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80、90年代,香港歌星很多成名曲都是翻唱的日本歌曲,對此你怎麼看?

ad神之手


80年代未90年代時,香港樂壇競爭是最激烈的時代,那時香港樂壇會譜曲的人才比較少,填詞大師反而很多,如林夕、黃霑、小美、鄭國江等等。

80年代90年代為什麼香港樂壇引進了那麼多的日本歌曲回來重填詞呢?用四個字就能說明「快多好省」。

作曲的人都知道譜曲是一件很費時間的事,就算填詞厲害,沒好的曲來配詞也是白搭。那年代一個歌手不能經常推出新歌來支撐的話在當時那麼激烈的競爭年代很容易跌落神壇被歌迷遺忘。

在那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歌手及唱片公司為了多出唱片快出唱片出好唱片也為了省時,紛紛將目光瞄向了日本,當時的日本流行音樂發展的已經很成熟,譜曲的人才非常多,譜的曲也非常好,如中島美雪創作500餘首原創歌曲,谷村新司創作了超過700多首的作品,玉置浩二創作了200多首作品。

日本樂壇出的歌曲曲風比較貼近香港樂壇甚至整個華人大眾,相比歐美的搖滾太烈,爵士太難,日本在引進西方音樂的道路上先走了一步,爵士樂的推進為其他類型的流行樂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這時香港樂壇的音樂人為了快出歌曲就將日本的歌曲拿了過來重新填詞,一推出後也是非常的火,這樣一而二而三變得整個香港樂壇甚至臺灣樂壇都跟風,如張國榮《風繼續吹》、陳慧嫻《千千闕歌》、鄧麗君《漫步人生路》、張學友《李香蘭》等等。

中島美雪、谷村新司、玉置浩二,三位創作大師的作品養活了香港甚至華語樂壇整整30年。不得不說80年代90年代甚至00年代日本音樂對亞洲流行樂甚至全球音樂生態圈的貢獻是非常卓越的,出了很多非常經典的歌曲,也出了好多創作大師級人物。

碼字不易,喜歡的朋友請點個關注給個贊鼓勵下吧😄





風雲人物還看今朝


我相信王傑,毒壞王傑嗓子是譚詠麟和張國榮提出來的,許冠傑及林子祥葉倩文夫婦表示同意,周華健齊秦張信哲任賢齊共同建立了行動委員會,由四大天王來策劃具體實施方案,最後由陳奕迅去美國買回毒藥,謝霆鋒把藥倒進飲料中,最後由時任特首曾蔭權簽署行動命令,楊受成逼著王傑喝下去的。這樣行了嗎王大哥,全宇宙都欠您的。


放開那個女孩24649681


正常,編曲記得寫上人家名字。詞曲分離,同詞不同曲,同曲不同詞,使用任何一樣記得給相關作者版權費用。


鄰居說A輕點


覺得和那個年代與創作環境有關吧。畢竟古往今來我們的音樂家歷史書上一個也沒寫,古代玩音樂的就沒什麼地位,不能苛求一下子就暴漲啊


啾唧木目


事實勝於雄辯!


大法只有sony


那是他們的努力吧


明天35411


事實就是這樣啊


東京熱hh


音樂不分國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