸上霸權。

在土木堡之後,明英宗好像明白了一些什麼,他不甘心,他復辟了,他殺了一些人,可是,為時已晚,官僚集團通過周密設計的陰謀,以很小的代價,接管了一切。

主席評價《明史》說,看《明史》令人生氣,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和成祖好些,明英宗和明武宗稍微也還好些,其他的皇帝都沒幹什麼好事。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在明英宗之後,明朝的皇帝都被官僚集團架空了,淪為了受他們控制的傀儡。

嘉靖不上朝,萬曆不上朝,是他們不想上朝嗎?

並不是,是掌控一切的官僚集團嫌皇帝礙事,乾脆直接不帶皇帝一起玩了。

官員開會,不準皇帝參加會議這種事,不僅明朝有,其他朝代也有。

土木堡之後,皇權幕落,官僚集團,幾乎接管了一切,他們不再忍氣吞聲,他們開始公開地表達對皇權的敵意:凡是朝廷支持的,我們都反對;凡是朝廷反對的,我們都支持。

控制了軍隊之後,他們又控制了媒體和輿論,以同鄉會等形式,培植黨羽;設計各種套路,挾大義迫君子,挾百姓迫皇帝;不停的要挾皇帝誅殺太監,而皇帝卻不得不聽;不停的策動邊患戰爭,養寇自重,來跟皇帝騙錢,而皇帝也只能焦頭爛額的疲於應付。

不僅如此,他們還要控制人們的思想,有了錢,就自然會有文人們給他們搖旗吶喊,王陽明、李贄們,為文官集團,扳倒了孔孟,瓦解了支撐皇帝威權的道統基礎,這是一個資本主義思想狂飆的年代

等這一切都做完了,接下來自然而然的,就是撈錢,怎麼撈錢呢?

這同樣需要經過周密的設計。關鍵詞,則是減稅

官僚集團宣揚說,徵稅本身就是苛政,只有不徵稅才是仁政,要藏富於民,不能與民爭利。

老百姓一聽,是啊,減稅真好,大家都可以少交錢了,然後跟著一起吆喝,減稅,減稅,減稅。

老百姓雖然在利益上,是站在皇帝陣營那邊的,但是,在心智上,他們太容易被蠱惑,太缺乏辨別陰謀的智慧,也缺乏辨別敵我的能力。

真正對他們好的人,老百姓會跟著敵人一起罵;真正害他們的人,老百姓卻認為是在救他們。

官僚集團成功煽動了百姓,皇帝迫於道德綁架,只好妥協退讓。

官僚集團,直接禁止了江南地區的商稅,關稅,茶稅,等等稅收,更禁止在交通要道設卡徵稅,整個富得流油的蘇杭地區,每年只能收上來幾十萬兩白銀的商稅。

國稅就這樣崩潰了

稅收都去了哪裡?

去了官僚集團所控制的隱蔽的地稅那裡

不僅商稅,關稅都收不到,農業稅也崩潰了。

為什麼農業稅也會崩潰呢?

太祖改制,為了表達對官僚集團的愛和體恤,規定官紳不納糧。

於是,很多地主,就把土地投獻到官員的名下合法避稅。

有了政治庇護的地主,通過稅收優勢,就可以獲得經營優勢,通過經營優勢,就可以兼併更多的土地,如此一來,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

稅收的崩潰,造成了兩個結果,一是國家越來越窮,二是官僚集團和他們的白手套們越來越富裕。

越來越富的官僚集團,他們越來越無法無天,不僅大肆侵吞國家稅收,大肆腐敗,而且還以海盜作為白手套,進行越來越失控的走私貿易,在北方,建州女真則類似於倭寇一樣,充當了他們在陸上進行走私貿易的白手套。

資本主義的倫理便是這樣,以錢為天,而不以天為天,不以皇帝為天,更不會以老百姓為天。

這種違背道德的倫理,自古就有。

只不過在明代,資本徹底突破了皇權的約束,它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大明王朝到了這個地步,朝廷方面,國家財政崩潰。

社會上,老百姓受官僚集團和資本家的壓迫,民不聊生。

怎麼辦呢?

萬曆皇帝發起了對官僚集團最後的反擊,一方面,全方位打擊走私;另一方面,啟用張居正進行稅制改革,試圖重新掌控帝國財權。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是針對官僚集團的一次稅改戰爭,打擊白手套,打擊隱蔽地稅和政商掛靠。

這場戰爭,嚴重損害了官僚集團的利益,更損害了整個跨國資本複合利益共同體的利益:官僚集團,夷狄,資本家,搞軍倒的邊軍武將集團。

他們決定接受萬曆的宣戰,選擇迎戰。

一時間,帝國的邊境,到處告急。萬曆皇帝,只得四處出征。

那些戰爭,實際上,都是官僚集團策劃出來的,都是他們一手所導演的,要知道,他們共同的敵人,是皇帝。

萬曆的反擊,隨著萬曆帝的去世,宣告不了了之,官僚集團捲土重來,再次掌握了全局

在這場皇權對資本複合利益集團的反擊過後,迎接帝國命運的,便是觸礁之日的到來。

崇禎皇帝說,文臣個個都該殺,可見,他比明英宗,更加的天真一些。

崇禎皇帝根本沒有意識到,真正的敵人,在我們的心臟裡。

明英宗起碼能夠認識到,他的敵人是誰,雖然他因為輕率,而敗於敵人的陰謀詭計,但他起碼一直很清醒,知道誰才是真正的敵人,崇禎帝則不然,到船沉之日才醒悟過來,原來他一直在做的,都是在把自己人當敵人,把敵人當自己人,如此敵我不分,想不亡國也難。

後人讀明史,往往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明朝的官僚集團毫無氣節可言?為什麼官僚集團,沒有人殉國,為什麼沒有人死節?為什麼明朝的武將,會如此輕易的投降女真,投降闖賊?他們怎麼一點廉恥心都沒有呢?

答案是,皇帝不僅不是資本複合集團的天,還是他們的敵人。

敵人死了,為什麼要給敵人殉節呢,難道不應該高興嗎?

他們的確很高興,尤其是他們看著崇禎皇帝赴死的時候,內心裡面是那麼的幸災樂禍,是那麼的感到莫名的痛快和竊喜。

明朝的武將,也是如此,他們投降建奴,投降闖賊,就跟吃飯睡覺一樣,毫無道德壓力,做漢奸做的心安理得。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他們自始至終,都是一夥的。

給皇帝賣命,那只是演戲,勾結女真,養寇自重,搞官倒賺錢,才是硬道理。

這場皇權對資本的戰爭,歷經兩百多年。雖然開局失手,胡惟庸集團被明太祖誅殺殆盡,但是官僚集團,最後還是終於扳倒了皇帝。

然而,自以為掌握了天下的官僚集團沒有想到的是,迎接他們的並不是勝利和榮華富貴,等著他們的,卻是天下大亂和冰冷的屠刀。

到了滿清時期,為了殖民中國,要取得野蠻統治的合法性,就必須得瓦解漢人對明朝的感情和認同。以及瓦解漢人的優越感。

為了瓦解漢人對明朝的認同,他們一方面醜化明太祖,故意歪曲說洪武帝長的是鞋拔子臉,還弄出來那麼醜的一個明太祖畫像。另一方面,就是想方設法的借修明史來抹黑明朝,把明朝皇帝一個個都描述的極其殘暴和昏庸無能。這樣一來,就可以消解掉了漢人對明朝的認同。

資本家圈養的文人的抹黑,滿清的抹黑,在這樣的雙重抹黑洗腦之下,就出現了題主的疑問。

以上。


平凡2850


大明王朝,是歷代最嚴厲來管理的群臣的朝代。

罷免丞相,創立東廠和錦衣衛,東廠分別負責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而錦衣衛負責軍政蒐集情報機構,簡直是太嚴了。

當官的活的那麼辛苦,地下的民眾能有多好。

而且明朝是封建帝制已經達到頂峰了。

這些措施初步效果明顯,可是長久那是相當的不好。

慢慢的,只要皇帝不想管事,宦官很容易得權,只要宦官貪起來了,民眾生活肯定水深火熱中。

儘管為了避免宦官當政,也有了內閣制,但是始終沒有起到最好作用,還是生存在皇權之下。

朱元璋儘管是出生於農民的家裡,可是當了皇帝,那就是世上最顯耀的家族了。

儘管是一心一意搞貪官,但是官活的不好,當官壓力大,下面的人也不好受。


用戶在線等


這句話很不負責任,中國古典歷史時期任何一個君主專制王朝,其本質上都是虛偽的,並非明朝一家。既然是君主專制,都要愚民,都會要求老百姓無條件的為君主效忠。當然,不僅僅是君主專制,反倒是專制獨裁者都會厚顏無恥的要求老百姓無條件的效忠並崇拜獨裁者個人,無條件的為獨裁者奉獻一切甚至是生命,可以參考希特勒和裕仁,最後迎接他們的必然是毀滅。

但是說實話,明朝確實玩的不咋地,在古典時期五個大一統王朝中墊底,我簡要得列舉一下明朝的缺點。

第一、缺乏進取精神,一味的封閉保守,這也是為什麼明朝沒有大規模開疆拓土的原因。

第二、小農思維。明朝一反宋朝和大元開放的姿態,掐斷了私人出海的途徑,將海外貿易變成了官方主導的朝貢貿易,所以大唐、宋朝和大元的開放氣象到了明朝也就蕩然無存了。不過這也不能怪明朝,海禁是宋元想做卻做不到的,只不過明朝給做成了。

第三、明朝繼承了元朝的戶籍制度,導致社會萬馬齊喑。戶籍制度本來是元朝調動工匠、軍人以及儒士等階層積極性的產物,但是到了明朝成為階級固化以及限制人身自由的工具,把老百姓變成了國家農奴,尤其是軍戶,在明朝當兵可以用不是人來形容。而且明朝對工商業的打擊非常嚴厲,即便是有些人富裕起來,也不會對明朝有多少認同感。

第四、明朝的宗室政策也堪稱一絕,厚養宗室變成了國營養豬。對宗室的財政支出佔到了財政收入的絕大部分,而且藩王們圈佔了大量的土地,甚至擁有截流封地內賦稅的權力,甚至為害一方。

第五、明朝士紳、勳貴擁有大量的財富、田產卻不繳納賦稅的特權,賦稅全部被攤派到老百姓頭上。如果是天下太平還好,但是一旦出現天災人禍,必然會激化社會矛盾,進而造成社會動盪。

第六、明朝國運總體上是比較好的,因為大元早就把周邊可能存在的強權提前消滅或者是打服了,但是這也是明朝的弊端。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明朝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生於安樂而死於憂患。

所以,明朝的歷史對後世來說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具有很高的警示教育意義。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朱明朝自稱得位最正,大漢一統。實則滅漢自肥,欲一國一姓,一姓一家。


安平144796971


歷史上每個王朝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現在有人說哪個王朝好或者壞就是因為他們只看到那個王朝好(壞)的一面沒去注意另一面。歷史上每個王朝都是虛偽的,每次改朝換代都是造反才發生的,哪個王朝的開國皇帝不是造反才建立新王朝,他們一邊把自己描寫稱大英雄,一邊卻教育天下人要忠君愛國,這就是虛偽的表現。


福建情人


明朝禁絕民間海外貿易,斷絕中外科技文明交流,仇視工商業,百姓貧困,國力衰弱,明清兩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木子哲學


不當這樣講。否則,古今中外那個國家、那個政權不虛偽。


一片葉兒飛


因為說這些話的才是真正虛偽的人啊,不對,它們根本就不是人😁


壯哉漢明


誰說的?為什麼要證明一句假話是正確的?


張巍214414204


民智日開,虛偽日盛,老子早已預計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