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與康熙一樣在位長達60年且子嗣眾多, 為何沒有出現九龍奪嫡​?

holland巧克力


首先糾正一點康熙是在位六十一年,這一點是很關鍵的。雖然乾隆跟康熙執政的年限只差一年。但是兩人有根本上的不同。

  1. 立儲。康熙朝由於發生過,太子胤礽兩立兩廢事件,就在沒有明確制定過太子,換句話說也是就是人人都有可能。這才催生了九子奪嫡的局面,到雍正登基以後還有狡召的說法。說把傳位十四皇子,改成傳位於四皇子。而乾隆採用了秘密立儲,雖然在明面上也是沒有指定,但是在“正大光明”後面早有定數,所以眾人既覺得爭了沒有用。又又都懷著僥倖心理萬一是自己呢,如果鬧起來自己的皇位不穩,所以非常微妙的保持平衡。

生前禪讓與死後傳召。康熙是死後傳的召,死無對證,所以可以通過狡召血拼來上位。但是乾隆是勵志不能超過自己爺爺,所以在位六十年就退位了,傳位的時候他活著,他說是誰就是誰,其他的手段都沒用。

鑑於這兩點乾隆朝,不會發生九子奪嫡!


天性寫書人


首先說,乾隆朝和別的朝代不一樣,乾隆皇上為了表現對爺爺康熙的尊重,聲稱在位時間絕對不超過六十一年。於是,在乾隆六十年,自己身體還很健康的情況下就開始著手準備把皇位禪讓給了顒琰,即嘉慶皇帝。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舉行禪位大典,據說往外交玉璽時也是十二分的不情願。而嘉慶帝繼位後,乾隆又做了三年多的太上皇,期間一直管理者朝政,直到嘉慶四年乾隆駕崩,嘉慶才開始真正的親政。

在這種情況下,上有乾隆管理朝政下有嘉慶虎視眈眈,別人再想爭奪皇位未免太不智了吧。其次,九龍奪嫡的前提是也要有這麼多人啊,下面我們看看乾隆一生到底有多少兒子哪?

乾隆一生有十七個兒子,七個不到十歲就夭折了,有三個長大後英年早逝,還有兩個過繼個堂兄弟了,也就是說,到乾隆退休想找人接班的時候只有三個人選。他們分別是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顒琰,皇十七子永璘。下面我們就著重介紹一下這三個人。

皇十一子永瑆,生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永瑆從小酷愛書法,可以說在書法上造詣很深,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清中期的四大書法家,一生著作甚多。這樣一個一生都痴迷於書法的皇子根本無心朝政,更別說奪嫡了。

皇十五子顒琰,即嘉慶帝,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就是還珠格格上的令妃。顒琰從小聰明好學,拜大學士朱珪為師,深的乾隆喜愛。成年之後更是喜讀諸史,通鑑,有上下能知三千年的美名。而在朝事中得到過歷練的也只有顒琰一人,說明顒琰早就是乾隆心中定好的人選。

皇十七子永璘,和顒琰是同母弟兄,都是魏佳氏所生。這個永璘,是乾隆最小的兒子,也是乾隆曾經最疼愛的,為什麼說曾經哪,是因為後來的他最不成器,天天四處遊蕩,惹是生非。既不愛讀書,也不善騎射。永璘長得五大三粗,黝黑結實,沒有一點貴族氣派,每天是提籠逛街唱小曲,讓乾隆從心裡膩歪他。平生就一個願望,想住住和珅的大豪宅。

你別說,乾隆雖然不喜歡,但嘉慶後來對永璘很好,把和珅繩之以法以後,先把和珅的宅子賞給了永璘,是個得了善終的平安王爺。細想一下,這個表面吊兒郎當的永璘保不齊也是學的他五叔弘晝,一輩子韜光養晦,做一生的平安王爺。

一共就哥三個,兩個無心朝政。在這種情況下,肯定出不了九龍奪嫡的大戲,於是嘉慶帝就穩穩當當的繼承了皇位,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風雨中的小草



為什麼乾隆和康熙都一樣孩子眾多,乾隆的兒子們卻沒有出現奪嫡現象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從兩個角度來回答。


第一角度:奪嫡的原因。

奪嫡奪嫡,前提是得有“嫡”可奪,康熙的兒子們之所以發生奪嫡的原因,則是因為康熙在很早就開始確定了太子的人選,也就是說,康熙在自己還年輕的時候,就明確了接班人。倘若這個接班人品學兼優,能力出眾,我估計也不會發生奪嫡的事情,可偏偏康熙努力扶持的太子,卻是個草包,最後竟然做了好多出格之事,康熙不得不最後廢除了這位太子。

可見,很早就確定太子人選,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太子極有可能出現能力不足的情況。

太子一廢除,皇儲之位空虛,雖說康熙無心立儲,但康熙其他幾位兒子們,早就羽翼豐滿,不僅有了自己的陣營,更為關鍵的是大家都盯著這個空虛的皇儲之位。互相殘殺、互相設計陷害,反正怎麼能搞垮對方怎麼來。一時之間搞得這位千古一帝的康熙爺也是頭疼不已。由此可見,這個皇儲之位不僅不能隨隨便便設,也不能過早設,更為關鍵的是你設了就不能空著,空著就代表大家都有機會,康熙老爺子不確定人選,那下面的人當然就會伺機行動,使出自己的各種看家本領。


而乾隆之所以沒有發生,是因為到了乾隆朝時期,早就開始實行秘密立儲的機制,說白了就是定誰為太子,只有乾隆自己知道,這個辦法的好處就是讓兒子們無法猜測到具體是誰,因此無法開展殘害行動,所以,就沒有奪嫡的說法。


第二角度:兒子們

廣義的說乾隆和康熙都是子嗣眾多,但這多歸多,實際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不一樣。首先,康熙在數量上比乾隆還是多不少。康熙一共是35個兒子,乾隆只有17個。而成年的,康熙是有20個,乾隆只有10個。真正有奪嫡實力的,康熙有九個,乾隆。。。到乾隆駕崩時,只有4個。。。。由此可見,兩人在實際數量上還是有著差距的。

其次,就是看這些兒子們的質量了,放眼大清朝,出了名的皇子阿哥都是在康熙時期,什麼胤礽啊,胤禛啊,胤禩啊,胤禟啊,胤俄啊,胤禵啊,可偏偏這些兒子們不僅僅是靠奪嫡出名,每個人還都是有一首能耐的,例如胤祥和胤禵,都是可以帶兵打仗的阿哥,胤禟更是會好幾種語言。一句話概括就是:康熙的兒子們質量都出奇的高。


而反觀乾隆的兒子們呢,不說死了不少,關鍵活下來的,也沒幾個可以拿出來看的,有的沉迷酒色,有的沉迷文學,書法倒是一流,可就是無心從政。充其量都是富二代,官二代。要真要他們管理國家,就慫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排行十五的兒子最後當上了皇帝。


綜上,奪嫡必須得有兩個先決條件:1、得有“嫡”可奪,倘若都沒有設立太子之位,那壓根就沒有奪嫡的機會。2、這奪嫡並不是靠數量,關鍵乾隆的兒子也沒幾個。更為關鍵的是既然是奪嫡,那肯定得“奪”起來,可乾隆的兒子們,不僅人數少,更為關鍵的是大多數人的心思壓根就不在皇位,在酒色,在文學,壓根就不構成“奪”這個勢。


所以,這奪嫡看的可不是數量,而是質量。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康熙晚年的問題沒有在乾隆晚年再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於雍正時期的重大改革。雍正是九龍奪嫡脫穎而出的,他深知其害,不希望自己的兒孫再出現這樣激烈的爭鬥,所以進行了銳意的改革,消除這種皇子紛爭的關鍵點。

九龍奪嫡最核心的癥結在於早年的八旗分封制度,也就是屬人制度,早年努爾哈赤建立八旗之初,把八旗中的人口以佐領為單位,按私產的形式,分封給諸王、諸貝勒,一個佐領是300戶人,比如禮親王代善,那麼代善被分封了正紅旗15個佐領,所謂“旗主王爺”是也,這15個佐領的人口就是他的私產,那麼他這15個佐領裡的人口,首先是代善的屬人,之後才是皇帝的臣子,屬人對於屬主的依附關係極強,雖不是包衣,但跟包衣的性質非常接近。像年羹堯就是雍正當初被封到鑲白旗時的屬人,年妹就直接被送到雍王府裡做使喚丫頭,後來被收房,成為側福晉,而年羹堯也正是以屬人的身份,成為雍正的“潛邸舊臣”的。

雖然,順治、康熙為了加強皇權,一直以來對於這種屬人制度都在進行改革,尤其是康熙,子嗣眾多,他就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到不在自己統領之下的下五旗,以弱化早年分封的那些王爺、貝勒們的勢力。但他的這些兒子們被封到下五旗後,他們的屬人同樣對他們有著極強的依附關係,雖然在朝為官,但首先他們都是諸皇子的私屬,由此便有了大量結黨營私的機會,從而造成諸皇子們儀仗著自己的勢力互相傾軋。

雍正的改革,就是從屬人與屬主之間的依附關係下手,在雍正四年他清理了八爺黨之後,通過一系列政策,弱化屬人和屬主之間的關係,使王爺、貝勒手中的權利弱化,最後漸漸成為名義上的依附關係,一方面極大地加強了皇權,一方面極大地削弱了諸王、諸皇子的實力,到乾隆的時候,八旗各佐領下人,首先是皇帝的臣屬,其次才是王爺、皇子們的屬人,而對於王爺、皇子們的關係,主要只存在於名義上。這樣一來,皇子失去了奪嫡的依靠,不可能再有康熙晚年時諸皇子們所掌握的實力,九龍奪嫡的事情自然也就不會發生了。


紅小豆館主


首先,高宗皇帝活的長啊,同時他採取的是秘密立儲的方式,基本上很難出現奪嫡的機會。高宗皇帝89歲去世,如果他最喜歡的永璉沒有去世,這個時候已經70歲了,而且阿哥們集中居住,嚴禁和大臣結交,避免了黨爭。



高宗皇帝儘管生育的兒子多,但是最後選擇十五阿哥永琰也實在是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據說開始乾隆是要想立嫡的,但是富察皇后生育的兩個阿哥都早早夭亡,至於繼後,她忽然瘋迷剪掉頭髮和皇帝決裂,乾隆恨她還來不及,她生育的十二阿哥怎麼可能有機會承繼大寶?

看看剩餘的兒子們,在富察皇后喪儀期間,大阿哥和三阿哥負責迎喪,但是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傷心,被乾隆嚴厲申斥,並告訴他們不要想成為儲君了,於是這兩個也pass掉了。

至於四阿哥和六阿哥,被高宗過繼出去了,一旦過繼走了,自然喪失了繼承皇位的機會。

在嫡子去世後,乾隆皇帝屬意過五阿哥永琪,認為他文治武功,而且人品貴重,可是他天不假年,生跗骨瘡去世。

這樣死的死,走的走,最後只剩下四個人可能繼承皇位,分別是八阿哥、十一阿哥、十五阿哥和十七阿哥,這幾個人情況各不相同,據說八阿哥、十一阿哥操行都有問題,而十七阿哥高宗一向不喜歡他,他也沒有多大的志向,選來選去,也只有十五阿哥靠譜了。

十五阿哥正值盛年,且品貌端正(母親令妃顏值很在線的),舉止高貴,鎮定自若,據說乾隆曾禱告,如果十五阿哥能繼承大業,就讓她長壽,如果他沒有能力,希望老天讓他快點死。後來十五阿哥果然破了繼承人總是早夭的厄運,成為了嘉慶皇帝。

寫到這裡,忽然很感慨,高宗皇帝是1790年去世的,在他身後短短50年,鴉片戰爭就開始了,雖然知道盛極必衰,然而這頹勢竟然來得這麼快,實在令人唏噓。


光明大先生


我覺得原因主要有兩個,乾隆的兒子們太過平庸,還有就是乾隆時期相對太平,皇子們很難有大動作。

康熙在位期間,國家事務很多,平三藩,收臺灣,剿滅葛爾丹,驅逐沙俄,這一系列的大事件使得康熙皇帝陪伴皇子們的時間很少,而且,在此期間,事情多了,皇子們得到鍛鍊得機會就多了,所以康熙的這些皇子能力相對都很強,事情多,變數多,那麼大臣黨爭就難以避免了,基本上有索額圖一派,明珠一派,還有陳廷敬中立的一派,最開始的時候索額圖支持的太子與明珠支持的大阿哥相爭,沒想到最後都是下場悽慘,而其餘眾皇子也在這些年得到鍛鍊,於是有了後來的“九龍奪嫡”。

乾隆在位期間,雖然有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征討緬甸等戰役,但是有其父親祖父打下的基礎,國家基本上穩定,這些動亂觸及不到核心,所以乾隆時期國家相對太平,而乾隆的17個兒子,都很平庸,沒有多大本事,在自大的乾隆皇帝幾十年的光芒下,難以有什麼表現機會的。

雖然有密儲制度,但是乾隆還是立過兩次太子,第一個是二兒子永璉,是乾隆最寵愛的皇后所生,但是,永璉九歲就死了,乾隆又立了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永琮,然而天不遂人願,永琮兩歲時得天花死了,禍不單行,皇后也莫名去世,乾隆傷心難平,開始遷怒於大皇子,大皇子憂鬱而死,隨後乾隆下令立儲之事不要再提!


乾隆三十八年,立儲之事已經難以避免,此時活著的還有6個皇子,有兩個還過繼給了自己的兄弟,也就是說只能從剩餘的四個皇子裡面選了,沒辦法,矮子裡面挑高個,乾隆只能挑選平庸的永琰為繼承人了,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

【個人觀點,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更多文史野趣請關注潁州小史官!】


無筆史官


向敬之

乾隆在位時間稍遜康熙,但實際掌權是超長待機,卻因這一點,熬死了不少皇子。至1796年乾隆禪位給皇十五子顒琰時,乾隆十七個皇子中,除了嘉慶帝外,還剩下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七子永璘。就連出繼旁支為嗣的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也已經病逝。

活過乾隆者少,這是不能出現“九子奪嫡”的一大原因。

其次,康熙後期的皇子奪嫡紛爭,為奪嫡取勝的雍正帝敲了警鐘,加之後來雍正三子弘時捲入奪嫡餘緒被處死的悲劇,加速了雍正全面整頓旗務,將太祖創建的八旗分封制(屬人制度)進行深化改革,避免了旗主皇子勢力坐大、暗結親信、自成集團。如此一來,皇子們雖然有機會兼領旗務,但旗民首先效忠的是皇帝,然後才是新一代皇子。

再次,乾隆高度集權,為清朝鼎盛時期。他把皇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不輕易讓成年的皇子分管部分政務。即便他在垂暮之年,讓儲君嘉親王永琰(後改名顒琰)臨朝聽政,但決斷權仍由乾隆支配,由寵信的大臣和珅代為傳話筒和執政人。迄至嘉慶初年,已為太上皇的乾隆仍為實際統治者,經常臨朝執政,使嘉慶帝只是一個唯諾的兒皇帝。

再次,乾隆諸子的才能普遍平庸,除英年早逝的皇五子永琪有待爭議外,明顯不如康熙諸子。被清廷宗室毒舌昭槤批評的永瑆,有能力,擅書法,但為人過於吝嗇,甚至天性陰忮、愛弄權術、逢迎權要,經常被乾隆嚴斥。而永璇舉止輕浮,行事不得體,人際關係差,不為乾隆喜歡。至於老么永璘,最不成器,整天遊蕩,惹是生非。嘉慶最後勝出,是乾隆不得已的選擇,就連他臨近禪位時,還對原來的英國使者馬戛爾尼說最想立的太子是已去世近三十年的永琪。

最後,嘉慶兄弟關係似乎很融洽。乾隆死後,嘉慶即時封永璇為和碩儀親王,總理吏部事務;成親王永瑆領軍機處,主管戶部三庫;永璘更是嘉慶的愛弟,先被封為郡王,在內廷行走,後晉升為慶親王。嘉慶清算和珅,他的兄弟們出力不少,也收益很多。可謂是,兄弟齊心協力,分割了先父的大寵。


以禮觀書


這個問題問的可以,咱們從康熙年間和乾隆年間來分析一下!


康熙皇帝可謂是“千古一帝”!毫不誇張的說,康熙是可以比肩唐宗宋祖的帝王,智擒鰲拜、平定三藩、征討葛爾丹等等,可以說是大清朝功績最多的皇帝了。康熙帝時期,連年的征戰,國庫空虛,政局是十份動盪的,真可謂是內憂外患!這是當時的大環境,在看康熙帝的幾位阿哥,各有各的本事,大阿哥胤禔平定葛爾丹有功、四阿哥胤禛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禩稱八賢王、十三阿哥胤祥(四阿哥黨)為俠王、十四阿哥胤禵大將軍。這幾位是主要的幾位實力派選手,每個人背後都有勢力在支持,所以有背景的情況下,野心也就膨脹起來,就形成了九龍奪嫡的局面。


到了乾隆時期,經過雍正帝的兢兢業業,國庫裡存銀6000萬兩,乾隆可謂是躺在金窩裡。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頂峰,政局也是十份的穩定,而乾隆的幾個兒子,能力也是較為平常,乾隆帝晚年較為自滿,稱自己為“十全老人”,退休之後,還當了幾年的太上皇,可見其對權利的不捨,所以不等你拉幫結派,就把你一鍋端了,更別說什麼爭奪了!


幸福百科全書


因為乾隆沒有明立太子,乾隆沒有他爺爺能生,乾隆的兒子不如他叔叔們能幹。



先說乾隆沒有明立太子

奪嫡就是奪太子之位,爭取成為儲君。九子奪嫡始於康熙四十七年,因為這一年,康熙把太子胤礽給廢黜了。只有諸君之位出現空缺時才會有奪嫡這個概念。

乾隆學雍正的秘密建儲”,不明確指定皇位繼承人,只有他自己知道繼承人是誰,那乾隆的兒子們還爭個啥?



再說乾隆沒有康熙能生

算上夭折的兒子,康熙一共有35個,乾隆是17個。總兒子數量,爺爺就是孫子的兩倍多。

算成年(滿18歲)的兒子,康熙是20個,乾隆是10個,爺爺還是孫子的兩倍。

康熙死的時候,還有20個兒子活著。乾隆死的時候,只有4個。爺爺是孫子的五倍!

康熙有十幾個兒子爭奪皇位,乾隆只有四個。倒是想“九子奪嫡”呢,兒子也不夠啊!





乾隆兒子的素質不行

康熙的兒子們不用多說了,隨便拿出來一個都是狠角色。

乾隆的兒子,活著的就只有七個。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過繼給其它兄弟,沒有皇位繼承權。

有資格的只有五個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老八永璇和老十七永璘都是二流子德行,乾隆說永璇“沉湎酒色,又有腳病,素無人望”;“性行乖戾,屢失上意”。這樣的評價,已經與皇位無緣了。除非其它皇子都死翹翹!皇位才輪得到他們。

十二子永璂,因為母后得罪了乾隆(按瓊瑤的說法是因為得罪了小燕子和紫薇),也註定與皇位無緣。乾隆也怕這個兒子在自己死後來個秋後算賬。而且永璂也沒有活過乾隆,早於乾隆先死了。



最後就剩兩個人了,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永琰。拋開乾隆討厭永瑆的理由不談,就算要爭也就剩這倆兒子了,還爭啥啊?萬一皇阿瑪已確定人選,自己再忙活,惹怒了阿瑪,難道不怕重蹈他們三伯弘時,被爺爺雍正處死的慘劇嗎?

況且乾隆還說過, 皇十一子永瑆“為人愷悌,最著仁孝”,但“柔而無斷”。這個兒子渾身一股酸腐味,哪有大清皇帝還有的樣子?所以,永瑆PASS。

九子奪嫡,乾隆沒這個福氣享受了。


Mer86


只能說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的激烈情況有了前車之鑑,雍正皇帝即位後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一直延續了下來,到了乾隆的時候仍然是實行的這種制度,秘密立儲制度只能從大方向說起到了一定程度,並不是起全部作用,個人認為乾隆朝沒有出現“奪嫡”的情況還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乾隆皇帝是一個把皇權集中做到了極致的帝王,從他禪位坐太上皇仍然要掌握權力這件事上就能看出來,所以皇子們在這種情況下的做法一般是不那麼積極的去爭奪儲位,以免引起乾隆皇帝的猜疑,而且乾隆皇帝對後宮嬪妃的專寵讓其他的皇子已經看不到希望了,有人說這有什麼聯繫,且聽我慢慢道來,雖然是秘密立儲,但是從乾隆皇帝對富察氏的“過分”的專寵可以看出乾隆立儲的選擇,加上“滿朝文武和後宮嬪妃”都知道乾隆想要立嫡子的決心,所以在前期來看,其他的皇子根本就沒得掙,在說一下泳漣與永琮夭折後的情況,這個時候情況已經漸漸的明朗了,皇長子永璜因為在富察皇后的喪禮上對其“不敬”,早早的失去了即位權,皇太子泳漣夭折,皇三子永璋也是跟永璜的原因一樣,失去了即位的權利,皇五子永琪早逝,皇七子(太子)永琮夭折,皇十二子因為生母烏拉那拉氏的關係也失去了繼承權,所以到後期實際有繼承權的只有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皇十五字顒琰,以乾隆皇帝以往的做事風格,以及對皇貴妃的令氏的寵愛,加之皇貴妃的位份形同副後,在沒有重新立後的情況下,令妃在後宮所有妃嬪的位份最高,所以繼承人的人選不言而喻,其他的皇子根本就沒得掙,所以“心裡有數”的他們也沒有進行太激烈的“奪嫡”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