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愛民的明宣宗為什麼被有些人稱為“蟋蟀皇帝”?

釗君在此


這就是民間俗語中所說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本來皇帝的一個業餘愛好,只是跟下邊交代了一下捉幾隻蟋蟀來,下邊的執行力就會變本加厲,造成嚴重擾民。百姓們也不客氣,私下給皇帝取了個外號“促織天子”,也叫“蟋蟀天子”。經過三百年後蒲松齡先生在《聊齋志異》中的描寫,記憶又強化了,又經過蒲松齡之後三百年的文藝工作者拍成動畫片,傳播範圍更廣了。使得很多人對於宣德皇帝的記憶,只有蟋蟀這一個符號。

對於大明帝國的統治者來說,這個被後世符號化的責任,確實應該要他自己承擔,他不做,後世想議論也無從談起啊。我想起一個明太祖朱元璋的遺囑,當朱元璋感到自己時日無多的時候,囑咐相關部門對於自己喪事的處理要做到不擾民,哀詔從南京傳達到邊遠地區的時候,可能喪期就過了,地方上辦國喪不能過火,不要妨礙老百姓嫁娶。相比於曾祖父來說,宣德皇帝應該是沒有想到這個層次的細節了。

當然,對於研究歷史的人來說,對於歷史人物的認識就不能這樣符號化了。宣德皇帝喜歡鬥蟋蟀只是他生活的一個小部分,也沒有達到痴迷以至於忘乎所以的地步。他更喜歡書法和繪畫。

宣宗在幾務之餘,時常留心載籍,遍觀古人翰墨,自然有契於懷。當時日侍宣宗左右的是書家程南雲。宣宗為答謝他日侍之勞,在宣德十年(1435)二月十五日賦《草書歌》一首以書賜之。程南雲先生是江西南城縣人,在永樂時以善書預修《永樂大典》。

宣宗還以善畫著稱。例如他繪有《五花馬》、《白燕》二幅,上面均系親題“賜太監袁琦”。畫中燕上柳葉飄灑,用粉分筋,柳幹顫掣,所學當是南唐李後主金錯刀法。


古道犀風


明宣宗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在明朝的十六位帝王中,明宣宗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勤政愛民的明君。明宣宗在位期間勤於政事,任用楊士奇、楊溥、楊榮等名臣,使朝廷清明;停止了下西洋、徵交阯等耗費民力的對外擴張行動,令明朝百姓得以休養;平定了叔叔漢王朱高煦發動的叛亂,鞏固了大明皇權。


大明王朝在明宣宗的任內,可以說達到一個繁榮的盛世。然而,就是這位兢兢業業、勤政愛民的明宣宗卻有著一個戲稱,就是“蟋蟀皇帝”。明宣宗之所以會得到這個“雅號”,同他的一個愛好有關,這個愛好就是“鬥蟋蟀”。


“鬥蟋蟀”對於明宣宗而言是一個一生的愛好,從童年時代起明宣宗就十分熱愛“鬥蟋蟀”。待明宣宗繼位之後,明宣宗依舊沒有忘記“鬥蟋蟀”的愛好,在政事之餘,常在宮中鬥蟋蟀取樂。


按理說“鬥蟋蟀”本來只是明宣宗個人的愛好,小小的蟋蟀也不會對國家造成太大的負擔。可是常言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地長官見皇帝這麼愛蟋蟀,便紛紛發動百姓去捕捉上好的“蟋蟀”進獻給明宣宗,以求博得明宣宗的“厚愛”,此舉鬧得各地百姓雞犬不寧。

正因著這份對蟋蟀的“熱愛”,百姓們就給明宣宗冠上了一個“蟋蟀天子”的名號。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在撰寫《聊齋志異》時,便引用了這個故事,將明宣宗作為《促織》篇中的人物,將其稱之為“促織天子”。隨著《聊齋志異》的發行與普及,明宣宗“促織天子”的名聲也就這樣被越傳越響。

不過,儘管明宣宗愛好“蟋蟀”的樂趣為百姓帶來了一定的困惱,但瑕不掩瑜,明宣宗依舊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勤政愛民的明君。


參考書目:

謝貴安:《促織(口瞿)(口瞿)叫,宣德皇帝要——明宣宗驕奢荒唐的宮廷娛樂》,《紫禁城》,2010年第3期


歷史研習社


每每提到明朝的皇帝時,很多人都把朱瞻基當成一個只會每天讓臣子去為他搜刮蟋蟀,荒廢朝政,把老百姓折騰的叫苦連天的昏庸皇帝,也因此,宣德帝朱瞻基被世人們叫做"蟋蟀皇帝"。那麼朱瞻基真的是一名昏庸的皇帝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康熙也為了吃一條鰣魚,三千里路勞民傷財,但沒有人叫康熙"鰣魚皇帝"。而對於一個愛玩蟋蟀的皇帝就人人叫他"蟋蟀皇帝"。這明顯是在惡意抹黑朱瞻基,讓他揹負個"昏庸無道"的名聲。宣德皇帝在喜歡玩蟋蟀這一點上確實是事實,而且朱瞻基不僅僅是好玩,更是達到了痴迷的程度。又因為皇帝本人帶著頭在玩,所以啊,在宣德年間呢,全國都在玩蟋蟀。而蒲松齡的《促織》就是根據因為蟋蟀而導致官吏全家自殺的悲劇,而改編的。而這本書的出版確實讓宣德皇帝臭名昭著。而玩蟋蟀,也的確是朱瞻基的一個汙點。

被讚譽為""清代文苑第一人"的歷史學家谷應泰,他在自己編著的《明朝紀事本末》一書中,稱讚宣德帝:"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意思是說其實在朱瞻基為帝王的那個時期,明朝已經是"天下大治"的水平了,而宣德時期正是"仁宣之治"的巔峰巔峰時期道。

宣德年間是明朝所有時期裡財力最為豐厚,老百姓的起義最少,官吏們也最廉潔的時期了,宣德被世人這樣的評價確實是錯了。


boulder1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熾之子,明成祖朱棣之孫。從小就深受祖父喜愛、賞識。於公元1425年即位,是歷史上有為的明君。

明宣宗執政期間,在其父親明仁宗的基礎之上繼續推行利國利民的政策。重用楊士奇、楊溥、楊榮等賢臣能吏執掌朝政,實行重農政策,整頓吏治。使得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百姓富足,社會繁榮穩定。史稱“仁宣之治”。

至於說為什麼明宣宗為什麼會被稱作“蟋蟀皇帝”呢?後世所稱是因為明宣宗喜歡玩蟋蟀。但在正史中並無宣宗喜歡鬥蟋蟀的相關記載。

有關明宣宗鬥蟋蟀的描述源於野史記載。在明末清初時期,有個叫呂毖的道士寫了本《明史小錄》,書中提到宣宗朱瞻基非常喜歡鬥蟋蟀,並且向江南地區徵集蟋蟀,導致蟋蟀價格倍增。

在《聊齋志異.促織》也有記載:明朝宣德年間,皇宮中崇尚鬥蟋蟀的遊戲,於是每年都要向民間徵收蟋蟀。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

不管野史記載是否確有其事,我認為與明宣宗的功績相比,這並不影響他一代明君的形象。





小壹讀史


以偏概全,謀取娛樂的關注點。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之孫。因為在朱瞻基出生的當晚,朱棣做夢,夢見“他的父親洪武祖朱元璋將一個大圭(權利的象徵)賜給他,並告訴他‘傳世之孫,永世其昌’。”夢醒後他的孫子也出生了,朱棣認為這是吉兆,他的孫子是祥瑞之子,異常疼愛,同時也堅定了他發動“靖難之變”的決心。

在文方面,“靖難之役”勝利後,朱棣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並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定要盡心教導。在武方面,朱棣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鍊他的勇氣。

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舍看看,讓皇太孫瞭解一下農家生活的艱辛,這為他日後成為一個愛國愛民的好皇帝起到一個極為重要的作用。

朱瞻基繼位時年僅26歲,軍事上,他放棄遷都回南京的思想,繼續以北京為帝都,關心和守衛北方的邊境(天子守國門的由來),與此他親自率軍平定自己的叔叔朱高煦的叛亂,以好好先生的姿態削弱其他藩王的權利,加強了皇權。政治上,他任用賢臣——楊士奇、楊榮、楊溥、夏原吉、蹇義,他們為“仁宣之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朱瞻基有個愛好,喜歡鬥蟋蟀,那時已經國泰民安,不應該休養生息,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嗎?難道還要帶兵去征服全世界,勞民傷財嗎?

朱瞻基只是個人愛好,然後一些奸人為了討好朱瞻基才將鬥蟋蟀這件事不斷放大,成為全國人都熱衷的活動。這也可以從側面反映當時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的表現。

綜上,明宣宗是個好皇帝毋庸置疑,愛鬥蟋蟀只是一個愛好,對國家並沒有多大的影響。但很多時候世人的眼光看到的不是你的閃光點,而是你的缺點,從而否定你整個人。正如俗語所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Lloydxia


明宣宗是明朝少有的出色皇帝,他一生勤於政事、任賢用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是“仁宣之治”的實際締造者。

那麼,為什麼有人稱他為“蟋蟀皇帝”呢?這個跟他的個人愛好有關,皇帝也是人,誰還沒個業餘愛好啊。只是,他所處的位置太過於耀眼了而已,一個普通人玩一玩蟋蟀好像是正常的,可一個皇帝玩一玩蟋蟀就變成了不正經。

帝制就是這樣,萬事都是以皇帝為中心,你你喜歡玩蟋蟀,肯定會引來大量的效仿者,而且會引來大量的馬屁精,四處為你搜集蟋蟀,這樣一來,想讓別人不知道你的愛好都難,誰讓你是一號公眾人物呢。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跟民間花邊炒作有關。明朝的文學發展幅度是非常大的,很多小說都是那時候寫成的。所以,民間對皇帝的事情也比較八卦。既然喜歡炒作皇帝的生活,那自然是猛料大於一切,你總不能四處傳言說皇帝喜歡看奏摺,一看就是大半夜吧。這種話題,你說出來,別人也不愛聽,你要說皇帝喜歡鬥蟋蟀,肯定有很多人捧場,所以,這個事跟民間的炒作也有關係。

以上純屬個人愚見,如有不同意見和補充,歡迎留言討論,但謝絕語言攻擊。


貓叔說歷史


蟋蟀皇帝,這詞一聽,便會聯想到一個終日遊手好閒,不務國事,沉迷鬥蟋蟀的皇帝形象,而歷史上得此封號的便是明宣德亮朱瞻基。

那麼朱瞻基為何被稱為蟋蟀皇帝呢?

一、\t自幼愛好,即位之後更是不惜讓官員全國採買蟋蟀。所謂上行下效,何況皇帝。自古為

臣之道首要就是要懂揣摩上意。皇帝愛好,而又不掩,為臣的知道,還不得捉住此機會千方討好。而鬥蟋蟀雖說是閒好,而是一旦沉迷,誤國耽事,必是有的,勞民傷財亦或有之。

二、蒲松齡之《促織》之宣傳推廣,《促織》就是根據一個因為蟋蟀而導致官吏全家自殺的人間悲劇改編的,而宣德帝的痴迷即不加控制亦讓全國興起一股鬥蟋蟀之風氣,“太平天子,促織皇帝”便也隨著松齡之名氣傳遍至今。

然朱瞻基是否確是此不學無術,遊手好閒之帝。而其在位開創的“仁宣之治”又做何解釋。顯然,我們不能人云亦去。人有七情,更有六慾,所謂瑕不掩瑜。是人便有之弱點,亦有其閃光之處,而宣德之瑜甚至有過其瑕。

一、遏制窮兵黷武,休養生息。

朱瞻基剛接位時,經歷“靖難之役”奪得皇位再至仁宗,大明已是千瘡百孔,內憂外患 。對內,百姓賦稅過重,苦不堪言,對外又常年對蒙古征戰,大明之財政已是囊中盡空。面對國祚危搖,朱瞻基放棄征服安南,接受其為附屬國,與民休養。

二、擁有武治之力,對待藩王卻能安撫親忍。

為了不傷民力,朱瞻基對自己的叔叔可以作到禮遇安撫,甚至漢王朱高煦已經起兵,其為免戰火,親自修書罷兵,而當斷定漢王叛心不改,又能立馬御駕親征,火速平定,讓天下免於因皇權鬥爭,長期戰亂。

三、以民為本,注重民生

朱瞻基把民生視為首重。宣德五年三月,朱瞻基在農田裡試了試農具耕作,他回頭對大臣們感慨道:“朕小試農具,已是筋骨勞疲,農民常年耕種,其苦若何!”以民為本,才是一個偉大的帝王。

歷史學家谷應泰在自己編著的《明朝紀事本末》一書中,曾稱讚宣德帝:“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這是說在朱瞻基治理下,明朝達到了少有的“天下大治”的水平,而宣德一朝也正是達到了“仁宣之治”的巔峰,為歷史學家所稱道。朱瞻基在位期間,河清海晏、天下太平,經濟、農業等得到空前發展,若拋卻其蟋蟀之個愛,其應是一位有作為,有才情之皇帝。


彥書詩詞美文


在封建王朝時期,天子掌握著整個社會的根本。天子有什麼愛好,就會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明宣宗愛好鬥蟋蟀,搞得整個社會烏煙瘴氣,勞民傷財,甚至出了不少人命,因此他就被成為“蟋蟀皇帝”,也叫“促織皇帝”(蛐蛐也叫促織、蟋蟀)。

明宣宗是明朝歷史上難得的好皇帝。重用賢臣,朝內沒有黨派之爭;多次微服私訪,愛護百姓,重視農業發展;對外開展多國外交,使得周邊國家紛紛來朝貢;御駕親征,平定藩王割據的局面。最終,明英宗開創了與貞觀之治可比的“仁宣之治”。

但他本人有個好,從小愛鬥蟋蟀。因此,明宣宗認為自己為國家辛苦勞累大半輩子,玩一玩不行嗎?何況還只是一隻小小的蟋蟀,又沒要大家錢財。

於是,明宣宗給給各地官員下令,要求各地官員進貢上等蟋蟀,甚至派“蟋蟀欽差大臣”專門花十幾萬買只蟋蟀。這一要求,可把各地官員、百姓搞炸了。

官員們,為了取悅皇帝,自然想盡一切辦法撈到好蛐蛐,於是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頓時,民間蛐蛐價格暴漲,百姓除了苛捐雜稅,還要進貢好蛐蛐,鬧出了不少人命,百姓怨聲載道。

一次,一個楓橋的糧站官發現了一隻上好蛐蛐,於是用自己的駿馬換了這隻蛐蛐,準備進貢給明宣宗。糧站官的妻子一聽,這好馬換了個蛐蛐,感覺這蛐蛐一定不得了,想來瞅瞅。不巧,妻子把籠子剛一打開,蛐蛐跑了。妻子嚇死了,蛐蛐跑了咋辦?拿什麼進貢皇上?於是自殺謝罪。糧站官回來一看,發現蛐蛐跑了,心裡也很害怕,也自殺了。就這樣一隻小小的蛐蛐,害死了兩條人命。

明宣宗作為天子,因為自己愛好鬥蛐蛐,要求官員、百姓進貢好蛐蛐,一時之間敗壞了官員的德行,弄出了人命,被史家、老百姓稱為“蟋蟀皇帝”。就這樣,一個好皇帝玩壞了大明朝。


歲七夸父


皇帝也是人非杇木一塊,與民同樂也的有本💰,他們也眷戀人間生活,愛江山更愛美人一切自然生活情趣,,人類為皇帝加了太重的咖鎖鏈條,,,,日本還有個大板師團,,喜歡作生意,熱愛和平,,厭惡打仗呢,,,崇禎想玩無閒心怡志,,是一種天下歸一,崇尚自然的現象,,能作到適而有度,普天同慶,也是一種資本,,


94310417小云


被成為蟋蟀皇帝,主要是因為受到野史和文學作品的影響,在《明史小錄》有關於明宣宗非常喜歡鬥蟋蟀,並向民間徵集的記載。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也有說明,但是充滿神話色彩,隨著蒲松齡的小說在後世奉為經典,世人熟知,明宣宗也成了蟋蟀皇帝了。

但是在正宗典籍中並無記載,也不能因為這個稱呼,否定明宣宗做出的政績--仁宣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