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中藥應忌口 不然是“白喝”

中藥服藥後有許多的禁忌,很多病人都容易忽略服藥後的調養和護理,其實服藥後的調養和護理也很重要,它不僅直接影響著藥效,而且關係到病體的康復。我們請泉州市正骨醫院藥劑科主管中藥師魏培鵬和大家談談服中藥後的調護。

飲食宜忌,是指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簡稱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服藥期間,一般應忌食生冷、油膩、腥羶、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根據病情的不同,飲食禁忌也有區別。如熱性病應忌食辛辣、油膩、煎炸類藥物;寒性病應忌食生冷、清涼飲料等。

服用治療感冒的中藥時不能吃生冷及酸性食物,因此類食物具收斂作用,會影響藥物解表發汗的效果。

服用清熱解毒的中藥時應忌食肉類、魚類和辛辣食物。因為此類食物膩滯可生熱生痰,食用後可能導致病情加重。另需注意的是夏枯草、梔子、菊花、蘆根、魚腥草、淡竹葉、生地、六神丸、珍珠丸等具清熱效果的中藥中常含有鞣質、生物鹼、揮發油以及無機鹽等複雜化學成分,對於肝腎功能發育尚未完全的兒童來說,長期服用會加重肝臟、腎臟的負擔,損害其功能,因此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服用溫補類含人參的中藥的時候,忌食蘿蔔、綠豆等寒涼性食物,因此類食物會降低藥物的溫補效果。

胸痺患者應忌食肥肉、脂肪、動物內臟及煙、酒等;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煩躁易怒者應忌食胡椒、大蒜、白酒等辛熱助陽之品;黃疸脅痛的人應忌食動物脂肪及辛辣菸酒刺激物品;脾胃虛弱者應忌食油炸粘膩、寒冷堅硬、難以消化的食物;腎病水腫者應忌食鹽、鹼過多的和酸辣太過的刺激食物;瘡瘍、皮膚病患者應忌食魚、蝦、蟹等腥羶發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總的來說,服藥期間機體處於染疾狀態,應挑選易消化,富含營養、偏性又不強的食物以免加重機體負擔,影響服藥效果。尤其兒童在服藥的時候,首先應該忌食的就是豆類、肉類、油膩生冷及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因兒童脾胃還較虛弱、消化功能差,如果在服中藥期間還食用此類會增加腸胃消化負擔的食物,會造成藥物吸收困難,進而影響療效。此外,古代文獻記載,甘草、黃連、桔梗、烏梅忌豬肉,鱉甲忌莧菜,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蔔,丹參、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以及蜜反生蔥、柿反蟹等,也可作為服藥禁忌的參考。

情志調護,服中藥應避免情緒大幅波動,因情緒刺激有礙於機體的運化及調整,加重臟腑的負擔。比如憂思傷脾,大怒傷肝,大喜傷心,驚恐傷腎等。

特別調護,一般服用治療傷風感冒等解表藥時,服藥後應服用熱粥一碗,以達到服藥後微微出汗為最佳效果。服藥後,應注意飲食,不宜進食生冷油膩以及難消化的食物,以免影響脾胃的正常功能。

另外,服藥出汗後要注意避風,注意休息,避免勞累,不然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 □本報記者 張沼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