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考上了北大,我的爸爸才相信我的月考成绩不是抄的

这是学霸君推荐的第二十二篇学霸故事

直到考上了北大,我的爸爸才相信我的月考成绩不是抄的

你有特别执着过一件事吗?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完成它,实现它。即使途中遭受万千嘲讽,你也会奋不顾身前行。

对于魏婉来说,北京大学是她这小半生来最大的执着。父亲因为她是女孩不重视她,老师也嘲讽她“天资不足,勤难补拙”。可这一切,都阻挡不了她北上的步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曾经最容易委屈的她,最终在高考的历练中,长大成人。


01、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紧闭的门外,是一个我不敢想象的世界。我蜷缩在被窝里,想把自己与外界隔绝开,但那发泄式的吼叫、粗俗的辱骂和拍打桌椅板凳的闷响,却混在一起,拼命往我耳朵里钻,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各种各样的画面。

也许父母都以为我睡了,可是我睡不着。

也许他们觉得一扇门就可以将成人世界的复杂与我的童年隔开。也许大人们都觉得我还小,什么都不懂,但是其实我已经模模糊糊地明白了许多事情:比如我的家庭和别人的家庭不一样,比如钱很重要,比如,我是一个不快乐的孩子。

直到考上了北大,我的爸爸才相信我的月考成绩不是抄的

我生在中原的一个普通小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的“十八线小城市”。父母本来都是工薪阶层,但是母亲早年有些积蓄,也愿意支持父亲创业。

我的父亲就趁着计算机兴起的热潮,办起了电脑培训学校。渐渐地,父亲越来越忙,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家里的条件也变好了,但我却感觉自己在家里越来越不开心,因为父母的争吵越来越多。

父亲本来就有点重男轻女,后来工作也变忙了,基本不怎么管我,甚至等我上了小学六年级,还不知道我在哪个班级,也不知道我的生日是哪天。我现在留着的童年记忆,大都是和母亲待在一起,是母亲送我上学、给我做饭、带我出去玩,所以,我自然跟母亲更加亲近。

有一次他们吵架,我第一次看见那个永远保护我、永远对我笑的妈妈流下了眼泪,我慌了,赶忙拿起桌子上的抽纸巾给母亲擦泪,却说不出一句安慰的话,因为我自己的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掉。

“过来!”背后一声平地惊雷。

当时,我浑身像触电一样抖了一下,觉得后背发毛。我僵硬地梗着脖子转过身,看到了脸红红的父亲。他眼露凶光,仿佛他正在看着的不是他的妻子和女儿,而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咱俩吵就吵,你冲闺女喊什么!”妈妈带着哭腔说。

“好!我不喊!我不管!反正以后我也借不上她的力,指望不了她,我不管她!”爸爸歇斯底里地吼完,就摔门而去。

那一年,我15岁,却已经疑惑了七八年,为什么别的同学能在周末和父母一起上街玩,而我却从没和爸爸一起去过商场?为什么爸爸从来没有关心过我的考试成绩,甚至连我上几年级了都记不清楚?

这一切,突然好像有了答案。从此我陷入了无休止的自我否定中,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是一个不被喜欢的人。

02、良久惊兼喜,殷勤卷更开

上高中之前,妈妈找了一些关系,再加上我本身成绩也不错,就进入了市里以管理严格、重本率高而闻名的重点高中的重点班。

本来父亲是有些反对的,觉得不应该为我上高中这件事费时费力,毕竟凭我的成绩还是可以读个普通高中的重点班,或者重点高中的普通班的。但妈妈一直坚持,他也只好表现得无所谓了。

刚进重点班的时候,不自信的感觉如影随形:班级里卧虎藏龙,经常听说某某在初中时就学完了高中的知识,某某又在奥数竞赛上得过一等奖。

开学快一个学期了,班里仍然没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名字。我只能坐在角落里,低头看着自己不上不下的成绩,抬头仰望优秀同学的光芒。

直到考上了北大,我的爸爸才相信我的月考成绩不是抄的

那一次,老师像往常一样抱着考试卷子走进教室,站到讲台上时,把卷子放下,从中单独拿起一张。不知怎么的,当时我的心里突然一紧,好像预料到了什么。

“这次考试我们班有一位同学的作文写得很好,别的班的老师也都觉得不错,下面我念一念这篇文章,大家好好听听,学习一下。”

老师刚念出题目,我不可置信地倒吸了一口凉气——居然是我的作文!……也许碰巧是题目一样呢?……第一段也一样……真的是我的作文……真的写的好吗?同学们会不会笑我……

老师还在念我的作文,我的脸青一阵红一阵,有种坐立难安的感觉,居然有点害怕老师念完,因为我不知道念完后会怎样。但是文章总是会结束的。

老师微笑着说:“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吧,大家想不想知道是谁写的?”当她笑眯眯地叫出我的名字,让我上去拿卷子时,同学们居然鼓起了掌,有些人还在扭头看看我的座位在哪儿。

我在掌声中磕磕绊绊地走过去,碰掉了一个同学的文具盒,还听见了隐约的笑声。老师弯下腰,把卷子递给我,对我说:“

加油啊,将来是北大中文系的才女呢。

我受宠若惊地接过作文,转头看见了同学们眼中亮亮的光,就像清亮亮的水,盛着满满的赞美,倒映着我的手足无措。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别人的认同和肯定——那种感觉让我毕生难忘。

晚上回家,我把自己关在屋里,反复端详自己的作文。但同时,我的脑袋里一直回荡着“北大中文系”这五个字,像一种遥远的呼唤。我却不敢应答。

直到这细若游丝的声音变成了来自心底的呐喊,我再也无法抑制退缩的想法了,打开电脑搜索“北大”:映入眼帘的是水光潋滟的未名湖,是巍峨秀丽的博雅塔。“北大”这两个字就像炯炯的瞳仁注视着我,让渺小的我感觉有些无地自容。

那时,沉默了十六年的我,第一次有了一些“轻狂”之气,如果我想要证明自己,想要把握命运,想要脱离那些让我痛苦的过往,我必须改变,必须想我不敢想的事、做我不曾做过的事。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高考,它把命运之门的钥匙交到了我的手上。

0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开始发奋学习,因为我知道,在我们那个小城市,一年只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不到十个,而我心仪的文科,最多的时候一年也只能考上两个,也就是说,我必须稳坐文科第一,才可能圆梦北大。

我做出的第一个改变就是改变听课方式。之前上课的时候,基本就是三种状态:老师讲的太简单了,我都会,不用听了;老师讲的太难了,听不懂,自己学吧;实在是太困了,好无聊,听不进去老师在说什么。

这三种状态对于想要提高成绩的同学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我只能不断调整自己。上课的时候我直勾勾地盯着老师的眼睛,笔不离手,听到重点的东西就赶快记在书上。如果想打瞌睡或者听不进去,我会不断在心里提醒自己,并发明了一个小技巧——跟着老师说话,老师在讲台上说一句话,我就在下面很小声地跟着说一句。

听课跟得上之后,做作业的效率提高了很多,我也明白了自己之前寄希望于“自学”有多傻。老师上课的40分钟超过自己学习的80分钟,

我后悔自己明白得有点晚了。

直到考上了北大,我的爸爸才相信我的月考成绩不是抄的

但是,可能是之前的课就没太跟得上,基础不是很好,有时候光听课我还是觉得吃力,有很多地方不明白。

直到有一次老师无意间提到,班里有些同学已经提前做完了下个单元的练习作业,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学霸”从不满足于跟上老师的步伐,而是领先进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上课时间。

所以,我也悄悄开始学着他们,开始了预习。预习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我知道自己哪里会、哪里不会,听课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这样,效率就更高,听到自己不懂的就会更加认真。就这样,我也加入了下课问问题、提前写练习册的“队伍”。

在两个月后的期末考试中,我从班里的中游一跃进入班里第十名,年级里也排进了前五十名,连平时拖后腿的物理、生物也都有了很大进步,这让我自己都很吃惊,也许这就是找到了方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吧。

还记得那天回到家,我在饭桌上宣布了这个好消息,本来只想说给妈妈一个人听,但没想到一贯在我面前沉默的爸爸,居然挑眉问了句:“在高中成绩这么好吗?是自己考的吗?

我当时气得把筷子狠狠一摔,怒气冲冲地喊了出来:“当然是了!这都是我自己天天好好学好好考才换来的!”

04、 长风破浪会有时

我刚刚调整好状态,已经进入了高二。文理分科时,我选择了文科。我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我意识到只有之前的努力程度是不够的,必须要再加把劲才可以,为了那让我魂牵梦萦的北大,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我相信最强大的力量不是电闪雷鸣,而是滴水穿石。

我想,阻碍学习进步的最大因素,也许并不是不知道好的方法,而是执行力不够,是效率不高。所以,我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精准到每一分钟。

每天早读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任务,背多少个单词,并且规定任务完成的时间,而不是泛泛地想“背到哪儿算哪儿”;下课的时候,我也抑制住和同学聊天说闲话的欲望,全神贯注地完成自己手中的任务;晚上回家,我的睡觉时间变成了固定的十一点半。

我开始在桌上贴励志小纸条,但只有一张,写着“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在每一个想要松懈的时刻,它就像一只明亮的眼睛在注视着我,提醒我不该忘记的梦想。

直到考上了北大,我的爸爸才相信我的月考成绩不是抄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分科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中,由于准备得比较充分,题目又很顺手,我考了年级第一

在第一次考了年级第一之后,我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学习状态,成绩也一直稳定在年级前十名,但是,我数学的短板越来越明显,最后甚至发展到了比同层次的同学少十几分的程度。

而很不幸,我又遇见了一个不那么友好的班主任,她给了我致命一击。

一次模拟考试,数学题出得又难又怪,我在考场上做题做得头晕眼花、手脚冰凉,交卷子的那一瞬间我就知道:我完蛋了。果然,成绩发下来的时候,同学们都叫苦连天,许多平时数学成绩很好的同学也考得非常一般。

而因为我数学本来就不好,题目简单的时候还能混一下,遇到难题肯定是露怯。那次,我考了95分,只比及格线多了5分,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我两眼一黑,如坠冰窟。我知道年级的最高分,是145分。

我当时就没控制住自己,在教室里眼泪就突然爆发。我跑到卫生间去洗脸,泪水和自来水混合在一起,而我则把脸埋在手掌里小声啜泣,好像是在祭奠我的梦想。

当我终于调整好心情回到班里,班主任正好走进教室,准备总结这次考试的情况。老师还是点到了我的名字,报出了我的分数,羞赧之下我也有些释然,觉得终于熬过了这一关,没想到老师接着补了一句——

“数学95分嘛……班里数学95分以上的举手!”

班里大概有一大半同学都举起了手,我不敢转头,却用余光看见那个平时成绩和我不相上下,这次数学考了145分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瞟我,嘴角还有藏不住的笑意。

你们都比她聪明,那为什么你们平时没有她考得好呢?因为她比你们勤奋!她是用后天的努力,弥补了先天的不足!学不好数学怎么了,95分对她来说已经不错了!数学不好也不影响人家比你们考得好!

教室里一片寂静,我坐在座位上觉得天旋地转,“勤奋”这两个字仿佛变成了一种讽刺,把我的脸扇得火辣辣的疼。

我当时很想冲上去问问老师:“我先天哪里不足了?”但是已经涨红了脸视线模糊的我只有一个念头:不能哭出来!不能在教室里哭!这样会被老师和别的同学笑话的!

回到家,我再也忍不住,放下书包就把头埋在枕头里大声哭起来。父母闻声而来,问我发生了什么。我断断续续地把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了父母,还没说完又哭成了泪人。

“这老师怎么说话的?她就是这样为人师表的?我倒要跟她理论理论我女儿哪点不好了!不就是一次数学没考好吗?就要被当众这样说?老师什么意思?就这样打击学生吗?”

没想到父亲比我还生气,一拍桌子就要当场给老师打电话。不过他的一吼,我心里的气儿却消了不少,连忙阻止他,生怕脾气火爆的父亲把事情搞大,不好收场。

“我的女儿绝对不笨,笨能考那么好吗?只是暂时没掌握学数学方法而已!别的都能学好,这个也没问题!她再胡乱说话,看我不去学校跟她说道说道!”

第一次,我从父亲那里感受到支持和鼓励,莫名觉得很安心。

05、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我也开始了全力提高数学的阶段。我观察那些数学成绩不错的同学,发现他们除了听课、练题之外,都有一个整理得很好的错题本。

没错!就是这个曾经被我不屑一顾的东西。以前我总觉得数学只要多做题就可以,有时间去抄错题不如做新题,做得越多越好,而忽视了总结、反思的重要性。

我不再管老师对我的态度,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听过了便抛在脑后。对那些当时嘲笑了我的同学,我也不再理睬。我心里只有那一个目标,就已经足够。如果想圆梦北大,绝对不可以有弱科。

在那些奋笔疾书挑灯夜战的夜晚,只要听见门“吱呀”一声打开,我就知道是父亲端着水果进来了。虽然他总是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把盘子放在桌上便离开,但那些精心切好的水果,还有插着的三两根牙签,都能让我感受到父母的用心。

当我压力很大,晚上胡思乱想睡不着觉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不睡,就陪我说话,等我睡着了再离开。

“考不上学你也是我们的闺女,这是变不了的,考不上北大考别的,一二三本那么多学校,总有一个能上的。”这居然是父亲说出来的话,就像温暖的怀抱,总能让我在快要崩溃时给我安慰。

就这样,我一边加紧学习数学,一边保持对其他科目的手感,渐渐走到了高考的门前,那时候我的数学已经稳定在140分左右了。北大是我的梦想,但若失败,我还有家的陪伴。在答题的时候,我内心一直有一种隐隐的确信:

我会成功,我会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直到考上了北大,我的爸爸才相信我的月考成绩不是抄的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班主任笑得合不拢嘴,一直说,“比自己女儿考上北大还开心”,仿佛早已忘记她曾经在那样一个下午,说出过那样伤害我的话。

父亲激动地把我抱了起来,说一定要大摆酒席,把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请来高兴高兴,一家人爽朗的笑声充满了整间屋子,仿佛这里从来没有过那些愤怒的争吵和伤人的冷战。

不过我也不那么在意了,因为我在这一路上也确实感受到幸福的时刻。人总是要长大,如果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足够自信,足够宁静,并不需要汲汲于从别人那里求到的认可。

走在北大校园里,再回想过去的自己,这一路走来,有迷茫,有不甘,有愤怒,有感动,有停滞不前的犹豫,也有勇往直前的信念,有紧张到难以入眠的夜晚,也有重拾信心重新出发的清晨,更重要的是,我也有了圆梦的快乐和想要的生活。

有人说不经历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我现在才明白,这种不完整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向上机会,更是失去了高考带来的成长。

而成长,也许就是最好的和解。不管是和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还是和曾经或幼稚、或冲动、或自卑、或退缩的自己,我们都可以敞开心扉,用一种成熟的姿态,坦然拥抱这一路的风风雨雨,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