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巨頭跑步入場,國內智能音箱真是扶不起的“阿斗”?

“在智能音箱成為互聯網巨頭的“新寵”後,眾多消費者與廠商都對這一領域投入相當多的關注度。此前CES中,谷歌就為自家智能音箱一番造勢,國內小愛音箱的超低價格“賠本賺吆喝”也讓智能音箱普及率攀升。從去年12月初至今年2月,智能印象普及率增加50%,隨著亞馬遜Echo的成功,智能音箱幾乎已經成為互聯網巨頭的標配。”


互聯網巨頭跑步入場,國內智能音箱真是扶不起的“阿斗”?

相比海外熱潮的智能音箱市場,中國市場的銷量可以用慘淡來形容,根據GfK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智能音箱市場銷量為165萬臺,2018年將達588萬臺,反觀美國千萬規模,國內還未打開局面。

截止目前,僅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精靈智能音箱出貨量突破百萬,2017年第四季度,有數據顯示天貓精靈進入全球前三,引發國內其它巨頭加速佈局。

互聯網巨頭跑步入場,國內智能音箱真是扶不起的“阿斗”?

BAT相繼殺入,加上聯想、科大訊飛和小米等重要玩家,讓智能音箱在今年更為火爆。對巨頭而言,他們希望能迅速佔領用戶家庭,從體驗、音質、工藝等諸多方面創新,並通過價格屠夫爭奪用戶。

巨頭們爭相佈局智能音箱

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各種調查數據顯示,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在未來幾年,將會突破萬億,巨大蛋糕吸引了眾多玩家參與,也湧現出眾多創新企業。

然而,要實現智慧的生活,這其中涉及到跨平臺、跨品牌等互聯互通是基礎,處在產業鏈核心斷的公司積極搭建生態建設,包括蘋果HomeKit、三星SmartThings,國內海爾的U+智慧生活平臺,以及亞馬遜、谷歌和科大訊飛和百度利用AI語音賦能並培育智能家居生態。

在這個智能家居市場整頓中,誰能聚攏更多第三方資源,誰就佔住主導權,其中亞馬遜在美國本土是成功典範,搭載Alexa的智能音箱倍受美國家庭歡迎,通過亞馬遜智能音箱可以操控家庭各種智能設備,在智能家居入口之爭中,亞馬遜成功卡位。

來自Kantar數據顯示,亞馬遜Echo的市場佔有率高達66%,其次是谷歌GoogleHome智能音箱,佔據了30%的份額,兩者幾乎壟斷美國智能音箱市場。

在國內,雖然巨頭們均已入場,但其產品的長板與短板一樣突出,離爆款尚有一定的距離。

可移動使用和與微信打通是騰訊聽聽官方宣傳的主要亮點,阿里的天貓精靈或百度的小度在家瞄準的搜索和信息識別等需求,京東叮咚音箱,能夠實現語音交互、播放音樂、語音購物等多種功能。

小米音箱要做智能家居的連接器。小米不同之處在於,它要成為智能家居的控制樞紐。目前小米共投資了77家智能硬件生態鏈公司,產品也覆蓋了耳機、移動電源、手環、插座、血壓計、空氣淨化器、淨水器、運動相機、平衡車、電池、床頭燈、電飯煲等等。

互聯網巨頭跑步入場,國內智能音箱真是扶不起的“阿斗”?

Echo在美國,最常用的場景包括床頭的信息來源以及廚房中控,但在國內,這兩個場景都不符合國情,而且可連接的家庭智能設備並沒豐富到形成剛需。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本身是手機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智能音箱作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樞,或許是噱頭大於實質。

內容是壁壘

但是否匹配用戶真實需求?

智能家居比拼的還有內容壁壘。從當前來看,目前BAT京東等互聯網巨頭的戰略是硬件為軟件內容服務鋪路的。即其音箱所承載的,均是自身所特有的軟件服務包括音樂資源與相關的內容資源。

而內容壁壘的很大一部分或將來自於音樂版權。接入百度、考拉等大量音頻資源的叮咚音箱,在 2017年末突然無法調用歌曲資源,客服表示“曲庫內容調整,部分資源暫時無法收聽”,同樣的情況也曾經發生在小米音箱身上。如果說智能音箱的首要功能在於它的曲庫資源,那麼在這方面,坐擁音樂版權曲庫的騰訊佔據著重要優勢。

目前的互聯網巨頭都採用資源整合,而不同的地方在於各家內容的供給形式與資源的多少,比如說百度的旗下小度在家本質上是集智能音箱、家庭攝像機、平板電腦、百度APP與於一體,內容方面是百度旗下多個產品的組合。

騰訊聽聽智能音箱打通了QQ音樂、企鵝FM、閱文集團、企鵝童話等產品體系,聲稱擁有超過1700萬首音樂正版曲庫,一百萬個兒童故事,一億小時的有聲內容,包括老年人喜愛的評書、相聲、戲曲等。

互聯網巨頭跑步入場,國內智能音箱真是扶不起的“阿斗”?

亞馬遜已經在基於聲控軟件Alexa已經構建了一個基於語音產品的開放平臺。去年,亞馬遜在旺季內銷售了上千萬部的Alexa驅動的智能音箱設備,可以說,它已經與眾多的第三方開發者形成了共贏價值,並打造出了自身的生態價值。雖然百度DuerOS也在做同樣的事情,但後續的價值釋放效應還有待觀察。

巨頭們將音箱定位為自身內容與流量的承載器,但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巨頭們在基於自身需求在做產品,即我需要用戶來買這個硬件消化我的海量內容,為我的內容佈局尋找新的增量空間,而非用戶真的是否存在剛需。

雖然表面上巨頭們比拼的是內容壁壘、技術開放的能力、連接設備的數量以及開發者的影響力,但是本質上比拼的是對用戶剛需的捕捉能力,以及如何更好的體現語音交互的價值、人機交互的能力以及對第三方開發者的價值。

對於國內廠商來說,以價格戰先教育市場的策略在短期有速效,但這種策略換來的銷量並不能帶動行業的未來發展,反而會透支用戶期待值。而從目前來看,消費者普遍反饋遠場識別差、誤喚醒率高、連續對話功能不穩定和語義理解能力差、音質不好等問題。總的來說,市場存在潛在需求,爆款難尋的背後,是諸多廠商從技術生態與到產品剛需性場景等諸多短板未補齊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