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電影走向的路標是哪個獎項,你怎麼看?

小松語錄


我們只知道對於電影人來說金像獎和金馬獎是2個最重要的獎項了(金雞獎的話稍微遜色)。那麼可以選取其中一個作為影響華語電影走向的路標,選取哪一個呢,我們來一起觀察下。

臺灣電影金馬獎是臺灣地區主辦的電影獎項,創辦於1962年,每年舉辦一屆。金馬獎是小評審團制度,就那麼十幾個人評委有資格評獎。金馬獎的評選條件中不設地域限制、評選對象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的獎項,參選電影不拘是內地、香港、臺灣的製作。


香港電影金像獎是香港及大中華電影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創立於1982年,每年舉辦一屆。由香港電影導演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等13個金像獎屬會會員組成的“金像獎選民”,和評選事務組推薦及邀請的電影業內人士和專業媒體工作者組成的“專業評審團”,經過兩輪投票選出最終得獎者,是由電影人全面主導和參與的電影獎項。香港電影金像獎在入圍條件比較特別,它必須是港產片,也就是隻能是香港電影參賽。有一定標準要求。


我從個人觀點發布看法是:1.歷史底蘊PK:金馬獎要比金像獎早20年設立。金馬贏。2.參賽的作品和範圍PK:金像獎

金有區域保護化,競選的公允和影響力也讓人有些質疑,參數範圍沒有金馬廣泛。明顯金馬贏。3.參賽的方式上,金馬獎是報名制,也就是你只有報名才能參選。所以我們經常看到,金馬獎有一些好電影並沒有參選,因為人家根本就沒報名。這和金像獎不同,你只要是過去一年上映的電影,就自動可以參選。這輪我認為應該金像獎勝。如果不報名就不能參選,那麼會不會有一些遺珠呢?4.評委團的評獎過程和權威性,因為金像獎需要多輪“篩選”一絲不苟。這輪金像贏。

通過以上4個主要對比PK金像獎和金馬獎真的不分伯仲,目前來說真的很難取捨誰的含金量更高。所以影響華語電影走向的路標我的答案是金馬獎與金像獎。未來而言個人更看好金馬獎的崛起。


會飛的維特


作為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每年的影片光產量就有數百部,觀影人數更是數以億計,一兩個獎項根本不夠,中國影人的藝術追求也不是一兩個獎項就能涵蓋的。

小編認為,為了我們廣大觀影觀眾的福祉考慮,應該讓中國的電影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畢竟我們是一個有著十四億人的龐大市場,需要各種類型的電影作品。而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自然會受到各大獎項的青睞。例如:

一、東京國際電影節

東京電影節對中國電影相當厚道,在小編印象中,咱們的趙麗蓉老師就曾憑藉影片《過年》奪得了影后,最近的成績就是演員段奕宏憑藉影片《暴雪將至》獲得了影帝。


這個電影節鼓勵亞洲影人拍好亞洲電影,用自己的視角講好東方人的故事。中國的演員導演,如果想在國際類獎項上有所斬獲,這個獎是個突破口。

二、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51年的柏林國際電影節是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一,跟中國電影頗有緣分。早在1988年,名不見經傳的張藝謀和鞏俐就是憑藉影片《紅高粱》獲得了最佳影片金熊獎後,才被廣大中國觀眾所熟悉。而今,一個成了執導了奧運會開幕式的國師級人物,一個則頻頻擔任各個國際類電影獎項的評委和主席。


柏林電影節對中國影人向來不吝嗇,除了《紅高粱》,這之後的《香魂女》、《圖雅的婚事》、《白日焰火》等等影片都曾獲獎。

所以,中國電影要想走出亞洲,柏林電影節是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

三、美國電影科學與藝術學院獎(奧斯卡獎)

不可否認,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競爭,就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競爭,無論經濟和文化,硬實力和軟實力。由美國主辦的一年一屆的奧斯卡頒獎典禮是美國向世界展示其主流價值觀的窗口,裡面的最佳外語片獎是全世界影人心儀的目標。


不管你認不認可,這個獎就實實在在的立在那裡,它代表著世界電影藝術和商業的最高成就。

它其實更是每個國家的影人向世界推介本國電影文化的最佳平臺。肩負著弘揚悠久歷史文化重任的中國電影工作者們是絕對不能忽視這樣一個平臺的。

再次感謝。


城南柳畔


華語電影的走向路標是哪個獎項,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大哦

先說一下世界四大電影節吧,世界四大電影獎,即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和美國奧斯卡金像獎。一般來說,圈子內部的人只會談論前三個電影節,而外行業會談論第四個電影節,也就是所謂的奧斯卡,相信有很多人多多少少都聽過這個獎項吧。為什麼這麼區分呢?因為前三個電影被視為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和藝術代表項的獎項,而奧斯卡則更注重政治和商業因素。因為一般會說世界三大電影節,畢竟這是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指標的電影節了。

那好,三大電影節哪個個更高級一點呢?這個真不好說哦,我只能說各有千秋吧,單數目前來說戛納國際電影節似乎更讓人嚮往哦。而最高獎項的“金棕櫚獎”。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氛圍6個單元,分別是:“正式競賽”,“導演雙週”,“一種注視”,“影評人週”,“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而這些年中國電影發展很快,不少人都會出國參賽,所以在今年2018年,經戛納組委會同意,戛納電影節首次設立“戛納中國電影榮譽大獎”單元。

話說,我覺得這個電影節應該是中國電影的路標吧。畢竟,我國能拿到獎項的電影人也不多。而唯一一次拿了金棕櫚獎的還是很多年前呢,那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其次拿到戛納首位華人最佳導演的事王家衛《春光乍洩》,收尾戛納華人影帝是葛優,他憑藉《活著》拿到了影帝,真不容易啊。第二位拿到戛納華人影帝的就是梁朝偉了,他憑藉《花樣年華》取得了這個不菲成就,話說梁朝偉也很可憐啊,幾次入圍就是沒拿到。接著就是戛納華人影后了——張曼玉。接著就是收尾華人評委——鞏俐。他成為了第50屆戛納電影節評委。其他的就不多說了,感覺在湊字數一樣,想要了解詳情的可以自行去網上搜索這個電影節。

這個電影節的含金量還是很高的哦。

我所瞭解的就這麼多了,其他的還請大家多多補充,歡迎留言討論哦


戲劇君


華語電影的走向路標是哪個獎項,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大哦

先說一下世界四大電影節吧,世界四大電影獎,即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和美國奧斯卡金像獎。一般來說,圈子內部的人只會談論前三個電影節,而外行業會談論第四個電影節,也就是所謂的奧斯卡,相信有很多人多多少少都聽過這個獎項吧。為什麼這麼區分呢?因為前三個電影被視為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和藝術代表項的獎項,而奧斯卡則更注重政治和商業因素。因為一般會說世界三大電影節,畢竟這是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指標的電影節了。

那好,三大電影節哪個個更高級一點呢?這個真不好說哦,我只能說各有千秋吧,單數目前來說戛納國際電影節似乎更讓人嚮往哦。而最高獎項的“金棕櫚獎”。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氛圍6個單元,分別是:“正式競賽”,“導演雙週”,“一種注視”,“影評人週”,“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而這些年中國電影發展很快,不少人都會出國參賽,所以在今年2018年,經戛納組委會同意,戛納電影節首次設立“戛納中國電影榮譽大獎”單元。

話說,我覺得這個電影節應該是中國電影的路標吧。畢竟,我國能拿到獎項的電影人也不多。而唯一一次拿了金棕櫚獎的還是很多年前呢,那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其次拿到戛納首位華人最佳導演的事王家衛《春光乍洩》,收尾戛納華人影帝是葛優,他憑藉《活著》拿到了影帝,真不容易啊。第二位拿到戛納華人影帝的就是梁朝偉了,他憑藉《花樣年華》取得了這個不菲成就,話說梁朝偉也很可憐啊,幾次入圍就是沒拿到。接著就是戛納華人影后了——張曼玉。接著就是收尾華人評委——鞏俐。他成為了第50屆戛納電影節評委。其他的就不多說了,感覺在湊字數一樣,想要了解詳情的可以自行去網上搜索這個電影節。

這個電影節的含金量還是很高的哦。

我所瞭解的就這麼多了,其他的還請大家多多補充,歡迎留言討論哦


雕刻之我的最愛


毫無疑問香港電影金像獎,金像獎在對本土電影的保護和支持上絕對第一,為了鼓勵HK電影,它也委屈了好幾個本地很優秀的導演和演員,但對與內地市場的妥協,它也做的不卑不亢。近些年主要支持一些本土風味的文藝製作,是為了鼓舞本地小導演,還大力支持一些有前途的年輕人,如小謝等。對合拍的商業大片也給了相當的地位,如狄仁傑。而且現

在合拍片發展很猛,金像獎功不可沒。


光影劇場


在我印象中,香港電影金像獎應該是最高水準的,為什麼這麼說了?只有金像獎評出來的影帝,才是我心目中的影帝。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我們一直是伴隨著港片長大的,港片已植入了我們靈魂。只能說一句,向港片致敬。


成是非者


87年,一摸得了金熊後,中國電影(故事片)急速滑坡、陡拐直下、一發而不可收拾、一地雞毛垃圾場


終極審美


最佳導演獎,


夜與酒


感覺一直在王婆賣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