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卻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非常茴香豆


用一句最簡單的話來解釋,那就是朱元璋比李淵強,而李世民比朱棣要強,那麼相比較之下,李世民就敢造反,而朱棣不敢造反了。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世民不得不發動玄武門之變,因為李世民功勞大,而手下的猛將謀臣也多,但是李建成是太子,又有李元吉的幫助,而李淵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也猶豫不決。

但是朱棣不一樣,朱元璋不相信功臣,但是相信自己的兒子,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朱棣這個時候就想當皇帝,而如今,他可以好好做他的藩王,根本就沒有必要造反,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建文帝不削藩,燕王朱棣,不一定會造反。

李世民與李建成的矛盾已是不可調和,勢如水火,兩邊都深知道這一點,不是李世民除掉李建成,就是李建成、李元吉除掉李世民,兩邊的正面對決是必然會發生的,就看哪邊準備得比較充分,哪邊的運氣比較好。

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所以就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而李建成最為失策的是,他一直以為玄武門的守將常何還是他的人,殊不知,常何早就成了李世民的人。

而在玄武門之變中,雖然李建成和李元吉感覺有異常,就趕緊調頭跑向東宮與齊王府,李世民在後面喊他們,李元吉向李世民射了三箭,卻沒有射中李世民,而李世民卻直接射死了李建成。

李世民被樹枝給絆下馬來,李元吉搶走了李世民手中的弓箭,本打算勒死李世民,但是尉遲敬德又趕了過來,救下了李世民,又將李元吉給射中,從整個玄武門之變來看,李世民也是運氣加身,否則他被射中了,那麼歷史就將改寫。

而從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派尉遲敬德直接將海池內的李淵給保護起來了,李淵就問裴寂他們怎麼辦?蕭瑀和陳叔達說:李世民,天下歸心,應該立為太子,就沒啥事了。李淵說:好,我早就這樣想了。

從這個來看,唐朝的軍權其實就在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幾個人手裡,而李世民一旦勝出,那麼連李淵也是毫無反抗的機會,也正是這個原因,李世民也沒有必要殺掉李淵,而是尊其太上皇。

如果朱棣的靖難之役,有幾個優勢,很多藩王對建文帝不服,他們對朱標服,對建文帝顯然不服,再加上建文帝一上來,就聽了齊泰和黃子澄的話,就直接削藩了,那麼朱棣這時候以靖難為名義,還是有幾分道理的,至少一些藩王不會出來反對他。

另外各地的守將,也會認為這是他們叔侄,朱家的家事,就靜等著結果,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朱棣才能直接打下京城後,就順利的當上了皇帝,朱棣打濟南城的時候,鐵鉉直接拿出了朱元璋的神牌,朱棣連打都不敢打。

那如果是面對朱元璋的話,那就是拿燕地對抗整個明朝,根本一點勝算都沒有,而且朱元璋不會用李景隆那樣的人做為主帥的。


歷史簡單說


因為朱元璋比李淵厲害太多了!

歷代大一統王朝中,開國難度最低的,我想就是李淵了。李淵原本就是隴西軍事門閥貴族,在隋末動亂中,李淵又懂得保存實力、伺機而動,從而得以在爭奪天下的戰爭中,擁有後發優勢。



關鍵是,李淵不僅出身好,更有幾個好兒子,李世民和李建成,都是文韜武略的才俊。尤其是秦王李世民,更是我國曆史上首屈一指的軍事家。他戰必勝,攻必取,短短几年功夫就橫掃天下,完成了統一。



換句話說,李唐天下的大部分,本來就是李世民自己打下來的。也正因如此,李世民在軍中、在朝中、在民間,其威望都超過李淵。因此,李世民完全有這個能力廢掉自己的父皇。

而朱元璋,其實更像是李世民,甚至還超越李世民。因為,朱明的天下,本來就是老朱帶著一群不要命的能臣悍將打下來的。而且他不僅逐一消滅了漢族群雄,更是直接把不可一世的蒙元趕回了草原。這樣的魄力和實力,怕是連李世民也都不一定能比得上。



而朱棣,甚至是朱標,其實都沒有李世民這樣的實力和威望,自然也是沒有叫板朱元璋的條件。朱元璋就沒一個兒子能鬥得過他,不管誰鬧事,下場就會和李承乾是一樣的!

因此,朱元璋的兒子們基本上在他面前,都是老老實實的。


這些歷史要讀


李世民是第一個篡改歷史的皇帝,開了一個不好的頭。不要總說大唐天下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世民是有功勞,但是掌握大權和整個方向的還是李淵,太子李建成的能力和功勞絕對不比李世民差,甚至從人品氣度能力各個方面來說都比李世民厲害,如果真像李世民自己吹的那樣起兵是他主導的,天下都是他打的,李淵為何要立李建成為太子?後來的封建王朝太迷信李世民了,往往忽略了李淵的能力,唐高祖是李淵,只能說李淵基因太好,倆兒子能力都比較強,自己又比較猶豫,手心手背都是肉,本來李淵是準備把天下一分為二的,讓李世民在洛陽,李建成在長安,歷史也不會是李世民說的那樣,老的要害他,哥哥弟弟要殺他,給他下毒,玄武門之變是他自衛的結果。他殺哥哥弟弟全家老小,軟禁老爹那是事實,純粹屬於宮廷政變,說句實話就是陰謀,蓄謀已久的陰謀,而朱棣造反完全是被逼無奈的,而且是陽謀,靠自己真刀真槍打下來的,開始的時候還完全是劣勢,只是朱允炆太無能,大將能打的都殺光了,但是朱棣靖難好幾年征戰才完成權利交接,李世民就是一天就完事了,論能力人品,李世民不如朱棣遠甚。


江河明月心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取得君位,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取得君位,此兩君皆兵變而奪權;不同點在於李世民直接向父親奪權,而朱棣是向自己的侄子奪權!為何朱棣不敢向父親朱元璋奪權而李世民敢直接向父親奪權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與諸君共同分享。

其一、李淵貴族出生,而朱元璋草根出生,能力不可同日而語。

李淵本是關隴集團的豪傑,也是隋朝的太原太守,他出身高貴又長期是一方諸侯,養尊處優而無貧賤,起兵掃滅群雄全靠幾個兒女,特別是二兒子李世民和三女兒安陽公主起了關鍵作用。李淵就相當於一個高級管理者,他只負責扯虎皮張大旗,至於披堅執銳戰陣衝殺的事,他一概不做。因此李淵算不得一代雄主,他只能是時勢造出來的一個貴族“英雄”。

朱元璋是真正的草根出生,而且他天賦異稟,無師自通,從小兵起步成為皇帝。老朱南征北戰,一路消滅各地割據軍閥,掃滅元朝殘餘勢力,明朝的江山是他自己打下來的,朱棣起的作用不明顯。老朱生性多疑,又殘忍好殺,但凡有謀反的想法就會被立即處理掉,就算沒有謀反的想法,只要有謀反的實力,也難逃一劫!如此一代雄主,朱棣避之猶恐不及,何敢造反?

其二、李世民與朱棣的勢力不可同日而語

李世民做李淵的一支殺人利刃,他東征西討,南征北伐,大唐的領土十有八九是他打下來的,大唐的軍隊十有八九是信服李世民的。李世民軍權再手,又有帝王心術,自然可以順利從父親手中奪權,李淵是反抗乏力的。

朱棣雖然也追隨明朝大將在戰陣上衝殺過,武力值也不錯,但是他的軍功遠遠沒有李世民多,勢力也沒有李世民大。要不是老朱想分封自己的子女,朱棣也不可能成為有兵權的燕王。最後就算朱棣成為了燕王,掌管的部隊也只有明朝的十分之一,數量並沒有優勢。他想起兵反父親也嚴重缺乏勢力。

其三、李世民與朱棣的處境不一樣

李世民之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是因為他的勢力嚴重威脅到太子李建成,也嚴重威脅到皇帝李淵。在皇帝與太子黨的攻擊下,李世民再不絕地反擊,那麼他必死無疑;為了自己的生存,也為了奪得最高權力,李世民才挺而走險,發動了兵變,造了父親的反。

老朱雖然殘忍好殺,但是對自己的子女還算寬容,並沒有動過誅殺朱棣的心思。老朱覺得四兒子朱棣英武神異,很像自己年輕時候,因此封朱棣為燕王,掌管數萬大軍對抗蒙古。老朱對朱棣如此看重,還委以重任,作為兒子的朱棣完全沒有反的必要。


大秦鐵鷹劍士


很簡單,李世民和朱棣水平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如果朱棣敢在朱元璋在世時造反,信不信朱元璋能把朱棣打回他孃胎裡去。

先說李世民和李淵父子,兩人差距不大,所以李世民敢冒險一搏

歷史上,李淵被塑造成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皇帝,李世民則是唐朝第一明君,以至於有些不太懂歷史的會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這很可能當時史官為了吹捧李世民造的假。

李世民出生於598年,少年時就跟著李淵南征北戰,李淵晉陽起兵時,李世民20歲,心智體力完全成熟,和李建成、李元吉哥幾個一起輔佐父親,並肩奮戰,立下不少戰功。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在李淵的幾個兒子中當屬第一,這是毫無懸念的。

破薛舉薛仁杲,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唐朝後方,虎牢關一戰,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這兩個最大的敵人,後又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這些都是李世民實打實的功績,為唐朝統一華北立下社稷第一功,因此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其時已經是僅次於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的第三號人物。

626年,李世民29歲,秦王府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明著看是長安城內僅次於皇帝、太子府的第三大權力中心,實際上李世民的實力已在皇帝和太子之上。

由於長期帶兵打仗,李世民在軍中威望極高,心腹眾多,而李淵、李建成因為親自帶兵打仗少,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而軍隊是政變成功能與否的最關鍵因素。

李淵、李建成還有一處敗著,他們已經覺察到李世民勢力的膨脹,李建成甚至已經想要除掉李世民,卻遲遲沒有動手,也沒有迅速把他趕出京城,就讓他呆在身邊,才給了李世民冒險的機會,使得李世民可以在短時間內除掉對手,掌控局面。

李淵、李建成、李世民能力都不差,但李世民更佔據優勢,他的威望、能力、權謀比父親和長兄都要強,又掌握著主力部隊,住在京城,所以他敢冒險一搏,成功性很大。

再看朱棣和朱元璋,爺倆差距太大,朱棣不敢造次

當了皇帝以後的朱棣確實不比朱元璋差很多,永樂大帝的名號也不比洪武大帝差多少,但朱元璋在世時,朱棣的能力水平還是差的太遠,差到不敢有任何想法。

朱棣出生在1360年,他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在帶兵打天下,等朱棣長到17歲,可以幫助父親的時候,明朝已經建立好幾年,沒有他發揮空間了,所以朱棣沒能在明朝開國過程中做出貢獻。

朱元璋是個明白人,他吸取其他朝代混亂或滅亡(包括玄武門之變)的經驗教訓,早早立了長子朱標為太子,並把其他兒子全都分封為王,幹出京城就藩,目的就是讓他們徹底死心。

朱棣到北京就藩後,經常和蒙古打仗鍛鍊身體,成績不錯,在軍隊中積累了人望,跟其他兄弟相比軍事才能是最強的,但相比李世民在唐朝開國過程中的貢獻,朱棣就太遜了。

李淵在世時,李世民在唐朝堪稱開國功臣之首,名義上的三號人物,實力上的一號人物;朱元璋在世時,朱棣對明朝開國屁毛貢獻都沒有,不用說朱元璋,那些開國將帥個個都能秒殺他,他哪裡來的膽子造反?

李淵跟朱元璋一比,能力上是天壤之別,李淵是養虎為患

朱元璋的江山是一刀一槍拼下來的,他本人就是軍隊最高統帥,親自帶兵打仗,對將領和整個軍隊保有完全控制權,不像李淵那樣靠李世民包打天下,把兒子給養肥了。

朱元璋有一個聰明之處,他不但把其他兒子趕到外地做藩王,還嚴格限制他們的兵力,並且禁止藩王進京,這相當於把藩王給閹割了,基本杜絕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即便朱元璋不停地殺功臣,但後來朱棣造反還是遇到了很大困難,甚至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光是靖難之役和朱允炆就足足打了3年。若是換成朱元璋在世,朱棣連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如果李淵當初學朱元璋這一招,恐怕李世民也不能如此輕鬆奪取皇位。

試想,如果李世民像朱棣那樣早被安排到外地就藩,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得到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機會,即便他公開造反,李淵和李建成也可以從容應對,李世民絕不敢輕易冒險。

歸根結底,李世民和朱棣的水平或許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若把李淵換成朱元璋,李世民絕不可能得到“玄武門之變”的機會。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對比一下朱棣和李世民的差距你就明白了。

1.個人資歷的差距

李世民:李小二(李世民)雖然不是長子,但卻是正經八擺的嫡子。自李淵造反開始,李小二就跟著老爹東征西討,四處幹架,因此在老爹心中有了一個重要的位置。後來老爹選接班人的時候也有考慮過他,這為他以後的造反成功奠定了基礎。

朱棣:朱四爺(朱棣)非但不是長子,還是庶出的,在出身上就差了李小二一茬。老爹朱重八造反的時候,朱四爺還是一熊孩子,你指望他能幹啥?而且因為庶出的原因導致老爹各種不疼不愛,四爺表示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2.實力的差距

李:由於早期參與了打天下的事業,李小二收穫了一大波死黨,以至於李淵建國之後,手下的大臣中有一多半都是小二黨,而且還都身居要職,這是造反大業的決定性基礎。

朱:由於沒有參加打天下大業,重八建國後朝中大臣基本都是四爺的叔叔大爺……四爺表示我也很絕望啊!

3.老爹的差距

李淵:從性格上來說,老李不是個強勢的人,因此給了小二造反的機會。

朱元璋:不用懷疑,重八絕對是個強勢的爺們,從他一句話就殺幾萬人這種事上就看出來了,因此四爺只能先忍著。

4.造反時機的差距

李:老李在位的時候,李小一和李小三就已經想弄死李小二了,李小二當機立斷,先下手為強,提前幹掉了一哥和三弟。

朱:重八在位時,儘管對四爺不疼不愛,但也沒有太虐待四爺,因此四爺過得還算不錯。直到那個倒黴的秀才侄子朱允炆上位,四爺才遭到了針對,眼見好幾個兄弟都被大侄子爆了肛,四爺只有挺身而出,和大侄子一剛到底了。

5.造反藉口的差距

李:李小二造反的時候,他給出的藉口是……好吧,他根本沒找藉口,就是很直觀的造了個反,只在殺了大哥之後給他安了個穢亂後宮的罪名,當然這也沒冤枉大哥,因為大哥真的是在作死。

朱:四爺造反時,大侄子手底下有三個大忽悠(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這三位一直把持著大義的名分,因此四爺需要一個藉口來騙住手下的士兵,而四爺的理由是清君側,表面上是針對那三個忽悠,實際上誰都知道是針對大侄子。這也就是為啥鐵鉉能用重八的排位擋住四爺。

PS:我之所以不喜歡黃、齊、方這三個人,主要是在靖難之戰中這仨人好像除了倒忙啥也沒幫上,除了餿主意啥主意都沒出。

PS:元朝時火槍技術已經成熟。靖難之戰時朱棣總是帶頭衝鋒,照說這種情況下基本上一發槍子就能結束戰爭了,結果就因為大侄子殺叔不孝的神奇言論,朱棣全程如同穿了防彈衣,對此,鐵鉉和盛庸表示:我嗶了狗了。


踏雪尋梅498


李淵和朱元璋都是開國皇帝,但李淵的開國,水分太多。可以說,大唐相當一部分的國土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唐能征善戰的將軍基本都在李世民麾下,這也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屢屢和李世民作對的原因。

朱元璋就不一樣了,大明一步步走到建國,可以說一直就是朱元璋在主導,朱棣雖然也曾參與軍伍之事,但在徐達、常遇春、湯和等將帥的面前,他確實還不夠看。而且不說前期的這些人,就是後期的藍玉,朱棣都不一定打得過,況且朱棣靖難成功,也不完全是他多麼勇猛善戰。

相比之下,朱元璋的威望要比李淵強太多了,老朱性格果斷,手腕強勁,把大臣們治的服服帖帖。李淵這個人比較優柔寡斷,從他在太子與秦王之間搖擺不定就看得出來。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有被逼迫的因素,若非如此,就算他敢這麼做,也不一定會付諸行動。這是因為李建成打算調走秦王府軍隊,孤立李世民,這可是動了他的根基了,一旦李建成計謀成功,李世民搞不好都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他沒有辦法,只能鋌而走險。

還有一點,李世民當時就在長安,且手握重兵,而朱棣被封為燕王,遠在北平,戰局對李世民有利太多。

假使朱棣在北平起兵,還沒到南京,估計就被包圍了,都不需要老朱親自動手。

而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宮牆之下,宮內的軍隊很有限,畢竟沒有哪個皇帝會在皇宮囤積重兵。等李世民完成玄武門之變,李淵想要調兵,也都來不及了。


浮沉於史


關隴貴族出身的李淵,雖然說唐朝的開國皇帝,但其實是一個弱皇帝,甚至說在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之間,選誰做皇帝,他都只能當一半的家,另一半誰當家,既不是李淵,也不是他的三個兒子,而是運氣,比如說玄武門之變這樣的事情,在發生以前,其實李淵也不知道誰能最終接自己的班。(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嘞?李淵是皇帝,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按道理說一言九鼎,權傾天下,要誰死誰就死的職位,連自己的繼承人是誰都說了不算嗎?李淵是帶頭大哥不假,但江山都是他的三個兒子打下來的,這其中二兒子秦王李世民的功勞又最大。

李世民本人十分注重收買人心拉攏人才,身邊聚集了當時最有能力的智囊團,雖然他不是太子,但在皇帝寶座的爭奪中卻一點不落下風,哪怕李淵看不上他,有意將皇帝大位傳給大兒子李建成,卻也不敢太過違忤李世民的意思,話裡話外給李世民留下了不小的自由理解空間,最終導致玄武門之變的發生。



再說到朱元璋,朱元璋的天下就是朱元璋打下來的,他的兒子參戰的極少,這就是的朱元璋不但是天下的共主,還在軍事方面牢牢掌握著最終的大權,誰不聽話,殺了便是。

也就是說朱元璋掌握了天下的軍政大權,而且是唯一性的首腦人物,沒有與別人分享的義務,朱棣不過是朱元璋分封的諸王裡面的一個,而且並不是一個不可替代的角色,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殺人簡直可以用“如麻”來形容。

朱棣就是有一百個膽子,也不會說傻到要去搶他老爹的皇帝位子,不好搶不說,還太費勁,搞不好自己手底下的那些軍隊就讓朱元璋包圓了,明朝的軍隊,他都聽朱元璋的,朱棣只能掌握一部分兵力,與朱元璋的中央


歷史三日談


這個問題提的很有意思,特意過來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會把李世民和朱棣來放到一起對比呢?作者應該是認為這兩者都是通過造反起家獲得了皇帝,並且都是通過武力來實現,區別僅是“玄武門之變”波及範圍比“靖難之役”要小一些而已。

但實際上我認為這個對比是不太成立的,朱棣可以說是造反沒問題,但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更像是一個政變,而不是造反,畢竟他也沒有將他老爹李淵怎麼樣,只是變相的軟禁。而朱棣確實是實打實的造反,雙方只能是你死我亡的結局。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進行一下發散思維來對比一下。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回答。

一、李世民和朱棣的地位差距太大。

首先來分析主角——李世民和朱棣。這兩個人的勢力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李世民的勢力集團和朱棣的燕軍集團之間大概隔著一千個李建成的東宮集團吧。

李世民的天策府是什麼級別的,是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衛府之上。李世民作為天策上將更是位於親王、三公之上,僅次於文官之首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天策府甚至還擁有自主的納士權利,也就是天策府可以自己招納人才,招納來的人完全歸李世民自己掌握,這完全是一個獨立的割據政權的配置。

而朱棣有什麼?他僅僅是朱元璋為了鞏固大明北方而分封的諸王之一而已,甚至說不上特殊的。燕軍是有3萬人馬駐防,但比起寧王來甚至還差一些。而且這些軍隊和朱棣的班底都是朱元璋分封的。說到底燕王府中的兵馬和將領都是聽從於朱元璋的。朱棣對這些人的掌控可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另外來看看李世民和朱棣的個人地位。李世民在唐朝建國的過程中,是立下了無數汗馬功勞的。李淵將太子李建成留在國內監國,而在外四處征戰則大部分是李世民的功勞。這就使得李世民在唐初武將集團中具有無法比擬的號召力。天策府的人才濟濟也是李世民在四處征戰中搜刮而來。

朱棣則就差得遠了。明朝建國是朱元璋帶著自己的一幫亡命之徒們親手打下來的,朱棣並沒有起到什麼太大的功勞作用,甚至不如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功績響亮。

因此,李世民可以迅速掌握朝中文武百官,而朱棣卻並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朱棣是無論如何不敢在朱元璋時期造反的。

二、李淵和朱元璋的實力差距太大

這個應該就不用怎麼分析了吧,可以說是顯而易見的了,前面的答主也都分析過了。說起個人謀略實力和統兵功力,朱元璋和李淵之間可能隔著一千個趙匡胤吧。

此條實在是顯而易見的,這裡就不具體分析了。

三、造反的時機選擇

拋開造反人和造反對象的實力不談,就來看看雙方當時的時局吧。既然是造反,總得選個最佳時機吧,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上來就一通胡鬧吧。

李世民之所以選在李淵還在的時候動手,一方面是對自己實力的充分自信,另一方面當時的時局博弈也已經讓他到了不動手不行的地步了。

其實後期李淵已經意識到了李世民的天策府尾大不掉了,也開始逐步的向李建成的東宮方向偏移,試圖遏制天策府的過度膨脹。但是李世民的實力實在是太大了,他和李建成的矛盾已經到了刺刀見紅的階段。如果李世民安穩的等到李淵死後再起兵造反,很可能就已經讓李建成的集團實力完全成型,李淵的佈置充分到位,到時候再起兵造反的代價就太大了。反倒不如趁著自己兵強馬壯,在文官武將中影響最大的時候動手更把穩些,畢竟李建成單論個人能力和文韜武略並不見得比李世民差。


而朱棣就不一樣了。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朱允炆,明顯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屁孩,和朱棣比起來差的太遠。而且朱元璋晚年把明朝開國的一眾武將猛人基本殺了個乾淨,留給朱允炆的只是一幫紙上談兵的讀書人。朱棣在朱允炆時期造反實在是最佳時機。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個人看法。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王sir侃歷史”,謝謝您的支持。


王sir侃歷史


天空一聲巨響,有書君閃亮登場!大家好,我是被雷劈出來的有書君(開玩笑、開玩笑)。今天要和大家聊聊古代皇二代之間的事情。



唐朝太祖皇帝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和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兒子——朱棣。為什麼前者敢造自己父親的反,而後者卻不敢。


我們今天閒言少談,直接開門見山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始分析原因:實力、父親、經歷。


一、實力原因


記得有書君之前給大家講過關於李世民和朱棣的故事。李世民在唐朝開國時期任秦王,統管全國武將,對外征戰的活兒全是李世民負責。所以大唐江山有一大半都是李世民率部將打下來的,他在軍隊之中地位和威望都是極高的。


後來被哥弟所逼發動“玄武門之變”時正任天策上將軍,已經擁有開府治事的能力了,相當於可以在當前朝廷之外另建第二個朝廷。這時候的李世民在京城是有逼官權力的。



李世民的父親李淵還將國家財政大權交給李世民,李世民想要多少錢就有多少錢,想要多少兵馬就有多少兵馬,再加上自己一整套的管理體系,已經有了治國之本。


再來看看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大明王朝建立時,他才是個十餘歲的孩子,對明朝的開疆拓土基本沒有任何功勞。


而且朱棣資源奇缺,僅僅是朱元璋建明朝時期分封到其中一處的總管。沒有李世民那麼多的部下,也沒有財力,更談不上開府治事。其實力捉襟見肘,就是後來發動靖難之役時手下兵馬不過區區5萬。可想而知,在朱元璋生前朱棣的兵馬一定更少的可憐。


二、各自父親的原因


李淵雖然是唐朝開國皇帝,但是他沒有把政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平衡於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個兒子身上。因為大唐江山的主要部分全是靠李世民打下來的,所以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李淵根本沒有多少干預權。



再說朱元璋。朱元璋是我國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所以對自己的出身極不自信。他整日把政權牢牢抓住,生怕別人暗害了自己掠奪了自己的國家。所以在其在位期間沒有任何人可以挑戰他的權威。


三、各自經歷的原因


李世民其實算不上造反,因為他的功勞本來就是國家裡最大的,還要被哥弟聯合排擠。李淵又不識時務,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來回糾結幾次之後居然最終選擇了管理內政的李建成。


李世民自己很清楚,李建成只是太子時就聯合三弟和大臣們排擠自己,要是做了皇帝,自己一定沒命活。於是才會鋌而走險發動玄武門之變。


朱棣則不一樣,朱棣上面還有三個哥哥,威信都要比他高。尤其是太子朱標,在諸王威信中僅次於朱元璋。如果不是這幾個當哥的相繼英年早逝的話,朱棣也根本想不到造反。


況且朱元璋根本看不上朱棣,早早立了朱標為太子,並且內心非常堅定看好,這一點從之後立朱允玟為皇太孫就可以看出來。要不是朱允玟太心急削藩,朱棣很可能根本不會造反。


綜上所述,李世民的造反為主動自保。他為唐朝建國做出巨大貢獻,並且在軍中威望極高,有自己的權威機構和治理系統。李淵很多政權要受控於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敢造李淵的反。



而朱棣的造反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不是建文削藩,他也不會造反。朱棣造反的時候,只有一城之地,幾千軍隊,全國大部分勢力都是傾向於建文的。如果不是建文自己過於蠢笨,朱棣也沒有勝利的可能。


同時,朱元璋如果在世之時,以他的頭腦和資源,朱棣敢造反恐怕只有死路一條!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