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者”?最近專家公佈康熙遺詔能說明什麼問題?

小小嬴政


老生常談的問題了。雍正是不是篡位一直就是疑案,只能是見仁見智。至於康熙遺詔,第一根本就不是最近才公佈的,它一直都在,都可以查到;第二什麼問題都說明不了,有遺詔就不是篡位了?哪有那麼簡單。有一個概念必須糾正,遺詔不等於傳位詔書,歷史上許許多多的遺詔都是新皇帝繼位以後老皇帝的名義寫的。

(康熙遺詔)

先說說什麼“最近專家公佈康熙遺詔”,胡說了。遺詔一直都在,目前分別藏在第一歷史檔案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等地。只是網絡不發達的時候,不是太多人知道。我印象中十幾年前有一次全國文物巡展,裡面就有康熙遺詔。雍正繼位之所以是歷史疑案,多少歷史學家都討論的樂此不疲,不是因為他們看不到這份遺詔,而是遺詔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十改於是民間傳說罷了,但歷史上的雍正繼位之謎另有討論內容)

很多人看到這問題就特別興奮地分析“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不可能,因為什麼有滿文本啊,因為那時候的“於”應該寫作“於”啊,等等,好像這樣這個案子就破了一樣。不好意思,這只是否定了一個無聊的民間傳說而已,跟歷史沒關係。

(皇帝親自寫的傳位詔書那是雍正以後才有的,康熙遺詔並非他自己所寫)

那就來說說為什麼康熙遺詔不能說明任何問題。首先這是遺詔而不是傳位詔書,二者有本質區別。所謂傳位詔書,在清朝是專指雍正繼位以後的秘密建儲制度,將內定的皇位繼承人的名字寫在詔書上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這份才叫傳位詔書。而這個是雍正繼位以後才發明的。在清朝前期根本沒有這種制度,努爾哈赤、皇太極死後都沒有留下任何傳位的旨意,繼位人都是貴族推選的。清朝第一份遺詔,順治是有留下遺詔,那份遺詔,就很標準,總結順治的一生,然後在最後用很小的篇幅說了一下傳位三子玄燁。這才是遺詔,傳位部分所佔的內容很小。其實這種遺詔一眼就能看出,不是出自皇帝自己的意思,因為行將就木、病入膏肓的皇帝,誰能給自己這麼長篇大論的總結?還不都是太后和大臣們的意思,或者新君對父皇一生的總結(當然康熙繼位才八歲沒本事給順治總結)。

所以我們就可以來看看康熙遺詔了,網上可以查閱原文,那真叫一個長啊。前面長篇大論的都是在總結自己的一生。還很閒情逸致地引用《尚書》講做皇帝勤奮的道理。還有文中有“今朕年屆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好厲害,居然真的就是臨終寫的?這就充分說明了遺詔不是康熙寫的啊!康熙是在原本身體健康但是很短的時間內突發急病去世的,這時候病得人事不知,不急著救命就在那邊悠閒的寫了一份幾千個字的遺詔給自己蓋棺定論了,你的心有多大!


另外,根據清實錄的記載,康熙駕崩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但雍正是在七天後繼位,其間紫禁城關閉六天,而且一開始都只公佈了滿文本的遺詔,漢文本在雍正繼位,也就是康熙駕崩七天後才公佈。而滿文本恰恰就是沒有繼承人部分的。這種情況,你真的還會覺得這份遺詔是康熙寫的嗎?

對於雍正繼位問題,一向存在三種說法:遵詔繼位、矯詔篡位、無詔奪位。由於康熙半個月前還在打獵,半個月後就突然撒手人寰,所以,很有可能完全想不到自己會這麼快去世。個人認為,康熙沒有留下遺詔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憑藉與九門提督隆科多的關係,讓雍正獲得了更大的機會,在最關鍵的時刻一舉控制京師,自行宣佈繼位。等到一旦木已成舟,到時候玉璽在自己手裡,幾天以後再不慌不忙寫一份康熙遺詔,既成事實了,誰就算懷疑也不敢真的如何了。而隆科多先是平步青雲,最後一落千丈,被圈禁至死,是否雍正殺人滅口?不清楚,只能說一切皆有可能。


伊耆角木


雍正當然不是篡位者。民間謠言根本不值一駁,連傳位詔書的書寫規則都不懂,純粹是自己瞎想出來的。謠言傳說,康熙本來是”傳位十四子“,結果讓雍正在”十“底下加了一鉤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先不說這麼個改法上下文通不通順,從遺詔上看上文寫的”雍親王“,下文寫的”胤禛“,這個可沒法加一筆做到以假亂真天衣無縫。

況且傳位詔書還有一份滿文的版本,十四的書寫方法可不是像漢字那樣簡單了,如圖

把滿文的十四改成四,難道還要在傳位詔書上用橡皮擦掉一塊去嗎?


如果說雍正本身的才能在眾皇子之中並不突出到足以讓康熙決定傳位於他的話,那麼康熙對待雍正的兒子弘曆——也就是日後的乾隆,就足以說明康熙要傳位於雍正的意圖。

雍正深知康熙這樣雄才大略的皇帝,考慮皇位繼承人的問題肯定不是隻考慮他兒子這一代,而是為了江山永固要考慮兩代甚至三代。雍正逐漸發現自己的兒子弘曆聰敏過人讀書過目不忘,連周圍的太監都說,弘曆是康熙的孫子裡面最聰明的。

雍正就決定要讓康熙見一見這個他這個從未見過的聰明的孫子。果然康熙一見面就對十二歲的弘曆印象深刻,憑藉豐富的閱歷他確信毫無疑問這是自己所有孫子當中最出色的一個,第二天就派人來要走了弘曆的生辰八字,並且將弘曆接入宮中親自培養教育。康熙一共有97個孫子,只有弘曆一個孫子被康熙接入宮中親自撫養。

不要以為康熙僅僅是因為喜歡孫子想讓孫子給他不幸福的晚年解悶才把弘曆帶在身邊,一代雄主康熙大帝一舉一動都是為了大清的江山永固,康熙的此番做法就是已經在為大清培養下一代的繼承人。而能讓弘曆繼承祖宗江山基業的唯一途徑就是先讓他爹雍正繼位,然後再傳位於弘曆,當然歷史也是這樣發展的。


楊某人雜家派


題主的說法有誤,康熙遺詔並不是最近才公佈的,而是很久以前就有了,而且一共有四份,藏在遼寧檔案管等三處,而且各有滿漢文兩種文字。

那這份康熙遺詔能不能證明雍正是不是篡位的呢?同樣也不能說明,民間傳說雍正將“傳十四子”改成了中的”十“添了一筆成”於“字,就變成了”傳於四子“,這個顯然是不對的。

因為於是簡體字,而清朝用的是繁體字”於“,是沒辦法由十添一筆的,另外,清朝的詔書裡,皇子不會寫成四子,十四子這樣的,而會寫成皇四子,皇十四子,如果這樣添筆的話,那就變成了“皇於四子”了。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理由,那就是滿文可就沒法這樣了,所以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不過這個也只能說這個民間傳說有問題,但還是沒法證明雍正是不是篡位者。

古代皇帝駕崩後,新皇帝繼位,原來的皇帝一般不會自己寫下傳位詔書,因為他們都病得很重,哪裡可能提得起筆呢?一般都是默認由太子來繼位的,這個也就是為什麼要設立太子的原因,原來的皇帝一死,太子就可以繼位登基了。

那這個傳位詔書又是怎麼來的呢?都是由大臣或者宦官書寫的,然後再蓋玉璽印,也就是說現在是誰登基,那就是寫誰是繼承者,也就是說,先有即成事實,然後再寫這個傳位詔書。

所以,不管這個康熙遺詔是什麼內容,還是怎麼寫的,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這些都是雍正安排寫的了。

《雍正王朝》裡面有提到,康熙寫好傳位遺詔之後,交待隆科多放到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然後等自己駕崩之後,再拿出來,但其實這個是不符合史實的,因為秘密立儲的事情是雍正開始做的,這個應該是雍正死後,才應該有的情節。

至於雍正是不是篡位的,那就得需要質疑者提出更有利的證據才行。


歷史簡單說


雍正是清朝歷史受非議最多的皇帝,不僅登基繼位的合法性讓人質疑,就連他的暴斃也頗為離奇,留給後人無限的談資和遐想。

雍正繼位是清朝歷史上最大的疑案之一,有人說他是矯詔篡位,有人說他是合法繼承,甚至於野史還傳說他害死康熙,是是非非,眾說紛紜!



到底雍正是不是篡位者呢?

傳的最多的是,康熙本意是準備傳位給十四阿哥,雍正將“十”字改成了“於”字,這種說法不足為信,因為清朝是滿文和漢文通用的,對於滿族皇室來說,滿文才是老祖宗留下的,所以詔書應該滿文和漢文都有才是,滿文的“十”改成“於”怕是不易。

還有一種說法,康熙彌留之際,舌頭表達不清楚,十四阿哥的“十”字說的含糊不清,身邊的雍正的舅舅隆科多故意將“十”字略去,傳旨四阿哥進宮面聖。這種說法多存在於稗官野史中,難以取信!

更有野史上說,雍正故意將康熙的人參湯中下毒,致其死亡,後派出軍隊控制局面,偽造詔書,這種說法被大多數學者否定,因為康熙生前不愛喝人參,他曾說,北方人不適合食用人參,可見,下毒害父說是站不住腳的。



筆者認為雍正是合法繼承的。

首先,康熙極其喜愛雍正的兒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在乾隆七八歲時候,就將他帶至身邊培養,這是很不多見的,其他的皇孫可沒這種待遇,乾隆小時候聰明機靈,喜好讀書,容貌俊雅,非常討人喜歡。深謀遠慮的康熙,會不會先選好皇孫,再選擇直接繼承人呢?

當然,康熙對十四阿哥胤禵寵愛也是可以肯定的,否則也不會任他為撫遠大將軍,手握重兵,出征西北,這看起來非常像是故意給十四阿哥錘鍊的機會,當時大將軍之位可是眾皇子垂涎的。



最可能的情況是,康熙比較認可的繼承人有兩個,一個是四阿哥,一個是十四阿哥,兩個人各有千秋,康熙左右徘徊,難以選擇。不曾想自己突然得了重病,作為帝王,他深知皇位交接之際,最容易出亂子,而此時的十四阿哥遠在西北,一時半會趕不回來,不得已就只能選擇四阿哥胤禛了!


一半秋色


康熙遺昭一式四份,分別收藏在幾個大型檔案館裡,它一直都在,並沒有秘密收藏。遼寧省檔案館曾亮相過一份康熙遺詔,這也已經蠻久的事情了。


遺詔是用漢、滿二種文字書寫同一內容的,這就破除了一個謠言。一直有個流傳了很久的謠言那就是康熙本想傳位十四子,而雍正則將遺詔上“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

在滿文中“十”和“於”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想像漢字那樣添幾筆矯飾是不可能的,而且遺詔還寫出了雍正皇帝的名字,即“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所以雍正篡改遺詔一說無從得出。


那這就能說明雍正沒有篡位嗎?

還是不能證明,因為這份遺詔是假的,這份遺詔本身是什麼問題都不能說明。在歷史上康熙並沒有自己留下書面遺詔來欽點繼承者,這康熙遺詔其實是雍正登基後自己讓人寫的,然後昭告天下的,並非是康熙真跡。

大部分的遺詔,其實都是皇帝死後由臣子代寫的,遺詔其實就是馬後炮的東西,能說明什麼問題呢?而且康熙這份遺詔是雍正過了一段時間才公佈的,如果當時就有,康熙死前就寫了,雍正大可當時就立馬公佈出來。

其實清朝皇帝也並沒有用書面遺詔選繼承人的傳統,皇太極、順治沒有,連康熙自己繼位也不是通過書面遺詔,書面遺詔大多是後一代君主讓人書寫的,康熙自己並沒有書面遺詔的概念。



正因為雍正在繼位時只有口頭傳詔,並且身邊只有重臣隆科多,所以導致人們懷疑雍正的繼位合法性。

這個懷疑不無道理,畢竟還真拿不出可以肯定雍正繼位合法性的證據。那為何只懷疑雍正,不懷疑其他清朝皇帝呢?這裡只能說雍正在當政時期可能是得罪了太多文人,引得了當時一些文人的中傷。而雍正為了平息一些流言,自己又做了一些傻事,結果讓這件事越來越撲朔迷離。

其實我們也大可不必糾結於雍正是如何繼位的,因為他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了自己是個好皇帝,他解決了康熙生前一些沒有處理好的事情,還為兒子乾隆留下了一個相當不錯的江山,這些已經足夠了。即使他是真的篡位,我想不管是臣子還是百姓也是樂於他篡位的。


夏目歷史君


說雍正篡位,我想問,他篡的是誰的位?太子被廢,長子被黜,其他皇子,有哪位是康熙正式確立的繼承人,以至於被雍正篡了位?應該沒有。說傳位十四皇子,把十改於,真是天大笑話,不要說詔書是滿漢合壁,也不必重申於於之別,就說如此更改詔書,連起碼的常理都不符,堂堂傳國詔書,若立某人,不僅會寫上他的名字,他的爵位排行也是必不可少的,鄉下人父子爺們分家,立約時還要詳細寫明長子某某分哪裡、次子某某分哪裡呢,國家權力的移交那是怎樣嚴肅的事,寫一個十四皇子(其實正經稱呼應為皇十四子),就把事交待了,如此兒戲,豈不明擺著授人以柄?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真有這樣的詔書,那才是真正的假詔書呢。


籠中水


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者”?


先說康熙遺詔。實際上,任何遺詔都不可能作為證據。因為,一旦新皇帝上位以後,完全可以補充完善自己上位的“證據鏈條”,如果他缺什麼補什麼,而且補得特別逼真。那麼,憑這些假的證據,又如何能證明是否篡位呢?

如果康熙遺詔不能作為證據,那麼,唯一作為作位證據的,只能是事發前的各種跡象,以及根據這些跡象的推理。

首先,來看康熙究竟鐘意誰?當時能夠跟雍正爭奪帝位的,只有他的親弟弟。八阿哥早已因為太過囂張,讓康熙心寒而出局。有人說,康熙更鐘意十四阿哥,所以讓他帶兵出征,立立戰功鍍鍍金。而實際上,在康熙晚年,他身體情況是很差的,這個在帝王的起居錄上都有詳細的記載。如果他想立十四阿哥,是不可能在自己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下將其派到西北征戰的。如果萬一他突然去世,那麼遠離京城的十四阿哥,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及時回來。深諳宮廷政治的康熙,怎麼會犯下這種錯誤呢?所以,為了出現黨爭,康熙對雍正繼位秘而不宣,實際上卻將老十四支開,給他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環境。

其次,來看康熙的生前佈局,是讓誰當皇帝。有人說,雍正繼位,是步軍統領隆科多一手促成的。實際上,這種說法不全對。隆科多傾向於雍正,這本身就表明了康熙的一種態度,讓老四控制九門提督,給他平穩繼位增加砝碼。而除了九門提督,實際上康熙身邊還有這麼幾支力量,可能比隆科多更加有力:

一是皇帝身邊的大內侍衛,他們裝備精良、武功高強,由皇帝身邊的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親自統領,這支力量,雍正和隆科多無法控制;

二是皇帝身邊的護軍營,這支力量由皇帝親自指揮,並時時刻刻跟隨在皇帝身邊,即便是九門提督的步兵營全體出動,也未必是護軍營的對手。

三是護軍營的預備隊前鋒營,他們也在護軍營不遠處,隨時接應和支援護軍營。

四是驍騎營,這裡面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的豐臺大營,這是一支保衛京師的重要力量。

五是隆科多的步軍營,他的任務是保衛京城,但是,他的防區並不包括皇城大內,護軍營和前鋒營、豐臺大營的部隊,都不歸他指揮。

所以說,如果僅僅有隆科多支持,顯然雍正是無法通過起兵而成功奪位的,只有獲得以上4支武裝力量的集體支持,他才有可能篡位成功,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合理的解釋是,康熙臨終前已經向各支武裝力量傳達了讓老四繼位的旨意!


真觀歷史課


不是所謂篡位,是指從一合法的、已登基皇帝手中奪取皇位。篡位一詞的釋義中辭典----臣子奪取君主的權位國語詞典-----以不當手段奪取君位。即,必須是從已經正式登基皇帝手中奪取、騙取皇位,才能稱為篡位,比如靖難之役的朱棣,他與建文帝之間有君臣名分,所以他驅逐建文帝自立為帝,被方孝孺稱為“篡”。雍正不同,即使雍正的皇位真的有疑義,他也是在康熙駕崩後,新帝未立時即獲得了皇位傳承------不管這皇位傳承依據是否真實可靠,是否有貓膩,新帝未立,則四阿哥就算不上一個【篡】字,因為四阿哥此時沒有與任何其他皇子有君臣關係。上面是咬文嚼字,然後說說雍正皇帝繼位之疑案。雍正皇帝的即位,號稱滿清一大疑案。最有影響力的說法是,康麻子喜愛十四皇子,傳位詔書上寫著:【傳位與十四皇子。】四皇子收買了看守遺詔的隆科多,將【十】加了一個橫和一個鉤,改為【於】字,遺詔則成了【傳位於四皇子】此傳言是否為真,無人可以確認,有說法稱此說法不正確,因為滿清時稱呼某皇子的正式說法是【第十四皇子】【第四皇子】,如此,則遺詔會被修改為【傳位第於四皇子】這種狗屁不通的詞語。不過,因為該遺詔並未保留下原本甚至任何抄件,此事早已成為懸案。但是,無論此事真相如何,我們確知1 十四皇子未曾登基,所以四皇子與十四皇子之間沒有君臣名分,稱不上一個【篡】2 雍正是滿清歷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位皇帝,如果沒有雍正,則【胡人從無百年運】這句話必將得到再次驗證。可以說,雍正的登基,延續了滿清即將終結的統治,通過攤丁入畝大幅度提升了中國人口。是滿清統治階級的大幸和華夏文明的不幸,但是雍正的攤丁入畝、改土歸流,也從一定角度上為華夏文明作出了貢獻。如果沒有雍正血流成河的改土歸流,在列強侵華那一段悲慘歲月中,雲貴非常有可能會非為中國所有。


若愚若呆


雍正即位後,立志清除舊弊,改革立新。新政的貫徹,使得權貴階層以及想靠當官發財的文人利益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心懷不滿,於是用篡位之說來變相抵毀改革,這才是根源所在。

爭位的阿哥、八旗子弟、居心叵測的文人勢力確實不小,利用民間的情緒和愚昧,把篡位論傳揚至今,其中也不乏當時仇視新政的階層後繼有人,後代子孫還在繼承祖志,當然也有不少聽風就是雨的隨聲附合者。。從雍正勤奮完成康熙的宿願,康熙對孫輩弘曆的最寵看,康熙傳位雍正沒錯。


塞外失馬翁


雍正是個好皇帝,勤政為民,力除積弊,頗有建樹。研究歷史,宜從古為今用上多下功夫,其它都在其次。遺詔真偽不那麼重要,關鍵是如何擇選出一位好皇帝。上下幾千年,皇位一直是強者覬覦的對象。也像是一個舞臺,你方唱罷我登場,唱好唱歹不一樣;唱好者觀眾報以掌聲,唱歹者喝個倒彩,其它又能怎的。遺詔是逝去皇帝的選擇,並不代表民意;本意是要選個好皇帝,因擇選面窄,多事與願違。放眼中國歷史,多有庸君,少有明帝。康熙遺詔,不必多費氣力,公佈鑑別,實不如窮究雍正之好,以利國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