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北方的狼145610816


這句話的核心就兩個詞語:明主和其時。用現在的的話說就是,你確實遇見了一個好老闆,但是現在的形勢卻對你們老闆很不利,你的發展很容易就會遇見天花板。其實這句話說的還是分貼切的,如果再誇一句就是,一針見血,直接扎到了諸葛亮的痛處。

先說明主吧。劉備到底算不算名主呢,有人說他是冒牌的皇室,有人說他是極度的虛偽,也有人說他的忍耐能力可以說是超神級別的,有什麼老且益堅,不墜青雲之的讚美的話。其實這些話說的都是一個方面,並沒有全面去看這個人。

那什麼算名主,說白了就是普通人跟著他可以有肉吃,有理想的人跟著他可以實現理想,待兄弟如手足,待下屬如家人,有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能夠獲得足夠的利益讓大家都有肉吃。這就算明主,總結一下就是:有理想跟著他可以實現理想,想要錢跟著他可以賺到錢唄。

要是從這個角度看,劉備確實是明主。那些心中還想恢復漢室的人,跟著他就是匡扶漢室,行大義與天下,比如說諸葛亮:也有一部分人想要世俗利益,比如說魏延那也是得到滿足了。從這兩點上看明主還是夠得著的。

那麼其時怎麼講?

那一年劉備46歲,距離他第一次領兵平叛已經過去了20年,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也過去了十幾年,當年的一起群雄逐鹿的人都一個一個被曹操收拾了,江南從孫策到孫堅,再到孫權已經基礎穩固了。那劉皇叔這個時候卻是兵不滿千,將不過四,謀臣不過二。要硬件沒硬件,要軟件沒軟件,而且市場份額都被吃光了。你說這個時候註定不是他的時代了吧。

也正是這種局面才造就了諸葛亮的強悍,就是這樣的草根團隊卻硬生生的拉起了一個地方割據政權,這個實力還是不得不佩服的。

但是他也只能拉出一個割據政權,北方大一統都是曹操的,江南都是孫家的,也就蜀中可以佔據。但是蜀中雖然是天府之國,可是畢竟和廣大的北方沒辦法比。人口數量就是硬傷。自古以來,蜀道難,別人不好打你,你也不好打別人呀。是一塊兒只能守成而無法開疆拓土的地盤。這就是生不逢時的原因。你註定只能割據蜀中,但是你的理想確實征服中原。所以你就是不逢其時。


嘉佳小博士


司馬徽這句話說的其實很有道理,從諸葛亮一生的經歷來看,司馬徽幾乎神一樣的預示了劉備及諸葛亮的結局,什麼結局呢?白忙活。為什麼白忙活,就是因為諸葛亮雖得名主卻未得其時。

那麼這句話該怎麼理解呢?這個可以理解為劉備的年齡,也可以理解為天下大勢。先說劉備的年齡,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已經46歲了,這個年齡按說不能算太老,但是已經不年輕了。這還不是關鍵,關鍵是已經46歲的劉備現在還一事無成。

這一點劉備自己是很清楚的,他在荊州客居7年之久,面對著日益增長的年齡和贅肉曾如此感嘆:

“備往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散;分久不騎,髀裡肉生。日月磋跎,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而劉備在自己46歲高齡的時候去找諸葛亮,自己尚且無立錐之地,無一星半點軍事實力,是明主有什麼用呢?

再說這個理解為天下大勢的情況,當時漢朝衰微,國力不振,其實已經形成了各自為政的情況。其中尤其以袁紹的勢力最為強大,但是袁紹卻被曹操在官渡一戰擊潰,隨後袁紹病死,袁紹的兩個兒子也被曹操趕到最北方,最後竟然被烏桓的首領殺死獻給曹操。

曹操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謂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講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你說的不對,大家一致認為曹操得天時,劉備得人和,孫權得地利,你怎麼說曹操天時、地利、人和佔盡了呢?

你們所說的其實正是作者羅貫中貫穿《三國演義》全書的主題思想,《三國演義》這本書改編自《三國志平話》,天時、地利、人和的思想傳承其實是來自於《三國志平話》這本書,書中這樣寫:

各人取訖招伏,寫表聞奏天公。天公即差金甲神人,齎擎天佛牒。玉皇敕道:“與仲相記,漢高祖負其功巨,卻交三人分其漢朝天下:交韓信分中原為曹操,交彭越為蜀川劉備,交英布分江東長沙吳王為孫權,交漢高祖生許昌為獻帝,呂后為伏皇后。交曹操佔得天時,囚其獻帝,殺伏皇后報仇。江東孫權佔得地利,十山九水。蜀川劉備佔得人和。劉備索取關、張之勇,卻無謀略之人,交蒯通生濟州,為琅玡郡,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於南陽鄧州臥龍岡上建庵居住,此處是君臣聚會之處;共立天下,往西川益州建都為皇帝,約五十餘年。交仲相生在陽間,複姓司馬,字仲達,三國並收,獨霸天下。”

平話裡寫的有點神話色彩,但是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的分佈卻被《三國演義》這本書繼承了下來,這個概念也被大家所接受。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

曹操其實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曹操自從戰勝了袁紹之後,擁有了長江以北除荊州四郡的全部區域,還佔有雍涼兩郡部分地區。可以說曹操在地利上一點都不吃虧。

曹操挾天子佔據正統,立法令治理百姓,在統治區域內廣施仁政,可以說佔盡了天時。曹操自從在許昌立榜納賢以來,相繼招攬來了荀攸、荀彧、程昱等大批人才,這些人哪一個都不比諸葛亮差,可謂是佔盡了人和。

那麼劉備呢?從天下大勢來說,劉備此時只是一個無名小輩,身上唯一的亮點就是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劉表也是皇室成員,靠的是智勇雙全打敗了黃巾軍才娶得了荊州的地盤,劉表沒有你們想象的那麼軟弱。

益州還有劉璋,劉璋也是皇室成員,佔據了西蜀之地,兵力強大。因此劉備無論在皇室後代或者割據英雄中都算不上翹楚,憑什麼說劉備得了人和,就憑劉備有關羽和趙雲?就憑劉備仁愛?可是劉表也仁愛呀。

因此,司馬徽這句話就好理解了,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這句話暗含的意思就是:你諸葛亮一表人才,才華絕代,跟著一個年齡老態,沒有勢力,沒有地盤的冒牌皇室成員幹什麼?可惜了呀。


每日趣評


司馬微這句話,並非說諸葛亮與劉備的才能,而是無意間看到劉備身邊的武將,文武不能相結合為一,怎能一統天下,,,

回看三國,曹操正規軍,孫權土匪軍,劉備農民軍,曹操最後一統天下,並非偶然,只因後續力強,孫權一直保持佔山為王也不錯,沒有很大的野心。然而劉備最讓人同情看好的農民軍,卻沒有看過論持久戰一書,沒有利用好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合,劉備結合孫權滅曹操是最為上策,然後再與孫權一較高下,天下是誰的,大家都明白。

當司馬微見劉備,與其說諸葛亮才高八斗時,見關羽,張飛不悅時,劉備沒有反應時,說出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你諸葛亮雖得明主,而明主,不明其主。


瓜子一陳安廣


先說得其主:劉備當時已經是屢戰屢敗了,敗得他的開始懷疑人生了。而臥龍的出現正是他所盼望的甘露,從劉備三顧茅廬就可以看出劉備對孔明的渴求和態度(先不管他是不是裝的), 所以劉備必然能夠信任諸葛亮, 諸葛亮得到信任後必然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 實際後來確實也是得到很好的發揮(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曹操的專利, 諸葛亮在的時候, 劉阿斗的地位肯定是不如漢獻帝劉協的, 也就是說諸葛亮比曹操還狠, 但是曹操給罵的不行, 而諸葛亮名聲卻很好!).

不得其時:劉備見諸葛亮大概是 建安十二年底, 曹操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 而在三國時期和三國以前, 中國的經濟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東晉以後,江南才開始成為經濟中心), 曹操佔據北方後, 必然會統一全中國(南方統一北方,貌似只有明朝朱元璋北伐和近代北伐是成功的);天下統一大勢,已經基本形成.沒有什麼變化了.而劉備和曹操是死敵; 且劉備的能力比之曹操(劉備打戰不如曹操, 文學不如曹操, 政治眼光不如曹操, 比曹操強的只有一點就是做人),還是差了一點點; 諸葛亮跟隨劉備幹革命; 必然是一條無比艱辛的道路! 所以說不得其時。

假設諸葛亮早五六年遇到劉備, 說不定劉備還能和曹操涿鹿中原一翻. 而建安十三歲年, 僅能夠偏安一隅已經是最好的可能了, 而劉備和諸葛亮的志向又不僅僅至於此! 所以不得其時候(有慾望,而得不到才是痛苦的.)


一分鐘瞭解一段歷史


首先諸葛亮並沒有早出山的意思,為什麼?因為郭嘉郭奉孝,沒錯,郭嘉便是卒與建安十二年,就在郭嘉離開人世之後,諸葛亮便出山了,有人說是巧合,其實在之前水鏡先生就曾告誡“臥龍”“鳳雛”與徐庶“郭奉孝鋒芒太盛,他死後,你們三人才能出山”。郭嘉在時曹操可謂百戰百勝,數年間便統一了北方,而郭嘉素有“鬼才”之稱,謀劃之事往往鞭辟入裡,令曹操深愛之,而當得知奉孝意外病故,曹操仰望蒼天大喊:奉孝死,乃天喪我也!能讓曹操如此之人不多,奉孝便是一個。

所以“奉孝不死,諸葛不出”,這句話是有道理,如果諸葛亮在官渡之戰碰上郭嘉的話,也許就不會有人說諸葛亮神機妙算,如果郭嘉一直健在,赤壁之戰的勝負就不好說了。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大部分是在幫助劉備處理後勤,相當於劉邦身邊蕭何的作用,其實諸葛亮並不是不厲害,你能說蕭何不厲害嗎?直到劉備亡故之後,諸葛亮才走上前臺,前往討伐曹魏,卻又遇上了司馬懿,六出祁山未能奪回長安還復舊都!成為了諸葛亮畢生的遺憾,最後星落五丈原,不得不說,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後逐漸的強大,但是卻依然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國家,有諸葛亮在自保可以,但是一旦諸葛亮亡故,也只能落得個國破的下場!

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且戰且敗的劉備在鬱郁不得志的情況下及其需要諸葛亮這樣一個“迴天有力”之人來改變當時的困境。

諸葛亮加入劉備麾下之後,劉備便處處聽從諸葛亮,此時也稍稍扭轉了己方形式,但畢竟劉備在當時已算年事已高,且又無太多作為,所以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自說自話的總裁



司馬徽為何說:孔明雖得明主,不得其時?

武侯當此時,龍臥獨摧藏。諸葛亮才智過人,忠義無雙,而又能通曉天文地理,五行八卦,用兵更是神鬼莫測,常自比管仲樂毅,後背世人譽為忠誠的代表,人臣的楷模。諸葛亮雖有曠世奇才,然而賢臣擇主而事,雖然其生逢亂世,然而卻高臥龍中,撫琴苦讀,等待他的明主。而劉備雖在東漢末年成為一方諸侯,卻屢戰屢敗,好不容易得到徐庶,卻又遭曹操要挾不得不離開劉備,於是出現了徐庶走馬薦諸葛。


劉備痛定思痛,決定誓要請得孔明出山相助,劉關張三人先後三次到隆重去拜訪孔明,三顧茅廬終於請得孔明出山,隆中對諸葛亮規劃了匡扶漢室的進軍方略,堪稱千古絕唱,被後人譽為:未出茅廬,而定三分天下。孔明決心輔佐劉備,然而走出隆中的當天,荊州名仕司馬徽卻說孔明,雖得明主未得其時,這究竟是為何,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劉備雖為漢室宗親,但卻無勢力範圍,最為弱小。劉備與黃巾作亂時起兵,袁紹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劉備將不過關張,而卻無一兵一卒,關羽溫酒斬華雄,為劉備集團樹立名望,於是才有了十九路大軍,統兵將軍為劉備。然而袁紹討賊集團很快就由於內部的利益和矛盾分崩離析,於是劉備轉而又去依附公孫瓚,後來曹操因為父報仇,舉兵攻打徐州,劉備親率數千將士,前去輔助徐州陶謙。陶謙三讓徐州,劉備方肯接納,然而呂布投靠徐州後,卻趁著劉備討伐袁術之際,偷襲徐州,後呂布數次與劉備交併,劉備不能敵,轉而與曹操其一討伐呂布。


呂布兵敗被殺後,劉備因功被封為左將軍,受衣帶召討伐曹操,振興漢室。劉備轉而再去依附袁紹,卻不幸關羽因不知劉備在袁紹處,將袁紹上將顏良文丑斬殺,劉備不得已只好棄袁紹而逃,再去依附荊州劉表,劉表讓劉備駐軍新野,抗拒曹操,然而荊州部將蔡瑁,懼怕劉備奪取荊州阻礙其大業,於是屢次率軍斬殺劉備,劉備潭溪跳馬,幸得遇見司馬徽,得到謀士徐庶,曹操得知徐庶的威名,於是將徐庶老母囚禁,以此要挾徐庶去操營,劉備再一次陷入迷茫。


顯而易見,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屢次戰敗,一逃再敗,身無尺寸之功,更無立足之地,新野區區一座小城池,也是劉表的屬地,可以說諸葛亮出山之時,劉備只是個空頭將軍,既沒有兵馬,也沒有城池,在三國各路諸侯當中,是最為弱小的,甚至可以說,劉備當時根本就不算是一個諸侯,以劉備當時的實力,想匡扶漢室確實有點痴人做夢。正是因為諸葛亮投奔了最為弱小的劉備,在司馬徽看來,就是不得其實了。


其次劉備得罪了很多諸侯,而最大的敵人曹操更是佔據了天時地利。就被早年征戰,討伐袁術,雖沒有與袁紹正面為敵,卻斬殺了顏良文丑,遭到袁紹的痛恨,再者劉備依附劉表,劉表曾設下伏兵,將江東孫堅斬殺,可以說劉表與江東結下了世代的仇恨,因此劉備也就不會得到江東的支持。由此看來,劉備不但得罪了當時地方很多的世族,卻沒有相助的盟友,在當時人看來,劉備碌碌無為,勢單力薄,不能成什麼大業。


然而劉備要對付的確實當時最為強大的曹操。曹操通過官渡之戰,消滅袁紹,袁術更是早就敗亡於曹操手中,轉而曹操有消滅了北方的割據勢力,擁有北方四州,兵精而將足,根基穩固。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奉昭討賊,誓與曹操不共戴天,由此看來,劉備當時最大的敵人正是曹操,因為曹操意圖篡漢自立,劉備得罪最深的人也是曹操。而諸葛亮輔助劉備之時,劉備將不過關張趙,兵不過萬,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曹操手中更有天子,可以說佔盡了天時地利,孔明輔助劉備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因此司馬徽才說,諸葛亮不得其時。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輔助劉備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諸葛出山而天下三分”

這句話通常被許多人用來讚揚諸葛亮,可是如果讓諸葛亮聽到這句話,諸葛亮估計能氣的罵娘。因為以諸葛亮的才能,一統天下才,救濟斯民,結束東漢末年的亂世才是他的願望。

這也就是為什麼司馬徽(水鏡先生)說諸葛亮“雖得其主,然不得其時”了。

劉備和諸葛亮絕對是絕配。首先從性格上來講,劉備謙遜,禮賢下士。而且能聽得進去意見(膨脹之前)也樂得讓比自己強的手下掌握局面,這些條件正好附符合諸葛亮的要求。而且他們兩個都是理想主義者,都認為只有恢復漢室才能救天下於水火,可謂是志趣相投。

而且當時曹操已經佔據北方,手下能人異士輩出。諸葛亮就算去了也得不到重視,反而會因為嫉妒而受到排擠。至於孫權更是江東系的朝臣牢牢掌握權力。而剩下的劉璋和劉表都是徒有其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而已。所以諸葛亮權衡再三也只有劉備值得他選擇。

至於不得其時。

其實就更簡單了,當時曹操已經佔據了天下的重地北方,佔據了全國一大半的人口。孫權也靠著長江天險把江東經營得如鐵桶一般。可以說,天下之勢以成,劉備完全就是在夾縫中求生存。你以為隆中對是取天下最好的辦法嗎?那其實是諸葛亮在分析天下形式後提出的最無奈的辦法!

水鏡先生深知這一點,所以才說諸葛亮不得其時


守仁看劇


我們先來看看劉備和水鏡先生司馬徽是怎麼相遇的,蔡瑁在襄陽城設宴款待劉備,可是這是一場鴻門宴,劉備在伊籍的提醒下,從襄陽的西門逃走,又用的盧馬跳過了檀溪,在鄉間遇到了一個牧童。

這個牧童就問他是不是劉備,劉備就很驚訝,怎麼知道是他,牧童說,他師傅是水鏡先生司馬徽,跟他形容過劉備的長相,他仔細一看,就知道他是劉備了。

劉備就讓牧童帶著他去了水鏡先生的家,水鏡先生說劉備是個明主,為什麼會如此落魄,劉備說他運氣不好,所以才到這樣的田地。水鏡先生,最關鍵的原因是,劉備身邊缺少人才。

劉備就有點不服氣了,他說,我身邊還是有人才的,文有糜竺,簡雍,孫乾,武有關羽,張飛,趙雲,怎麼能說沒有人才呢?水鏡先生說,關羽和張飛,趙雲確實都是萬人敵,可是缺少使用他們的人,而像糜竺這些,那就算了吧。

水鏡先生的意思就很顯然了,劉備缺少一個軍師,能夠為他出謀畫策的軍師,劉備說他也一直在找,但就是沒有找著。劉備就問在哪裡,水鏡先生就說,就在荊州呀,你沒聽過,鳳雛,臥龍,得一可安天下嗎?

然後水鏡先生就給劉備介紹了諸葛亮和龐統的一些基本信息。

水鏡先生第二次見劉備,是徐庶離開劉備,前往曹營後,不過徐庶臨走之前,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劉備正打算去隆中請諸葛亮了,水鏡先生主動來拜訪了,又把諸葛亮猛誇了一翻。

關羽說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是不是有點太高估自已了,水鏡先生說,比這兩個厲害多了,應該能跟張良和姜子牙相提並論了,大家都很驚訝。水鏡先生走的時候,說了一句話:臥龍雖得其主,但是不得其時,真是可惜呀。

那為什麼水鏡先生會這樣說呢?其實仔細一想,也不難看出,我們在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時候,也提出,曹操已經平定了北方,而孫權佔據了江東,劉備只有打益州和荊州的主意,然後聯吳抗曹,最後這能三足鼎力。

也就是說,諸葛亮這個時候即使被請出來,也不能平定天下,而只能成三國之勢,要是劉備與諸葛亮早點認識,比如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時候,那麼機會要大很多,這個時候太逆風了,很難翻盤了。


歷史簡單說


三國演義中記載著這麼一段故事。是司馬徽和劉備的一番交談,因為徐庶剛被曹操“拐走”,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那司馬徽是怎麼介紹諸葛亮的呢?

司馬徽說:孔明常常自比於管仲、樂毅,孔明的才能是不可估量的。關羽在一旁說道:諸葛亮和管仲、樂毅去比較,是不是吹牛啊?司馬徽又說:在我的眼裡,孔明的才能和姜子牙、張良都可以相比。劉備、關羽等人吃了一驚,隨後司馬徽離去,出門後仰天大笑:“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司馬徽:吹一波諸葛亮,哈哈。

確實,歷史不出司馬徽所料,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又高居蜀漢丞相,可是北伐不成,最終命喪五丈原。

那麼這個司馬徽是什麼人物?真能有如此預言?

司馬徽,字德操,稱號為水鏡先生,有名的士人,據習鑿齒的《襄陽記》記載,司馬徽看人很準,有識人的能力,他見了龐統後,就知道龐統不簡單。

但司馬徽不出仕,不去做官,只是自己修修學問,辦辦學堂,徒弟也不少。

司馬徽確實有學識,是他預言“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還是羅貫中老師為了突出司馬徽的人物形象而加上去的呢?不得而知。

羅貫中:貌似是我寫上的哦

雖得其主,未得其時。這八個字怎麼理解?為什麼這麼說呢?

直譯一下就是諸葛亮雖然得到了一個好的主公,卻沒有得到一個好的時機啊。

諸葛亮算不算是得到了一個好的主公呢?

毫無疑問,劉備算是個好主公。其一,他有志向,有抱負,不甘心做人臣;其二,他求賢如渴,能聽人言;其三,他名氣遠播,是個“明星”。

劉備請出諸葛亮後,那段時間裡天天和他交談,如魚得水來形容不為過。

不過關於諸葛亮和劉備的關係,還有待討論,一開始確實很親近,後面出現了龐統,法正等謀士,彷彿諸葛亮和劉備“疏遠”了,等到劉備要託孤了,劉備又和諸葛亮親近了?

如果說起初是朋友關係,後面就是君臣關係了?總的來說,劉備和諸葛亮是“雙贏”的狀態。

合個照

可諸葛亮出山的時機不好嗎?確實不太好。

其一,隆中對中就說明了情況,曹操已經佔領了中原大地,大半的天下呢,孫權有佔領了江東,小半的天下。一盤算,還剩下小半的天下,就是荊州和益州。

這就意味著施展的空間基本被限制住了,曹操如果有天時,孫權有地利,劉備有人和嗎?蜀國複雜的政權格局,顯然沒有人和。

其二,天下諸侯,不止有劉備一個梟雄。正因為有曹操和孫權這樣的大佬在,他們的地盤是動不得的,劉備才被限制住了。

故劉備的發展是受限制的,幸運點的話荊州益州都佔有,再運氣爆棚就是曹魏有變,內部亂了。可是概率太低了。

那諸葛亮換個時機出山如何?比如早點去找劉備,好像也不能改變什麼。大夥怎麼看?


小刀文史


三足鼎立諸葛亮出山,乃是逆天而行,當時曹操氣勢極盛,北已統一河北,可謂執掌中華之神器,而劉備以一己之私,為成就帝王霸業,一直負隅頑抗,諸葛孔明出山之時,已經是天下大勢將定,此時孔明出山只是讓統一大業遲些而且,孔明的事業心全系在劉備之身,去投曹操,曹操手下能臣無數,不可能非常器重諸葛亮,去孫權那邊,周瑜,張昭,呂蒙,魯肅,陸遜,張紘等人得到了孫權的器重,所以諸葛亮也不能去孫權那裡,劉璋太過懦弱,張魯只會傳道,根本不會得到諸葛亮的青睞,所謂的時,就是天道,天時,或者是歷史大勢,大勢所趨,歷史要中華統一,而諸葛亮出山卻放緩了這個趨勢!司馬徽所說的“時”應該有兩層意思:

一、天時,即天下大勢。劉備雖以漢室正統自居,但漢室已經衰微,運數已盡了;並且當時曹操已基本平定北方,在那個歷史時期,北方乃是天下根本,無論從耕地還是人口來說都佔據絕對多數,益州、荊州、江東的總和也趕不上北方,從長遠看,終究是佔據北方才能統一中國。

二、諸葛亮出山的時機。諸葛亮出山時年僅27歲,我個人認為年齡過小,尚需歷練,並且出山過早,很容易讓他人研究琢磨,司馬懿就是比諸葛亮出山晚,對諸葛亮的研究已經很透徹了。諸葛亮出山時對周瑜的研究也是很透徹了!孔明雖然遇到了能夠讓自己施展才的地明主,可是此時漢室已式微,儘管孔明身負雄才大略,懷抱天下,然想輔助劉備復興漢室已經無望了,可謂生不逢時,難道不可惜嗎?“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這句話中的“時”指的不是諸葛亮投奔劉備的時機,而是人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中的“天時”。“臥龍雖得其主”是說諸葛亮投奔劉備是找對了人,但“未得其時”,意思是說諸葛亮不得“天時”,所以他六出祁山不勝,最後秋風五丈原,只落得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實際上,這句話是小說中寫的司馬徽的一句讖語,而不是說當時諸葛亮的某個情況,所以司馬徽才會為諸葛亮感到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