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圓圓墓地被發現,為何讓考古專家集體沉默?你怎麼看?

管冬悅


1984年,在貴州一個叫做馬家寨的山村中,有一位吳姓男子突然向外界宣佈,自己是吳三桂後人,而在村子後的山坡上,便埋葬著吳三桂的寵妾陳圓圓。消息一出,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在得到消息後,當地政府組織人員前去調查確認,最終認定該墓墓主確實為陳圓圓。不過,墓碑上寫的卻是“吳門聶氏”。這位絕代佳人,死後葬於偏僻山村,沉寂數百年後才為世人所知,著實令人悵然。

大家反覆探討發現,原來吳三桂起兵失敗後,其家人並未完全被誅殺,仍有部分僥倖逃亡。這主要得益於吳三桂生前的軍事馬寶,是他帶人在極其危險的時候,將陳圓圓及少數吳氏子孫救出,並輾轉多地,幫他們找到了安身之所。一代佳人,就此隱居,不問世事。

當時陳圓圓等人隱居的地方,是一片原始森林,地理位置極為偏僻。也正因如此,吳三桂的這一支血脈才得以流傳下來。這些人為了紀念馬寶和隱匿身份,將寨子稱作馬家寨,在此一住就是數百年。

當有學者看著陳圓圓的墓碑時,不僅感慨,一代佳人死後,竟然連真名都不敢使用,而是用來化名“聶氏”,也僅能用“吳門”來暗指吳三桂。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考古人員基本沒有太過關注陳圓圓墓,因為明清墓葬本身就不太受關注,即便是陳圓圓墓得到了一些歷史學家的認可,倒也並非具有太大考古研究價值。因此,真正“沉默”的,應該是當時那些到場的文人騷客吧!


夕陽下的晚楓


陳圓圓的墓被隱藏了那麼多年,皆是因為吳家人秘傳的傳統。陳圓圓有意隱瞞自己的墓地,為了保全後人,她交代兒子只得將這個秘密傳給1到2個傳人。陳圓圓之墓一直到了上世紀80年代才被被吳家人揭露了出來,此後考古學家和媒體紛紛來到這個偏僻的小村落,出於對陳圓圓的尊敬,他們為陳圓圓立了新墓碑。卻因此招來了幾波盜墓賊,如今陳圓圓的墓地只剩下了一具女性骸骨。這樣的結局在人預料之中,但是還是讓人十分惋惜,至於專家沉默真的不知從何說起。

在貴州的馬家寨的陳圓圓墓被發現之前,全國就有了好幾處陳圓圓的墓,為了搶奪這個美女文化旅遊資源,這些地方政府也是十分賣力。雲南昆明現存的一座是衣冠冢,還保存了一副大幅石雕像,據說這是中國僅存的陳圓圓真實畫像。而上海、蘇州的兩處陳圓圓墓真的找不到什麼真憑實據。

時至近代,陳圓圓攜兒子逃匿在馬家寨並非是什麼秘密,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口口相傳的傳說之中,就有很多很陳圓圓有關的故事。吳家祖上相傳,陳圓圓在馬家寨平靜度過餘生,她晚年住在尼姑庵之中,死後留下了皇傘、金銀、大刀、御字簿等等遺物。當年清朝為追殺吳三桂的血脈不遺餘力,吳家迫於無奈隱名埋姓,陳圓圓的墓碑之上只寫著: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

第一個正式研究馬家寨和吳家後人關係的是當地的文獻學家黃透松,他多次前往馬家寨實地考察,也在岑鞏縣誌之中找了了明確的記載。當年吳三桂命令馬寶護送陳圓圓和其子孫來到了貴州,他們隱居在此,雖然全部姓吳,但是依舊將此地命名為馬家寨,就是為了報答當年馬寶的護送之恩。

黃透松多次前往馬家寨做吳家後人的工作,但是他們對這一段歷史依舊是閉口不談。後來他的誠懇打動了吳家的後人,他們將黃透松領到了毫不起眼的陳圓圓的墓地之前。陳圓圓的墓碑之所以寫著聶姓,因為陳圓圓本來是姓邢,而養母是姓陳的。聶的“雙耳”指的就是這兩個姓氏,而位席兩個字代表著陳圓圓在家族之中地位崇高。

陳圓圓的墓地被發現之後,第一個提出質疑的就是雲南的專家們。兩地為了爭奪陳圓圓這個美女旅遊資源也是爭論不休,畢竟對於昆明的百姓來說,陳圓圓投蓮花池自盡是老少皆知的事情。但是對於盜墓賊來說,他們可不管這墓的真假,盜完再說。可憐這隱藏人世間300多年的陳圓圓墓,竟然造此劫數,讓人嘆惋。


木劍溫不勝


在陳圓圓貴州墓地被發現之前,位於昆明蓮花池的陳圓圓墓更有名氣,這裡也長期流傳著一個“將軍一怒為紅顏,紅顏一跳殉將軍”的故事。

紅顏自然指的是陳圓圓,她在吳三桂造反之前,早已失寵,並未跟隨大軍上路,而是選擇了留在昆明,當吳三桂死後的消息傳回來,她沒等清軍反攻倒算進入昆明,便縱身跳進了蓮花池。

清代後期,風聲漸過,昆明當地人在蓮花池修建了一處紀念陳圓圓的“陳圓圓尼姑形像碑”,到了民國,這裡乾脆為陳圓圓又修建了衣冠冢,天知道是從哪裡找來的衣冠。

陳圓圓便成了蓮花池的主要象徵,雖然之前也有永曆帝的墳墓,之後也有云大校長李廣田跳蓮花池的紀念處,但總體來說,香豔的符號更深入人心,傳播更廣。

時間進入2010年,貴州岑鞏縣的吳氏家族墓群得到了清史編委會和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的多名專家的確認,陳圓圓乃至吳三桂的墓地都在此縣的馬家寨。

在當地人的心目中,這早就不是秘密,畢竟此地有千餘名吳氏後人生存繁衍,只是沒有曝光罷了。

馬家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水尾鎮,四周群山環繞,當地以吳姓人士為主,他們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吳三桂在病死之前,委託部將馬寶把陳圓圓和兒子吳啟華等後人護送到安全的地方隱居,馬寶按照他的遺願,帶領吳氏族人來到了貴州馬家寨,為了不被清朝統治者追殺到此,他們對外隱瞞了自己的身份,從來不創制族譜,而是設立秘傳之人,務求背誦下來,一代代傳承下去。

馬家寨之名,也是來源於馬寶本人,是吳氏後人為了感激馬寶的護佑之恩,以他命名。一直到了嘉慶年間,風聲慢慢過去,吳氏後人才恢復了自己的吳姓。

被考證為陳圓圓之墓的所在,立有一塊墓碑,銘文為“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年代是雍正六年。

吳氏後人關於這些銘文的解讀是這樣的:陳圓圓在此地終老,活到了七十多歲。之所以用“吳門”,一是代表她嫁入吳家,二是她出身蘇州,當初的蘇州也被稱作“吳門”。

至於為什麼用“聶氏”,聶字包含雙耳,陳圓圓之前姓邢,後來姓陳,兩個姓氏中都有一個耳朵。再者她的名字“圓圓”或“沅沅”也都是雙字疊音,故以“聶氏”隱代。

2010年12月,吳三桂的墓地也被專家考證出來,五年後,吳氏後人為吳三桂立了新碑,碑的兩側,刻著這樣一副對聯:

敢為天下難為之事獨創歷史,不計身後成敗榮辱任人評說。

題目中所說的考古專家的沉默,卻不知是不是在諷刺雲南的有關人士?在香豔名人爭奪戰中全面失利,卻原來是陳圓圓故佈疑陣,被捉弄了一把。蓮花池中的一曲悲歌,其實從來不存在!


歷來現實


陳圓圓的墓確實找到了,而且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爭議。不過,最早去陳圓圓墓的並不是考古學家,而是一些愛好文史的“熱心人”們。因此,考古學家沒有去陳圓圓墓前沉默,也沒必要為一座尚未完全確定的墓而糾結。

↑影視劇中的陳圓圓

最早宣佈陳圓圓墓所在的,是馬家寨村一位姓吳的村民。當時國家組織各地上報古代名人墓地,因而這位吳姓村民稱,其實馬家寨村民就是吳三桂的後裔,只是多年來隱姓埋名,未敢聲張。

最令當地政府在意的一點是,他說陳圓圓的墓就在寨子後面的山坡上。此言一出,自然備受重視,於是當地組織了一批工作人員和學者去山上觀看。後來得知,原來這座墓並沒有寫陳圓圓的名字,而是“吳門聶氏”的。

↑影視劇中的陳圓圓與吳三桂

此後,吳家人解釋,是因為陳圓圓原本是姓邢的,後來隨了母家姓,改為姓陳。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對吳三桂後人進行通緝,為了生存下去,便取邢、陳的“耳”,改姓為“聶”。

至於題主提到的考古專家沉默了,是一些網絡文章誇大的說法。事實上,當時去調查的人員都沒有沉默,而是高興。為什麼呢?因為當地有了名人墓,就等同於多了個文化標籤,可以搞文化旅遊了!

↑陳圓圓墓


碣石樵子


秦淮八豔之一的陳圓圓是一位傳奇女性。冒襄這樣說:慧心紈質,淡秀天然,平生所見,則獨有圓圓爾”。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讓他們二人流傳千古。

有關陳圓圓的結局,眾說紛紜,有說她是在昆明城破之際,自盡而死;有說她死在修行的寺廟裡;還有說她當時根本就沒有死,而是帶著吳三桂的後代隱居山野。

陳圓圓的結局直到八十年代才真相大白。

八十年代,貴州省黔東南州要求各地上報名人墓,於是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一位吳姓男子向外界宣佈,自己是吳三桂後人,村子後的山坡上,便埋葬著吳三桂的寵妾陳圓圓。

得到消息後,當地政府組織人員前去調查。墓碑上寫的是“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

吳氏後人關於“吳門聶氏”是這樣解釋的:“吳門”,一是代表她嫁入吳家,二是她出身蘇州,當初的蘇州也被稱作“吳門”。

“聶氏”,聶字包含雙耳,陳圓圓之前姓邢,後來姓陳,兩個姓氏中都有一個耳朵。再者她的名字“圓圓”也是雙字,所以用“聶氏”隱代陳圓圓。

經過考證這座墓,被認定為陳圓圓墓。當地政府將此墓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陳圓圓的後人講述,吳三桂死前,委託部將馬寶把陳圓圓和兒子吳啟華等後人護送到安全的地方隱居。馬寶帶領吳氏族人來到了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水尾鎮,一處四周群山環繞的地方安頓下來,為了不被清兵追殺,他們隱姓埋名,從來不創制紙質族譜,而是設立秘傳之人,務必要求將族譜背誦下來,一代代傳承下去。

吳氏後人為了感激馬寶的護佑之恩,將所住的地方命名馬家寨。直到了嘉慶年間,吳氏後人才恢復了自己的吳姓。

陳圓圓來到馬家寨後洗盡鉛華,活到了七十多歲,壽終正寢。死後被葬在山坡上,後人按時祭奠。

令人遺憾的是陳圓圓墓被發現後,招來了盜墓賊。這位絕世佳人,離群索居300多年後,竟然被盜墓賊打擾了。


潤楊閬苑


陳圓圓一代美人,曲折身世,與吳三桂的愛情故事千古流芳,時隔百年墓地被發現,一個塵封多年的秘密終究沒有被世人看到,一代美人就這樣被盜墓賊盜決一空,所以讓人沉默與遺憾。


木木和你一起看世界


是墓地就被盜過,2個除外


手機用戶5859147272


是被盜墓了嗎?


聯合收藏


胸中無一物唄


腳踏實地不騰雲


衝冠一怒紅顏嬌

蕩氣迴腸少年狂

敞關順潮滅流寇

何懼君威樹大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