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第一個大亂世春秋戰國,外族為何沒有人入侵成功?

用戶3708573195


該問題還是存在侷限,因為有大量外族已經入侵,以往是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四大板塊外族。但隨著國家不斷形成,兼併戰爭不斷持續,華夏族的版圖也越來越大。最終,南蠻的楚國、東夷的齊國、西戎的秦國成長為華夏重要的組成部分,外族已經大量被同化中,但仍然有外族入侵華夏,以下有幾個經典案例。



北狄:陝北、河北、山西

西戎:陝西、甘肅

一、犬戎滅西周(西方)

西周王朝在早期時,也是混居於戎狄之間。在商王朝的統治者看來,也不過是外族。到了西周最後一任君主周幽王時,國家走了下坡路,廢掉 太子與王后,引起了申侯的不滿,遂聯合犬戎進攻西周。而之前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直接導致君王的信用在諸侯的眼裡破滅,所以才會造成救駕的姍姍來遲。



犬戎是一個滅掉中原王朝的外族,以狼為圖騰,是戎人裡的部落。丘戎攻破鎬京後,大肆破壞國都,掠奪了周王朝的財富,並長期佔據豐稿西北。後來,諸侯聯軍合力驅逐犬戎,最終被秦國所滅。

這場戰爭,將中國的歷史推到了東周時代。從此,周天子再也無力控制諸侯,漸漸成為了王朝的傀儡。

二、山戎侵燕國(北方)

燕國是西周的老牌姬姓諸侯國,存在了800餘年。但其地處今天的北京、河北一帶,所以也是邊疆之地,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外族入侵的對象。

燕國的主要外族對手是山戎,山戎生活在燕山一帶,以狩獵和放牧為主的遊牧民族,可以說是燕國的老鄰居。公元前7世紀,山戎先後南下進軍鄭、燕、齊等國,燕桓侯時為躲避山戎,遷都到了臨易。



公元前664年,山戎正式發動對燕國大規模地進攻,燕國大片土地迅速淪陷,燕莊公向齊桓公緊急求援。齊桓公帶領聯軍反擊山戎,滅掉了孤竹部、令支部,最終保全了燕國。這場戰爭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隨後,燕國相繼兼併薊國、無終等部落,國力強大。春秋晚期,山戎族死灰復燃,燕國依舊被拖在戰爭的泥潭裡。戰國時期的燕國,東部、北部都是外族。

這是華夏對山戎族正面反擊戰,並給予了山戎沉重的打擊。

三、北戎侵鄭齊(北方)

北戎族活躍在山西、河北、陝北一帶,對中原各國有著直接威脅,常常侵犯中原。

公元前714年,北戎入侵鄭國。當時鄭國國君是著名的小霸主鄭莊公。正面戰場上,鄭國難敵北戎,莊公組織軍隊設下埋伏,重創北戎。



公元前706年,北戎入侵齊國。齊國向鄭國求救,鄭太子忽率領鄭軍大敗北戎,俘虜了2位山戎首腦。

公元前650年,齊國、許國聯軍討伐山戎

四、北狄稱霸中原百年(北方)

北狄與北戎據說是同一個部落,都是以南下入侵中原諸侯為主要目標。尤其是公元前662年到公元前658年這五年間,北狄一直與中原諸國打仗,廢掉了邢國、衛國兩個中等國家,齊國等聯軍也無可奈何。同時,北狄部落人口紛紛遷入邢衛故地。


公元前662年,北狄入侵邢國。邢國不能抵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在次年率領齊、宋、曹等多國聯軍,打退了北狄。



公元前660年,北狄入侵衛國、邢國。齊桓公再次組織了齊、鄭、宋等多國聯軍對抗北狄。在這場戰爭中,養鶴的衛懿公不得人心,國力廢弛。衛國軍隊全軍覆沒,衛國都城被攻破,衛懿公被殺,衛國遭遇第一次滅亡。

公元前659年,北狄攻破邢國國都,邢國滅亡。隨後,在齊桓公的幫助下,邢人異地復國。公元前658年,齊桓公又幫助衛國異地復國。


北狄聯盟在南下邢衛戰場上春風得意,在晉國戰場上受挫。但隨後,北狄建立了以皋落氏、潞氏兩代為共主的聯盟,狄人的實力達到了頂峰,一度反擊晉、鄭、周、衛等國,並打到該國都城之下,在中原爭霸的舞臺上佔據重要地位。北狄聯盟以赤狄部落最為強盛,白狄、長狄等都是其中的部落。北狄在公元前7世紀這百年裡,是當時最強大的勢力之一,可以和齊國、晉國並駕齊驅。


從公元前650年到公元前637年,北狄聯盟向晉國進行大反攻,一度威脅晉國的都城。

公元前650年,北狄取晉國的驪戎地區和蘇氏溫邑,與周王朝隔河相望,可謂是風光一時。

公元前644年,北狄再攻晉國,從晉國北部一直打到晉國都城外50裡地。



公元前636年,北狄聯盟中的赤狄部落進攻鄭國,橫掃鄭軍,攻取櫟邑,一度打到鄭國都城不足百里。

公元前635年,赤狄部落插手周王室內政,俘虜了王子帶及一大批重臣。

公元前627年,北狄進攻晉國,攻佔箕邑,一度威脅晉國都城。後晉襄公回師大敗北狄。

公元前598年,晉國大敗北狄聯軍,北狄聯盟徹底土崩瓦解,這也標誌著北狄霸業衰落。

公元前594年,晉國俘虜北狄聯軍第二代共主潞氏,長狄部落被滅。公元前588年,赤狄部落滅亡,此後北狄各部落併入晉國,在此後百年被同化。


五、白狄建立中山國(北方)

公元前627年,白狄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此後一直跟隨北狄聯盟進範中原。白狄主要活躍在晉、秦兩國的北部。公元前601年,白狄脫離了北狄聯盟,與晉國結盟,從而避免了後百年成為晉國奴隸的悲劇。但由於秦晉兩國或拉或打,白狄被迫遷往太行山以東。白狄中的肥、鼓兩部先後被晉滅亡,鮮虞部被迫反擊。於公元前507年,發動對晉國進攻,俘虜了晉國大夫。公元前506年,鮮虞部遷到今天河北唐縣,建立了中山國。



從公元前457年到公元前414年間,晉國趙氏家族不斷進攻中山國,中山國一度被打散。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重建中山國。隨後與魏國進行三年戰爭,中山國被滅。公元前381年,中山桓公復國,勵精圖治,富國強兵,成為了當時九千乘之國,僅次於戰國七雄。中山國在魏、趙、燕三大強國的夾縫中生存,與趙魏進行70餘年,最終在公元前296年被趙武靈王滅亡。

四、秦國與西戎的百年戰爭(西方)

我們再把視野放到西面的秦國。秦國從公元前821年立國開始,就開始與西戎進行戰爭。西戎滅西周後,西周的故土全部落入西戎的手裡,從襄公開始著力收復這些故土。經過百年的努力,關中平原絕大部分的領土歸秦,西戎被驅逐到西部。秦穆公時期,與西戎部落進行大戰,滅掉12個部落,開闢國土千里。



然而,秦國最強的對手還是來自西戎部落的義渠國。西周滅亡後,義渠建國,兼併部落,建立城池,擁有1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直接參與了戰國時代連橫合縱之事。義渠與秦國先後較量了400餘年。公元前272年,義渠王被殺,義渠滅亡,隨後被同化成華族。

六、趙國與東胡、匈奴的戰爭(北方)

東胡、匈奴是趙國立國以來的邊境之患,趙國在代地佈置了重兵防禦,名將李牧就是從這裡出道,成就一代名將威名。趙國在地理位置上,有東胡、林胡、樓煩、匈奴等遊牧部落威脅。

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改革,建立了靈武鐵騎,大大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同時,也對周邊遊牧部落進行肅清行動。首先開刀的是中山國,然後是林胡,從河北打到內蒙榆中,林胡王稱臣。在西部戰場上,打廢掉林林胡、樓煩,佔領雲中、九原等地。在北部戰場,頻繁打擊匈奴侵略者。



東胡部落在戰國時期十分強大,有控弦之士二十萬,多次南下入侵燕趙。燕國曾經組織反擊戰,大敗東胡,使東胡退卻一千里。隨後,燕國在邊地置五郡,修建長城,防禦東胡。趙國大將李牧在圍殲匈奴後,再次大敗東胡。秦漢時,被匈奴所滅。



匈奴是趙國後期邊境最強大的部落,雙方戰爭不斷,互有勝負。戰國末期,名將李牧率領1萬餘名騎兵、5萬人步兵進行對匈奴大規模打擊,此戰殲滅匈奴十萬大軍,使匈奴再也不敢南下。公元前215年,秦朝名將蒙恬將匈奴逐出河套草原。


慵懶國王


開門見山吧。

北方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一直困擾我國,但是為什麼春秋時期不入侵?

第一點:當時的外族還無力入侵中原。



當時中原文化在整個東亞大陸都是最先進的,北方的遊牧民族此時還處在四分五裂的原始部落狀態,無力對中原構成威脅。

第二點:此時的中原各國因為常年征戰,都是打架專業戶!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哪個不是在和周圍各國的弱肉強食的廝殺下活下來的精英,連年征戰,各國的軍隊戰鬥力都非常強悍,都急需擴張自己的勢力,這個時候入侵,這外族怕是瘋了吧。

不信我們可以看看那些周邊的外族都怎樣了:

晉國:滅戎狄,凡滅同姓異姓國二十餘

楚國:吞併數量甚多的蠻人和百濮的小國

秦國:秦穆公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滅西戎義渠

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向北方的匈奴侵略者出擊

齊國:消滅萊夷,齊桓公對抗北狄存邢救衛,尊王攘夷



各國正愁對內打不過,想往外擴張呢,不是有句玩笑話說,只要給秦始皇一個地球儀,他能統一全球。


團長體育


外族沒有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是:齊恆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帶領天下諸侯與四夷血戰。最終華夏諸侯不僅打敗了外族,還擴張了領土。

1、周天子式微,蠻夷入侵

西周東遷洛陽後,關中本土被西戎人佔據,大部分諸侯都向東遷移以避戎人之災。王室為堅定秦人抗戎之心,也會為報答秦人勤王之意,故將關中被戎人佔領的土地全部封給秦人,並賜封秦為諸侯國。從此秦人走向了驅逐戎人,血戰立國的過程,最終秦人打敗了戎人,穩定了秦國。

當是周王室東遷後,實力大損,對內無法約束各諸侯國,對外更無法抗擊外族入侵。戎人入關後,雖然主體退回了西境,但是仍有不少戎人留在了中原。當此之時,南部的南蠻,東部的東夷,北部的狄人紛紛進入中原,因各國單獨作戰,故小的諸侯被滅,大的諸侯向更中原地帶退後,華夏文明被極大的壓縮了。

當時的衛國與刑國都被外族攻滅了,燕國更是受到山戎的侵擾,無力抵抗。華夏文明岌岌可危。狄人的一支,甚至在中原地區建立了自已的國家——中山國。

2、齊恆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大戰外族

當此之時,齊恆公打出尊天子的旗號,提出攻伐蠻夷,擴大領土的旗號。當時齊國有名相管仲,該相經天緯地,胸有乾坤,是一個治國大才,他把齊國治理得強盛無比,是當時唯一一個可以代天子征伐的大國。

在齊國的幫助下,衛國與刑國得以復國成功。山戎攻擊燕國,燕國不敵,齊國救之,山戎敗退。在齊國提議下,華夏諸國共同協作,討伐蠻夷。當時的晉國與燕國主要抗擊北邊的狄人;秦國主要抗擊西邊的戎人;楚國、吳國、越國則對抗南部的蠻人;齊魯二國則討伐東部的東夷。經過九次大的戰爭,最終華夏諸國打退了蠻夷,並進一步擴張了華夏的生存空間,同化了不少蠻夷。後世的孔子說,如果沒有齊桓公與管仲,那麼他也得像野人一樣生活,就是說明了齊國這場尊王攘夷戰爭的重要性。


大秦鐵鷹劍士


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代,特別是春秋亂世時,北方外族對中原的入侵,已經到了無比劇烈的地步。

春秋年間時,活躍在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主要有“戎”和“狄”,西周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就是戎族的入侵,在春秋亂世開始後,戎族的侵擾也一度變本加厲,西北的秦晉等國也深受其害。更兇的卻是狄族,他們的活動,已經深入到今天的山東河南一帶,燕國等國都深受其苦,著名的“衛懿公好鶴亡國”的故事裡,滅亡衛國的,正是當時在中原燒殺的狄族。

所謂春秋爭霸,不止是春秋列國之間的鬥法,更有北方異族的趁火打劫。一盤散沙的春秋列國,面對這場浩劫,一度只能各自為戰,好些小國更無還手之力。但為什麼這場入侵,最終會銷聲匿跡呢?儒家聖人孔子一句話,恰揭開真相: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沒有大英雄管仲的挺身而出,春秋時代的華夏民族,恐怕都要做亡國奴了。

確切說,是管仲,還有管仲輔佐齊桓公發起的那場“尊王攘夷”大業,成為了一面烈烈的旗幟,把春秋列強團結在旗幟下,捐棄前嫌,共御外辱。

作為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齊桓公常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他以“尊王攘夷”為口號,終於雄霸諸侯的奮鬥歷程。但是對於當時的春秋列國來說,“尊王攘夷”更有著救命的意義:以尊奉周天子的名義,團結力量抗擊各路遊牧民族的入侵。其意義,已經超越了“春秋爭霸”本身。

於是,在管仲的奔走下,扛起“尊王攘夷”旗號的齊桓公,一次次舉行會盟。以盟主的身份,集合列國的力量,勇敢面對異族的刀兵。首先震撼天下的一戰,就是救援燕國。在燕國慘遭狄人入侵,山河幾乎淪陷的危局裡,齊桓公親自帶領齊軍北上,不但殺退了狄人的入侵,更一路乘勝追擊,深入到遼東大地,一度還遭遇斷糧迷路的困局,靠著軍中幾匹老馬識路,才艱難殺出道路。
“老馬識途”的典故背後,是一場抗擊外辱的艱難一戰。

也正是這歷經艱險的一戰,徹底解除了狄人對燕國一帶的侵擾。激動不已的燕莊公,臨走時依依不捨相送,一直把齊桓公送進齊國境內,不小心連周王朝“諸侯不能送諸侯出境”的規矩都破了。齊桓公卻堅持:不能壞規矩,你“越境”的這塊國土,全都送你了。只要你能鎮守北方,把蠻族敵人擋住,這點國土算什麼?

經過這震撼一戰後,往日爭鬥不休的春秋諸侯們,終於猛醒了。絕大多數的諸侯,都團結在了“君王攘夷”旗幟下。跟隨著霸主齊桓公,向橫衝直撞的異族敵人亮起復仇刀鋒。齊桓公率領的中原聯軍,隨後又拯救了被異族踐踏的衛國,幫助一度被滅國的刑國復國,還不惜人力物力,為刑國重建了新國都。終齊桓公一生,他終於陸續肅清了各路侵擾中原的遊牧強敵,建立霸主事業的同時,更讓殘破的中原大地,重歸和平安寧。

雖然王侯霸業,多是風光一時。但從春秋年間起,中華民族捐棄前嫌,共抗外敵的畫面,卻一次次熱血重現。見證的,正是炎黃子孫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

歷史風雲錄


先定義一個概念,什麼叫“入侵成功”?1、文化上的?戎、蠻、夷、狄經濟文化發展程度低不言而喻,想不被同化都得離遠點,稍近點就像雪獅子向火,不知不覺都化了,還怎麼入侵?2、軍事上的?滅周(西周)滅衛滅燕,長期威懾、侵擾秦趙燕邊境,楚國的崛起和北侵(楚早期以蠻夷自居),還是有一定武功的,但華夏文明也正處於蒸蒸日上的時期,諸國為追求統一內戰不斷,也正是軍事全盛時期,故軍事上也不能“入侵成功”。且華夏諸國在對外上常能團結一致,各霸主會盟最政治正確的大旗就是

“尊王攘夷”,故蠻夷不但不能“入侵成功”,還常常被入侵。3、民族融合。春秋戰國爭霸統一,時間極長(770多年),地域極廣(北至後來的長城,南至南嶺,東至大海,西至青藏高原東緣,這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是極遼闊的地域了),在這塊土地上,華夏各國最終完成了國家和民族認同(秦始皇“”書同文、行同倫”功莫大焉),且在此範圍門人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狄基本華夏化了(即漢化),從這個意義上講,等“入侵成功”了。最後說一句,也有遠遁後,北遁的成為了匈奴,西遁的成為了西羌,南遁的成為了百越,東遁的……嗯,沒有,因為那邊是大海。


pingwen789



回答這問題必須得提到齊桓公“北擊山戎,南伐楚國”

齊桓公稱霸講的是齊桓公在位期間,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展開對外活動,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當時周朝威望衰落,西戎、東夷、南蠻、北狄都有侵擾華夏傳統區域。有以下原因沒有入侵成功:

雖然周室孱弱,但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大部分諸侯國都是百戰精兵,武備得到空前提高,所以有些諸侯國對外族戰爭,並不勢弱。

在這個時期,華夏雖然諸侯紛爭,但是所以諸侯早已形成華夏的種族認同和種族凝聚力。即使周室沒轍,但齊國喊出“尊王攘夷”口號以後,主要諸侯國們都紛紛響應,對待外邊侵略做到了共同進退。



周王室雖然不給力,但是有天子的名義在手,把好多外族佔領區域,直接當封地封給大臣們。本來地位不足以分封諸侯的人,得到天子賞賜,肯定樂呵呵去接收封地。有人一看外族佔了就退了,有人則非要死磕拿到手,比如像秦始皇的先祖們,硬生生滅了西戎12國把周天子分封的地盤奪回來。這個策略是發動諸侯們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對外族削弱不少。


Mr杜雷斯基


春秋戰國時期抵禦外族入侵的主要是起源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族!

華夏族自從出現的那天起,就成同時面臨兩大難題,一是流量大、流域廣、水害頻繁卻又被稱作“母親河”的黃河,第二就是北部和西部的遊牧民族。黃河氾濫和遊牧入侵都是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華夏族人民都是一個全流域性的問題,任何一個單獨的組織都無法完成。在治水方面只能是把流域各段的治理權和抵禦外族入侵的領導權分別統一起來。這就逐漸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化的社會組織體制,具體來說就是兵民合一的體制,農忙時在田間勞作,災年或戰亂時則集中救災禦敵。

所以,在這雙重壓力的作用下,黃河流域自遠古時期實際上就在追求類似統一專制的格局,逐漸形成了專制主義下的大一統文化。商周王朝時期搞天下共主,秦漢王朝時期追求大一統,這並不僅僅只是統治者的野心,更重要的是整個黃河流域乃至整個北方地區共同的利益所在。實際上從三皇五帝時期開始至後來四千多年裡,治理黃河和抵禦異族入侵就成為歷代大一統王朝最基本的職能。

明白了這些,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處在春秋戰國時期大動亂下外族入侵為什麼難以成功。

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大地雖然由若干個獨立的政治、經濟體的諸侯國統治,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雖然名存實亡,但是自三皇五帝時期自周王朝兩千餘年來形成文化圈仍然影響著所有諸侯國。換句話說,各諸侯國實際上是處在一個完整獨立的文明圈內的若干個體。這就是為什麼諸侯國雖然在政治上無視周王室,但是作為文化象徵的周天子,依然讓天下人在心理上存在歸屬感。春秋五霸之所以能稱霸諸侯,其中最為重要一點就是在政治上維護周天子的形象。對敢於單獨侵犯周王室尊嚴的諸侯國,霸主們都會聯絡其他諸侯國予以討伐。

對於入侵共同文明圈的異族,更是毫不手軟!

以齊國為例,因為堅決貫徹落實“尊王攘夷”的既定國策,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對於打擊入侵的戎狄部族沒有絲毫的猶豫,而且是以霸主的身份組織各個諸侯國共同打擊入侵者。齊桓公一生一共召開過九次諸侯國聯盟(九合諸侯),其中有兩次就是為了打擊入侵中原諸侯國的戎狄部族。先後對進攻燕國的山戎和入侵衛國、邢國的白狄予以毀滅性打擊。對於南方那個同樣想獲取中原霸權、半開化半文明的楚國,齊桓公以及後來的晉國也是同樣的策略。經過一次次碰壁後,楚國才清醒的意識到要奪得中原霸權首先不能公開反對代表華夏文化的周王室而成為天下公敵。

到了戰國時期,中原各國雖然彼此殺伐較春秋時期更重,但是對待外敵仍然還能保持相應的一致,比如合縱攻秦。另外頻繁的戰爭促進了科技進步,各國軍隊的戰鬥力較春秋時期已不可同日而語。相比之下生產力落後的遊牧民族與先前相比就沒有多大改善,更難以同兇悍善戰的中原諸侯國交手。


大將軍威武8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國有史記載以來的第一個大亂世,春秋時期大大小小存在過的諸侯國號稱800個。實際上這這一期間,外族也一直在不斷的入侵過,而且也曾成功過。

首先,對於當時外族,主要按照方位分為四類,分別是南蠻,東夷,西戎,北狄。實際上,西周的滅亡正式因為外族。自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周王室漸漸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犬戎趁機攻破了鎬京,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宣告春秋時期到來。


春秋時期,諸侯國之一的燕國也曾被山戎攻破,幸虧當時的齊桓公和管仲這一對超級君臣的救援,使得燕國才得以繼續存在。所以孔子才會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隨著諸侯國的日益強大,對於邊境的少數民族有著很大的壓制。如春秋時期的秦國國和楚國,大片領土都是從外族手裡奪過來的,戰國時期的趙國也曾和北方的匈奴有過交戰,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成名之戰就是對匈奴的戰爭。

因此,也正是因為這些諸侯國的強大,才有效的抵擋了遊牧民族的入侵。當然,在另一方面,當時的遊牧民族可能還是各個部落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像漢朝以後那種大規模的作戰力。


胡史亂翔


當時周朝威望衰落,西戎、東夷、南蠻、北狄都有侵擾華夏傳統區域。有以下原因沒有入侵成功:

1、雖然周室衰微,但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大部分諸侯國都是百戰精兵,武備得到空前提高,所以有些諸侯國對外族戰爭,並不弱勢。

2、這個時期,華夏雖然諸侯紛爭,但是所以諸侯早已形成華夏的種族認同和種族凝聚力。即使周室沒轍,但齊國喊出“尊王攘夷”口號以後,主要諸侯國們都紛紛響應,對待外邊侵略做到了共同進退。咱華夏的兄弟們爭家產,外人想過來撈一把就不行,哥幾個先合起來滅了外人,就這個意思。

3、周王室雖然不行,但是有天子的名義在手,把好多外族佔領區域,直接當封地封給大臣們。本來地位不足以分封諸侯的人,得到天子賞賜,肯定樂呵呵去接收封地。有人一看外族佔了就退了,有人則非要死磕拿到手,比如像秦始皇的先祖們,硬生生滅了西戎12國把周天子分封的地盤奪回來。這個策略是發動諸侯們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對外族削弱不少。


爾朱少帥


西周末期之前,周天子有強大的號召力,周王室有軍隊,諸侯國也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各諸侯團結在周王室周圍,真心實意尊王攘夷,遇到外敵,列國惟周天子馬首是瞻,聽從其調遣,兵合一處,將打一家,外敵不敢進犯中原,即使入侵也以失敗而告終,甚至會被趕向更遙遠的地方。

西周末期,由於宗親和姻戚關係的疏遠以及周幽王不得人心等多種因素,周幽王被犬戎殺死,面對戎狄的猖獗、諸侯國的離心離德,平王被迫東遷。周天子已失去號召力,列國各務侵略,兵爭不息,各國內部亦政潮迭起,篡弒相尋,因此更招致異族戎狄侵凌之禍。在此局面下,便有霸者崛起,當時的霸業,便是諸侯間的一種新團結。諸侯國通過會盟,產生盟主亦即霸主。遇有戰爭,經盟主召集,凡屬同盟國家,皆須派遣相當軍隊,組成聯軍,聽盟主指揮作戰。凡屬同盟國,遇到敵寇,均得向盟主國或同盟國乞援。同盟國家相互間,則不得有侵略戰爭。這種聯盟有效地抵禦了外敵。

齊桓公組織聯軍,大敗夷族的入侵和楚國的擴張,成為第一個霸主;晉文公組織聯軍,於城濮全殲楚軍,成為第二個霸主。之後,戎狄不敢窺視中原。楚國亦受北方諸夏的文化薰染,漸知專靠武力,無法併吞北方諸夏諸侯國,遂亦要求加入同盟集團,成為霸主,行使相應的權利,履行相應的義務。秦國主要是征伐戎狄,向西擴張,後來也加入了同盟。

戰國時期,雖然諸侯紛爭,殺伐不已,但齊、楚、魏、趙、韓、燕都曾強盛一時,秦國自孝公起更是國富兵強,一直保持軍事上的優勢,而外族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更談不上入侵成功。比如,秦國滅掉義渠,擴展西域,燕國打跑東胡,開地千里,趙國融合林胡,重創匈奴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