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年代德國和日本的經濟一樣如日中天,爲什麼美國只割了日本韭菜,卻沒有收拾德國?

軍史吐槽君


這個問題涉及到的問題必須放在當時的情況下來看,無論怎麼樣美國都不敢動德國,因為德國沒有開放金融市場給美國,德國只相信實體經濟,包括現在的德國也是如此。對於金融業的不感冒,使得德國經濟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小於其他國家。



而當年的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就是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經濟卻十分依賴於美國,主要是因為日本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而且也沒有一個類似於歐盟的組織來為其提供市場。所以美國想要整日本,只要限制其同美國的貿易就行,然後再通過金融來進行割韭菜。


德國當年同樣是發展的不錯,並且勢頭一直不錯,其實很大原因就是歐盟帶來的福利。歐盟的成立使得德國擁有更多的技術和市場,並且美國當時同德國的貿易額並不大,這就使得美國無處下刀子。其實我國的經濟就有很多德國經驗在裡面,例如一直不開放金融市場。

如今美國雖然來勢洶洶,針對中國發起貿易戰,但是中國不是日本,我們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對外貿易已經僅僅是佔GDP的14%,這就意味著貿易戰最後反而會使得中國更加註重拉動內需。世界經濟由美國做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崛起的中國將會制定更合理的貿易規則。


小司馬遷論史


這個有點陰謀論了

還是要從自身找原因

正如掀起亞洲金融風暴的索羅斯所說的那樣,如果東南亞國家自身沒有問題,憑他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對於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的破裂也是如此,直到如今日本國內也極少有所謂的美國割韭菜的說法,更別提什麼埋怨美國了。這種論調完全是國內一部分專家的意淫而已,卻被無知大眾所信服。

【陰謀論嘛,誰不愛聽個八卦呢?】

而日本崩潰的直接原因是房地產和股市雙泡沫的破裂,而刺破泡沫的誘因是廣場花協議後日本政府讓日元升值的政策。但人家美國的廣場花園協議(註釋1)可不是單單跟日本談的,雖然日本作為重要參與者之一,但還有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以上簡稱G5)。只不過日本政府一來沒歷史經驗參考,二來也的確有點自我膨脹了,所以回國後踩了個急剎車。

【然後就……呵呵噠了】

還是從人口說起

要分析日德的經濟差異,可以出好幾篇論文了,在這裡咱們儘量化繁求簡。讓我們回到問題的源頭,來看下日德兩國人口,或許能從中找出問題的原因。mao爺爺曾說過:“人多力量大。”誠不我欺,尤其反映在房地產和股市上,國人應該相當有體會。

來看,1978年,德國人口達8300萬的人口頂峰,其後人口持續負增長,基本保持在8000-8200萬人之間。而這期間德國的房地產行業可沒閒著,在1978-2009年之間,增加了1100萬套住房。也就是說,德國在人口基本沒有怎麼增加的情況下,住房存量增加了35%。換做是你還會擔心沒房子住麼,還會擔心房價上漲買不起房子麼,自然就沒那麼焦慮了!當然除了德國人口的因素外,德國的經濟發展和制度建設也是不可缺少的。

其實人家德國也是經歷過炒房的,只不過二戰結束後就開始一門心思搞經濟建設(西德),國防由美國保護,政治也不用操心,真真的是一門心思搞經濟建設,而德國人的認真勁如果專心搞一件事,不成功都難。所以德國經濟很快就逆襲了。相較於其他國家又是什麼主義,又是什麼大哥夢的最後都不了了之,對比來看也是感慨。

而反觀日本,人口高峰相較於德國則要遲後近40年,在2015年日本人口才達到達到1.27億的峰值,而後出現負增長。人口增加自然需要更多住房,這個道理很簡單,有需求就自然會促進生產,所以雖然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了20多年,如今東京仍然是國際排的上號的大都市之一,東京房價也是居高不下!

所以分析問題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雖然日德都是在上世紀後半葉迅速發展成為發達國家,但其人口發展階段截然不同,此外經濟模式和制度也有很大差異。並不是美國想割誰韭菜就割誰韭菜,美國還沒強大到那種地步,當然美國仍然是巨無霸,一超多級是毫無疑問的。

【單純那國與國比較就是耍流氓,一定要結合國家自身不同的發展階段。】

註釋1:廣場花園協議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當時美國因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導致國內財政赤字劇增,不得不取消了金本位制,但仍然解決不了問題,一方面世界各國的國際貿易離不開美元,另一方面美國貿易逆差導致債臺高築,從二戰後的最大債權國跌落為最大債務國,為了改善之一矛盾才有了五國財長的廣場花園協議。

但廣場協議後。恰逢日本經濟發泡沫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日本政府強行讓日元大幅升值,相當於一針見血的刺破了泡沫,最終由於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造成了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


瓦爾登的船伕


這說法是錯的!不管是德國與日本,都是美國割韭菜的對象,只是德國的工業基礎相對比日本還強那麼一點點,割了還長比較不那麼大起大落而已。在某冤大頭國崛起以前,德國一直都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在美國儲備最多黃金的也是德國。

由於德國與日本都是美國的戰利品,因此美國是可以隨意下手去剝削這兩個國家的。只要美國開始爆發經濟危機,他就會把風險轉嫁到這兩國上去,比如強迫兩國購買美國國債。因此,美國並不會去特意削弱這兩個國家,這是他的提款機。

日本之所以會出現大幅度衰弱主要還是自己的原因。在90年代時候,日本突然想要經濟轉型,放棄原有的工業發展道路,轉而大力發展房地產,股票金融等等行業。大量的外國炒房團進入,並在原本就很高的情況下繼續推高了日本房價,可是過快的增長幅度與市場良性發展不對等,最後超過了日本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房價坍塌,日本被重創。而德國由於從來沒有炒房炒股概念因此不受影響。


優己


60%GDP紅線瞭解一下

兩次世界大戰將各國打的支離破碎,但美國利用二戰早期中立大發戰爭財後,後期被迫參戰收割勝利果實以及寬鬆的人才政策使其躍升為世界超級強國。有了江湖地位後,就需要想方設法的去維護。其中60%GDP紅線就是美國維持其江湖地位的一個重要指標,誰的GDP達到或超過美國GDP的60%,美國就要使手段弄誰。前蘇聯是第一個祭旗的,日本是第二個刀下鬼,今天的我們正因這個原因被美國發動貿易戰。

之所以美國對同時期的日本動手而沒有對德國動手,我們看一下我國改革開放時的世界各國GDP情況。從下圖可以看出,日本的GDP是高於德國(西德)的,且逼近美國的60%GDP紅線。這是美國選擇動手日本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我們知道二戰結束後德國被佔領軍分成東西德兩國,東德由前蘇聯控制,西德則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控制。東西德就是兩大陣營或是制度的樣板房啊!顯然西德發展的遠比東德好,若美國對西德動手就是挖自己制度樣板房的牆角。

所以,基於以上兩點,美國必然會選擇對日本動手。


柳小慶


1.德國經濟不像日本那麼咄咄逼人。

最高峰時,日本GDP相當於美國的60~70%,而德國只相當於美國的四分之一。

所以對美國而言,日本是嚴重威脅,而德國還不足以挑戰美國。

2.日本自私自利的發展模式犯了眾怒。

日本在拼命向歐美出口的時候,卻嚴格保護本國產業,封閉本國市場。福特的總裁就說過“日本市場是世界上最封閉的市場。”

日本只出不進,拼命賺取別國的錢,卻不允許別的國家賺日本的錢,這種自私自利地發展模式,引起了各國的憤怒,在“七國集團”的會議上被圍攻,一致向它施壓。

3.日本不像德國有歐盟的支持。

德國雖然也是戰敗國,但同時是歐盟的經濟火車頭,德國經濟直接關係到包括英、法、意等歐洲國家,所以在其他歐洲國家的共同努力下頂住了壓力。

但日本在七國集團裡獨木難支,又是戰敗國,只得就範。


雁去無痕ty


美國也對德國採取了措施,不然現在世界第三經濟體怎麼會是日本而不是德國呢?要知道在上世紀90年代德國的GDP一度是高於日本的,只是日本在世界剛剛進入電氣化的時代裡,藉助電器工業優勢火了一把而已。

廣場協議直接打斷了日本和德國的經濟發展。


美國的廣場協議針對的是兩個國家,一個是日本,還有一個就是德國了。德國和日本一樣,也是一個從二戰之後大力發展電子產業的國家,他們的西門子等企業曾經引領歐洲電器市場很多年,佔據了廣泛的市場份額,也導致了美國同類產品出口受阻,歐洲是二戰之後主要的消費市場,美國為了限制德國的發展,不但在廣場協議中採取了逼迫日元升值的手段,也同樣採取了對德國馬克的打壓政策,德國經濟也為此付出很大代價。

日本經濟經歷的失落的十年,猶如一陣風暴,還未過去。


美國對於其他國家的GDP的規模,以及產業的高度一向非常敏感,總是擔心其他國家的發展超過自己,並且佔據自己的經濟和市場份額,從而取代自己的霸主地位。當然,不可否認大國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進是存在的,也是很難避免的,所以美國經常在其他國家的GDP達到自己的60%甚至更多之後對其採取爭霸競爭手段,通過高壓的經濟政策和軍事壓力,逼迫對手妥協。

美國通過對日本經濟的收割,完成了自己地位的鞏固。


日本和德國這樣的空有經濟力量,卻沒有軍事和政治力量的國家,在這種壓力面前很快就會繳械投降,日本為此付出了長達20年的經濟發展緩慢期,而德國如今也已經淪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蘇聯雖然有大國政治地位和軍事力量,也曾經一度達到了美國GDP規模的68%,但是解體導致了冷戰結束,蘇聯之後也再難有一個國家能夠全方位的應對美國在各方面的壓力了。

廣場協議後日本的各項價值被挖空,股市狂跌,經濟破滅。


如今,美國對東亞一些國家採取的貿易摩擦措施其實也是如此道理,只因為目前的第二大經濟體經濟規模已經到了12萬億美元,而美國是18萬億美元,不僅超過了60%,還一路達到了美國GDP的75%,同時發展速度還要快得多,所以美國也不得不繼續採取手段打壓其他國家的發展,不過這一次,美國面對的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和最大的消費市場,恐怕最終付出最大代價的,要是他們自己了。


海事先鋒


廣場協議的陰謀論說法有很大的歷史誤解。首先,當時日本的美國市場依存度非常大,而美國的twin deficit問題構成日美貿易一個很大的結構性隱患。所以,日本客觀上有配合美國做調整的動機的。其次,日本的經濟治理結構很特別,金融完全把持在以大藏省為首的精英官僚利益集團手中,實業則由以經團聯為核心的企業家山門掌控。而大藏省官僚有一個極大的野心就是以東亞、東南亞為起點,打造日元圈,從而把日元推上與美元匹敵的國際結算貨幣的地位。日元升值則是日元走向世界的絕佳機會。日美貿易糾紛早在80年代初就已經成為國際性話題,而經團聯早已著手分散日本製造,在亞洲打造從日本-四小龍-東南亞國家所謂雁翅分工體系,在美國也擴大本地生產,在歐洲以英、德為中心展開本地化製造,因此日元升值對已經展開佈局的日本製造業來說,並沒有傷筋動骨的影響,反而讓日本的資金進入初級材料、礦業、能源等上游行業,地位更穩固了。日本的經濟泡沫,其實是大藏省這個日本精英官僚構成的利益團體一手推動的。他們和產業精英不同,基本上沒有外戰經驗,依靠壟斷地位攫取了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因此,面對流動性過剩帶來的泡沫風險,非常頓感而且無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決斷力,直至泡沫破滅前夜,大藏省的官員還在強調東京房價高企的合理性。在這方面,德國的德意志銀行的結構與組成以及歷史哲學與日本大藏省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日本泡沫破滅的緣起看似來自於廣場協議,其實根源於大藏省的野心與慾望,以及與此並不相匹配的無能。


allensetsu


首先,廣場協議簽訂於1985年,到了90年代的時候,對於資產價格的影響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所以認為美國在這個時候通過政治手段操控資產價格,進而實現財富轉移是不符合歷史的。很多人以廣場協議為基礎,認為這是美國針對日本和其他國家的陰謀,並且是導致日本在90年代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但實際上,從時間上看並不符合歷史。

其次,德國和日本的經濟在90年代的時候表現都不好。先看德國。90年代初兩德合併。由於在兌換東德馬克的時候,官方制定的匯率過高,導致德國貨幣超發,通貨膨脹嚴重。為了抑制通脹,德國央行不停拉高利率。從而對投資形成抑制,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同時,為了建設原東德地區,德國政府開徵團結稅,專門用於籌集東德地區的建設資金,徵稅也導致德國經濟發展受阻。在整個90年代,德國經濟表現不佳。再看日本,90年代初的時候,日本泡沫經濟到達最高點。但很快泡沫經濟破滅,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一落千丈。銀行壞賬極為嚴重。日本經濟陷入低迷。日本人因此將90年代稱為失去的十年。在這種情況下說兩個國家的經濟如日中天,顯然不符合歷史。

再次,美國確實有部分企業在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的時候通過資本市場操作,獲取了鉅額利潤。不過,這是企業行為,不是政府行為。而且,有獲利也有虧損,也有部分美國企業投資失敗。當然美國企業能夠如此操作的主要原因在於日本在泡沫經濟時期的資產價格存在嚴重的偏離,同一時期德國實行高利率抑制通貨膨脹政策,高利率必然會壓低資產價格。因此在德國金融市場上不存在這種操作空間。所以歸根結底是日本當時的泡沫經濟的問題,不能把責任歸結到美國人的政治打壓。

最後,美國經濟在90年代的時候表現非常出色。克林頓當政之後,推行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信息技術行業迅速發展。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經濟時代。在這一時期,美國經濟的增長率要比日本和德國高得多,在已經體量巨大的情況下,美國當時的年增長率可以超過4%。所以,在這個時期美國對其他經濟發達國家的優勢進一步拉大。就當時的美國經濟狀況而言,也沒有必要對日本割韭菜。


zyb38537240


對於經濟來說,美國是世界最心狠手辣,毫無人性可談的資本主義國家,可以提到二戰後來回答小編的問題,

二戰後45年1美元兌換15日元,到49年1美元兌390日元。短短4年日元貶值20多倍,可以說當時的日本就是美國的奴隸,也是日本進入最黑暗時期。

為了使日本經濟完全由美國掌控,美國還扶持了著名的亞洲四小龍經濟。

但從70年代中日建交後,日本看到了曙光也看到了太陽,日本人哭了,東方大國站起來了,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使日本經濟漸漸的進入歷史最佳時期,使日元增加成色,日本經濟開始繁榮,房地產,金融,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兌100多日元。同時,美國也有一點慌了(無論經濟和政治,美國都不希望日本與中國好。)。

這時,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序幕,橫掃整個亞洲製造業,首先打趴下的就是亞洲四小龍的製造業,而這時,日本也大膽的外遷製造業到中國,日本經濟從90年代初開始了經濟結構調整,進口為主。這時日本經濟有之前的基礎,經濟處於平穩期調整,房地產價值回落,以保日元為主的經濟期。

德國進入90年代後,東西德合併,加上歐盟成立,歐元出現等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都發生在90年代。美國自然也奈何不了德國。


妥了我的國


多頭對多頭,多頭對寡頭,寡頭對寡頭,是三種貿易戰基礎,會形成不同的對抗模式。。

如果是寡頭對寡頭,非要打貿易戰就兩敗俱傷,比如俄羅斯與美國航空發動機合作;如果是多頭對寡頭,就是多頭走別的貿易路線,寡頭被迫投降;如果是多頭對多頭,就是各找旁路,走持久戰。。

美國揍日本是多頭對寡頭,日本押注美國太重,又沒有軍事和金融自主權,只能投降;美國懟德國,德國組織歐盟自我實現多頭,對美貿易壓迫有足夠的騰挪空間。。

東亞大國抓消費,最大努力推一帶一路,年貿易量過四萬億美元,對非美各個方向的貿易增長都很穩定。。對美貿易6000億,七分之一而已,就是貿易戰心裡膈應,沒什麼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