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溼一定要健脾嗎?怎樣做最好?

小敏2578042


中醫五行:金,木,水,火,土。

對應人體五臟:肺,腎,肝,心,脾


主運化,具有運化水谷,運化水液,把人體吃進去的食物化為精微,並運送到各器官,多餘的水就運送到肺,腎,轉化為汗,尿液擺出體外。

主升清,把水谷精微營養吸收,上輸於心、肺、頭目,通過心肺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故有“脾以升為健”之說。

主統血, 脾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 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

脾屬土,土生物,所以脾是本。

人們常說脾胃,脾胃,脾胃為“ 後天為本”、“氣血生化之源”。

祛溼健脾,兩者同時進行。

脾的運化功能好,才能及時把體能多餘水,通過肺,腎排出體外。否則,堆積在體內,就成溼,溼重必寒,寒必病。

飲食健脾祛溼

🔽1.山藥薏米芡實粥,體涼者少放或者不放薏米,放幾粒紅棗,枸杞。



🔽2. 土茯苓骨頭湯



🔽3. 赤小豆(不是紅豆)或扁豆粥



🔽4. 花旗參泡水喝



🔽5. 黃花菜瘦肉湯



運動健脾祛溼

養成運動的習慣,調動身體內在機能,運動出汗排出體內溼氣

跑步,打球,爬山,瑜伽等



不建議吃藥,是藥三分毒。健脾從本源上驅除體內溼氣,作為日常養生來對待。


她日記


脾胃能運化水谷,當這個運化功能下降,胃腸就容易生溼,有些人溼氣重,身體會出現一些明顯的身體反應,最常見的會出現頭昏腦脹、渾身酸困、精神不濟,四肢肌肉關節痠痛,尤其到下雨天,天氣潮溼的時候更加明顯。

因為脾胃運化不好,消化功能差,溼阻氣鬱,也容易出現胸腹部脹悶不適、腹脹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一般大便會比較粘稠黏膩,比較難排出,小便會比較汙濁,人體的皮膚沒有光澤,皮膚油膩,容易長暗瘡等疾病。

溼濁為病,常跟其他的病邪相兼,化生痰溼、溼熱、寒溼等問題,除了直接影響胃腸,容易引起胃腸的疾病之外,比如溼濁下注停留在腎膀胱,會引起尿道炎、尿路結石、腎炎等疾病;溼濁留在肝膽部位,更容易引起肝炎、膽囊炎、肝膽結石等問題;痰溼入肺氣管,容易引起咳嗽咳痰、氣管炎,哮喘等問題。

所以溼濁問題,不能等閒視之,形成的原因很複雜,排出溼濁也要有一定的技巧。

健脾是祛溼的最根本的方法,所謂土能克水,脾屬土,溼屬水,健脾胃能夠幫助胃腸的運化,防止溼邪的來源,另外中醫應用溫陽利水發汗利尿等方法,也能夠促使失去的排除。

健脾利水祛溼,日常有幾個比較好的藥品食品能夠幫助我們,比如薏苡仁是祛溼的佳品,有利水消腫、健脾胃、利尿清熱等功效;白扁豆也可入藥,有健脾利水、祛溼止瀉消腫等功效;體內寒溼的可以選擇生薑,有溫陽和胃、祛風散寒功效;經常腸胃不適,可以選擇砂仁、陳皮等藥物,有芳香化溼、醒脾和胃、降逆止嘔等功效。

以上這些食材藥材,都可以配合其他食物煮湯或者泡茶飲用,幫助體內排溼去溼。

更多中醫養生文章內容,關注我頭條號內。有疑問可留言評論。


中醫養生鄭芝環


祛溼一定要健脾嗎?我想大家都會肯定的。脾運水溼,健脾自能勝溼。通常情況,是這樣。但是,要說一定,就不對了!

很多溼症,用健脾之法,完全無效!溼祛不了,脾也不得健。

溼症,有很多類型,治療的方法自然有多種。治療上,必須審症!必須求因!溼從何來?是脾虛所致嗎?溼邪進一步傷脾嗎?

溼邪在哪裡?在何髒?在何腑?在何經?在何絡?

溼邪,一般都有夾寒,夾熱。治法完全不同。

治溼,號稱有十三法。其實還不只十三法。治法錯誤,決不中病。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治法,初期,當以祛溼為主,健脾輔之。選藥是關鍵,是什麼溼,用什麼藥。後期,以健脾為主,祛溼輔之。

後期,我將發文,詳細論述溼症的治療。長篇大論。感興趣的朋友,請留意。


嶽美中醫學流派


溼氣重其實是身體新陳代謝,循環的問題。中醫調理主要是恢復氣血循環,健脾養胃,脾胃好,運化好,自然沒有溼氣。現在人太忙,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做飯都沒時間做,天天點外賣。更不要說鍛鍊這回事。剛開始都是,推薦食譜食材,現在是推薦食療產品。市場上很多祛溼健脾的產品,可以當早餐吃,當下午茶,零食吃。自己家人和朋友都在用,很少去醫院。超級方便。


阿卓76549009


祛溼是否要健脾我認為如果溼氣不重未造成脾虛當然不用補,一般情況下溼氣都是脾虛所致當脾陽很足是不會有溼氣生成,因脾管輸布也是血液循環系統有溼就會影響血液循環輕則影響不大重則導致脾虛腎虛或肝虛或肺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