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佔領北京的8年裡,為何沒將故宮洗劫一空?

用戶69331504


早在甲午戰爭時期,日本就制定了《戰時清國寶物蒐集辦法》,可見,倭寇對我國寶窺伺已久!

其實這個問題讓人一時難以理解,因為以日本人狼子野心的德性,在佔領北京的時候肯定不會放過我們在故宮裡的國寶。元明清三代,北京作為首都,帝王將相們都生活在這座城裡,所以上下五千年的珍寶應該大多收錄在了北京城,1840年前後,鴉片戰爭打開清朝國門,二十年後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北京城第一次遭難,經過修繕之後,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北京再一次慘遭洗劫,但是這幾次都是暫時的,侵略者們並沒有能力徹底清空北京城。

但是日本不一樣,在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之後,北京天津陷落倭寇之手,這一佔領就是八年,但是八年間日本竟然沒有大規模洗劫故宮,搜刮我們的國寶。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故宮已經搬空,國民政府提前組織了文物南遷,裡面並沒有多少國寶,其次就是國人的努力,誓死保衛國寶。

先來說說文物南遷。

九一八事變以後,平津危及,所以這時候已經有有識之士提出要遷移故宮文物,但是當時局勢混亂,關於故宮文物的去留各方觀點難以統一,小史官先簡單說幾種。當時國難臨頭,很多人對於這些國寶的去留並沒有多麼在意,有人竟然支持拍賣所有國寶,然後購買飛機抗戰,這種說法放到現在當然不被人同意,但是在那時候還是有很多人支持的。其次,一些學者對於遷到哪裡感到迷茫,大戰在即,祖國大地哪裡就一定會安全呢?當然了,有識之士們還是堅持南遷文物,只不過阻力極大,屢屢遭到喊著“誓死保衛國寶”的人的恐嚇。

去留難以抉擇,畢竟茲事重大,國寶在路上也會有損失,分散容易,再想聚到一起就很難了。然而時間不等人,1933年,長城內外,戰事驟起,後來山海關失守,故宮文物南遷迫在眉睫,這時候無論有多大壓力,南遷是不得不施行了。1933年2月6日,故宮頤和園等地的國寶分裝19557箱,分為五批,逐次南遷,從此開始了國寶南遷的浩蕩之路。

千難萬險,輾轉流離,在國人的護衛下,眾多國寶得以保全,接下來日軍推進,國寶再次西遷,終究未能讓倭寇得償所願。

再來說說國人的誓死捍衛。

前面說到,故宮文物已經南遷,這時候故宮基本是個空殼子,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由於當初南遷草率,故宮仍舊有一批文物留存,還有一些不能遷移的文物,所以這些國寶再一次使得日軍垂涎三尺。

當時總務處的領導張庭濟,為了這剩餘的國寶,拼死與日本人周旋,他先是藏匿部分剩餘文物,接著憑藉自己的能力和日軍周旋,在張庭濟的努力下,日本人沒有大規模洗劫故宮。因為日本人知道,這時候洗劫不會有多大的收穫,反而會徹底激怒中國人,得不償失,最終故宮倖免於難。

在日寇的鐵蹄下,愛國仁人志士們以命相搏,最終使得我們文化的火種得以保存,只有我們強大起來,國寶才能叫做國寶。

我是無筆史官,喜歡文史野趣的朋友記得關注哦!

祝您愉悅!


無筆史官


日本人在佔領北京的8年裡沒有將故宮洗劫一空,是不是日本人因為日本人“心地善良”?

想多了,日本人確實是沒有將故宮“洗劫一空”,只是“稍微”的拿走和摧毀了部分文物,大概有多少呢?下面就列舉部分統計數字:

1937年12月,日軍將故宮中的54件銅缸和2尊銅炮運走。

1938年6月,日軍闖進故宮博物院太廟圖書館搬走撕毀大批圖書資料,其中書籍242種共340冊,雜誌369種10682冊。

1939年,日軍將故宮雍和宮門前3做牌樓的金絲楠木柱運送回了日本。

1942年8月,日軍將故宮金缸上的金屑颳走,並掠走故宮裡面收藏的大炮1406尊。

1944年2月,日軍從故宮博物院洗劫了古籍11022冊,還順便把故宮內的54件銅缸運走。與此同時,還從北京博物館搶走了各類文物1372件。


這些數據難道不能表明日本人在故宮的暴行嗎?

是的,日本人確實沒有將故宮洗劫一空,因為早在北京被佔領前,故宮中大部分文物已經被運送走,離開了北京。

1933年,也就是山海關淪陷、長城抗戰爆發的那一年,國民政府將故宮的文物向南方轉移,從1933年2月5日誌1933年5月15日,先後有5批文物離開故宮南下,共13427箱又64包。這批文物在戰亂年代遷徙了大半個中國,一部分在戰火中被毀,另外的如今分居在北京故宮博物館、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


也許我們該說,日本人為什麼沒有摧毀故宮?

日本人當年發動盧溝橋事變佔領北京之時,野心勃勃的認為中國已經是日本人的囊中之物,這偌大的故宮自然也被日本人認為這是自己的了,當然不會摧毀?難道日本人會摧毀屬於自己的東西嗎?

其次,日本人侵略中國,然而中國人多地廣,光靠侵華日軍不足以維持日本在佔領區的統治,必須藉助漢奸和“偽政府”。這些“偽政府”的官員雖然賣國求榮,卻多少還有一點廉恥之心,對於保護故宮的完整性還是做出了一點貢獻,抵制日本人派人進入故宮任職。

再者,故宮是溥儀的曾經居住的地方。日本既然要用溥儀做偽滿洲的傀儡皇帝,也自然是要稍微顧及一下溥儀的想法。

得益以上的原因,故宮得以在戰亂中保留下來。但饒是如此,還是有大量的文物被摧毀和運送至日本。如今,還有大量的中國文物被存放在日本的博物館中。
(以上是紅白芙蓉圖,被稱之為宋代花鳥畫第一名作,本藏於圓明園,先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胡史亂翔


日軍入侵中國,沒有破壞中國古典文物記錄,佔南京,也對中山陵、明孝陵一指未染,他們一慣重視對人心的攏絡。我的大學中一位同事,實驗室周師傅,是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的,老南京人,他說,日本人確實開過殺戒,但僅僅是一陣風,一個月,為了恐嚇中國抗日軍民,之後迅速維護社會治安,這點他們很高明。周師傅去飯店用餐,兩個日本兵洶酒打架,周師傅請來他們的隊長,結果隊長二話不說,上去給倆日本兵大耳光,然後畢躬畢敬向老闆與所有顧客低頭道歉而去。日本宣佈投降,南京居民上街歡慶遊行,同時自發組織自衛隊,維護治安,保護日僑生命與財產安全,迎接政府軍接管,沒有發生一件傷害與搶劫日僑事件。這與日軍一旦佔領之後,迅速恢復社會治安,注意經濟穩定與有所發展,打政治仗,爭取民心,也是有因果關聯的。祖國寶島臺灣,在日本人長達九十餘年統治下,完成了工業化,中國的東北,在日本統治下,工業也有相當發展,當然日軍是為侵略與徹底征服中國為目的的。並不是一味燒、殺、掠搶。在抗戰中期與後期,出現了汪偽政權,整個中國被佔領區多達兩百多萬偽軍,來協助日軍統治,都是日軍的高明之處,善於政治攻心。別忘記,歷史上的東北抗聯約90%以上,其結果是被日軍利誘紛紛瓦解了…保護中國古文物與古建築包括中國文化,亦是政治統治之需要,其目的,依然最終徹底征服我中華民族。


高友峰1


日軍佔領北平的8年裡沒有打故宮的主意,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故宮重大文物已被轉移,再去洗劫不但沒有實利反得惡名;其二、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跟日本是合作關係,故宮是清朝資產,日本不好明著去搶;其三、日本認為中國、至少平津加東北必定屬於日本,再去搶故宮沒有必要。基於上述三點原因,日本佔領北平的八年時間裡沒有打故宮主意。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不戰而逃;日軍以四五萬之眾長驅直入,東北軍十六萬人不戰而撤入關內,1932年2月日軍攻佔東北三省全境,並扶持清朝遜帝建立偽滿洲國。1937年7月29日,日軍攻佔北平,次日攻佔天津,至此平津及東北三省被日本殖民統治。1933年山海關被日軍攻佔後,國民政府開始著手轉移故宮文物,先後有13427箱被運至上海,後來轉至南京,再轉至四川各地保存。國民黨敗退臺灣後一部分文物轉移至臺灣,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另一部分則迴歸故宮博物館!

日本扶持偽滿洲國的用心是十分險惡的,日本大本營認為日本可失但東北三省不可失。日本利用清朝遜帝溥儀建立了偽滿洲國,將其當成傀儡扶持,又從日本大量移民至東北地區,意圖將東北日本化,作為日本在亞洲大陸的永久據點。溥儀作為曾經的清朝皇帝,故宮算是他的家,大量文物又被國民政府運走了,日本再去洗劫故宮就沒有意義了。與其洗劫故宮文物,不如掠奪佔領區的戰爭資源,日寇將佔領區的很多礦產資源都運回了日本。

最後日本認為滅亡中國是輕而易舉的事,中國遲早都會被日本完全佔領,故除了急用的戰略物資要運回國內加工外,其它的文物日寇本不著急運回國內。日本攻佔東北三省用時不再半年,在戰爭中他們看出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差,日本對中國的瞭解程度甚至超過了國民黨。日本大本營計劃一個月內全面滅亡中國,最終在淞滬戰役中用四個月的時間擊潰中國精銳軍團!儘管日本深陷中國戰場,但是日本人依然認為佔領中國是必然的事,就算戰敗亦可保平津東三省屬於日本。因此日本人沒有急於對故宮剩下的文物動手。


大秦鐵鷹劍士


日軍佔領北京的八年裡,沒有對故宮進行洗劫,但並不代表沒有偷盜故宮的文物。

中國歷史上曾經對皇家財產進行洗劫的主要有兩次,第一次是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第二次是八國聯軍洗劫整個北京城。

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它有著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清朝背信棄義,殺害了英法兩國40多位外交使者,其中還有好幾個被大卸八塊兒。而且英國冠冕堂皇的理由還有一條,它只針對英國皇家不針對中國老百姓。因此現在網絡上有很多為英法聯軍唱讚歌的漢奸走狗認為英法聯軍洗劫頤和園是正義行為。

八國聯軍洗劫整個北京城。是因為當時北京乃至於整個直隸都被義和團所佔據。八國聯軍可以隨便拉出一個百姓說他通匪,但是事實上被當時北京城大部分的官僚商人地主全部都與義和團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北京城裡最有錢的恭王府,內務府,戶部衙門也全部遭到了洗劫。

不管侵略者拿出什麼樣的理由洗劫中國光明財產就是非正義的行為,都應該受到譴責。

那麼日本沒有對故宮進行公開的大規模的洗劫,是因為日本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嗎?當然不是。

日本人沒有對故宮進行公開的大規模的洗劫,是因為

第一,日軍要最大限度的爭取漢奸的力量,維護在華北的統治。

故宮的前任主人是溥儀,溥儀已經在東北長春給日本人當了四年的漢奸了。在溥儀的統治下建立了偽滿洲國。因為有溥儀這個皇帝為滿洲的偽滿洲國,對大部分的東北人有很強的迷惑性,因此日本不會輕易拋棄溥儀這個傀儡。

如果日本人利慾薰心鼠目寸光洗劫整個故宮,那造成的結果必然是溥儀和他翻臉啊,溥儀所代表的滿清貴族和日本翻臉。這不是日本當局願意看到的。

日本在北京的統治也需要爭取大量文化漢奸的支持。魯迅的弟弟周作人當時號稱為了保護北京的文物古蹟,留在了北京。日本統治北京兩年,周作人才在死亡威脅下為日本人服務,出任北京市高官。

如果日軍執意洗劫故宮,那麼周作人這樣的文化漢奸是絕對不能坐視不理的。

第二,故宮的大部分文物已經被國民黨當局所轉移。

早在1933年1月山海關失陷後,國民黨政府就開始轉移故宮文物,前後共五批有13000多箱又66包的文物轉移到西南的大後方。後來這些文物一部分留在了南京的庫房,成為南京博物館的藏品,另一部分被轉移到臺灣,成為臺灣博物院的藏品。

可見,故宮最珍貴的文物,已經被國民黨政府轉移,如果是日軍去故宮搶東西,是搶不到什麼東西的。


第三,37年前的庚子國變故宮大部分的最珍貴的文物,已經被日軍洗劫很多,那這一次價值不大。

當然啦,另外一點是,對於日軍來說,搶劫故宮文物,並不符合他的戰略需要。日軍需要的是征服整個中國。因此他需要在廣大的農村徵集大量的糧食,在大量的工礦企業增多,獲得更多的煤炭,鋼鐵等軍需物資。

在掠奪物資方面,日寇可是從來沒有手軟過。一句話概況——淪陷區吃大米和白麵都是經濟犯!琢磨一下日軍的物資掠奪到什麼程度!


歷史知事


從1937年開始,日本進行了長達8年的侵略戰爭,而在這次侵略中,日本佔領北京長達8年,但卻沒有洗劫故宮,這究竟是為什麼,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日本已經把北京作為日本的領土,從入侵的第一天開始,日本就已經把佔領的中國土地作為了日本的領土,因為在入侵中國之前的計劃中,就已經提出未來日本的天皇有機會會進行遷都,故宮就必然會成為日本計劃中的第一首選,而在故宮的寶物自然也被日本認為是自己的,有了這種想法後,日本自然不會搶故宮中的文物,而曾經的英法侵略北京,目的是撈好處,所以才會有洗劫圓明園的事情發生。

第二,在戰爭開始後,中國已經把故宮中的絕大部分物品進行的轉移,在1933年日本局部攻打中國後,中國當時的政府就已經開始籌劃故宮的文物轉移計劃,到了1937年日本全面攻打中國後,故宮中的大部分物品已經轉移到西南,就算日本此時對故宮進行搶劫,最後的結果也是空手而歸,而日本想要搶劫故宮的文物,就必須跨過大半個中國才行。

第三,在日本看來,侵略中國的目的是為了彌補自己的資源不足,而故宮作為中國最具有標誌的建築物一旦被洗劫,日本必然遭到全世界的譴責,此時的日本還並沒有與西方撕破臉皮,所以在沒有必要對故宮這麼一座已經沒剩下的什麼文物的宮殿進行二次搶劫。


利刃巨透社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並快速佔領了北平,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北京一直都在狼子野心的日軍手裡,日軍佔領著北京長達八年之久,為何沒將故宮寶物,即明清紫禁城裡皇帝們多年積累寶物洗劫一空呢?

沒洗劫一空其實理由很簡單,故宮裡面值錢的幾乎都被搬空了。

早在1932年偽滿洲國剛在東北建立時,張學良等人就預感到北平恐怕守不住,在不久的將來有淪陷風險,於是在1933年就開始將寶物裝箱,逐漸將故宮裡囤積的寶物用火車拉到南京,南京淪陷後帶到了西南重慶、四川。少數帶不走的,沒辦法,就只能留給日軍,被日軍搶走咯。



總之,這些東西都是國寶,相當貴重,早在地區淪陷前能運走的都會提前轉移了,不可能會讓日軍輕易就搶到的,這就好比南京淪陷前轉移重工業和知識分子一樣,貴重的東西怎麼可能留給日軍呢?若讓他們憑藉這些文物去招兵買馬損失不得更大麼?都不是傻子,所以能運走的費多大勁當時都得將這些文物南遷走。


有人會問日軍搶不到故宮寶物,咋沒一怒之下將故宮一把火燒了或者毀了呢?畢竟日軍最出名的就是打砸搶燒。

其實也不難理解,當初的八國聯軍與英法聯軍在當時不都也沒有對故宮下手麼?主要是當時有清王朝,他們得與清王朝“談生意”,自然不能毀了清廷的家。

而日本也扶植了個偽滿洲國,溥儀就是原大清皇帝,家也是在故宮,雖然溥儀是傀儡皇帝,但終歸要顧及下面子吧,毀了故宮,要溥儀這個皇帝臉那裡擱,完全不顧及皇帝想法,那之前建立偽滿洲國意義何在呢?所以日軍不能毀。


其實日本在中國並沒有毀掉很多古蹟,他們對中國有些古建築還是很喜歡的,或許說他們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喜歡中國歷史悠久的東西。細心點會發現,不止是故宮,在山西的喬家大院日軍也沒有損壞絲毫,而要知道日軍在山西基本是掃蕩,打砸搶,唯獨卻放過了喬家大院,證明日本對中國一些古建築還是挺在意的,捨不得去破壞。

估摸著日軍幻想著,有朝一日會徹底將中國打敗了,中國將完全變成自己的殖民地,所以沒有必要去損壞自己喜歡的一些東西,故宮為何不好好留著以後給自己住呢?


夏目歷史君


八國聯軍侵華時,攻陷北京,原本是打算焚燒紫禁城,然而最後改成了火燒圓明園,但是將故宮裡的文物悉數搬走,就連宮門口的幾個大缸也想抬走,實在太重就放棄了。而日軍也一樣,搶奪了中國大量的文物,但是為何卻沒有將故宮洗劫一空?

大家都知道,近代史上,中國大量文物珍寶被搶奪,流失海外,至今未歸,世界很多著名的博物館都能看到中國文物的影子,有心人做過統計,中國在遭受外國列強侵略的時候,文物被搶奪最多的就是抗戰時期,也就是說從日本發動戰爭開始,到日本投降,中國失去了大批量的文物,數量高達3607074件,其中包括書籍、字畫、古物件、藝術品等多種文物。

然而這麼多文物裡,卻很少有故宮裡的文物,也不是沒有,只是非常少,那些文物大多來自南京、開封、洛陽等地,據瞭解,日本自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早就已經擬定好對我國進行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文物擄掠計劃,日軍有成立專門的文物擄掠隊伍,幾乎所到之處,大多文物無一倖免,南京淪陷後被搶的最多。

但是當日軍興致勃勃的來到故宮,他們全部傻眼了,原本還想著像1900年那樣,打撈一筆,結果裡面除了一些搬不動的大物件,以及一些零碎的文物之外,絲毫看不見有特別值錢的文物。

這又是為什麼?

事先被運走

這還得說國民黨有先見之明,1933年的時候,由於戰爭影響,國民黨就將故宮文物珍品大部分南遷,共計13491箱,然後分批空運到南京,但是因為多種理由最後並未運輸,最後只得藏匿,到了1948年,國民黨陸陸續續運輸了70多萬件文物至臺灣,但是大部分還是留在了內陸,所以現如今故宮一百多萬件的文物還是壓臺北故宮博物院一頭。既然是這樣,那日本能搶的文物自然是少數,但經不住時間久,最後還是被日軍擄掠了一萬多件北京故宮的文物。

不願激起眾怒

其實日本之所以沒有憤怒,大肆搜刮故宮,還有其他原因,和八國聯軍侵華時都是同樣的理由,如果對故宮的燒殺搶掠太過分,很有可能激起民憤,畢竟這些文物全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如果搶奪故宮,日本面臨的麻煩非常大,而這也不是他們想要的,在能得到其他文物也就沒必要非得毀壞故宮。

再加上當時溥儀還去了偽滿洲國做皇帝,如果搶奪了故宮,溥儀未必就有這麼聽話了,並且這個行為還會遭到國際上的譴責。

毫無意義

日本的計劃真的很毒辣,他們要的是徹底佔領整個中國,要建立起一個大東亞共榮圈,這樣就可以佔為己有,但是這樣做必須要和中國人表面關係搞好,再迷惑那些百姓,說自己願意和中國共同發展之類的。據說當時日本天皇都打算搬到故宮居住,所以決定讓日軍不要對故宮下手。

再者,對故宮下手對他們自己沒有一點點好處,與其這樣倒不如顯示出自己的大度。

其實說到底,當時的故宮和洗劫一空也沒有什麼區別,溥儀帶了一批文物走,國民黨帶了一批走,日本人又撿漏一樣也撿了一萬多件。所以當時的故宮文物並不多,留下來的都是那些體型大的,不好攜帶的文物。


羽評郡主


故宮沒有被洗劫一空,的確不符合日本人的品性,日本人最喜歡的“三光”政策,即燒光、殺光、搶光,就連老百姓養的老母雞都難以逃脫日本人的毒手,還有歷史上著名的甲午戰爭的旅順大屠殺,南京大屠殺的幾十萬民眾,八年內各種慘無人道的手段,反正所到之處幾乎連根毛都不剩下,但是為什麼單單留下故宮這樣一個寶貝甚多的地方呢?



其實對於寶貝誰都喜歡,日本人也不例外,不管值錢的不值錢的都拿走,反正是一輪船一輪船的往家裡運,拿不走的就打爛燒光,而當年放了很多珍貴文物的故宮也沒能倖免,七七事變之後,日本的腳步來到了北京,對於故宮更像是發現了新大陸,曾經用來運輸寶貝的輪船再次派上了用場,單單是古代書籍就拿走了上萬冊,還有其他似乎不值錢只要看上去稀奇古怪的都往外搬。



但是由於對日本人的提防,其實很多更加珍貴的文物已經在七七事變之前就已經被轉移到了南京、上海、重慶等地方,留下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罷了,但是對於不知道的日本人依然視為珍寶才會有後來一輪船一輪船運走的場景。其實這一點是國民政府做的比較好的,畢竟故宮中那些東西可都是無價之寶。



那麼為什麼日本沒有對故宮採取燒光的戰略呢?其實那時候還是日軍侵華的早期,日本人一度很自信的認為,不要幾個月這裡已經是他們的殖民地,所以日本人不但不想破壞這麼好的地方,還把這裡當做他的指揮所和兵營,甚至還對搶奪文物時的破壞做了一些維修,但是這一切只是日本人的幻想罷了,一個偉大的民族怎麼可能被一個島國打敗。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不同於來到中原劫掠的草原遊牧民族,日本侵略者來到中國,他們對於自己的文化有著強烈自信。

從這個角度看來,說中國面臨亡國亡種並不為過,之前歷史上的異族入侵時,沒有帶來強大的文化,所以我們才可以驕傲的宣稱我們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沒有斷代史。

然而日本人侵略中國的很大一部分目的,即是在於研究、繼而霸佔中華文化,使之成為他們固有文化的一部分,但日本人也有苦惱,那就是雖然他們掌握國際上的話語權,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發明也“頗有建樹”,但他們珍藏的歷史文物卻不夠多到支撐他們的理論研究。也正是基於此,他們開始不遺餘力的在中國和朝鮮大肆掠奪文物回國。

早在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就推出了《戰時清國寶物蒐集辦法》,每個師團一級的軍事單位都配備了專門的“文物蒐集員”,試圖利用戰亂時機,蒐集中國文物。

雖然在《蒐集辦法》中標榜的是“利用低廉的價格”獲得這些文物,但在實際操作中,清廷一些涉及到文物收藏的官府部門早已逃之夭夭,無人管理,很多珍貴的書籍和文物便被日軍收入囊中,實與明搶無異。

時間來到全面侵華戰爭,七七事變後沒多久,在日軍的逼迫下,宋哲元率部退出北平,7月底,日軍進入北平,北平進入日據時期。

有一點需要指出,我們稱之為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抗戰,日本方面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在“侵略中國”,他們為了掩飾侵略事實,採取了以華制華、扶植偽政權的方式,來變相實施對中國佔領區的實際統治。

從1933年的《塘沽協議》之後,日本就致力於推行“華北自治運動”,1935年,《何梅協定》簽訂後,國民黨黨部退出華北地區,宋哲元擔任委員長的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冀察兩省基本脫離中央控制。

全面抗戰爆發後,日本扶持的華北政務委員會成立了治安軍,俗稱皇協軍,他們的欺騙口號是要打造屬於國家的人民的軍隊(而不是屬於某一黨派)。很多人也被這個欺騙性的口號誘惑加入,投身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的建設當中去。

北平當時正是華北政務委員會所在地,雖然有日軍駐紮,但在名義上,是由中國人組成的華北政務委員會實施管理。

看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日本人沒有明火執仗的搶劫故宮,並非他們對故宮的寶貝文物不感興趣,即便是國府已經將大部分珍貴文物南遷,故宮裡依然存有大量他們夢寐以求的珍藏品。也並非國府遺留下來的故宮管理委員會的人員多麼英勇智慧,他們再厲害也擋不住日軍鐵蹄,真要是硬闖誰也攔不住,日本人還是要保留一點吃相,否則他們扶持的偽政權的臉上太不好看,相當於撕扯了偽政權僅存的法理遮羞布。

同時,故宮是前清皇家宮殿,前清遜帝溥儀正在東北偽滿洲國給日本人扛活打工,連他本人也不敢說要回來索取故宮的文物,日本人顧忌到溥儀的面子,自然也不會公然進入故宮明搶。

雖然沒有公開劫掠故宮、孔廟,甚至是裝腔作勢的派兵保護這些地方,是因為它們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同於一般歷史文化場所,日本人一定會做足尊重中國人的表面文章。但日本侵略者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佔領區文物的“蒐集”掠奪。

即使是故宮,日本人也照樣揩過油。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面臨盟軍封鎖,在軍事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後期在國內和佔領區搞過捐金運動,號召寺院、百姓把家裡的舊金屬捐獻出來以資軍用,故宮管理方不得不響應號召,“自願”向“北平市金品獻納委員會”捐出了一些近代的銅缸銅尊等物品。1944年,故宮博物院所藏珍貴古籍11022冊,也被日本人搶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