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哲學的角度看待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關係?

莫曰醬


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理論是原政治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我不能說它是錯誤的,但是它越來越不符合買方市場的實際。原因如下:

一、生產力作為經濟動力,必需至少要有三個條件,一是產品供不應求,這必需在賣方市場才存在,二可以以產量為指標,三是以產量為指標的生產效率,這三者的相互作用,促進形成經濟動力。但一旦進入買方市場,產品隨時供過於求,因為生產能力常能在短時間內超越市場需求,產量的過量常造成阻礙企業的正常發展,而產能發揮的效率越大,其對企業的反作用力越大,故在買方市場,生產力作為經濟動力是個錯誤的概念,提出發展生產力在理論上是錯誤的。

二、產權、(在生產中的)地位、分配三者是原有生產關係的內容。但在買方市場中,新的經濟關係是以經營能力、產權、分配的排列來顯示這種新的經濟關係。在買方市場新的經濟關係中,經營能力處於核心地位,這與以產權為核心的生產關係有本質的區別。只有有經營能力,才能保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沒有經營能力,資產會縮水,會零資產,甚至會負資產。且更在於分配在向有經營能力的人傾鈄。所以原有的生產關係理論不適應買方市場的實際。

三、不管是產權、地位、分配構成的生產關係,還是以經營能力、產權、分配構成的新經濟關係,都是一種微觀經濟關係,在微觀經濟關係之外,還存在一種宏觀經濟關係:其包括一是產權關係,二是勞動關係,三是交易關係,四是管理關係。這四種關係構成了宏觀經濟關係,其中的勞動包括企業勞動和事業勞動兩種勞動。而勞動關係中的企業勞動和管理關係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生產關係的變化,或者說經濟關係的變化,用經濟基礎這個概念己經解釋不清了。

四、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麼還有比科學技術更牛的經濟動力。那就是黨和政府的決策能力,千萬不要小看了決策能力,不管是黨和政府宏觀決策,還是一個企業的微觀決策,都是最重要的經濟動力,決策的錯誤,是最大的經濟阻力。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實踐證明,沒有黨和政府的正確決策,我國是難以取得如此巨大的經濟成就的。因此,當決策力成為第一經濟動力時,再談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是不適當的。

五、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構成了社會的經濟基礎,以此決定上層建,並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個理論的發現者是個天才。這個理論的存在條件有數個,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場供不應求這個條件,也就是隻有在賣方市場才適用,在買方市場是不適用的。因為在市場供不應求的條件下,生產力作為經濟動力才可以存在,反之在買方市場就不存在。當生產力不能正確代表社會的經濟動力時,其生產關係池同時被否定掉,因為生產關係也不能正確反映買方市場的經濟關係。當生產力不能代表買方市場的經濟動力的同時,生產關係不能正確表述買方市場的經濟關係時,其經濟基礎也不能正確的概括社會的經濟方式。同時其對上層建築的決定是表述不清的,我們現在假設存在三種經濟動力,第一是決策力,第二是科技力,第三是傳統生產力,當作為國家政治決策的上層建築成為經濟動力中的第一生產力時,作為傳統生產力是如何去決定上層建築呢?而第一動力又如何去反作用於第三動力呢?當然買方市場的經濟動力決不是僅僅以上三種,其還有營銷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等等。而其中的管理能力也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管理力與決策力一樣,都可以否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的理論。


富春惡水


俗話說有什麼食材做什麼飯。若只有青椒和土豆,卻想要西紅柿炒蛋,三歲小孩都知道不可能。

在只有馬車的年代,想一天從北京到西安,只能做夢。若沒有火箭,只有弓箭,掛一顆衛星在天上,那是神話。

同樣的,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奴隸社會,生產工具不發達,一切只能靠人做,所以有了奴隸制。封建社會國家太大,交給別人不放心,只好交給自己的後人和親戚,於是有了諸侯。

當生產力越來越高,大家不再為衣食發愁時,自由民主平等的種子便發芽了,於是西方的選舉制產生。

其實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就如同土壤和植物。西南一棵樹種,懸崖峭壁上都能長成大樹。西北一棵樹種,結局就是成為塵土。

換個角度看,能不能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呢?那就看你“相不相信人心齊泰山移”了。


Fandy



夢逸藍天王文財


經濟基礎,包括生產力,生產所需資源和生產關係等。基礎的強弱決定著上層建築的發展水平。經濟基礎著決定著上層建築思想領域的文化,人才的培養,政策的制定,法律法規,國防實力的增減,對外政策等等和意識形態方面的認識。而上層建築方面的這些功能又有力的促進,指導,保障,推動經濟領域的根本性的基礎的發展。是完美的統一,如達不達完美時則妨礙生產力的發展,甚至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回顧我們所走過的路程,種種事實證明:‘右傾’不行,‘左傾’也是不對的,只有實事求是的符合社會的自然發展規律,制定符合實際發展需要的政策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打好基礎。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的相對統一論,就是這個道理吧!謝謝!


無悔人生ZgH123


美國獨立之初是奴隸制,但美國的《獨立宣言》很先進,美國獨立時的經濟基礎很爛,由於有了先進的上層建築,美國北方經歷長時間的奴隸制後,以和平的方式解放了奴隸,並跳過封建主義階段直接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再經過南北戰爭,南方也解放奴隸直接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這個例子說明,只要先進思想的力量足夠,發展方向對頭,社會是不需要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一步步發展的,這是上層建築決定生產力的活生生例子。中國古代改朝換代很多次,每次改朝換代都是歷史週期性循環,一直沒有產生新思想,如果要說生產力,中國古代的生產力一直領先世界,中國古代就是一個生產力沒有決定上層建築的例子。任何社會變革,都是以思想先變革為前提的,只有產生了新思想,社會變革才有可能性,如果沒有產生新思想,社會只會週期性循環。


龍一歐


這兩個都是最上層的,第一梯隊的建築結構。一般情況下會出現三種模式。一種是政黨駕馭資本。一種是資本駕馭政黨。一種是平行制約,相互制衡。相比之下不分伯仲。各有利弊。第一種容易形成獨裁主義。資本流動性差。但穩定性好。第二種資本支配權力弱化。很難及時達成,見效。第三種容易政令不暢現象。與資本合則高效,不合則亂。天朝的結構優勢在於權力交替時很少出現政策中斷,延續性好。穩定性好。執行力強,資本集中調動力穩固,強健。缺陷是容易僵化,反應遲鈍。低效低能。似有與底層脫節現象。資本國家的優勢是政策的靈活性。高效率。高效能。不會出現與底層脫鉤現象。缺點多黨派紛爭。權力更替時出現政令矛盾和廢除現象。——視角和高度不夠。問題太大太寬廣了。原本沒有就資格回答這樣的問題,只能湊合了。估計會有錯誤。再問就出地球了。


塵緣242339423



偉松12



慧芳山泉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上層建築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一般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為什麼是一般認為?

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生產關係就不單是由生產力決定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性“。準確的說,生產關係是由生產力和人性共同決定的。同樣的,上層建築也不單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人性“也是決定上層建築的重要因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一論點無需過多論述,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比如說,在人類只能製造簡單工具,只能通過打獵、捕漁、採集的年代,肚子都填不飽,填飽肚子才是最大最高追求。因此,原始社會的平均分配是很適用的,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是不可能誕生資本主義的。

接下來重點論述一下,為什麼上層建築不只是經濟基礎決定的?

按照馬先生的觀點,當生產力水平極度發達,生產的物質極其豐富之後,人類進入按需分配階段,人類消滅了私有制,世界上將不再有國家,不再有階級,不再有法律等等等等。

馬先生的論述看上去是很有道理的,物質極其豐富,要什麼都有,當然就是按需分配了,沒必要私有了。

但馬先生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性“。人性本質上支持按需分配嗎?人性支持平均主義嗎?人性有那麼自覺嗎?

現在提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假設若干年後,物質文明極其豐富,吃的穿的用的都有機器人幫你生產,你要什麼都有,你還想要什麼?

你一定還有想要的對不對?你一定還是希望跟別人有點不一樣對不對?你一定還會有私心對不對?

”私心“就是人類的本性所在,這是不以社會形態為轉移的存在,這是人的本能,這是人的動物性的表現,而人本來就是動物的一種,人是不可能去除動物性的,因為這是天生的。

無論生產關係也好,上層建築也好,都是建立在人之上的,所有建立在人之上的關係和制度都應該尊重人,而尊重人性就是對人最大的尊重。

綜合以上論述可以得出結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但是,當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和人性共同決定的。


手機用戶中華人168


這個立題標題太籠統了,哲學是一門單獨的人類思想體系認識,獨立性和普遍性可以結合一起的學科。 單單用哲學觀點看“上層建築領域”,不知道這位朋友涵蓋那一方面的上層建築領域?如果說是包括所有的領域,那麼哲學家肯定束手無策,無從說起,因為哲學思想從來不考慮具體和時間,事實和結果。

哲學是人類思想最深刻的代表,也是無法想象與評判,一種始終在前進與倒退之間遊動的智慧,用的好,用得得法,收穫滿滿,用得不好,理解不深,甚至本位倒置,曲解理解,故弄玄虛,其後果就非常嚴重,輕者顛狂浮躁,重者走火入魔,普通人不要去碰所謂的哲學思想體系之類的學科啊😄

哲學思想家其實離“精神病”就那麼一步之遙,也就是說天才和白痴之間的一步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