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魏晉之風?

我的紅塵有你


在中國歷史中,有那麼一群人,他們特立獨行,反抗凡俗,他們的行為與任何歷史時期的言談舉止都不同。他們是魏晉名士,“魏晉之風”的開拓與踐行者。

那何為魏晉之風?就是魏晉時期文人的風氣和社會的風氣,有如下特點。

01通脫率性

魏晉文人的性格大多通脫,率性,這是魏晉之風形成的基礎。

多疑如曹操,南征時大敵當前,仍酈酒臨江,橫朔而歌,絲毫不懼。

他還藉著酒勁殺了指出自己音律錯誤的人,行事通脫,不受任何人的氣。

曹操愛喝酒,他的兒子曹植則酗酒。“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姿歡謔。”

曹植經常和自己的門客喝得酩酊大醉,以致於沒有聽到曹操叫他帶兵救曹仁的安排,甚至夜闖司馬門,自個兒斷送了世子之位。他的行事,雖然荒謬,倒也率性。

還有曹丕帶著朝臣到故友墳前學驢叫;阮咸不服貧窮,別人炫富他炫褲衩;阮侃半夜在茅房驚呼:鬼怎麼這麼醜!

他們率性而為,性格通脫,只願意活成自己,追求精神永恆。

02清談玄學

魏晉之風,體現在思想上,就是清談玄學。

魏晉時期,士族名流相遇,不談國事,不言民生,不論俗世,只談老莊與周易。他們一邊喝酒,一邊討論爭辯,各抒歧異,擺觀點,援理據,以駁倒他人為能事。

“孔融死而士氣灰”,孔融死於在政治上的多嘴,曹操殺雞儆猴。

於是,文人名士不敢妄論實事,轉而清談老莊哲學。正始名士何晏、王弼還以“無”字對宇宙的追問開闢了本體論的哲學天地。

正始名士之後,清談逐漸發展成一種風氣。

竹林七賢飲酒談玄學,蘭亭名士聚會論佛理,不過是他們不能參與政治,閒來無事,又想表明自己的思想高人一等,品性高雅的一種寄託而已。

後人說“清談誤國”,實屬讓他們背鍋。

謝安滿肚子淝水之戰的戰略,還不是爛在肚子裡!時局所限,他們壯志難酬,只有另尋寄託。

陶淵明悠然採菊,過著隱士生活,也是此理。

03注重外在

魏晉的文人士族,十分愛惜自己的肉體。他們講養生,尚容止。

王恭“濯濯如春月柳”,何宴面白似粉、顧影自憐,還有“與玠同遊,冏若明珠之在側”的衛玠。

他們一邊研究玄學,一邊養生。雖身處動盪亂世,仍把自己打理得俊美無雙。

04文采斐然

魏晉文人,除了長得好看還愛喝酒,愛研究老莊外,還有個共性,就是文采斐然。

何宴酗酒吃五石散,但他寫了《論語集解》十卷、《老子道德論》二卷等諸多著作;酗酒的曹植有《洛神賦》等傳世名篇;彈琴的嵇康有《遊仙詩》、《養生論》……

如果沒有文采,他們就只是一群嗑藥的酒鬼,算不上魏晉之風的踐行者。

有書君以為,魏晉之風就是魏晉時期文人間的一種風氣,即性格通脫,崇尚老莊玄學,他們文采斐然,愛喝酒愛聚會,注重外在。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們屢屢受挫,卻依然努力活出自我。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提問者在這個問題下面加了一句話,看得我樂了:“清談誤國,實幹興邦,你對魏晉之風怎麼看?”

人都要死了,國也不是你的,沒死的人連話都不敢多說,談什麼實幹?興誰的邦啊?真是笑死我了。

魏晉之風固然有玄學背景,但更有時代的大背景。

先簡單說說什麼是魏晉風度:這個詞應該是魯迅在著名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來的。返之古代,主要指的就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這短時間,一批士人在學術文化上尊崇玄學,甚至用玄學來解讀儒學;在思想上追求超脫,崇尚自然,所謂越名教而任自然;在生活上寄情山水,服食一些丹藥,不拘凡俗禮法,熱愛飲酒等等。

這批人的代表,在東漢末年到魏國,主要是建安七子,以及楊修等人;在魏晉交替之際,主要是正始之音,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人;到了更晚一點,就是著名的竹林七賢。

怎麼評價呢?那角度太多了。

我就只從問題裡那句“清談誤國,實幹興邦”的質問來說吧:

這是魏晉時候的歷史背景決定的。大家都知道,東漢因為一百多年的儒學的涵養陶冶,同時加上東漢皇權不太穩固(東漢的建立是劉秀與諸多軍閥妥協的成果),所以,東漢的士風非常強悍,為了捍衛真理和士大夫的名節,是不惜粉身碎骨去對抗宦官、朝廷的。所以,

東漢末年兩次黨錮之禍,殺了不少人;但這種格局在漢魏交替、魏晉交替時,不斷重演。曹操殺孔融,殺楊修,借刀殺禰衡;司馬懿殺何晏,司馬師殺夏侯玄,司馬昭殺嵇康……等等,基本上過個二三十年,就會殺掉一批士大夫。原因很簡單,這批士大夫要麼捲入政治太深,要麼是前朝的親信、親戚、忠臣,不服新貴。

諷刺的是,在這種劇烈的朝代更替中,越是那些叫囂著忠於漢室、忠於魏國的士大夫,口口聲聲把名教掛在嘴邊,比如王朗,卻趨炎附勢,馬上就投奔了新的掌權者。

正是這種背景下,這批魏晉風度的人,說白了,或者是已經被排擠出政治的圈子;或者是不願意被拉攏,因為掌權者是仇人;或者是看不慣那些偽君子,這才逐漸生髮出所謂的魏晉風度,朝廷上不合作,文化上不溝通,生活上不主流。

這是一種消極的反抗啊,哪裡是“清談誤國”了?你的國都被滅了,你不想為滅國的朝廷做事,這就叫清談誤國了?

清談誤國,最好還是從六朝時期,從晚明時期,以及從今天的網絡上整天指點江山的鍵盤俠裡找吧。


danyboy


魏晉之風,又稱魏晉風度,主要是指東漢末年到西晉初期,魏晉名士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率真曠達情景脫俗的行為風格,特別是那種鍾情山水的那種生活態度。中國歷史上,魏晉時代的文人所表現出來的自由主義精神是最早的理想之風。

它的產生是由於魏晉時期社會動盪,戰亂頻仍。但同時又是一個思想極為活躍的年代,士大夫階層要面對嚴酷和高壓的政治環境,為了面對這樣的政治環境,政治上又不能有所表達,只能轉向思想人格上的極度的瀟灑風流,不滯於外物,放浪形骸,不拘禮節,行為上特立獨行,又頗喜雅集。

在文學上的表現出的是玄心洞見的。文學上出現了像曹植、阮籍、嵇康、陶淵明、庾信,表現出超然不群的的面貌,雖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士大夫的高傲形象。,在五言和辭賦上的表現出特別明顯,如曹植的《洛神賦》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他們更承襲漢代樂府文學的優點,將玄心洞見,曠達表現的淋漓盡致。

魏晉風度,表現的是一種真正的名士風度,是士族在意識形態的表達,有一種常人難以理解的變態審美觀念,這也是被歷代所詬病的一點,究其原因是,由於當時政治環境導致他們在政治上不能舒展,表現出一種醉生夢死,過於狂放,忤上背理,有悖常理。如竹林七賢的阮籍、山濤等。


春秋史社


魏晉之風也稱魏晉風流或者魏晉風度,是指在魏晉時期所產生的一種文化思潮。“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是魏晉之風;“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也是魏晉之風,那麼魏晉之風到底是什麼?宗白華先生在其《美學散步》中這樣描述魏晉之風這種文化思潮:“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淵明、謝靈運這般人的山水詩那樣的好,是由於他們對於自然有那一股新鮮發現時身入化境、濃酣忘我的趣味。”讀者不免會有疑問,魏晉之風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又有何特點,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本文就來為您介紹一下魏晉之風。

竹林七賢

魏晉之風是當時魏晉的士族階層所信奉追求的一種藝術化的人生狀態,或者可以理解為是一種人生觀,世界觀,以狂放不羈,率真灑脫為其主要的思想特徵,具體的代表人物有“蘭亭名士”和“竹林七賢”。具體可以體現魏晉風度的文章名篇也有很多,例如阮籍的《達生論》、《大人先生傳》,嵇康的《遊仙詩》、《與山巨源絕交書》等,向秀的《莊子注》、《思舊賦》等等。

阮籍

那麼魏晉風度的具體特徵又是什麼呢?既含有陶淵明《歸園田居》中“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隱田園自然的怡然自得,恬靜安逸。又有阮籍《詠懷詩》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的深情慨嘆,既含有玄學思想,又嚮往自然山水。

陶淵明

魏晉之風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思潮,使得在魏晉時期儒釋道三教走向合一,也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獨特的一個篇章,發展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也為許多文學作品的產生了提供了一個大的歷史環境,造就了諸多名篇,發展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士大夫精神,特別是人生觀,世界觀的構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魏晉風度美學。但其也產生了一些弊端,例如士族階層醉生夢死,狂放不羈,產生了不好的社會影響,特別是清談誤國,因此魏晉風度在之後遭到了反對和抵制。


參考文獻:

1.《論“魏晉風度”與士文化的審美開拓 》 皮元珍 中國文學研究

2. 《魏晉風度的內涵與接受研究 》趙前明 渭南師範學院學報

3.《風流蘊藉:魏晉風度的文化內涵 》居瑢 人民論壇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李蕾


季我努學社


魏晉時代,並不是歷史裡最為輝煌的時代。連年戰爭不斷,社會動盪,司馬奪權後實行白色恐怖政策,以嵇康為代表的誅多名士全部被殺,那是一個黑暗的時代,也是一個人心惶惶的時代。

但是,那卻是中國思想史中閃閃發光的時代。

袁弘在《國家寶藏》中扮演的嵇康


在這樣的社會形勢中,有這麼一群人,逆時代潮流而上,而追隨在他們之後,大批名士前仆後繼。晉人血性生命中包含著人格之真、情感至真

時至今日,這份血性卻難再覓。我們相信時代的潮流,相信消費主義的正確性,我們甘願拋棄獨特性,去成為整齊劃一的社會螺絲釘。當所有人的目標只剩下金錢的追逐,所有的行動都是千篇一律和按照預定的方式進行的時候。


以“竹林七賢”為例,我們可以窺見魏晉之風:

“竹林七賢者,是以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七者也。七賢以阮籍、嵇康、山濤為核心。”

「狂放公子阮籍的掙扎:退讓」

四十歲是阮籍人生中的重要節點。作為那個時代的寵兒,他“少年學擊劍,妙技過曲城”,又是“建安七子”阮瑀之後,且“容貌瑰傑,志氣宏放”。無論怎麼看,他都相當耀眼。

但在四十之前,阮籍一直仕途不順。太尉蔣濟曾因聞其賢,想闢其為掾屬。阮籍寫《奏記》一封,以示推脫。為表尊敬,親自送到都亭。不想,卻被蔣濟誤會他已答應,喜派人迎接。阮籍被迫就任,不久便告病辭歸。

阮籍所作《勸進表》現存魏碑


在隨後的幾年裡,幾次徵召,他都以病推辭。可就在他四十歲這一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殺伐異己,曹氏政權搖搖欲墜。擺在天下人面前只有兩條路,不是跟隨司馬集團,便是成為反叛者,非此即彼的難題同樣也落在阮籍頭上。為時勢所逼,阮籍被迫成為司馬懿的從事中郎。

阮籍不曾想,自己一退再退,退到最後,竟是無路可退。

為了避人禍,阮籍終日醉酒,他曾大醉六十天,只為逃避和皇室結親。公元263年,司馬昭被晉封位晉公,完成他篡權的重要一步。阮籍受命執筆,在半醉狀態下寫下《勸進表》。寫下此篇勸進表後一個月,阮籍逝世,終年五十四歲。


「皇族異類嵇康的抵抗:生死」

提起嵇康,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風貌。


《世說新語》裡寫他: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著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嵇康不修邊幅,但不損其風度,儘管放浪形骸,仍受世人追捧。


嵇康是竹林七賢中的核心。儘管身逢亂世,嵇康仍希望自己可以“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嵇康撫琴


只是,命運弄人。


嵇康不願同流合汙,當好友山濤舉薦自己時,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自志。嵇康始終是那個最徹底忠實自己內心的人,他佩服山濤“殊俗內不失正”,卻也不願指鹿為馬,向時代妥協。


嵇康一生寫下八十二首詠物詩,情真意切,讀來卻是滿腹委屈與心酸。他始終不為自己的時代所理解,人們只看到他外表的放蕩,人們讚頌他的不拘,卻未能有人看出,他的家國理想,他所追求的一切,乃是逆時代洪流之上,卻又被這洪流拍的粉碎。

圖為嵇康所作《與山巨源絕交書》,文章風格清峻,立意超俗,行文精練


嵇康被捲入呂安的訴訟案,被判死刑。臨死前他毫無畏懼,“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日:‘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他始終不屈。


「選擇之後,時代之前」

在此三人中,山濤得以善終,他雖對時事不滿,卻甘願妥協,後官至三公。只是,他也有自己的尺度,他敢於直言不諱指出司馬昭的錯誤,為官清廉,始終以民生為己任。

對於山濤來說,他不圖隱士之名,只要能為民出力,就甘願出仕。這是山濤的選擇,這是他的尺度。

山濤畫像


此三人,是竹林七賢中最受矚目的三個人。在命運的洪流之下,任何人都被裹挾於其中,而難逃時勢的捉弄。這三人,也不例外。

阮籍本是門閥之後,光耀的家族史,是壓在他頭上的一座大山。首次入仕不利後,阮籍逐漸看清了形勢,碰壁之後終於明白,自己正深陷一張門閥的巨網,即便他已是如此優秀,仍是難以逃脫。阮籍本有濟世之懷,卻失望的發現那個唯才是舉的時代已經過去,鬱悶之中他整日喝酒,以酒滅志,以酒消愁。

只是,積壓在心中的憤懣又怎能輕易消除。即便他看輕禮法,不為其所拘,卻仍不得不驅車向山頂疾駕駛去,直至前方無路可走,失望的他縱聲大哭,醉倒而歸。

《世說新語》


時代逼迫他們妥協。山濤取了折中點,他屈服於禮法之下,卻在內心保持最後一寸淨土。嵇康迎頭而上,以狷狂不屈的姿態,撞到自己頭破血流為止。嵇康娶了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他始終不肯與司馬集團合作。嵇康本人信崇老莊,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公然與新朝主張的儒家專統為敵。他過於強硬的姿態,最終廣陵一曲終成絕唱。

此三人,在時代面前,或退讓,或妥協,或以生死為代價,換就千古絕唱。只是,聯結著他們內心的,都是共同的內核:以狂狷來反抗這鄉愿的社會,反抗這桎梏性靈的禮教和士大夫階層的庸俗,在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裡發掘人生的真意義、真道德。


魏晉時代的文人所表現出來的自由主義精神是最早的理想之風,令人心馳神往。


看更多美學知識和東方傳統手藝,歡迎關注【東家·守藝人】。


東家APP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戰亂頻發,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生活非常痛苦。一向被漢代統治者奉為神明,用來束縛讀書人和老百姓的儒家思想開始衰微。(“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始)。在這期間,有許多思想活躍的知識分子開始蔑視禮法,重視老莊思想。魏晉交替之際,統治階級則以殘酷的手段來壓制打擊知識分子的多嘴多舌,凡談論政事者常會被慘遭殺害。現實險惡,禍福無常。因此,知識分子只好談些空洞玄虛的廢話,美其名曰:清談。參加清談的人必須是名士,並且還要有名士的派頭。這幫名流中,酗酒者居多數,吃藥的也不少;但也有一些看重操守,不肯隨俗同流的人。酗酒、吃藥、清談和縱情于山水之間,是魏晉名士們所崇尚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魏晉之風。“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沉溺於美酒之中的名士,常常是“醉來贏取自由身 ”。阮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以為常。”他縱情適意,“或閉戶視書,累月不出,或登臨山水,終日不歸 。”(《晉書.阮籍傳》)。 稽康——“輕唐虞而笑大禹,非湯武而薄周孔。”他任性飲酒,菲薄禮法。好友山濤好心好意的舉薦他去做官,而他卻寫了一篇《與山巨源絕交書》:“但欲守陋巷,教養子孫,時時與親舊敘離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畢矣。”(《晉書.稽康傳》) 。 劉伶——“不以家產有無介意,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曰:死便埋吾。”(《晉書.劉伶傳》)。而在其後的陶淵明更以詩酒名世,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辭官不做,“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還有“王謝世家”等等嗜酒如命的名士,他們由於酒精的刺激,形骸禮法一切皆忘,精神得到自由遨翔,顯示出人的真性。因而,由莊子提出的“醉者神全”這一哲學理念,在魏晉名士這裡得到了實踐“驗證”。還有一批以夏侯玄、何晏、王弼為代表的吃藥“五石散”的玄學名士,所謂“五石散”,是一種中藥散劑,又稱“寒食散”。據說是東漢大醫學家張仲景發明,藥方有五種石頭作為主藥: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黃、赤石脂,其藥性燥熱,毒性很大。他們認為吃此藥可以消除苦悶,可以神明開朗,可以成仙。因此,這些吃藥的名士常常是輕裘緩帶,不鞋而屐(為了散熱)。數月不洗澡不換衣,捫蝨而談。再者,就是我最敬佩的留有“孟嘉落帽”典故的孟嘉,陶淵明的外祖父。以他為代表的一些名士,雖然酣飲,但喝多也不亂。有官照做,不逃避現實。

總之,在中國歷史上魏晉時代是一個大動亂的時代,也是一個意識形態大解脫的時代。魏晉名士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他們行為是踰規狂放,率直任誕;詩與文章寫的是清俊通脫,遙深宏肆。


麟角1


首先,糾正一下題主的說法:魏晉時期的清談之風和現在倡導的‘’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八竿子都打不著,完全兩碼事。

在回答什麼是魏晉之風之前,咱們先看一下什麼是清談:

東漢後期,宦官專權,外戚把持朝政。造成政治腐敗,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人們渴望賢能之士管理天下,還百姓一個太平世界。於是,一種品評人物,議論政事的社會風氣流行開來,這種現象史稱‘’清議‘’。清議是一種古代文人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形式。



‘’逮桓、靈之間,主荒政謬,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於為伍,故匹夫抗憤,處世橫議。婞直之風,於斯行矣‘’。————《後漢書.黨錮傳》

由於清議的主題是"品核公卿,裁量時政‘’,最終釀成第一、第二次的黨錮之禍。大批名士身首異處,於是,天下文人再也不敢清議朝政 ,繼而,話題從清議轉為清談(又稱玄言、清言、玄談、談玄),其主題再不直接介入尤其是直接批評政治。而專門談一些玄學,文學,人物品藻,藝術審美等話題。這種談論就是"清談"。



魏晉之風指的是魏晉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飲酒,服藥,清談,縱情山水是魏晉名士們所崇尚的生活方式。

說起魏晉之風,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會想到"鄴下放歌","竹林酣暢","曲水流觴","南山採菊"等等風流故事。的確,魏晉時期是"人的自我覺醒"的一個時代,魏晉名士有特立獨行的人格,有放蕩不羈的個性,有對清虛寂寥的"無何有之鄉"的嚮往。遠離政治,淡泊名位,歸隱田園,怡情竹林,甚至放浪形骸的背後又揹負了多少悽苦與無奈。



從正始才俊,竹林七賢;到元康名士 ;江左名流。有幾個不是在矛盾中糾結,逃避。

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則是:殘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性命的朝不保夕,使名士們對人生的感嘆夾雜著無邊的悲苦和沉重的憂懼。

兩百多年的魏晉史,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字恐怕就是"殺"了,從曹操殺孔融,楊修,到司馬氏殺何晏,李勝,畢軌,嵇康,夏侯玄,潘岳,張華,陸機,陸雲,劉昆,郭璞……當時天下名士盡去其半。

"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



然而,僥倖活下來的還要活下去,於是便有了對悲苦的消釋,對動盪之心的安頓,或飲酒,或清談,或藥石,或山水,或詩詞,或文章,或書法,或繪畫,或美女,或宗教亦或放浪形骸。這些都是他們靈魂安頓的所在。於是,一種獨特的人生風範飄然而出。這便是魏晉之風了。

魏晉之風有幾個特徵,隨性,叛逆,瀟灑飄逸,獨具一格,才華橫溢。

以魏晉之風為開端的士大夫精神,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基礎,對後世影響深遠。


飄落的感覺2008


魏晉之風是一個綜合的評論體系,在這個體系下的文學,繪畫,音樂都有所體現,而這種體現表現審美思想的變化上,同時也體現在對於人物品藻的變化上,從對藝術的道義入理到對於其審美的要求中,審美的要求和主題已經從對於物質本身道德內涵的體現,轉移到了客觀事物本體上的審視,這種審視包含著客觀事物自身的美的表現,脫離了文以載道內涵的要求,而魏晉之風中的高士名家的隱逸之風也常常坐而論道,對於政治很少關注,更多的是體現自我精神,自我感覺的表達,肆意暢達的精神抒發,故而魏晉名士多縱酒狂歡。


在竹林七賢與榮啟期中魏晉名士畫像多位寬衣博帶,主要原因在魯迅先生的分析中,魏晉名士多食用精神發散類藥物------寒石散,食用此藥身體發熱,皮膚變得很容易破裂,故而魏晉名士多寬衣博帶,足蹬木屐,給人以清新飄逸的感覺。而魏晉之風也是在這樣的現實下生髮出的對人生,對藝術,對自我觀照世界方式的反思和變化的原因之一。


東河


魏晉之風或者魏晉風度,源於魯迅的一篇著名演講稿——《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魯迅首先注意到魏晉時期的一批名士有著共同的風度或風骨,包括清談、服藥、飲酒、不拘禮法和縱情山水等方面,代表人物就是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他們經常在竹林掩映之下飲酒作樂、寄情山水,對當時的風氣起著關鍵性作用,所以稱為竹林七賢。

魏晉的清談始於東漢末年的人物品評。人物品評是對當時有名的人物進行概要性的評價,如品評家許劭評論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而清談則由具體的人事上升到了對宇宙本體的哲學探討,如有無、才性、言意、有情無情、名教自然等主題,這是魏晉玄學興起的重要外緣條件。

魏晉的名士普遍都服一種藥,叫五石散。據說服用之後可以保持皮膚白皙,顯得神清氣爽。像嵇康、阮籍諸人,個個都長得白嫩,顏值很高,在當時有一大群粉絲。他們又都喜歡飲酒,如阮籍,經常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據說有一次醉酒了六十天之久。他們的行事又和當時的禮法格格不入,顯得放蕩不羈,他們甚至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晉名士的風度,在歷史上幾乎成了絕響。當時的哲學、詩歌、繪畫都有著重大的突破。他們個個都身負才學,但由於政治上的打壓,他們唯有日夜飲酒避禍,借酒澆愁,紓解內心的苦悶。《晉書》說“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魏晉風度的產生和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和學術思潮都有密切的聯繫。


雕刻歷史


魏晉之風,主要是指中國歷史上魏晉時期文人的風氣和社會的風氣,這個魏晉時期應該擴展到漢獻帝后期。

那是個“癲狂的時代”和“看臉的時代” 。

在中國的歷史上,魏晉時期是個很“另類”的時期,這個時期“名士成群”,以“竹林七賢”為登峰造極,“藝術家”也是層出不窮,曹子健“才高八斗”,王羲之“獨步書壇”,至今也是無人能出其右。他的《蘭亭序》書法一絕,文采獨秀。 至於“文藝青年”,就多如牛毛數不勝數。

幾乎所有的文人士紳,都非常沉醉於一門以神聊吹牛為宗旨的學問“玄學”。

這是一個嗜酒成風的年代,士紳們很多幾乎是泡在酒裡,每日酩酊大醉,或痛哭或神侃或發神經。 酒鬼劉伶,外出時牛車上裝夠肉乾,和幾壇酒,走到哪裡喝到哪裡,隨行的僕人還要扛把鐵鍬:在哪裡喝死了,就地埋了。

酒後,這夥計赤身裸體招搖過市,別人說他啊:哥們,沒穿衣服跑出來丟人啊!這夥計酒後說了以一句千古留名的醉話“我咋沒穿衣服,天是我的衣服,地是我的褲子!咦?你小子跑到我褲襠裡幹什麼?” 真牛!

這是一個服食毒品為時尚的時期,文人名士互相串門都要用毒品相待,這個毒品就是“五石散” 。

美男子何晏說“這個五石散啊,服用了以後,不僅身體舒坦,精神也很愉悅啊” !

這真是個瘋狂的時代。 這還是個看臉的時代,“美男子”是那個時代的最耀眼的明星,第一美男潘安,不敢出門,一旦出門,女粉絲追著拋香包鮮花,呼著喊著圍追堵截,就為多看一眼。比當今瘋狂多了。

又美又有地位的,要算何晏——曹操的“拖油瓶”兼駙馬。特點是白嫩(魏晉時期美男子的標準是“玉人”),白到什麼程度呢?白到他乾爹都不相信,以為他抹了白粉,於是給了他一碗熱騰騰的肉湯,何晏喝的滿頭大汗,喝完之後,拿大紅袖子把臉上的汗水擦乾,曹操一看,我去!嫩白變“皎白”。 實力啊!

最可憐的美男“小鮮肉”衛介,堪稱“玉人”,長得好,口才更好,相當於魏晉時期又有顏值又有實力的天皇巨星,只要這小子一出現,立馬裡三層外三層,不但圍觀還要讓他說一段才過癮,竟被活活累死。不過留下一句成語“看殺衛介”。

這些,就是“魏晉之風”。放誕不羈,炫耀風骨,醉生夢死,清談虛無。

為什麼會這樣?

自漢朝末年至隋唐,中國落入近兩百年的無盡戰亂當中,城投變換大王旗,文人們迷茫了,社會也迷茫了。

迷茫的文人,把精神的寄託給了精神麻醉和自我放縱了,思想上也沒有了禁錮,個性解放,個性張揚成了發洩的窗口。

玄學清談成了主流,是因為意識形態沒有主流。嘮嗑就是嘮嗑,為聊而聊。

有個魏晉名士和朋友聊了一天,聊得神清氣爽,別人問他聊什麼呢?他說:不知道,反正聊的挺開心,挺高級,開心就行!

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魏晉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