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羅丹說過這個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你怎麼看?

品茶語話


“世界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藝術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銳利的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抉發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觸及其內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奧古斯特·羅丹如是說。


這裡的“真”,指的就是一切事物中的美學本質,它屬於藝術審美的範疇,而藝術家要做的就是將這一審美的過程,以作品的形式再現出來,這就是靈感的迸發與藝術的創作。

藝術家區別於普通人的地方就在於此。


在中國的古詩詞中,很多在普通人眼中不起眼的意象,比如明月,天空、酒杯之類的自然之物,在詩人蘇東坡的筆下就寫成了唯美的詞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這首詞寫的是中秋賞月時對親人的思念,感慨的是古人聚散離別的情感。

這樣的借物寓情是藝術家們最常見的手法,也是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


所以說,古今中外,所有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儘管表現形式各種各樣,但他們共通的地方就是,賦予作品豐富的感情,以及深刻的思想內涵。

偉大的羅丹所說的發現的美,就是以人性的關輝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和思想內涵。

在他的作品《思想者》、《青銅時代》中,都可以從冰冷的金石質感和外形的刻畫中,我們發現他發現到的“美”和表達出來的“美”。


在《思想者》中,作為《地獄之門》這一主題中的人物,詩人但丁的思考中,飽含了對人類的同情與憐愛之情;而《青銅時代》中的人物,其“緩慢地從深深的夢鄉里甦醒”的動作刻畫,象徵了人類從矇昧走向文明。基於羅丹在雕塑藝術上的成就,他成了米開朗基羅之後最成功的的雕塑藝術家,也被世人視公認為老米的接班人和後繼者。


布穀公社


羅丹是傑出的雕塑家,他從雕塑王國出發,說這個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他說出了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真理,於真,於善,於其他事物也一樣,只要人的主觀視角用心去發掘,就不難見到真善美的事物,因為這世上從來就不缺少真善美。

用心去發掘,其實是有條件的,首要的條件是有相向的同一的心理境界。人的主觀要想有對美的感受力,那個人自身就必須有美的境界,才會感知和發現外部的美。那美的事物就好比外部的一顆珠子,一群蚊蟲飛過毫無感應,一位美女經過就拾在手裡珍愛不已。

對任何事物的認知和感悟能力也要有相應的專業訓練。都看過《福爾摩斯探案集》是吧,華生同樣經歷看不到的東西,福先生卻能見到並推出精準結論,這就是專門知識積累和推理技能,即是專業訓練。

同樣接受訓練,感知主體卻有領悟能力的不同,這就是普通與天才的區別。我相信這世界上對雕塑藝術既喜愛又努力的人不是稀缺,但能達到羅丹境界的大師卻少之又少。





手機用戶山丁子


生命中,處處是美,這話不假。但就看你有沒有發現美的天分。如果有,而且天分非常大,那麼,恭喜你,你或許就會成為藝術家、詩人、文學家或者其他什麼家,如果沒有,那你就是庸常之人。



作為傑出的雕塑家,羅丹從生命認知與藝術實踐之中,說出了一個關於人的最基本的常識認知問題,這是每一個人類共存的、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但是,在實踐中,卻很少有人能真正的悟道。而這也是人類共同的通病。好在有許多有天分的藝術家或者其他什麼家的,從中發現了美,找到了美的來源與去處,從而以自己富有使命的藝術天分,創造出藝術的盛宴。



自然,羅丹作為其中的一員,是成功的。他的成功,在於他發現美的眼睛,在於他透過眼睛,用自己的本心,看到了生命中處處的美,從而成為這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雕塑家之一。



昊愚堂夜畫


老羅說的對。

比如這尋常風景,你若不注目,怎知她的美?



佩劍—無邪


總是想以一句話表現對往昔藝術大師的敬畏,苦思冥想之後發現,大師們一直敬畏生活。

是的,世界就這麼大,在我們眼裡卻也覺得不厭其煩了。藝術創造總是需要那麼一點兒“靈性”,去發現別人尚未察覺的美。

正如博爾赫斯那句經典一樣:我用什麼留住你?我給你貧窮的街道,絕望的日落,破敗郊區的月亮,再給你一個久望孤月的人的悲哀。


口中雖留住的是你,看到的卻是自己。這個世界從不缺少美,關鍵在於你看到了什麼。

從來覺得,雕塑和攝影有相關之處,都是在塑造瞬間的過程中創造永恆。它來源於對生活的發現,對細微情緒的把控,對現實的揣摩和二次加工,直至表現出心中的意境,方此罷休。


當傳統美學還在趨於“理想化”,還在宣揚“美”,羅丹已經從另一種角度入手,開始表現“現實”,開始讓現實的“醜態”去打動人們的心靈,給人思考,以一種反叛精神去表現自己眼中的世界。郭沫若如是讚揚說:反抗古典三味的藝風,醜態百出的羅丹啊,一切藝術革命的匪徒們萬歲!

美需要共性,也需要特性,普通人與藝術家的區別不在手上,而在“眼中”,以其獨特性成就其價值。甚至,在藝術中“偏見”可以作為褒義詞來使用,藝術的魅力就在其豐富性,稀缺性,不可預知性。

所以帶著“偏見”看世界,總能發現與眾不同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