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農民起義在歷史上的作用?

鵬友程


如何認識農民起義在歷史上的作用呢?

我認為這個問題必須要從幾個方面去看,有積極的作用,也有必然的歷史侷限性。

首先,起義不就是對朝廷官府統治階層高壓統治的不滿,比如:土地所有權問題;苛捐雜稅問題;徭役問題;總之就是生產資料的分配佔有,無法適應當時生產力的發展。你不讓我活,我就推翻你。就像秦二世胡亥,就因為實行暴政,無休止的徵徭役,修建陵寢,才導致了陳勝吳廣起義,雖然起義失敗,但各地起義揭竿而起,最終建立了大漢王朝。

東漢靈帝時,政治腐敗;宦官外戚專權;連年對西羌征戰;又遇大旱顆粒無收,稅收照收不誤。導致張角利用宗教太平道,掀起了我國曆史上規模浩大的黃巾起義。雖然起義也以失敗告終,但也形成了東漢末期蕃鎮割據的局面,加速了東漢的滅亡,形成三國鼎立。

還有清末的太平天國起義,無不對朝代的更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裡就不詳述。

農民起義確實推動了歷史的進步,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的統治,緩和了階級矛盾,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其次,我們也必須清楚的認識到,重新建立起的王朝,農民治階級變成了地主階級,只是一波人打倒了另一波人,週而復始。無非就是換了個皇帝,新的權貴階層又開始貪圖享樂,魚肉百姓,就像洪秀全還沒有滅亡清朝,就開始爭奪權利,被權利和慾望衝昏頭腦,早就忘記了“無處不均勻,無處不保暖”的革命口號。因為農民起義無法本質上改變生產關係,有時還會被政治鬥爭所利用。

總之,承認農民起義起到積極意義的同時,也要充分認識農民起義的本質侷限性。




歷史聞草堂


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的農民起義都是發生在一個朝代的末期,政治上黑暗失序,經濟上民不聊生。往往也是統治階層對農民階層的橫徵暴斂時期,由於農民階層得不到最底的生存保證,為了能夠活下去而自發的武裝起義運動。其實都是專制朝廷和民間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在這個時期官府濫用民力,橫徵暴斂。民生凋敝,易子而食。

有史記載;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觀音土,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消息被迅速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一國之君道出如此荒唐之言,百姓們起來造個反,我覺得也是理所應當吧。



再加上官府吏治腐敗,法外敲詐。所謂的法外敲詐指的是,各種各樣的孝敬潛規則之類。中國古代官員的俸祿普遍不高,所以他們想方設法地私自給百姓攤派,巧取豪奪,所謂“頭稅輕,二稅重,集資攤派無底洞”。 天災與外患等非社會因素的爆發,而官府救治不力,甚至是上下其手貪墨賑災款項,致使餓殍滿地,哀鴻遍野。那個時代還沒幾個憤青呢,你不讓我好活,我也不讓你好過。聯絡幾個好基友,振臂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縱觀歷史中國的農民起義最後鮮有成功者,多數是被地主或官僚階級摘了果實,農民起義一直在政治上是盲目的、沒有遠見的。無訴求的,大多隻是因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而從眾或被裹挾而發生的,沒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性,只是滿目的為了一口吃的。


冊小吏


農民起義是一個系統內部良性的負反饋機制。

怎麼理解這個事兒呢,比方說,人被刀子劃傷了,會感覺到非常疼,疼痛是一個非常難以忍受的感覺,所以它會催促著你去包紮止血,你不會疼,人就面臨生命危險了。

這種疼痛,就是一個系統內部良性的負反饋機制。

農民起義的模式類似,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中國古代土地兼併的內生邏輯:

一般新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因為之前的戰爭導致人口損失嚴重,所以面臨著土地的再分配問題,以及鼓勵生產恢復經濟的歷史使命。

這一段,就是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這一階段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

但是在封建時代、農業社會,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在這一農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擁有更多的土地是越佔便宜的,就和現在你手裡多有幾套房的概念一致。所以必然導致各種豪強在地方上大量兼併土地。

土地被兼併了的惡果有兩個,第一個是一部分農民本來是自耕農,自家有自家的地,但現在沒地了,就變成了破產農民;第二個,破產農民是無法納稅的,豪強兼併了土地,他們往往也有各種避稅的手段,比如中古時期大莊園會藏沒大量人口,近古科舉官僚也會有少納稅的特權。

對於國家而言,這是災難性的,因為納稅人少了,國家經濟危機就逼近了,為了達到正常的稅額,只能提高賦稅水平,其餘還有土地的農民這下就很難受了,有的受不了高額賦稅破產了,有的堅持下來了,但是生活水平也大大下降了。

問題的關鍵,就變成了一個王朝是否能有效吸收消化這些破產農民,一般正常的情況下,他們是有一定出路的,或者依附豪強、土地所有者(地主)變成佃農,生活水平差一些但是能過得下去;或者自己變成小的工商業者,養家餬口;還有一部分人變成了所謂“遊手”,明清社會存在大量這樣的人物,他們的社會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江湖”。

但社會的整體性風險是在累加的,一旦有天災人禍,剩餘的自耕農、破產農民的抗風險能力是最差的,他們沒有出路了,活不下去了,風險就爆發了。

也就是,農民起義。

這是良性的,因為如果不會發生農民起義,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壓榨會更加變本加厲。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荀子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雖然大部分農民起義是失敗的,只有極少數農民起義運動能夠獲得成功,就算成功也並不會改變治亂循環,但這個機制依舊是必要的。


夜小紫


自秦以來,中國大多數的大一統王朝的滅亡都和農民起義有關係,農民為什麼起義?因為活不下去,為什麼活不下去?沒土地,土地被統治階層無休止的兼併了,最貧困的自耕農合佃農承擔著最重的稅負,民不聊生。農民運動不一定成功,但是一定程度上摧毀了王朝的根基,秦亡於大澤鄉,新莽亡於綠林刺眉,東漢亡於黃巾,隋亡於瓦崗,唐亡於黃巢,元亡於明教,明亡於李自成,清雖然不是直接亡於太平軍,但是沒有太平軍就沒有漢人官吏的上位,清什麼時候亡還不好說,民國之亡更是土地革命改朝換代的典型。這其中東漢,唐,元明清民國的農民起義都直接源於土地兼併,秦隋源於統治者的暴政,不恤民力。西晉北宋是自己作死,南宋的滅亡和土地兼併也有關係,賈似道的公田法要真能成功,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使國有財兵有力,蒙古什麼時候能滅南宋還不好說。進入工業化前,各朝各代初期有足夠的土地分給農民,有強大的自耕農階層,有充足的稅源和兵源,國力上升征戰四方,到後期沒土地沒兵源沒稅源,衰落就是必然的結局,一次又一次的循環。


老友迷


中國的農民起義,在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是發生在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不論農民起義的原因,所以農民起義的作用主要有以下這麼幾條。

第一它有力的化解和緩解了當時社會尖銳的矛盾;

第二顯示了農民階級的巨大力量,給了統治者以教訓,使其採取各種辦法穩固其統治;

第三在不斷地改朝換代的歷史上,統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轉換中,不斷以階級矛盾為動力,推動社會文明和進步;

第四歷代的農民運動,反覆證明勞動人民才是歷史的主人。


空山新雨後19012193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


姜333465311178


每一次農民起義除了生靈塗碳沒有任何積極意義。應該著手建立政權和平更疊的國家制度


眾木成林周龍喜


推動了改朝換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