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另類英雄——王進

王進其人,《水滸傳》只在第二回讓其出場,教完史進功夫後便不得而知,但此人身為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武功不在林沖之下,相反甚至高出林沖,這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好漢為何就此消失,讓我走進他,去探索這個謎語。

歷史上確有王進此人,據宋代人編纂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等史籍的記載,王進是延安府人氏,少為軍卒。在張俊所指揮的明州之戰中,王進身先士卒,獨立奇功,重創金軍。朝廷詔授他為武翼大夫。王進後來官至御前都統制,這可能就是《水滸傳》說他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的依據材又鑑於他是延安府人,《水滸傳》的作者才佈置下"王教頭私走延安府"這樣一個回目。

小說中的王進,武藝超群絕倫,為人謹小慎微。他不在一百零八個"魔君"之列,卻也遭到高俅的迫害,被高俅公報私仇,逼走邊庭。奸佞當道,君子在野,自古如此。明末啟蒙思想家李贄說過這麼一句話:"高俅是忌藥,王進是引藥。"王進是作為黑暗腐朽的統治集團的一條引線出現的,由王進出走引出史進,然後一環套一環、一步緊一步地引出一連串的英雄好漢造反的故事。

水滸第一回說道“卻說東京街頭的幫閒浮浪子弟高俅靠上了徽宗趙估這棵大樹,做到了殿帥府太尉,擇吉日到殿帥府走馬上任之時,手持花名冊將手下一一點過,只缺一名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因患病未曾到衙門,高俅大怒,令手下到王進家去捉拿王進。

王進掙扎著病體去見太尉,一見面二話不說太尉就傳令責打,是同僚們紛紛講情才倖免於皮肉之苦。王進被狠狠地訓斥一頓後,發現新太尉竟是已故老父親都軍教頭王升的舊仇,父親曾將高俅一棒打翻臥床數日不起。王進心知高俅不會輕饒了自己,於是回到家中,悶悶不已,對老孃說知此事,母子二人抱頭而哭。王進母親說:"我兒,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只恐沒處走。"王進道:"母親說的是,兒也這樣尋思。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鎮守邊庭,他手下的軍官有許多曾到過京師,無不喜歡我的槍棒,何不去投奔他們?那裡是用人的地方,足可安身立命。"老孃說:"就私走延安府吧,只怕門前侍奉你的那兩個牌軍知道,若是他們告到殿帥府,我們母子就走不成了。"王進說:"母親放心,兒子自有道理把他們支開。"當天傍晚,王進叫來張牌軍,對他說:"我近來患病,前天許下香願,明天早晨要去岳廟燒炷頭香,你今晚先去吩咐廟祝,明天早晨叫他早早打開廟門。你夜間就在岳廟裡歇息,明天清早等我進廟上香。"張牌軍吃過晚飯就出發了。

當夜,王進母子二人收拾了行李衣物細軟銀兩,又準備好了馬料袋。等到五更,王進叫醒李牌軍,對他說:"你帶些銀兩先去岳廟,同張牌軍一起買些供品等候。我買些香火去,隨後便來。"李牌軍領命而去。王進攙扶老孃來到後門,上了馬,自己挑上一擔行李跟在馬後,趁天色未明,出了西華門,取路向延安府奔走。待高俅發覺,王進母子已去遠了。母子倆飢餐渴飲,夜住曉行,疾走了一個多月,欲往延安府投奔老種經略相公門下。經略亦稱"經略安撫史",《宋史·職官志》雲:經略安撫使(代官名)以直秘閣以上充之,轄一路兵民之事,皆帥其屬而聽獄訟,頒禁令,定賞罰,稽錢穀。這日,母子二人來到史太公莊上借宿,不巧當晚母親因連日鞍馬勞頓患了心痛病,史太公熱情挽留王進母子安心在莊上養歇。待母子痊癒,正欲上路時,王進發現史太公之子史進正在練武,當下指出史進耍的是花槍棒,贏不得真好漢。史進不服,經比武史進果然不敵,史進忙躬身下拜,誠心擺下酒宴,拜王進為師。半年後,王進將十八般武藝全部教給史進,並讓他盡得奧妙,王進母子才相辭了史進,上路去延安府了”。

《水滸傳》中的王進母親,雖然出場不多,卻是一位明事理、曉大義的母親形象。

她儘管年已六旬,身子骨又弱,但當她得知丈夫的舊仇高俅發跡,成了兒子的頂頭上司時,先是心慌意亂與兒子抱頭痛哭,哭過之後她馬上意識到兒子的處境險惡,首先提議"三十六著,走為上著",不惜離開東京自己操持多年的家園,毅然與兒子去荒涼的邊界延安府投親,可見王老太太的睿智與勇氣。

王老太太已到風燭殘年,且身體欠佳。本來,她可以讓年富力強的兒子獨自出逃,她留在東京安享晚年,諒他高俅老賊也無法拿她一個老嬤嬤如何,可她舍不下相依為命的兒子,她活著就是為了丈夫兒子。丈夫死了,兒子成了她的精神支柱,所以,她寧願隨兒子一起吃盡風餐露宿、顛沛流離之苦。只有時時跟在兒子身旁,親手安排兒子的衣食方才放心,在這一點上,普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王進母親雖出場不多,但卻是恪守傳統母德的典範,母慈子孝,其樂融融,帶著濃郁的儒家倫理色彩。

清金人瑞在《(水滸傳)回評》中道:王進者,何人也?不墜父業,蓋養母志,益子之門之語,然則王進亦忠臣也。孝子、忠臣,則國家之祥麟威鳳、員壁方圭者也。

王進作為八十萬禁軍教頭為何能受高俅迫害?這與官職也有關係且看下面關於宋超官職。八十萬禁軍教頭:禁軍是宋代宮廷的正規軍,教頭指的是操練士兵武藝的軍官。禁軍教頭指的就是宋代軍隊中教練武藝的人員,王進也就是一個一般的軍官。而高俅是太尉,太尉是軍中二號人物,隨便你怎麼比,可以是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也可以是總參謀長。你說王進怕不怕他?官大一級壓死人啊。

這教頭上面是都教頭、虞侯、都虞侯、指揮使、都指揮使,都指揮使是正五品,教頭從八品下。古代官品每品分正從兩級,四品以下的官,每級又分上下兩階,他是從八品下。也正是因為教頭的社會地位非常低,高俅才敢明目張膽陷害林沖,殿帥府太尉相當於軍委主席,而教頭也就相當於士官。

[注]《宋史·兵志·六》:“凡禁軍教頭二百七十,都教頭三十。”據此比例,每都教頭,轄下當有九名教頭,若其中有一名副(都)教頭,則僅有八名教頭。

那麼王進武功如何呢?

據傳徽宗登基後不久,遼兵在大將耶律保的帶領下,從北向南進犯,接連攻打河北、河南、山西等幾十座城池,徽宗大驚,欽命樞密使童貫為破遼大元帥,帶領十萬大軍迎敵,並在檀州城外紮下營寨,準備與耶律保決一死戰。這時,王進因驍勇善戰,在張俊手下由軍卒升為牙將。檀州由耶律保重兵把守,城池堅固,易守難攻,童貫圍城十幾天,損兵兩萬,攻打不下。為摸清檀州城內地形及兵力部署,王進主動請纓,準備化裝成送衣被的遼兵混入城內。

臨行前,王進深知此次深入虎穴,兇險多多,但好男兒志在報國,他死而無憾,只是擔心他遠在東京的老母親無人照料。張俊看出他的心事,特地將他叫到帳前,語重心長地請他放心前往,說家中老母親就如我的親孃一般,王進大喜,當即跪下謝恩。王進在檀州城內完成了任務正待出城時,不幸被遼兵發覺。檀州城外是護城河,進城人員需放下吊橋方能通過。這時王進已在城門之下,遼兵見勢不對,馬上將吊橋收起。就在這九死一生之際,王進一眼看見白髮蒼蒼的老母親正遠遠站在城外的高坡上向這兒眺望,他渾身頓時增添了無窮的力量,大吼一聲,奮力掙開七八個抓住他的遼兵,飛身躍上徐徐上升的吊橋,又縱身跳入河水。這一切都在瞬間完成,遼兵還未回過神來,王進已泅水上岸,回到了宋營,回到了母親身邊。不等遼兵喘息,宋兵就趁機殺人城去,耶律保一看不好,只得下令遼兵棄城逃跑,一氣後退了六十里,大長了宋兵的威風。王進因戰功赫赫加官晉爵,很快升為八十萬禁軍教頭。

再看王進被稱做“八十萬東京教頭”,而林沖卻只是“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另外,王進在教徒弟方面更勝一籌,他的徒弟史進只是在點撥了半年後便18般武器樣樣精通,最後為梁山泊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八員之一,而林沖的徒弟曹正卻一般般,只是地星。若王進進的水泊想必無人能敵。

那麼王進到底去哪裡了?這個真不好說。書中明確說出王進不在小種經略處(种師中),有魯提轄魯達作證:史進道:“小人是華州華陰縣人氏,姓史名進。請問官人:小人有個師父,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姓王名進,不知在此經略府中有也無?”魯提轄道:“阿哥,你莫不是史家村甚麼九紋龍史大郎?”史進拜道:“小人便是。”魯提轄連忙還禮,說道:“聞名不如見面,見面勝似聞名。你要尋王教頭,莫不是在東京惡了高太尉的王進?”史進道:“正是那人。”魯達道:“俺也聞他名字。那個阿哥不在這裡。灑家聽得說他在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勾當。俺這渭州,卻是小種經略相公鎮守。那人不在這裡。”

那王進在老種相公(我採用老種相公是种師道之說)出嗎?我看也不一定,第六回九紋龍剪逕赤松林魯智深火燒瓦罐寺中有史進說“小弟也便離了渭州,尋師父王進。直到延州,又尋不著。”可見王進已經徹底消失。

但我有一個想法,想那王進在史家莊已經住了半年,追捕文書也已經發至延安府,想那王進定是換名隱藏,有證在歷史上真有其人,也叫“王進”,還叫“王慶”,北宋文獻中有記載,有個王進,其中內容:北宋的禁軍將領(文獻中沒說是教頭)王進在京城得罪了高官(文獻中沒指明是高俅),先是逃到到延安小種經略府的故人那守邊關,在西北,王進領兵和西夏的小股部隊有過戰鬥,皆獲勝。后王進又投靠河北的戰將种師中和种師道門下任先鋒,在後來的太原戰役中,隨同种師中力戰而死。這雖是網上索查,我也不確定正確,但我相信會是這樣的。《水滸後傳》中雖說王進最後做了暹羅國將軍,但我不能相信,因為《水滸後傳》中與原著有衝突,例如關勝在《水滸傳》最後在馬上摔死,但在《水滸後傳》中最後也做了暹羅國將軍。

因此他不會去延安府老種相公處效力,他已經不再留戀名聲,他要像陶朱公一樣快樂生活,宋朝自高祖“杯酒釋兵權”來有武藝高的軍官在農村快樂生活的環境,他害怕高俅報復,更對朝廷失去信心,雖然他和延安府老種相公手下的軍官有交情,卻和老種相公不認識,他不可能剛出虎口,又把自己交給一個自己不瞭解的軍閥手中,當時的統治階級通吃環境也不允許老種相公保護他,久居官場的王進對此很清楚,他打著投奔老種相公的名義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也在徒弟面前保持一下榮譽,他的唯一選擇是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做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後來史進沒有在延安府老種相公處找到他就是很好的證明。王進是東京80萬禁軍教頭,在經濟上應該很富裕,隱居後完全能夠頤養晚年、孝敬母親,甚至娶妻生子。從史進的武藝上看,王進的水平應該不低於林沖林教頭,至少比林沖全面,完全有能力排在梁山五虎將之列,他用事實告訴讀者,不是所有好漢都要上梁山替天行道,不要讓宋江的天罡地煞陰謀得逞,當一個順民比招安報效國家更重要,王進的選擇遠比梁山108將的選擇高明的多。王進的出路是作者為梁山好漢安排的理想出路,是對梁山好漢十損八九的嘆息。

王進——真漢子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