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才交付就接到裝飾公司電話 原來物業有“內鬼”

2018-12-01 07:42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黃素珍 通訊員 馮羅鑫

房子才交付就接到装饰公司电话 原来物业有“内鬼”

今年暑假期間,慈溪本地的網絡論壇上,許多網友都在談論一件事:說是幾天前才交付的房子,就有裝飾公司找上門來了,更誇張的是,樓房還在建的房產業主也接到了同樣電話。打電話的不止一家,業主會接二連三地收到幾十個裝飾商家或是建材公司的推銷電話和“量身定製”的方案。

這些商家是如何精準找到業主的? 這一現象引起了慈溪網警大隊的高度重視。經過深入研判偵查,慈溪市公安局成功破獲了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共抓獲犯罪嫌疑人56名,查獲公民個人敏感信息幾十萬條,順利剷除了一系列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產業鏈條。

一個賣家牽出十多家裝飾公司,裝飾公司背後又隱藏著更多賣家

去年,慈溪市公安局網警大隊曾辦理過一起房產相關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根據以往辦案經驗,民警從一家資歷較淺的裝飾公司入手,並從這家公司背後挖出了一個專門售賣業主信息的某物業公司經理盧某。

民警覺得盧某售賣公民個人信息,決不會僅限於一家公司。於是通過對盧某及其關係網的進一步調查,十多家向他購買信息的裝飾公司漸漸浮出水面。繼續追蹤發現,原來這十多家裝飾公司手中不僅有從盧某手中購置的信息,還有其他的信息賣方,其背後隱藏著更多像盧某一樣的個人信息賣家。

經過層層剝離,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的釐清,一張錯綜複雜的買賣關係網逐漸明朗起來。經過進一步的偵查研判,基本鎖定犯罪嫌疑對象。

從9月份起,慈溪網警大隊聯合刑偵大隊以及多個派出所陸續組織了3次集中抓捕行動,共抓獲犯罪嫌疑人56名,其中包括像盧某一樣的8名“內鬼”。 “偵查中,我們發現信息洩露不僅僅只在慈溪,還涉及寧波多個小區,目前這部分案件還在進一步偵查中。”辦案民警說。

明碼標價售賣信息,賣方還能額外獲得推銷提成

辦案民警介紹,根據調查,信息洩露的源頭大多為物業管理人員、中介商或者是房管部門管理人員。56名嫌疑人中有8名“內鬼”,他們大多來自物業公司,利用職務之便,通過售賣業主的個人信息謀取利潤。

黃某是房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他和離職人員徐某裡應外合,從2017年開始做起了販賣信息的“生意”。

“1份名單,近千條住戶信息,售價5000元。” 這是犯罪嫌疑人黃某和徐某的明碼標價和交易規則。除了一口報價外,黃某和徐某還和買方約法三章,如果通過電話推銷名單中的業主成功下單,他們還可獲得額外提成。辦案民警說,提成是買方捆綁“內鬼”最好的方式,正是因為這個方式,住戶的詳細信息也遠遠不斷地輸送至了各裝飾公司、建材公司等眾多推銷人員手中。

據統計,黃某和徐某在兩年不到的時間內,陸續向他人洩露了近十萬條公民個人信息,共斂財10萬多元。

有人為牟利洩露公民信息資料而犯法,然也有人卻是礙於情面,稀裡糊塗地入了套。餘某是慈溪古塘某小區物業管理員,平日裡和一名從事裝飾工作的業主關係較好。當對方想餘某討要業主的名單時,餘某雖然有些猶豫,但經不住對方的百般說情,礙於面子,還是把一百多條小區業主的名單交到了對方手中。

“我沒有收錢,我以為不收錢就沒有關係。”餘某一臉茫然地說。“有些人誤以為只要不收錢就沒有關係,但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這些都屬於個人敏感信息,非法獲取、出售或提供五十條以上的,即可構成犯罪。”辦案民警說,餘某終將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警方提醒,在網絡時代,市民要注意自身的信息安全,在網絡上不要隨意提交與自己身份有關的信息、與自己朋友身份有關的信息、可能洩露身份的單據,更不要隨意點入來路不明的測試程序。同時要妥善保管簡歷、身份證複印件等私人物品。對於已經洩露出去的信息,更要謹慎抉擇。不管是推銷人員還是詐騙團伙,有著精準信息的他們往往會提供為市民“量身打造”合適的方案,故面對產品推銷,消費者要保持理性,合理消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