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關羽神似麥克阿瑟:因為一場失敗,揹負所有罪責

說到關羽失荊州,我總會想起一個人,那就是抗美援朝時期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

他們兩個人的失敗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只是美國政府手上的籌碼遠超劉備集團,麥克阿瑟才沒有因此而喪命。

末路關羽神似麥克阿瑟:因為一場失敗,揹負所有罪責

先來看麥克阿瑟,仁川登陸讓麥克阿瑟的軍事生涯達到了頂點。最初,美國政府交給麥克阿瑟的戰略任務,就是把北朝鮮打回三八線。但是前期的勝利太輝煌了,所以麥克阿瑟忍不住要擴大既定的戰略目標,美國政府對此默許。

再來看關羽,水淹七軍讓關羽的軍事生涯達到了頂點。最初,劉備集團交給關羽的戰略任務,就是在襄樊一線給曹操造成壓力,迫使曹操撤出西北。但是前期的勝利太輝煌了,所以關羽也好忍不住要擴大既定的戰略目標,劉備集團對此默許。

他們在擴大戰略目標時,最大的顧慮都是第三方的態度。

麥克阿瑟最擔心的問題是中國會出兵朝鮮,關羽最擔心的問題是孫權會出兵荊州。麥克阿瑟因為種種原因,堅信中國不會出兵朝鮮;關羽因為種種原因,堅信孫權絕不會出兵荊州。

孫權決定出兵荊州,後世讀者總有各種理由,認為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實際上,這是一場驚天大豪賭,一旦賭輸了,後果不堪設想。

孫權靠偷襲的方式奪取江陵(關羽在荊州的治所),這件事難度不大。但真正的考驗在於:奪取江陵後,如何迅速席捲關羽整個荊南?如果關羽大舉回援,應該如何應對?

如果不能解決後面兩個問題,那孫權奪取江陵的結果,就只是讓自己陷入被動之中。只要出現這種結果,孫權和關羽就會圍繞荊州展開曠日持久的爭奪戰,而曹操則可以坐鎮北方,安然地坐山觀虎鬥。這樣折騰下去,最終得利的會是誰,還用分析嗎?

大家改換人名和地名,把相關事件套在朝鮮戰爭上,會發現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

末路關羽神似麥克阿瑟:因為一場失敗,揹負所有罪責

有人說,關羽在荊州戰場上的所有行動都是擅自進行的,這種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這樣重大的軍事行動,關羽不請示大本營就敢擅自進行,本身就如同造反。北伐是什麼意思?北伐就是挑戰曹操!關羽也不敢相信自己能獨自取得勝利,他必須得到劉備和孫權的配合。

當時的劉備集團就如朝鮮戰爭初期的美國政府一樣:對即將發生的這一切激動又害怕,興奮又擔心。在一番權衡之後,還是滿懷樂觀地支持前敵統帥。

我一直認為《隆中對》只是政治宣傳,就是因為《隆中對》一直刻意忽略了一個問題:劉備集團大舉北伐,孫權就一定會配合嗎?為什麼孫權不會從背後捅劉備集團一刀呢?

就好像我朝在立國初期,任何政治宣傳都不會把蘇聯列為假想敵。可事實又怎樣呢?在政治舞臺上,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認為現在的盟友就是永遠的盟友,你也太小瞧諸葛亮的水平了吧?

這場戰爭之所以會被後世史書描述得雲遮霧罩,主要是因為這場戰爭打得空前失敗。而在關羽敗亡之後,劉備集團還要繼續主政益州。所以只能把主要責任推給關羽,避免這場失利對益州造成更大的動盪。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朝鮮戰爭發生在古代;如果保留下的相關文字資料只有幾千字;如果美國政府擁有話語權,也會把朝鮮戰爭的所有失敗推給麥克阿瑟。這個黑鍋必須甩掉,因為如此重大的失敗,必須有一個夠分量的替罪羊。

末路關羽神似麥克阿瑟:因為一場失敗,揹負所有罪責

劉備集團的甩鍋方法就是:孫權本來是我們的鐵桿盟友,就是因為關羽為人處世有問題,才惹惱了孫權。具體表現為:孫權希望跟關羽做兒女親家,關羽不同意。不但不同意,還大罵孫權的使者,最終惹怒了孫權。

這種說法真是無恥之尤。任何人處於關羽的位置上都會大罵孫權使者,如果是孫權本人親至,甚至還會大罵孫權本人。如果關羽不這樣破口大罵,只能證明關羽缺乏最基本的政治素養。

如果孫權是真心實意地想和關羽做親家,他應該派人去見劉備,希望劉備下旨主婚。屆時,劉備不管同意與否,都不會大罵使者,因為這是正經的政治聯姻,買賣不成仁義在。

但是人臣無外交。關羽是劉備集團的頭號重臣,獨當一面坐鎮荊州的封疆大吏。現在孫權越過劉備,單方面聯繫關羽,想和他做兒女親家。如果關羽接受了,那整個南方就會提前上演三國演義。關羽夾在劉備和孫權之間左右逢源,一方想收拾他,他可以立刻倒向另一方,這種事情你敢想象嗎?這是赤裸裸地離間計啊!

關羽大罵孫權的使者,只是一種政治表態。就是想告訴孫權:我絕對不會背叛劉備,也絕不會受你的利誘。想拉攏我?想離間我們君臣?你還是省省吧!

末路關羽神似麥克阿瑟:因為一場失敗,揹負所有罪責

而孫權集團為了表明自己偉光正,是迫不得已才決定攻打關羽,所以另外一種說法浮出水面:關羽水淹七軍之後抓了很多俘虜,導致糧草不足,於是強行徵用了孫權在荊州的糧草,這種欺負人的做法最終惹怒了孫權。

這種說法更是無稽之談。因為當時的劉備正在與曹操對壘,關羽又怎麼可能主動招惹孫權呢?這是嫌劉備的敵人不夠多嗎?如果關羽真的這樣赤裸裸地欺負孫權,當他看到陸遜寫信示好的時候,又怎麼可能不警覺呢?

所以在徵用荊州糧草的問題上,關羽肯定沒做什麼過分的事。就算真的徵用了孫權的糧草,關羽也一定在其他方面做出過補償或讓步,而孫權一定也首肯了這種做法。只有這樣,關羽才會相信,孫權並沒打算和自己撕破臉。

可憐的關羽,就這樣被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輪流抹黑,只因為他敗了,而且敗得太慘了。

因為相關的史料記錄太少,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關於麥克阿瑟的評價。朝鮮戰爭以前,麥克阿瑟不但是日本的太上皇,美國總統也只能小心地伺候著這位大爺。朝鮮戰爭以後,麥克阿瑟只是一個逐漸凋零的老兵而已。

末路關羽神似麥克阿瑟:因為一場失敗,揹負所有罪責

而麥克阿瑟和關羽還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地方:在戰局劇烈惡化的時候,他們都像輸紅眼的賭徒一樣。

麥克阿瑟叫囂要用原子彈對中國本土採取報復行動;關羽直接命令劉封出兵協助,而他們的這些要求都被大本營否定了。

麥克阿瑟面臨的局面是:蘇聯支持中國援助朝鮮,但蘇聯並未親自下場。拿原子彈報復中國本土?你是不是想把蘇聯也惹出來,打第三次世界大戰?

關羽面臨的局面是:曹操的軍事主力正不斷朝襄樊方向集結;孫權的軍事主力也開始向江陵方向集結。如果在這個時候繼續增兵,就相當於劉備集團獨力抗衡曹操集團和孫權集團。

關羽當時的處境可比麥克阿瑟慘多了。因為美國政府實力強大,真要在東亞打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政府總有一定的贏面;而劉備集團基礎薄弱,如果獨力對抗曹操集團和孫權集團,劉備集團必敗。

處於弱勢的一方,決不能主動升級戰爭。因為這種做法只會讓處於弱勢的一方敗得更徹底,無數的歷史事實可以佐證這一點。

站在劉備集團的立場,現在最應該考慮的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結束這種不利的局面,而不是孤注一擲地試圖翻本。

末路關羽神似麥克阿瑟:因為一場失敗,揹負所有罪責

孫權在出兵前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告訴曹操自己即將出兵的消息,希望曹操保密,而曹操直接就把這消息傳得滿世界都是。

曹操的用意很明確,就是直接告訴關羽:你已腹背受敵。現在的關羽前有曹仁和徐晃,後有呂蒙和陸遜,到底該怎麼辦呢?

孫權為什麼要寫信給曹操,然後“此地無銀三百兩”地讓曹操保密呢?我們明天繼續分析。

末路關羽神似麥克阿瑟:因為一場失敗,揹負所有罪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