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遷碑》如何臨?且看專家評說清代大家沈曾植的臨作

■薛元明

《張遷碑》屬漢碑精品,在熟練臨摹的基礎上,融合《西狹頌》、《鮮于璜碑》、《衡方碑》等“方正”一路,可成自家風貌。

《張遷碑》如何臨?且看專家評說清代大家沈曾植的臨作

一般認為《張遷碑》之美主要屬於“方、正、拙”,深入學習便會發現,“圓、奇、巧”是其更深刻的美學特徵。

臨摹漢隸,把刻石搬到宣紙上,“忽略”風化剝蝕轉換為筆墨書寫,最終落實在對刀法和筆法等系列關係的處理上。用筆時儘量做到直中有曲,暢中有阻,如折釵股、屋漏痕。另外,在書寫數筆相同方向上的筆畫時,應避免完全平行或雷同,可以通過粗細、曲直和取勢的不同體現出張力變化,儘可能地體現出雄渾氣和金石味。

《張遷碑》如何臨?且看專家評說清代大家沈曾植的臨作

臨摹碑帖的過程其實也是檢驗作者的過程。有的初學者喜歡關注石花斑駁之處,對一些細枝末葉亦步亦趨,這是不可取的。初學要學會“抓大放小”。對原帖熟悉後,再捕捉微妙之處,學會“抓小放大”,所謂“察之者貴精,擬之者貴似”。不過,功力、學識達不到,原碑中很多精華的東西可能會視而不見。要求學習時,技法和學養必須同步發展,不斷加深對範本的認識。

《張遷碑》如何臨?且看專家評說清代大家沈曾植的臨作

圖1 沈曾植節臨《張遷碑》

沈曾植是晚清碑學代表人物。圖1以北碑筆意寫漢碑,像“留、王”等字已是明顯的北碑筆法。筆力沉雄,力透紙背,金石味極濃。收筆處融合了章草筆意,墨色濃厚而不乏靈動之美。有些起收筆較隨意,不必效仿,如“宣”字起筆,“仲”字單人旁撇畫起筆等。兩個“周”字的轉折,墨色暈化,如果不加分辨,容易削足適履。

臨作圖2在技法上更加成熟精到,章草意味更濃,也更隨意。字勢開張,筆畫凝重,字形內部以及字形和字形之間舒朗有致。相對而言,個人化的意味、情趣表現得更加充分。

《張遷碑》如何臨?且看專家評說清代大家沈曾植的臨作

圖2 沈曾植節臨《張遷碑》

兩件作品落款都沒有註明年份,無法從時間上進行判定和對比。從鈐印看,至少說明沈氏對其臨作是認可的。綜合衡量,圖2更勝一籌。依照風格的表現看,書寫時間應在圖1之後。

如果說《張遷碑》是“以拙為巧”,沈曾植的臨摹則是“以巧為巧”,著重自己的審美意趣來解讀。當然,這必須建立在個人高度的掌控能力之上才能做到。碑刻就像人一樣,選擇一種碑帖就如同交一個朋友,彼此影響。個性極強的書家和個性極強的碑刻相遇,風格面目會更加突出,沈曾植便屬此類。

《張遷碑》如何臨?且看專家評說清代大家沈曾植的臨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