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閱讀是有效的閱讀?

蘇楓櫻


總有書友問,讀了那麼多書,依然記不住書中的內容,怎麼閱讀才是有效的閱讀?

《這樣讀書就夠了》的書中告訴我們:

閱讀本身,不能創造價值,理解和記憶知識都不能創造價值,改變行為,才有可能創造價值。改變行為,只發生在把讀來或者聽來的知識結合自身經驗進行反思之後。

如果出於學以致用的目的,也不必寫索引、列大綱,記筆記。

1.你不需要讀完整本書

在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本書中,都有很多你能學習的知識,但是,其中有相當多是你不需要學習的。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我在讀《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時,只精讀了其中我需要的一、兩章,寫出了《想把30塊的書,讀出3萬塊培訓費的效果,這個方法值得一試》,就是隻學習了我自己需要的知識。

你不需要通讀全書,讀的越多,不見得用的越多。只要你能在工作中用上一點,任何一點圖書給你創造的價值已經遠遠值回書價。

2.致力於能力提升和行為改變,而不是知識的整理與記憶。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說:你買了一本書,就像是買一項資產,和你付錢買衣服或傢俱是一樣的,但是就一本書來說,付錢購買的動作卻不過是真正擁有這本書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得把這本書變成你的一部分才行。

在海爾工作十幾年,應用最多的莫過於“日清”工作法。即“日事日畢,日清日高”,將每項工作的目標落實到每人,每天,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氛圍,大到一臺設備,小到一塊玻璃都有人負責,每天下班前要根據目標對工作完成的情況“日清”,而“日清”的結果又與獎罰激勵掛鉤,這樣便形成了目標、日清、激勵三者間的閉環優化和良性循環。

這種挽救瀕臨倒閉、開不出工資集體小廠的有效方法也不是張瑞敏先生的原創,而是從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書中其中一段“細細琢磨”,聯繫海爾的企業實際創立了“日清”工作法。

讀書選擇學習內容,首先考慮是否“用得上”,判斷學習效果的衡量標準也是“是否用上了”。

3.拆為己用,讓讀書容易、輕鬆、有效

魯巴金說,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我們都希望自己可以像張瑞敏一樣能夠學以致用,像劉一秒們一樣把經典商業圖書中的思想理論方法工具,用前顯易懂的語言轉述出來。

《這樣讀書就夠了》指出,做到這樣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第二步: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第三步:以後我怎樣應用。

運用這三步進行的拆為己用的閱讀,不太關心看不懂的和記不住的問題,只關心能不能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能力,帶來行為改變。

相信你已有所感悟,閱讀完一本書或書中的片段,有“然後”和“沒然後”的區別是很大的,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經驗發生聯繫,重要的不是記住,而是能夠將知識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媛姐讀書


從小老師就告訴你;一本書要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才算結束,遇到不認識的字要停下來查字典、查註釋、記筆記。這使得你每拿到一本書,無論薄厚都是從第一頁往後翻,如果中途有事放下書,過幾天重新拾起時又會從第一頁開始翻。一本書的前兩頁密密麻麻寫滿了筆記註釋,其他頁面乾淨得和新書一樣。正是有了這樣的遭遇,可能你對“短時間抓住書中重點”這一說法產生質疑。


我為你舉個例子.在去一個陌生的城市旅遊前,你會做哪些準備?旅行的裝備先要備齊,比如手機、銀行卡、衣服、藥品。你還得了解所去城市的歷史、文化、經濟、交通、美食、治安等,圈定自己想要去的特色景點。再就是要有一張城市地圖,幫助你隨時掌握出行方向。最後沿著地圖向目標景點出發,尋找特色風物。


這四個出行攻略,很多人屢試不爽。這個旅遊攻略如果用在閱讀上,就是所謂的有效閱讀法。


不雨


閱讀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種享受。專心致志的閱讀,可以忘卻煩惱,感受到身心的安寧。閱讀長篇小說需要長時間的心身相融,只想說說對閱讀短文的感受。

1.帶著問題去閱讀。首先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題目。他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內容,主旨是什麼。還要想想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和價值取向。我們從中能得到什麼感悟。需要思考些什麼。

2.哪一部分最精彩。這一部分主要採用哪些表現手法;層次如何分配;修辭手法如何使用。哪些方面以後寫作的時候可以借用。



3.摘抄優美詞句並做隨手筆記。對自己喜歡的、或不明白的地方進行批註。以備隨時翻看。

4.重複閱讀。第一遍讀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再次揣摩,也許就會柳暗花明了。“讀書千遍,其義自現”嘛。


荷陽之歌


先說一下什麼是有效閱讀。

通常閱讀有三個目標:

1 學習

2 消遣

3 收集信息


對不同的書不同的閱讀目的有效顯然是不同的,當然有時這些目標同時存在,同時實現。比如,你讀了一本名著,你可以讀到一個好故事,看到一個好的文學作品,通過作品發現和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文字啊,結構啊,還有作者的思想,文學成就,作品的影響,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加深一些對人生人性的理解,可能通過故事背影那個時代、那個國家的風土人情,社會風貌,地理歷史知識,等等。其實,達到其中的任何一個目標都得說是有效的。


大多數人讀名著並不是想學文學,學寫作,一般會想得到閱讀的愉悅感(消遣),通過對別人的故事有所思考,理解這個世界、別人和自己,那麼讀了,想了,得到快樂了,不能說沒效果。但你還想得到更多,比如,認真思考了作者或者故事人物時的某個想法,比如《簡愛》那段追求平等的思想,應該鼓勵了不知多少個平凡而自強的姑娘,或者記下一段寫的很好的話,以後用來借鑑,不管是作為精神上的鼓舞還是留著用來學習,寫點什麼,哪怕是談資,都是收穫。那麼閱讀效果就提升了一步。如果上一段提到的收穫都得到了,可以說這一本書讀的超級有效。


所以呢,閱讀有效這件事,自己先訂個標準,自己認為讀到什麼程度,有什麼樣的收穫算有效。而不是別人告訴你。當然,這個收穫不是固定的,同樣一本書,不同人讀後的效果不同。會讀的,得到更多。


讀者可以做的是,不斷提高和磨練閱讀技巧,不管你想得到什麼樣的收穫,讀同一本書,更好的閱讀技巧會讓你得到更多。


現在介紹閱讀技巧的書很多,可以找來讀讀。這裡介紹兩本讀過的。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作者奧野宣之。在頭條號裡寫了書評,鏈接在這裡:

https://www.toutiao.com/i6561263191320429059/


這本書針對普通讀者,無論是誰,最初級的讀者,學會書中介紹的方法讀書,也一定會有收穫。收穫的大小,要看閱讀技巧的高低和知識的積累了。多磨練,多思考,多積累,讀書會越來越有成效。


我從這本書得到最大的收穫有三點:

1 讀每本書都記筆記。

用摘抄+評論(感想)的記錄方法,即“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選擇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抄錄下來,這樣有助於對內容的記憶和加深理解;同時寫下自己對於文章的感想、評論,即閱讀的思想輸出,原創思考。

2 重讀。

以前也有重讀,當然是重讀書了,這個重讀筆記,查閱原書。也可以重讀原書的時候再記一次筆記。能看到以前的思考,再讀的後思考的深入和提高。

3 閱讀後的輸出。

 “知道自己要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後,我們才會去調查好些我們從未在意過的出處、資料,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建立起系統的知識體系。這時你會驚訝地發現,這個補充學習的過程就象從零學起一樣,需要費不少功夫。而能夠正視這些辛苦工作的人,最後都不再對知識一知半解了。”

無論是寫書評,讀後感,哪怕是寫給自己的讀書報告、總結,都是對閱讀的再一次推動。會審視自己的閱讀成果,是否抓住了書的主要內容,是否有遺漏,思路是否符合邏輯,認識是否正確,等。


《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莫提勒.J.艾德勒,查爾斯.範多倫

 

經典的閱讀教科書,讀了這本書,對如何閱讀,對不同類型的書怎樣閱讀,會有個全面的認識。

主要內容有:


1 閱讀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以及主題閱讀。

用整個一章,重點介紹了分析閱讀

閱讀的最高層次是主題閱讀,需要學前幾個層次閱讀才能達到這個最高層次。用半章介紹了主題閱讀。


2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比如,實用型的書,想象文學,故事、戲劇和詩,歷史、科學和數據,哲學、社會科學,等不同類型的閱讀方法,都一一做了講解。


書的內容很豐富詳盡,這是一本如何閱讀的書。學會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通過閱讀讀懂一本書,學會書中講解的方法,瞭解表達的思想、觀點,等。學會通過閱讀繼續學習和發現。


什麼叫有效閱讀?用正確的閱讀方法,達到自己想要的閱讀目標,閱讀技技巧和知識的積累,會不斷地提高這個目標的標準,閱讀的成效會越來越高。


第一個水邊的海倫


閱讀其實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只有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進行解讀和思考,才可稱之為有效的閱讀,如果把閱讀當做一種任務,每天給自己一個虛無縹緲的目標,這樣的閱讀是沒有意義的的,如何有效的閱讀,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做好筆記。一個擁有高效閱讀的智者,同樣也是擁有長期做筆記的良好習慣。俗話說“好腦筋不如爛筆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對於閱讀過程中,好的句子、好的思想隨時用筆記下來,不但加深了印象,同時能夠為後期的理解埋下鋪墊,筆記也不是千篇一律,有的人會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的感悟寫下,這就是有效閱讀的表現,如果你沒有理解,單純的死記也會徒勞無功。

二是善於總結。最近流行一本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是日本人奧野宣之寫的,他講的讀書方法十分受用,關於如何做筆記、怎樣閱讀都給了很好的詮釋,但是有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就是善於總結,在做好筆記的同時,及時總結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哪些能夠為我所用,把筆記中散落的知識點集合,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是讀書的最終目的。

三是善於利用現代方法。有時候我們時間有限來不解做筆記,我們還可以利用電腦、手機等做好閱讀,比如手繪腦圖、電子表格、MM製圖等,迅速理清書籍的骨架,通過不斷的消化和解讀,豐富骨架的血肉,同樣能夠有效的閱讀。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閱讀不僅僅是一次身心愉悅的過程,同樣也是一門技巧,只有不斷的豐富知識,掌握方式方法,才能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平民對對話詩詞


想要有效閱讀?你可以試試這招

人的一生中,肯定讀過不少書籍。但是讀過的書籍,我們能記得多少呢?假設我們現在讀完一本書,1個月後可能記得80%,3個月後可能就變為50%了,那1年後呢?3年後呢?我們還能記得多少?可能只有當看到書名或別人提及內容時,才反應過來:“啊!我讀過這本書。”可是這本書講什麼,哪個部分最喜歡,我們可能都不能回答上來。那我們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答案是做讀書筆記。讀書筆記能記下我們閱讀時心情、想法,當我們翻開筆記本時,翻閱這些筆記,就好像重讀了一次書籍。那我們如何做讀書筆記呢?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重點介紹瞭如何做讀書筆記和如何有效利用讀書筆記。作者奧野宣之獨創了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這兩個方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追捧,書籍累計銷售量超過50萬冊。奧野宣之還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他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生活的方式在節目播出後引起了熱烈討論。他的其他著作包括《智慧創造鍛鍊法》、《“處方箋”讀書法》等。

下面我將介紹如何做讀書筆記和如何有效利用讀書筆記的方法。

一、如何寫讀書筆記

學生時代,讀書筆記是語文作業的一部分。那時,我們寫讀書筆記就是看到書中一段話,擊中了我們的萌點,然後寫下我們的想法。奧野宣之的讀書筆記方法也有這個步驟,不過有些不同。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提倡我們使用

一元化筆記的讀書方法。什麼是一元化筆記讀書法呢?一元化筆記讀書法就是將選書、購書、讀書、記錄和活用都集中在一本筆記本上。舉個例子,今天朋友向我介紹了《學會花錢》這本書,我很感興趣,就把書名記在筆記本上。回家上網搜索這本書的作者還有出版社後,便寫在筆記本上:《學會花錢》作者:野口真人,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接下來就可以在網上或者在實體書店試讀一下這本書,如果符合口味就買下來。收到書後就可以開始閱讀,然後做讀書筆記,把自己的想法記在筆記本上。做完筆記後也可以隔三差五地來重讀筆記,看看會不會有新的想法。

一元化筆記讀書法既節省了我們想記錄時找筆記本的煩惱,也減輕了我們檢索時的工作量。既簡單又輕鬆,是可以一試的讀書方法。而且把所有東西都記錄在同一本筆記上,會避免我們遺忘一些細節,或者明明沒有寫下某個想法,但是以為自己寫了。就像小時候,我們把玩具放在了床上,但以為放在了桌子上,找不到以後就去問媽媽:“我的玩具不見了,明明放在桌子上的。”媽媽就說:“那你去桌子那裡找啊。”玩具不在桌子上當然找不到啊,想法不在這個筆記本上就說明了我們當時並沒有想到。那這時我們就可以把這個想法補上去了。

一元化筆記讀書法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清晰,讓我們的讀書成果一目瞭然。

但是一元化讀書筆記法不是按書本的順序寫的,而是按時間的順序記錄的。不需要把幾頁紙空著,然後有想法就往上填充。按時間的順序寫,簡單方便,不需要計算記錄完這本書我們需要幾頁紙。

那當我們遇到擊中我們萌點的語句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是馬上把我們的想法寫下來嗎?不是的。如果把想法立刻寫下來,這個想法其實並不屬於我們的。這只是把作者的想法簡單地用我們的話語寫下來而已,事實上還是作者的想法。奧野宣之認為我們在閱讀時,遇到有感觸的語句,應該這樣做。

首先把這一頁折起一個小角做記號;

其次讀完整本書後再重讀做了記號的語句;

然後如果覺得這個句子真得值得摘抄,就把這一頁的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接著再重讀一遍折了兩個角的那幾頁,真的覺得很不錯,就用筆做記號;

最後把句子摘抄下來,寫上我們的評論。

雖然這個過程有一點繁瑣,但是這讓我們找到了真正值得記錄的那幾個句子,避免濫竽充數。

上面是遇到有感觸的句子時的做法,那在筆記本上我們要如何做讀書筆記呢?作者奧野宣之推薦“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這個讀書筆記是摘抄+評論。雖然做讀書筆記的時候要費一些時間來摘抄書本的內容,但是在摘抄時,也可能對此產生新的想法。而且在重讀筆記時既能看到原文又能看到評論,可能會有不一樣的體悟。

除此以為還有剪貼式讀書筆記。就是把雜誌報刊上的內容剪下來,粘貼在筆記本上,然後寫下自己的想法。這個方法也適用於選書的時候。

一元式筆記讀書法和“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都是十分有用的讀書筆記方法,能有效記錄我們的閱讀時的想法,讓我們可以做到高效閱讀。

二、如何有效利用讀書筆記

我們讀完一本書,寫完讀書筆記後,真的就大功告成了嗎?不是的,做完讀書筆記後,我們要不斷重讀我們的讀書筆記。重讀讀書筆記時,就能顯現出使用“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的妙處了。因為是原文+評論,重讀時,我們能讀到當時有感觸的句子,我們可能會產生新的想法。新想法與原來的想法相碰撞,可能一個創意就此誕生了。所以,在重讀的過程中,我們會收穫不少東西

重讀筆記,作者奧野宣之推薦要有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點,養成良好的習慣

。就像我們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刷牙,我們每天都要洗澡一樣。讓重讀筆記成為我們的習慣,如果有一天沒有讀,我們就會有不舒服的感覺。當然,這不是要求我們要一天讀完一整本,每天都讀一次。而是可以規定在三天或一週內讀完筆記,每天讀一點。如果是剛開始做讀書筆記,內容還很少時,我們也可以三天或一週看一次。

隨著我們閱讀書籍的增加,我們的筆記本也越來越多,那我們怎樣可以快速找到我們想找的書籍呢?我們可以把每一個筆記本都做一個編號然後在筆記本的封面寫上裡面包含的書籍,做一本獨屬於自己的“書籍”。我們還可以將筆記本數據化,把筆記本的編號、書籍名稱和作者名字輸入電腦,在檢索書籍時,只要搜索筆記本編號或者書名或者作者就能找到相對應的內容了。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是我們又沒有那麼多時間一遍又一遍地閱讀書籍,而且有些書籍也不用閱讀那麼多遍。重讀筆記就是最好的辦法了。筆記記錄了我們閱讀時的想法,也記錄了我們從書中汲取到的精華。重讀筆記,讓“書讀百遍”不再是空話

從現在開始,選擇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籍,然後開始寫讀書筆記吧。人類是善忘的動物,只有在閱讀時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做好讀書筆記,並且時時翻看筆記,我們才能做到有效閱讀,才有可能記住書籍的大部分內容。做好讀書筆記,讓我們與書籍進行深刻的靈魂交流。


朵朵拉米朵


我認為,有效的閱讀應該是:一、有質量;二,有效率。

無論是過去的紙媒,還是今天的網絡平臺、手機終端的電子閱讀,對閱讀者來說,都存在幾個困惑:浩如煙海的書籍不知怎麼選擇,計劃讀的書就是讀不進去,想多讀書可速度上不去,讀過後沒辦法學以致用。

這裡提供三種方法,來源於《如何閱讀一本書》。

一、檢視閱讀。不知道書的任何內容的情況下,先通過看書名頁、目錄、索引、出版者簡介等等,判斷這本書是不是你想要的。如果肯定,那麼跳著看一看,走馬觀花的翻完全書,最好不放過最後的兩三頁,再次判斷這本書是不是對你有價值,能不能和作者建立某種聯繫。

二、分析閱讀。開始重點的閱讀階段,首先找出四個規則,即:為書分類、為書做幾句話的序、列出重點篇章、發現作者的意圖,再抓住書中重要的句子、重要的詞彙,最後找出有疑問,或者與作者不同的觀點,能與作者深刻對話。

三、主題閱讀。為了能夠讓讀書解決問題,採取浸泡式的閱讀,定下一個時間段,至少一個月,帶著你想解決的問題,全力讀一類書,比如寫作的書、下棋的書、健身的書。這個過程裡,因為重複的知識越來越多,你需要讀一本書的時間會越來越少,最終會高效的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提供整套解決方案。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是莫提默·J. 艾德勒,作者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


多寫


2018年又將迎來尾聲,估計不少人又要盤點自己這一年都做了哪些事,收穫了哪些成就。

如果實在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那就扳著手指頭數一數讀了幾本書。

對!如果讀的書還不少,就能得到一種自我安慰——嗯,還不錯,雖然我這一年沒有太大的成就事件,但至少我感覺自己在讀書方面沒有懈怠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先後加入了3個讀書會,下載了5個讀書類APP,掃碼入了多個讀書群。感覺自己挺努力的。一會兒聽聽“說書”,一會兒看看群裡發佈的“今日讀書”,蠻新鮮也蠻興奮。


可後來,我發現上班的路上只能聽一種聲音,聽了“得到”,就聽不了“有書”;微信群也是,顧得了“共讀”,就顧不了“分享”。下班後同樣如此。


原來,人的時間精力太有限了,要做到“一心多用”,難於上青天!


更重要的是,我想問自己,“讀”了很多書,我的閱讀力提高了嗎?


跟著多讀,也許對某些人是有效,可我天資愚鈍啊。

每天像趕火車一樣,一本,一本,又一本,從數量來看的確很可觀,累加起來也算得上是“讀物等身”。可吸收轉化成為自身養分的是多少?


我突然領悟:大量閱讀不等於高閱讀力。正如你可以去愛,但不等於你一定有愛的能力。

那麼,我要的不是大量閱讀,而是與這個時代相匹配的閱讀力,可以讓自己在信息浪潮湧來的時候不至於被我的同桌甩出好幾條街。


01 什麼是閱讀力?


是不是讀書速度快,就是閱讀力強?不是!

是不是認識的字越多,就等於閱讀力強?也不是!


全國政協委員、韜奮基金會理事長、前中國出版集團總裁聶震寧先生著有《閱讀力》一書。


該書通過對人類閱讀歷史、閱讀社會、閱讀目的的梳理,對各種閱讀活動和閱讀現象進行辯證分析,指出“閱讀力的培養實際是對人們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在閱讀史上首次提出了“閱讀力”這一概念。


一個閱讀者,對於閱讀的歷史、閱讀的內涵及其文化意義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又能掌握閱讀的科學方法,其閱讀力才可能得到較大提高。閱讀力,其實就是教育力、文化力、思想力的一部分,一個人是如此,一個社會更是如此。


同樣讀《三國演義》,易中天老師能品出文化與人性,而我讀出的卻只是打鬥故事和江湖義氣;


同樣讀《圍城》,有人懂得了如何在“圍城之中”經營好人生,有人只是讀出自己就是個“不討厭但是無用”之人;


同樣讀《世界的凜冬》,有人覺得這是“最嚴謹的故事,最好讀的歷史”,有人看出人物雷同、敘事刻板。


原因在哪?


每個人的人生閱歷、生活經驗和知識結構不一樣。對,這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是,閱讀的目的除了消遣,還要提升,或者進化。更重要的原因是閱讀力不同。


有人說,這是個光速成長的時代。對於學習者這多半是被逼的!因為每天都有海量的文章,海量的圖書,海量的信息撲面而來。


好的閱讀力,意味著能選擇,能鑑別,能抓取重要信息,能提煉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和養分,形成自己的觀點,搭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一句話,好的閱讀力和思維力正相關,和閱讀數量並非直接相關。


正如你每天都在水裡泡著,可是不去練習正確的游泳動作,最終還是不具備游泳的能力。

02 這個時代,我們為什麼那麼需要閱讀力?


去過xx姐xx補習班的,都知道有一個鐵打的流程——先讀書,再領資料,最後才能寫文章(書評、講書稿)。


那些“跳著走”的人,最後都折回來重新學習閱讀,他們都明白了這絕不是搞什麼形式,更不是死板。這是自然“生長過程”,如同我們無法跨越兒童時代直接進入青壯年一樣。


我記得在大學時,我的室友是個“書呆子”。平常大夥都笑他“死讀書”。可後來,我們漸漸明白,人家那叫把握好人生的最關鍵能力的第一關。


因為他閱讀力強,所以一個學期下來,他讀的書最多,他寫的文章最好,他的知識面最廣。每次演講和徵文比賽,他都遙遙領先。後來他成為我們系第一個成功創業的人。


當我們抱著電視電影,欣賞武打片,嘲笑他死讀書的時候,他已經通過閱讀為今後的日子提前做了好多準備。這就是看不見的差距。


人與人的階層分化,多數時候都是由這些看不見的差距疊加造成的。


好多偉人、名人,一生中多數時間都花在了閱讀上。《圍城》作者錢鍾書,在去國外留學的途中,為打發海上行程的時光,居然一頁一頁讀起了字典。讀書之樂,讀書之用,又豈止是“鍾書”二字能解釋的。


每年讀50本紙質書的比爾·蓋茨,曾用一段精彩的話總結成功,其實人生來都一樣,成功源自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自己該乾的事情、做力所能及的事。人和人的生命曲線是很不同的,突破人生侷限的最好辦法是讀書。


王健林讀《失去的二十年》,重讀多次。他說,這個書我讀過,為什麼重新翻呢?......這個書出了15年,我等於又重新讀了一遍。因為我們兩個國家太近了,中國會不會陷入將來的滯脹,看看近鄰有沒有答案。


馬雲說,我覺得這麼多年來最近我看的,重複看,不斷看的書,孔子的《論語》,《道德經》,佛家的佛經,這三樣東西是我受益最深的,這些是真正人類的智慧,我覺得人類2000多年來,智慧有了巨大的變化,書層出不窮,但是人的本性並沒有改變,人性本身沒有改變,知識讓我們這些人對外部世界越來越瞭解,現在我們眼睛看到另外的星球,但是我們對內心世界並不瞭解。


時代的成功者,他們各有各的成功,但有一點卻極為相似:讀書,或者求得人生侷限的突破;或者求得困境突圍的答案;或者求得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以獲得智慧。

他們都有足夠強大的閱讀力。


03 我們如何提高閱讀力?


查理芒格說,只有學習了學習的方法才能有效進步。同理,只有掌握了閱讀的的方法才能高效閱讀。


每天一本書,每週一本書,或者每個月一本書,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如何每天讀一本書,如何每週讀一本書,又如何每個月讀一本書。


每天一本書,這是速讀。速讀的正確方法是什麼?每個月或者每年讀一本書,這是精讀,精讀的正確姿勢又是什麼?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我們讀書學習變得越來越便捷和容易。


各種各樣的讀書會和學習平臺,如同雨後春筍,一個接一個不斷冒出來。一個月一本書,一週一本書。這樣的“快讀”,帶給我們很多快樂和充實感。


如同飢餓久了,看見食物就狼吞虎嚥,很過癮,很解飢。


不過,要是細嚼慢嚥,好好品味,食物的色香味我們才能一一享受,其營養才能全面吸收,長成我們的血肉,豐潤我們的生命。


吃多了洋快餐,也需要好好攝入五穀雜糧,才能維護脾胃的正常功能,讓身體真正強健。


不為了追逐而追逐,不為了炫耀而加速。


把讀書當作自己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有時,慢就是快。


本打算在結尾給出一些如何提高閱讀力的建議。轉念一想,要閱讀者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本身就是一種提高。這樣,豈不是更好?


餘老詩


我好久沒寫書評,距離上一次書評是2017年7月。在這中間的9個月裡,閱讀其實一直都沒有斷,書照樣看,只是看過就忘。究其原因,看過的那麼多本書,我都是從到尾看一遍過,沒有記筆記也沒有任何的“輸出”。
有幾本書是看了一半,就沒有繼續了,書中講了什麼,我都不記得,就別說理解了。比如,我之前想要學習廣告文案,看了美國作家約瑟夫·休格曼的《文案訓練手冊》,看到第二章節就放棄了,紙上得來終覺淺,沒有實際的實踐。我的每一次閱讀都是一種虛幻的行為,是無用功!這樣的惡習循環反覆,以至於我沒心思看一本書。
前幾天看到日本作家大巖俊之在《實用性寫作指南》寫道:“閱讀是需要金錢和時間,沒有給自己帶來改變的讀書,實在是一種浪費!”這句話對我真是當頭棒喝。
當時我正在閱讀美國作家威廉姆·巴雷的《品牌廣告手冊》,書中對於如何寫品牌廣告給出了實際性的建議,還讓讀者準備作品集。讀完全書,我既沒有做筆記,也沒有按著書中的指導去著手準備作品集和構思廣告文案。這又是一次費時費錢的讀書!
如何改變讀書的方式,讓你的每次投入時間和成本的閱讀都帶來實際性的價值呢?我翻開了日本作家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能力轉化成能力,在這本書裡得到了很大的幫助。

(選填) 圖片描述

大巖俊之曾經是一個不愛讀書的人,30多歲準備創業時看到一句話:“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於是就瘋狂地閱讀,一年之內讀了300多本書。不過這麼龐大的閱讀量不但沒有為他的創業增加助力,而且也幾乎忘書中講什麼。後來他參加了很多讀書研討會,終於找了原因,改變了讀書方法,閱讀更有效率了,書中的內容也能牢記於心了。最重要的是,他通過閱讀成功創業了,也成為了以為研討會的講師。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確定讀書的目的

遇見一本書跟遇見一個人一樣的,需要緣分。茫茫書海中,你為什麼就選中你手中的書,總會有個理由。像我最近要補充廣告文案的知識,所以我會選擇看《文案訓練手冊》和《品牌廣告手冊》。一翻開書就我被密密麻麻的字給難住了,即使我打起十二分精神認真看,也不知所云,最糟糕的是還有伴隨負面情緒,懷疑自己智商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呢?問題在於,但是我只是做到帶著目的去選書,沒有帶著目的去看書!。選書需要理由和目的,看書更是需要!《實用性閱讀指南》提出,看書之前花30分鐘左右,通過看序言、目錄、後記掌握書的大致內容,想一想自己想通過閱讀這本書得到什麼?把它們都列在筆記本上。然後給自己一個時間限制,去閱讀全書尋找答案。不要求全部理解,你只要摘取自己需要的東西就可以了。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有“輸出”的意識,如何把這一部分知識點通過文字或者語言的方式向他人介紹,這也是閱讀的前提。

大巖俊之還借《實用性閱讀指南》一書,傳授了幾個閱讀的小技巧

1.要多讀書。這裡的多讀是指“並列讀書法”,同時閱讀幾本書,洗手間放一本,包裡放一本,公司放一本,床頭放一本。一天中通過在幾本書中切換思考,閱讀會更有效率和有趣。
2.選擇一本書,都是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不要被他人的意見左右。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別人推薦的不一定適合你,最好是去實體書店逛逛,偶遇心儀的書籍。
3.不借書。借來的書一般都不可以隨意標記劃線,還得在規定時間還回去。看完一本書最重要的是要馬上行動,如果書不在身邊,那行動起來就有點困難了。

讀書,特別是讀一些指導性的書,只有讀後去行動實踐,才會發揮作用。比如我最近在學習微信運營,我選了指導性的書閱讀之後,按照書中介紹的,我開了微信公眾號,用書中介紹的編輯器去美化每一篇圖文,用書中介紹的網址去尋找好看的配圖。這樣子,工作上就比別人多了一個技能和優勢。


二、讀完書,通過行動去達到你想要的目標


那麼如何行動呢?

大巖俊之在《實用性閱讀指南》裡給了很詳細的指導意見。前面我們說到,閱讀一本書之前要明確知道閱讀此書的目的。讀完書,你要從書中發現你要行動的目標,就是說了這本書,你想(要)做什麼?
1.分清楚你要做的事情裡面,是“緊急又重要的”、“緊急不重要的”、“不緊急又重要的”、“不緊急又不重要的”。選擇有可能實現的目標。
刪除
(選填) 圖片描述
2.詳細地在紙上列出來,做什麼事,在哪裡做?什麼時候做?可以參考SMART法則。
刪除
SMART法則
3.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達成目標的樣子,會聽到什麼?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
4.睜開眼睛回到現實,認真仔細地分析,自己所處的位置,離目標還有多遠的距離。按100%算?現在百分之幾,為什麼?
5.如果你現在的位置是30%,那麼為了達到40%要做什麼努力?可以用5W1H的方式,給自己多想幾個方案。怎麼做?和誰做?在哪裡做?什麼時候做完?一項一項寫下來。
6.在你寫的所有“努力的方式”中,選一個最想做的出來。
7.把想做事情,分成一個個可以行動的步驟。然後再挑一個出來,從明天就開始執行!
8.最後把你的目標行動告訴他人,按照你的行動步驟,一步一個腳印,一直行動下去,直到取得成功。最後成功的話,也要告知他人,有始有終嘛。
大巖俊之通過這樣的方式讀書,自我指導成為了研討會講師,併成功地舉辦了多場讀書研討會,最後還成功創業了。
大巖俊之在《實用性閱讀指南》說的:“無論讀了什麼書,一定要結合行動,這樣就一定能有所成果。”他也通過《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樣的方式讀書,自我指導成為了研討會講師,併成功地舉辦了多場讀書研討會,最後還成功創業了。
閱讀知識的最終是轉變成能力,希望你的每一次閱讀都為付出的時間和金錢劃上等號。

鍾碗勻


好讀書:一個人只有不斷的讀書學習,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否則思想就要落伍,觀念就要陳舊,意識就會缺乏。喜歡讀,經常讀,反覆讀,人就會越來越充實,文化積澱越來越豐厚。


讀好書:讀書要有選擇性,不是什麼書都適合閱讀。你首先弄清楚自己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增長知識、提升技能,還是純粹消遣娛樂。明確了目的,才能更好的去選擇書籍。無論是哪一種目的,選擇經典,讀好書,這是最有效的途徑。

做摘抄:讀經典,做摘抄,是有效的讀書方法,尤其適合學生。不但可以積累很多寫作素材,還可以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做批註:養成拿筆讀書的習慣,學會做旁批、眉批,在讀到自己喜歡的段落、句子時,可以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感想、感悟,其實這是更簡單、方便的讀書方式,尤其適合需要精讀,細讀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