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小學生也會“早戀”呢?

春風化雨雨過無痕


與性早熟有莫大的關係

近年來,小學生早戀也變得見怪不怪了。究其原因,我覺得首先與性早熟有很大關係。而導致性早熟的原因更多的來自於食物,無論是國人吃進肚子裡的什麼,都面臨不安全的境地,例如奶粉,不丟命就不錯的,還有從油類、蔬菜到肉類,沒有一項是絕對安全的,油的話有轉基因油在等著,蔬菜肉類含有大量激素,這也是肉眼看不到的。肉眼看不到不代表沒有害處,其中之一就是性早熟,孩子一早熟,戀愛現象就出現了。要想改變,那就得從食物的源頭開始,想想就知道有多難,你能改變嗎?

社會信息傳播的助力

現代社會,信息傳播非常迅速,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可以經過媒界傳遞到小學生眼裡;電子產品豐富多彩,孩子們接觸到的信息就相當多,這些信息並沒有考慮到小孩子的認識水平,很多小孩子都是模仿的比較多。例如電視劇裡的戀愛場面,小孩子一學就會,在現實生活中我還真遇到過小學生送花表白的呢,是不是感覺非常滑稽。

當然,以上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各位看觀們你們有什麼看法呢?請在下面留言哦!


學霸數學


小學生出現早戀,的確如此。不過,比例不大,只是極少數的現象。說兩起本人知道的早戀事情,一件是十年前我去住宿,一男一女兩個不大的學生模樣的人也來住宿,老闆死活不同意讓他們住(那時四線城市還不強調身份證)。另一起是2012年,在東莞民辦學校當教師,六年級兩學生(其他班上學生)星期一沒有到校,電話打到家裡,都說週六去同學家玩,星期一一起上學去了,後來,家長打電話才回家。

學生的早戀,應該有程度之分。一部分是好玩,寫寫紙條,說喜歡你,保護你之類的話。也有一部分,互相傾慕,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玩心跳,約會,是實質性地談戀愛。

為什麼會早戀呢?

1.與社會環境有關,與家庭環境有關,家長或成員私密關係如接吻摟抱不注意場合,造成很壞的影響。

2.與網絡電視有關,大量的黃色垃圾影片,直接或間接地教壞了這些孩子,他們(她們)感覺新奇,偷偷地看到心跳臉紅,懵懵懂懂跟著學,跟著做,覺得時髦有風範很顯耀。

3.與身體發育有關。現在的小學生生活條件好,吃喝營養豐富,長得人高馬大,身體成熟早,但心理還沒成熟,盲目衝動,不記後果,這是陷入了一個迷人洶湧漩渦,好似海市辰樓般幻影。最後互相受到傷害。

4.與家長的關懷和老師的教育關注有關。家長平時以工作忙,沒有時間為理由,只注意吃飯穿衣,不管孩子的心裡行為變化;老師以為小學生嘛,往往忽視早戀的教育 ,也沒有朝這方面去多想,教育方面也是打架罵人,調皮搗蛋的違紀事情。

早戀,是一種危險的信號,他們身體心理都沒有發育成熟,不懂男女方面知識,衝動的結果,只是對心身造成傷害,留下終身的陰影和不可彌合的傷口。這裡給家長和老師提個醒,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多觀察微動態,發現苗條,及時引導加以制止,避免發生令人心痛惋惜的事件。



張開笑臉o


因為很多食物多激素,電影,電視,電腦,手機更多激素。現在的小孩,必我們小時候懂得可多多了,家長們,尤其是女孩們的家長們要注意關注自己孩子的成長!

其次,看看網友們對此事的看法:

1 電視裡面教的;

2 這個階段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細心的觀察和引導。

3 讓女生單獨外出,在外過夜,最後吃虧的是女生。往往延誤一生,發生這樣的事,要麼是轉學,要麼就是退學,以後就消沉流浪去打工。而積極向上有作為成功的例子很少!

4 想嚐嚐禁果好吃不,哇塞,好好吃,是鹹魚的味道。

5 都別球假惺惺的說了,我們都是從這個年齡過來的…正常…

6 學壞都在手機,電視上,還能好哇!大家想想過去沒有手機電視環境又什麼樣。


遊戲大咖王


關鍵在父母的教育問題?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師,包括衣食住行、言行舉止、更關鍵的是夫妻在發生性關係的時間、地點、和聲音不能讓小孩子有所察覺,否則小孩子就會模仿,特別是現在的小孩聰明、好奇,千萬在這方面遠離他(她)們,不讓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注:(激素物食品、蔬菜、水果對小孩發育造成及大的影響,早熟直接導致早戀原因之一)。

其次從小不讓自己的小孩看電視,電影 ,手機,電腦等談情說愛的作品,從小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除了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以外,其餘的時可以學畫畫,彈鋼琴,學舞蹈,音樂;男孩子多學體育方面的運動,當然女孩子也可以的。指引他們的方向讓正確道路去發展,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還有即使發現自己的小孩子早戀了,千萬不要採取過激的行為,慢慢從心靈輔導、講例子、打比方、等後果的嚴重性,否則過激就會害小孩的終身。

願祖國的花朵健康成長,實現我國兩個100年不變的目標,作出有用的更大的貢獻!





5哥一軍事觀察


對於小學生早戀的問題,我覺得是老師和家長們想多了,把早戀這個詞妖魔化了。我覺得小學生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早戀,所有的一切都是老師和家長們按照大人的思維下的一個定義而已。

在百度百科中,對於早戀的定義是:早戀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戀愛關係或對同性或異性感興趣、痴情或暗戀。“早戀”一詞帶有長輩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並且世界範圍內只在中國內地被廣泛使用。早戀一般指未進入大學以下的青少年之間發生的愛情,特別是在校的中小學生為多。



我們可以看到“早戀一詞帶有長輩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所以說早戀只是長輩們對於孩子的行為的一種否定,因為長輩們認為早戀是壞事,是要被杜絕的,所以才會對早戀帶有否定性的感情色彩。其實對於小學生們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在幼兒園的小朋友也都有自己喜歡的人,可是他們的喜歡並不是我們成年人認為的那種喜歡。他們之間的喜歡只是覺得對方可能長得好看,可能有好吃的零食,有好玩的玩具或者喜歡跟對方一起玩,所以心理產生的一種感覺。說不定第二天因為對方不分零食給他吃,就不再喜歡對方了。如果說這樣的一種喜歡也能稱之為早戀,那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早戀了。



家長們就是視早戀猛於虎,所以才會對於早戀如此的痛恨。對於小孩子早戀的問題,家長們要做的事情不是一味的堵住,更多的應該是引導。小孩子早戀不一定就是壞事,家長可以從中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與教育。告訴他什麼是戀愛,什麼是責任。

而對於題主所說的為什麼小學生會早戀的問題主要是受到身邊環境的影響。比如家長們在孩子面前毫不避諱,肯定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孩子就會有樣學樣。再一個就是電視,影視作品的影響,現在的小孩子受到偶像劇,情感劇的影響,就會對異性產生愛慕心理,並且渴望像電視劇中的那樣。再一個就是食品安全的問題,攝入過多的早熟食物,也催熟了小孩子的心理。


大三老學長


什麼叫做有些,一大堆好嗎。。

小學生和中學生有些的也相差不了幾年,很多即使是小學生心理也很成熟,但做事仍舊還是不夠理性。他們不懂得如何辨別好壞與是非,許多人可能是因為對方長得好看而產生好感。不過這樣的感情不會長久這是絕對的。有些人會覺得有對象然後在朋友面前炫耀很有成就感。現在的小孩換對象跟換衣服似的。對於早戀,也許是因為家庭的關愛不夠,學習上的挫敗等,早戀也許會讓他們有安全感,如果是因為家庭關愛,早戀可能讓他們感覺到家的溫暖,讓他們覺得自己並不是無人問津的。

早戀現象的確實特別嚴重的,不過強制制止也是不行的,家長們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看看問題是不是出於自己,及時和孩子溝通,告訴孩子目前學業最重要,畢業自己也不會干涉他們的選擇


素色流年不自知72


現在的人,吃的越來越好,且大量的食品裡都含有不利於孩子健康的填加素等,讓孩子的身體趨於早熟,對異性過早有了慾望,從小學生開始,就產生早戀。

受電視、電影、電腦的影響,小學生的心靈被嚴重汙染。尤其是網絡小說、視頻等,讓孩子過早的得到了性的訊息,渴望異性的愛撫,從而發生早戀。

現在的年輕人在大街上摟摟抱抱,親嘴撫摸,勾肩搭背的動作,讓小學生感到好奇,也就過早的進入戀愛季節。

某校老師曾經收到一個六年級女生的一個紙條,上面的話簡直就是成人化了:“親愛的,我好想你,今天晚上咱們去校外邊見面吧。到時候我就把我交給你了,你願意怎樣就怎樣吧。”

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反映了多麼令人擔憂的一種情況――孩子的早戀。如果我們的社會再不加以正確處理和引導,孩子的發展堪憂啊!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因素太多,但不是大部個別現象。吃,喝,住,行,玩都在影響。吃垃圾食品,喝飲料多,住的環境,經常出入網吧娛樂場所,看超越年齡的電視,電影,書籍,這些都促使孩子發育成熟的早。由不能自控。


老太愛時尚


我孩子上小學時,他班裡的一個男生在一年級就會用拼音給女生寫情書了,你問他知道什麼叫愛情嗎?他不知道,他只是模仿電視情節,表達對女生的喜歡。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個男生從小學到初中畢業,喜歡過很多女生,也談過幾場戀愛,最後耽誤學習進了一所普通高中。

我教書這麼多年,也遇到過許多學生早戀,他們現在連情書都不寫,就是直接表白,甚至有的在同學群公佈出來,用情侶頭像,老公老婆的稱呼,如果不是學生說出來,我們老師都不敢相信現在的學生這麼直接。

這些早戀的學生有一些共同點:

首先就是家庭中父母角色的缺失。有的學生在生活中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有的是媽媽過於強勢,有的是父親只顧著工作,沒有承擔父親的責任,還有就是單親家庭。我認識一個女生,在初中三年,竟然喜歡過三四個男生。

其次就是電視媒體的影響。小孩子看偶像劇看多了,喜歡模仿。還有一些娛樂節目的炒作,不管多大年紀,都要往CP上湊,還有一些不良網絡直播等等,對孩子都有一個不好的示範。

第三就是孩子營養好,有些早熟。

第四就是虛榮心,缺少引導。有前早戀只停留在喜歡,暗戀上,現在如果哪個女生沒有被人喜歡,就感覺很丟臉。

以上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源小米


除了家庭、學校、手機這三樣現在的小孩子還有什麼?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每時每刻都在學習、作業、補課、作業和偷玩遊戲中渡過。從根本上就沒有人和人正常交流的機會。唯一能和社會真正接觸的只有電視和網絡,而電視和網絡所能提供的大都是“明星”“大腕”“青春偶像”“純情羅曼史”。學生間所能交流的無非就是這些話題。所謂見多識廣,沒有見哪來的識,更別說廣了!人際交流層次也侷限在家長、同學和老師之間。特別是家長和老師始終站在主導地位上發號施令,這就使孩子沒有平等交流的機會。由於生活環境的侷限和被所謂“學習”的擠壓,精神壓力無從宣洩。有一個朋友或閨蜜當然是再好也不過的了,往往這種“情感”受到外界的影響,自然就會水到渠成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家庭親情一面的“迴歸”不能以“學習”為出發點,很多家庭對待孩子的標準都是以學習好壞論英雄,使孩子漸漸疏遠了家庭的情親。這才是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