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指的是什麼?

談文論史


歷史上三次“衣冠南渡”,漢民族的黑暗深淵

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一般認為,差不多從中華文明誕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原地區都是經濟的中心。伴隨著戰亂、政局動亂、人口、政權所作在地的變遷等,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因動亂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南遷現象。其中,史學界只認可西晉末與北宋末這兩次為“衣冠南渡”,但在文學應用上,三次都冠以“衣冠南渡”。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衣冠南渡,都以中原地區封建王朝天災頻發,民不聊生為起點,發生大規模內亂,導致軍事實力削弱。同時北方遊牧民族地區,氣候變冷,迫使少數民族向中原地區侵犯,開拓牧地。可以說氣候變化也是史上衣冠南渡的一個重要原因。

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解讀一下史上三次“衣冠南渡”。

一、永嘉之亂,衣冠南渡

這是中原政權和文明首次南遷,由西晉京師洛陽南渡至建康(今南京)。自西漢末年黃巾起義起,經歷三國鼎立多年征戰,到晉朝成立後的“八王之亂”。中原地區戰亂不斷,人口數量急劇減少,再加上晉朝採用“九品中正制”,導致社會階層固化,世家大族的力量得到空前加強,進一步導致社會統治的黑暗。大量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漢族軍事力量一步步削弱,達到了一個低谷。

就在西晉晉愍帝時期,爆發了“五胡亂華”的危機。大量少數民族內遷,造成以匈奴為首的遊牧民族勢力,攻佔長安,俘獲西晉最後一個皇帝——司馬炎的孫子晉愍帝司馬鄴,西晉滅亡。內徙的少數民族相繼建立君主制政權,漢民族的命運劃入了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暗深淵,淪為“兩腳羊”,遭到滅絕性屠殺,出現了第一次亡種危機。甚至被史學家稱“中原陸沉”的浩劫。這一時期,北方地區有一位叫冉閔的漢民族英雄出現,率領北方殘存漢民族,在五胡中殺出一條血路,在十六國中建立唯一的漢族政權冉魏,漢民族才倖免絕跡中原。

而司馬氏及漢族王公大臣和百姓逃過長江,遠遁南方,南渡的北方士族和江東豪強,協助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政權。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直到隋文帝楊堅崛起,一統中原,才結束了漢民族的黑暗命運。

二、安史之亂,衣冠南渡

弱冠之年的李隆基目睹了李顯發動“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讓位,當上皇帝。後來,在韋后當權,想當第二個武則天時,毅然決然的發動“唐隆政變”,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當上了太子。在經過一系列政治鬥爭後,登基稱帝。即位之初,李隆基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幹練果斷,開創了開元盛世。但是後來唐玄宗李隆基志得意滿,設立十大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致使藩鎮林立,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致使晚年悽慘,唐朝也由盛而衰。

“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漸漸失去了對隴右、河西走廊,甚至西域的控制。在北方陷入戰亂後,對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直至南唐政權建立,大量中原人口向南方遷移達到巔峰,南方地區與北方中原的差距開始縮小。中晚唐至五代十國的這次衣冠南渡,是中原漢人第二次大規模南遷。直到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一統中原,才結束了漢民族的黑暗命運。

三 、靖康之恥,衣冠南渡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擔心武將奪權叛亂,於是“杯酒釋兵權”,導致宋朝重文輕武,軍事力量嚴重削弱。後來歷任皇帝,重用奸宦,弄得朝政日非,天下大亂,先後爆發了宋江、方臘領導的兩次大的農民起義,使北宋的政治進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時期。面對金國的日漸崛起,投降派佔據上風,任由金國敲骨吸髓,在漢民族的屍骨上越發壯大。最終喪失了抵抗能力,任人宰割。

最終導致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大肆搜掠後,驅擄徽、欽二帝和宗室北返,史稱“靖康之恥”。“靖康之恥”完全擊破了宋朝統治者的信心。宋朝統治者不抵抗,大量英雄豪傑一心雪恥,卻報國無門。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精忠報國”的岳飛,剛取得戰果就立即被“十二道金牌”勒令退兵,甚至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

南宋建立後,中原漢族大量向南方遷移。南方的江南地區作為南宋的統治中心區域,取代中原成為了新的經濟中心。此次南渡,也稱建炎南渡,是中原漢人第三次大規模南遷。繼遼、金之後,又有蒙元崛起佔領中原,甚至建立起了少數民族的大一統王朝。直至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才結束了漢民族的黑暗命運。

文章寫到這,我已經沒什麼想說的了。

我是春秋百曉生,與大家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敬請期待!


春秋百曉生


衣冠南渡出自唐代史學家劉知幾的《史通·邑里》:“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這裡指的是西晉末年天下大亂,中原政權南遷,原來世居在中原的一些士族也紛紛跟著南逃。後來就以衣冠南渡指中原文明較大規模的南遷。

中國歷史的三次衣冠南渡指的是:西晉末晉元帝渡江建立東晉、唐“安史之亂”後中原士族避亂南遷和北宋末年宋高宗渡江建立南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