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長壽有哪些特徵?

媽咪廚房說


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壽命也呈上升趨勢慢慢延長,時至今日,長壽與養生成為了人們密切關注的話題。畢竟誰不想好好享受一下退休之後的休閒時光,這麼多年的保險也不能白交是吧?

在以前,有一種說法叫做“生命線”,通過察看手掌“生命線”的長短來判斷這個人的壽命長短。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未免太過於牽強,在新時代,毫無科學依據的理論終將被淘汰。要說判斷壽命長短,下面幾個指標倒是可以參考一下。

第一,走路速度快

曾經有一項為期10年的追蹤調查,調查對象為500名老年人,在這10年期間內,走路速度慢的老人死亡率高達77%,而中速達到50%,走路速度快的僅有27%的人死亡。

可以這麼說,只要走得夠快,死神都追趕不上你!

國外更是有不少研究發現,走路速度慢的老人,更容易患者抑鬱症、高血壓、糖尿病等重大疾病。一個人的步行速度少於53米/分鐘,說明Ta的身體素質比較差。

因此,大家不妨增加兩腿交替的速度,行走在和煦的微風中吧~

第二,手勁大

說到手勁,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掰手腕,沒錯,就是這麼個意思,掰手腕可以說是測量手勁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了。

英國有一項針對5000名成年人的研究發現,握力的大小與心臟病的風險直接相關,握力越大,說明這個人的心臟功能越健康,反之,握力越小心臟越不好。

測量握力的方法:

身體自然站立,兩腳自然分開,其中一隻手拿著握力計並全力握緊,此時便可以得到直觀的數據,可以測量兩次作為參考。測量完畢後,換另外一隻手拿握力計,進行再次檢測。

參考公式:握力(公斤)/體重(公斤)×100%。

若得出的數值超過50%,說明手勁力量較為充足,若低於50%,則需要再多加鍛鍊了。

第三,體重正常

毫無疑問,體重關乎到一個人的健康。對於肥胖人群而言,也許年輕時沒有什麼大病大痛,於是覺得自己很健康,殊不知,等到衰老時,才是“報應”來了。腸癌、腎癌、乳腺癌等十幾種癌症都會對你虎視眈眈,此時面臨的,將會是沒完沒了的治療和抑鬱煩悶的情緒。

體重的判定公式: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當BMI計算結果小於18.5,說明體重偏輕,可適當增加營養;

當BMI計算結果結語18.5~23.9,說明體重正常,應當繼續保持;

當BMI計算結果介於24~27.9,說明體重稍微偏重,可適當控制;

當BMI計算結果大於27.9,說明達到肥胖標準,需要進行減重。

第四,不吸菸

吸菸有害健康,這可謂是眾人皆知的,大家都知道吸菸會影響壽命,卻很少人瞭解這其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我國是菸草消費大國,拒不完全統計,現有吸菸人數超過3億。而加拿大有研究發現,每抽一支菸,會讓男性冠心病的發病率增加74%,女性增加119%,可見菸草對健康的危害是極大的。

吸菸不僅會讓吸菸者本人受到傷害,更會讓身邊的親朋好友長期暴露於二手煙環境中,同樣會誘發多種癌症。

在這裡也呼籲所有人:放下手中的香菸,你好,他好,大家好!


心態是良藥


如何看一個人是否長壽?常聽到的有長眉毛、高前額、大耳垂,還有手掌生命線,這些出自面相和命理的徵象,目前很難找到科學依據。不過,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確實有三種徵象與健康長壽相關:心率、握力、肺活量。

心率:靜息心率55~60次/分最好

有研究對比老年人心率與壽命的關係,發現,男性靜息心率大於80次/分比男性靜息心率小於60次/分活到85歲的比率下降了近一半。也就是說,靜息心率偏快的人,發生各種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明顯增加,死亡率也高。

既然靜息心率在55~60次/分最好,那老年人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來控制呢?

這裡為大家推薦了三種途徑。一是常運動,使心臟功能得到鍛鍊;二是控制體重,肥胖會使心臟負擔加重,讓心率加快;三是戒菸限酒,因為吸菸與飲酒均可使靜息心率加快。

握力:跟心臟功能成比例

一般來說,握力常隨身體機能的衰老而減弱,因此我們常說,握力反映了身體的健康狀況。2010年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的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握力最強的人通常比握力弱的人活得更長,握力最弱者在跟蹤調查期間的死亡風險比握力最強者高67%。

握力除了反映了肌肉力量外,跟我們的心臟功能是成比例的。英國《柳葉刀》雜誌就曾刊登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握力減退預示著心臟病、中風等嚴重疾病的幾率會更大,預期壽命也會隨之縮短。

提高握力的途徑有很多,方法也很簡單。像握力器這類小器械,很方便帶在身上隨時練習,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另外,也還有一些健身球、皮球都是可以幫助我們增加握力的,“我自己就有一個橢圓形的減壓球,有彈力,除了減壓,還能幫助我增加握力。”

當然,鍛鍊肌肉力量不能失衡,左右手都要進行握力練習,老年人在安全得以保證的情況下,也還要鍛鍊腰腿部的肌肉力量,畢竟,老年生活質量能否保證,需要看周身的健康情況,肌肉力量是很重要的一個指標。

肺活量:肺活量大機體能力好

肺活量可以預測壽命,這是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科學家經過長達30年的研究得出的結論。研究顯示,肺活量大小和身體各系統的機能能力、新陳代謝的能力等密切相關。肺活量下降,內部機體能力也隨之下降。

測試肺活量,可以去醫院做個肺功能檢查,中老年人可以做一下這個檢查,瞭解一下自己現在的肺活量是個什麼樣的情況,也能更好地促進自己加強鍛鍊。

提高肺活量主要靠堅持運動,適合大眾的健身項目有游泳、慢跑、騎車、爬山等。不過鍛鍊肺活量並不一定需要劇烈運動,在安靜的狀態下也有一些鍛鍊可以有效鍛鍊肺活量,比如太極拳、做呼吸操等,甚至練習吹氣球、吹蠟燭等調節呼吸的方法,也助提高肺活量。


健康時報


長壽是人類共同的願望,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健康長壽。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果大家都能關心和注意自己的健康,合理養生,科學保健,活到百歲並不是一個夢想。百歲老人是世界上增加最快的年齡群。那麼長壽的老人有哪些特徵?

大多數長壽老人很注意健康飲食。健康的飲食習慣包括多吃蔬菜水果,少攝取肉、脂肪和糖分,它對健康的影響是最大的。長壽的人一般睡眠質量好,睡眠不充足和不規律的人很容易患糖尿病、心肌梗塞和肥胖症。長壽老人大多不肥胖,對於超重的人而言,減肥是健康生活的第一步。肥胖一半由基因,一半由缺乏鍛鍊導致,是糖尿病的主要誘因之一,而減肥可以減少發病風險。長壽老人吸菸的很少,`每一支香菸都在增加菸民心肌梗塞和中風的發病率。平均而言,菸民比非菸民早五年半死於心臟病。但好消息是:戒菸從來都不晚。長壽老人大多喜歡勞動和鍛鍊,不參加運動會使心肌梗塞和中風的發病率翻倍,而堅持運動,進行適當體育鍛煉的人更有可能幸福而且長壽。運動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緩減焦慮症狀,預防糖尿病、肥胖症和骨質疏鬆,活躍因年老而衰退的大腦機能。

值得一提的是,人能長壽,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還是心態,人的一生總是難免會有坎坷,應該學會分解憂慮,保持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這是長壽的關鍵要素,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開正是長壽的法寶。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您的問題很有意思,年輕人才會希望知道長壽的特徵,而老人本身就是長壽的代表。事實上,100年來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了30年,從1990年到2000年間百歲老人的人數也增加了51%,所以長壽並沒有奧秘,一項最新的有關長壽的研究列出了一系列有科學依據的長壽徵兆

1、你出生時母親還很年輕

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一個出生時母親年齡小於25歲的人活到100歲的幾率是出生時母親大於25歲的人的兩倍。理由是:一般來說,年輕母親最先受孕的是她最好的卵子,因此能產生更健康的後代。

2、多數時候你更願意步行

  我們都知道堅持運動的重要性,所謂的“生命在於靜止”不過是久坐懶人用來安慰自己的話。一項對2603名男女進行的最新研究表明,每天堅持步行30分鐘的人比每天步行少的人更長壽;另有一項研究稱,肥胖婦女可通過每天增加10分鐘的運動來改善其心臟健康狀況。

3、你很少喝碳酸飲料

  波士頓大學的科學家發現,每天飲一次或多次可樂會使你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加倍。代謝症候群主要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腹部肥胖以及高尿酸與凝血因子的不正常等等,這些因素會增加患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另外,科學家們推測,愛喝碳酸飲料的人會逐漸習慣於各種甜食,因此更易導致肥胖。

4、你有一雙強健的腿

  雙腿就像人體的承重牆,兩條腿有人體50%的神經、50%的血管,流淌著50%的血液,只有雙腿健康,血液神經的傳導才暢通,腿能反映心臟和消化系統的強弱,因此,腿部肌肉強勁的人必然有一顆強有力的心臟。

5、你青少年時期,體重保持在正常範圍內

  發表在《兒科學》雜誌上的一項針對137名非裔美國人的研究,對他們從出生到28歲之間做了跟蹤調查,研究表明,14歲時體重超重會增加成年時患糖尿病的幾率;另外,據美國心臟學會的資料顯示,糖尿病患者得心臟病的幾率是正常人的2—4倍。

6、你不喜歡吃富含肉類的快餐

  美國癌症研究院的一項報告顯示,每週吃紅肉超過18盎司會增加患結腸癌的風險;每天吃3.5盎司加工過的熟食肉類,比如熱狗、醃燻臘肉等,患結腸癌的幾率會增加42%。 

7、你是個樂天派

  有一類人,對生活有著積極的態度,有明確的目的和很強的社會認同感,擅於調節緊張悲觀的情緒,他們要比悲觀派的人更健康也更容易長壽。

8、你受過良好教育

  知識很重要,不僅體現於靠知識能體現自我價值,也反映在生活觀上。比如,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表明,受過高等教育的成人中約有10%的人吸菸,而學歷為中學或者更低的人中約有35%的人吸菸。

  近百年壽命的增長與現代先進醫療的進步有非常大的關係,包括在疾病預防和治療方面都有很大提高。而真正長壽的人是那些惜命的人,如果生病就及時就醫治療,甚至提前預防未病,既能有較長的壽命,又能保證在享受長壽的同時更健康和舒適。


高血壓管家


隨著夏季的到來,下雨天也多了起來,村道溼滑,在熟悉的小院裡走兩步也不免容易踩滑,在桂林永福縣羅錦鎮馬鞍橋村的唐毛氏只能打消了出門的念頭,坐在堂屋的靠椅上休息。在天 氣晴好的日子,除了張羅自己的一日三餐,已經是出門去樹林裡撿柴火,去村裡其他老地方溜達的時候了,她會“玩兒”到下午三、 四點鐘再回家。那幾個比自己小很多的老姐妹,也都是嫁到這個村子裡來的,如今一個個少了。“玩兒”就是在一起呆一會兒,聊些零碎。

到今年6月份,唐毛氏整整103歲了。她每天就這樣,自己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彷彿一臺慢悠悠勻速運行的永動機。老伴已經離世十幾年了,家中就她一個人。老大堅持要接她一起過,雖說就離著不遠,她怎麼也不去。老大要搬過來,她也欄著不肯——老大80歲了,也有兒孫家業,她自己能行。孤身一人,老人絲毫沒有孤苦之相。一百多歲了,日常的一切都是好好的。她聽不見,不要收音機,不看電視,天黑就睡,睡到日上三竿再起。片刻,就開始燒柴, 煮一份稀飯或者麵條,要不就是玉米、紅薯,當早餐,然後慢悠悠散步去,買上5到7塊錢豬肉,肉要五花三層才好,要麼不香。

從自家地裡摘一把青菜,在清水裡只加姜和鹽煮熟,加上一碗飯,就 是這十幾年來雷打不動的一餐。老人愛吃肉,稻田河流裡的魚雖多, 卻從來不吃。 偶然遇上酒席,她還有胃口吃下兩塊噴香的扣肉,順摸順摸滋味,欲罷不能。

唐毛氏自己拾柴,一點點,就夠三餐所用。晚上最好還是午的翻版,想象中,像一個儀式一樣,迎來一個又一個黑夜。 家裡很少來客人,倒也清淨。幾乎固定的軌跡,讓她的世界運轉得自如穩定,雨駐雨息,不過那方圓幾里,她越來越像那些老榕樹,歲月,就是更多一圈的年輪。


天馬行文


人人都希望長壽,就我國年紀大的老人也不少,都可算是長壽的人,這些長壽老人大多具備以下一些特徵。

清瘦,但不特別瘦

生理學來說,體重輕的人,五臟六腑負荷也就相對小,可節省能量,防止能量過多消耗。能延長臟器使用年限,有利長壽。

飲食方面比較清淡

進餐時大多細嚼慢嚥,食用較清淡,有益營養吸收,且可防止肥胖、高血脂、血糖形成,不會過早造成血管脂肪堆積,硬化,可防止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等過早形成,起到延長壽命作用。

勤勞

長壽老人大多勤勞,且經常走動,進行戶外活動。適當運動就類似一種好藥,不僅能強健身體,增強免疫力,且還能起到活血化瘀作用。能加促血液循環,加快人體毒素、廢物排出,形成一些有益人體物質。

性格開朗

性格開朗,不易造成焦慮、抑鬱。人情緒愉悅,心情好,有益身體健康,不愛生病,有助長壽。

耳部特徵

耳朵和腎臟密切相系,腎強弱可直接關係壽命長短。耳廓分明,垂珠貼肉,紅潤,耳門大,耳肉厚,耳形高長,這樣耳朵的人,一般長壽。

人中溝渠深長

人中深長,人體裡體液就運行更通,有益人體健康。所以人中深長、端正而直人群,可能更長壽。

眉毛

眉毛有些人叫它保壽官,可看出和生命相關。眉毛高長、眉尾下垂,這樣眉毛的人長壽。


光線醫生


老人長壽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比如鍛鍊情況、物質條件等,而被許多人忽視的心理健康其實也很重要。華人為主的國家新加坡的一項最新研究就顯示,幸福感越強的老人,壽命會越長。

新加坡國立大學與美國杜克大學合辦的醫學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年齡與衰老》(Age and Ageing)上報告了這個結果。

他們分析了新加坡4478名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人情況,從2009年一直跟蹤到2015年。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詢問了這些老人的幸福感,如是否有這些感受:“我感到幸福”“我喜歡生活”“我對未來充滿希望”等。在跟蹤調查期間,許多老人因各種原因去世。

分析顯示,如果將這些老人的幸福感進行細緻的分級打分,那麼幸福感每上升1分,死亡風險會下降9%。如果將這些老人簡單地用“幸福”和“不幸福”來分類,那麼幸福者的死亡率會比後者低19%。

換句話說,就是幸福感越強的老人,越有可能長壽。由於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為主的國家,在基因、文化等方面都和我們有很大的相似性,這項研究結果的參考價值也較大。

在生活中,經常能看到子女保證了老人的基本物質需求,卻忽視了心理健康的情況。這項研究說明,關注老人的心理狀況,讓他們有幸福感,對長壽也非常重要。


黃作夢


回答來自中讀專欄-和小貝一起讀外刊 http://m.lifeweek.com.cn/h5/zhuanlan/detail.do?id=60 長壽的秘密:住在城市,有朋友,要吃早飯、鍛鍊,保持體重穩定,適度飲酒。

老年要求被認真對待——它通常也得其所願。對於老年歲月你很難做到無憂無慮,老年的特徵是沒有了活力、越來越虛弱、患病風險增加、認知功能下降。還有那個不可避免的、日益臨近的意識和自我的終結的問題——也就是死亡。能夠漫不經心地、輕鬆地面對最終的衰退的人非常罕見。這可能是我們的頭等錯誤。

人類不是唯一面臨最終清算的物種,但據我們所知,我們是唯一終生都知道死亡在來臨的物種。2006年,從愛爾蘭海邊挖出的一隻蛤——被發現它的科學家無意中給殺死了——外殼上的年輪顯示它出生於1499年。這足夠蜉蝣來來往往185055代了——蜉蝣的壽命只有一天。蛤和蜉蝣都不會想到這個死亡數學。

人類處於這兩個極端之間。全世界的平均壽命是71.4歲;對一些幸運的人來說,可能超過100歲。據科學所知,還從未超過122歲164天,法國女性珍妮·卡爾蒙的年齡,她出生時格蘭特是美國總統,去世時的美國總統是克林頓。

我們大部分人都喜歡來一點卡爾蒙的魔法,我們至少有了一些進步。美國的預期壽命超過了全球平均數,達到了近79歲。1900年只有47歲。增加的幾十年源自你預料之中的因素:疫苗、抗生素、公共衛生、對一系列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的改進。遺傳學的進步和對痴呆症的認識正在幫助我們進一步延伸我們的壽命。

但這些都沒有改變我們對生命終結的思考——通常帶著焦慮和苦行主義,踐行著一種存在主義的交換。我們可以壓縮自己的經歷,放棄嗜好,換取更謹慎的、可能更長久一些的生活。

但是如果我們揭掉這些氣泡紙會怎樣?更長壽且很快樂會怎樣?本月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平均年齡為72歲的4765人中,那些攜帶跟痴呆症有關的基因變異的人——對老年的態度也更積極——跟那些攜帶這一基因但對老年的態度更加悲觀或恐懼的人相比,患上痴呆症的可能要低50%。

不那麼擔心地變老是有好處的——做一個叛逆的人,想爭辯時就爭辯,想玩就玩。也許你想放棄鄉間的寧靜,去享受城裡的翻騰。也許你想喝點酒,吃一頓豐盛的飯菜,過過性生活。

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長壽計劃》一書作者霍華德·弗裡德曼說,“關於長壽,我們提出的最重要的建議是,扔掉你那些清單。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清單的勵志社會:減肥,去健身。那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很健康呢?活得久的人能夠努力工作,使勁玩。”科學日益證明,在恰當的情況下,我們都能做到。

90歲的瑪麗·阿什敦在紐約住了近60年。紐約打敗了比她年輕的人,但她喜歡城市生活。她說:“我肚子裡有團火。每天每時每刻我都在學習。”

作為一個古典音樂鑑賞者,阿什敦每年在林肯中心組織兩場音樂會。不工作的時候,她會在週末出城,空閒時她裝訂舊書。跟很多比她小几十歲的紐約人一樣,她經常叫外賣而不是自己下廚。她說,這裡最好的、最差的都有,我們學習去應對,隨時準備防禦和反擊,征服恐懼。

她並不是唯一喜歡城市生活的老年人。在美國,65歲以上的人,有80%住在大都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到2030年,估計有65%的人住在城市,其中許多大於60歲。你可能在人行道上會走得慢一些,上下樓梯也會更費勁,但在醫生和老年人優雅地老去的最佳地點名單上,城市的排名越來越高。毫不奇怪,城市有著更強大的健康系統,繼續學習的機會更多,公共交通更廣泛,藝術文化活動更豐富。這並不是說人們在城市不會感到孤單或孤獨,但你在鄉下小屋裡也會孤獨。在城市,治療辦法就在門外。我們都希望撞見對方,在城市裡,發生這種情況的地方很多,能創造更多選擇和機會。

在這方面,他人方面,對一些人來說特別有挑戰性,尤其是隨著我們變老,家人很分散。但也有辦法: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最重要的可能是朋友,而非家人。雖然家人和朋友都跟快樂和健康有關,但隨著人們變老,只有有著穩固友誼的人,跟健康的關聯才繼續存在。

如果作為長壽的關鍵,家人的首要地位被過分宣揚了,避免衝突和沮喪的重要性也是如此。你不能靠呵斥電視新聞來度過你的黃金歲月,但激情比冷漠、積極比無動於衷更能維持生命。

老年人的偏執,用得恰當的話,有助於他們適應環境,它的反面——高興和樂觀——就沒這麼有用了。憂心忡忡的人更有可能比較警覺,比較警覺有問題的身體症狀或者功能喪失,樂觀的人看能對它們不予理會。

研究發現,更快樂、更開朗的孩子不如更加內向、嚴肅的同學長壽,過於快樂的人可能會忽略真正的威脅,不能採取預防措施或聽從醫療建議。煩惱沒什麼不好——如果是以負責的方式。

加拿大的研究者發現,鍛鍊60秒就足以改善健康狀況。

對百歲老人的研究發現,他們吃的千差萬別,但基本上都是健康的東西,一個共同的東西是早餐,他們很少遺漏早餐,通常是在特定的時間吃。慣例很重要。

酒也有其位置。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跟不飲酒的人相比,輕度或中度飲酒(男性每週14杯以下,女性7杯以下)能降低死亡風險。如果你不喝酒,也沒理由現在開始喝,如果你偶爾喝,也沒理由多喝。但研究發現,輕度和中度飲酒死亡的可能性跟不喝酒的人相比,會低20%。

如果你的體重處於合理範圍內,不要太痴迷於節食。2016年一項研究發現,50歲以上的體重正常的女性,如果體重波動的話(減少10磅多,又反彈至少三次),猝死的可能性是體重穩定者的3.5倍。重點就是,把體重保持在健康的範圍內,努力減肥不一定有利於長壽。

鋼琴家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活到了86歲,他80多歲時仍登臺表演。他承認年齡的限度,他的選擇是,不表演那些要求最高的作品,在餘下的作品中,他會先彈奏比較慢的,這樣相比之下,較快的會顯得更快。他會最優化,而不是最大化。


三聯中讀


長壽,總是在被人追求著,這是長壽的一種榮譽。沒有人不想長壽,長壽的秘訣也一直在尋找。今天,凌耶我就來談一下老人長壽的五大特徵:

1、耳廓長、耳垂大

《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有提到面相跟壽命是有一定的關係的,其中就有對耳朵有記載,耳廓長、耳垂大正是長壽的特徵。男人的耳廓越大,血色很好,耳垂飽滿厚大的話,那麼就說明這個人的腎氣很足。腎氣其實是人體之根本,腎氣足則說明精力充足、人的毛髮旺盛、還有體格也會比較的健壯。大可去觀察一些過百歲的老人,他們一般都是有這樣共同的特徵的。



2、講話有力,聲音洪亮

其實說話的力度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狀態,也直接的反應出了人體臟器的盛衰。說話越是洪亮有力的人,往往也是中氣十足的人,這些人脾胃比較健康、臟器也非常良好,身體的免疫力非常強,這樣對於預防疾病的能力是非常好的,這也正是中醫上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3、喜歡喝茶

茶可以說是中國人最常喝的飲品,據專家研究,綠茶、紅茶中富含的茶酚能夠幫助身體的血管放鬆,而且還有保護心臟的作用。

4、腰圍小

有俗話是這樣說的:腰圍越長,壽命就會越短。這是因為壽命與體型是直接掛鉤的,腰圍大的人,患重病不幸死亡的風險會高出不少。

5、樂觀

三分養,七分靠心態,人能長壽,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還是心態,人的一生總是難免會有坎坷,最重要的是還是一個良好的心態。孔子所說,“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句話也正好闡述了長壽的關鍵要素所在,就是樂觀。笑口常開正是長壽的法寶。


凌耶百事通


有一句歌詞叫: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長壽是每一個人都喜歡的事情,但是卻往往不得要領。不知道該怎麼做是最好。

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知道想要長壽就要在平時保養身體,所以古人的保養意識非常強。

其實,長壽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身體是平穩的。基本上你很少看到有身體缺陷的人是長壽的,比如斷手斷腳的,摘除了某個器官的等等這類人是很難長壽的,因為他們的身體是不平衡的。

長壽的人身體表現在哪些方面,首先當然身體是健全的。

然後就是健全的身體還不夠,還要身體裡面的各個循環是穩定的。

比如你吃進去的東西,能很好的的消化,身體就能很好的吸收,吸收了營養身體就能保持平穩的健康。

當然你說老人的身體是和年輕人不一樣的,什麼都衰弱了。當然。隨著時間,人的身體肯定會逐漸的老去。但是長壽的人在身體老去的時候,是很平穩的老去。

常常聽到說腎衰竭這樣類似的詞語,就是因為他身體裡面不平穩了,腎這個循環特別弱,所以這樣的人容易生病,容易早逝。

所以老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身體內各個循環老的不一致。有些很強,有些很弱,就像前面說的腎衰竭就是弱到了不能支撐身體的正常活動。

對於老人來說,身體在逐漸衰弱,但是維持身體正常運轉的需要,也會漸漸的減少,所以身體是平衡的。就像人老了走路都會慢一些,身體也會慢一些。這樣就是正常的平穩狀態。

年輕人的血氣旺盛,那麼維持身體需要就大。所以胃口也好,說話聲音也大,跑的也快,和老年人的狀態就非常不一樣。

這就是人體在不同的時候,表現出來的不同狀態。

所以,在老了的時候,只要身體是平穩的,就一定會長壽。,有人說那心情也很重要啊。不錯,心情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這個平穩狀態的一種表現。如果一個人每天都發脾氣,那就不能不能叫狀態平穩了。

所以,長壽的秘訣就是保持身體的平穩,這是最大的特徵。

你去看長壽的老人,基本都是這樣的,甚至有的看相片就能感受到生命如水的平穩。

這樣的人就肯定長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