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人的工資收入低!這是為什麼呢?看看“磚家”的說法!

溫州人的工資收入低

素材支持:叔友會

有個很久沒聯繫的朋友,挺優秀的,在溫州一個企業工作,平時9000多的工資,一年滿打滿算大概15萬元的樣子,而且似乎就上不去了。

他有個小孩,房子還在按揭,老婆的工資更低,乾脆就不請保姆自己照顧孩子了。

他找我聊了很久,問要不要換行業,要不要創業,怎麼突破這個收入的瓶頸。

“你都三十多歲的人了,誰還願意給你重新學習的平臺,還能保障你的收入?”

“你現在家庭的現金流都緊張了,怎麼創業呢?”

他後來默不作聲了。我們各自刷了一會兒手機。他突然說道:“也怪我沒做好職業規劃吧,這就是命吧。”

我感覺自己話說重了,就安慰道:“也不能全怪個人,在溫州這邊工作,20萬以上的都算高薪了,很少的。這是城市環境決定的。”

我大部分的同學朋友都在溫州、杭州這兩個城市,在我的印象中,在溫州20萬元都算高薪了,在杭州起碼要50萬元,而50萬元如果放在阿里、網易等杭州的大公司裡,又根本算不上什麼。

我有個很好的兄弟,當年畢業了我回溫州的銀行工作,他在杭州的大華股份工作。我們每年春節相聚,都會比較一年的收入,發現差距越來越大。第5年的時候,他收入已經超過40萬元,甩開我幾個檔次了。我向在杭州一家銀行工作的同學打聽行情,他也收入也30多萬了。

那時候,我才開始認真思考城市不同導致各方面差距的問題。

現在一些知名企業,去浙大開宣講會,給應屆生開出的月薪很多都一萬以上了。

一個城市的薪資水平,是由大量的知名企業和大量的名校畢業生帶動的,才有形成人才的聚集效應。

溫州本土沒什麼名企,也沒什麼名企把重要的分支機構落戶溫州,來溫州高校開專場宣講會的名企也幾乎沒有。

溫州的上班族的待遇,基本上不如公務員、銀行的待遇。

所以哪怕機關體制、銀行體制迂腐,但是還聚集著在溫州算是不錯的人才。

回到這個朋友,一個家庭一年的收入就15萬左右,撐起一個需要按揭和小孩的家庭,怎麼會不累呢?那些收入更低的人呢?

我們印象中,溫州人有錢人是真的很多。我以前在銀行,一些沒有正式編制的同事,就是住著300萬元房子,拿著3000元工資的類型;也有開寶馬上班的,工資只夠付油費。

我也不知道他們家裡的錢都哪裡來的,做生意?炒房?也許吧,他們出生在城裡,父母也懂得經商,也是他們的福氣。

不過這些似乎都是上一輩的事情了。

溫州的80後、90後,雖然學歷大大提高了,但是賺錢的能力已經遠不如父母一輩,或者說,已經錯過了那個賺錢的大時代。

我一個溫州的公務員朋友,首付也基本上是家裡給的,他說自己按揭剛剛好要還到退休的年齡。

“那你活到老都在還自己的按揭,你兒子的房子怎麼辦啊?”

“聽天由命啊。”

我一直認為一個30歲的人,拿個萬把塊的工資,在溫州是偏低的,但是理智告訴我,還有更多的人,拿著更低的工資,在這個城市生活。

比如看看官方統計的數據,上半年溫州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8626元,平均一個月只有4776元。如果只算工資性收入呢,則還要減半。

溫州人的工資收入低!這是為什麼呢?看看“磚家”的說法!


你可能會覺得,這裡的城鎮,包括蒼南泰順那些小鎮,所以數字偏低了。但是我查了一下鹿城區2017年可支配收入,全年也才57834萬元,與全市平均水平差不多。

你可能說,溫州富人多的是啊,不靠工資收入啊。但是溫州不靠工資收入的富人家庭佔比有多少呢?溫州最引以為豪的豪車銷量,一年也就3萬多輛,相對於溫州幾百萬的家庭算不了什麼。這些少數人烘托起了溫州有錢的形象,也推高了溫州的房價、物價。

而且,一個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不是看你有多少人去創業了,做生意了,而是這個城市,充當中堅力量的白領,以及具備示範效應的金領,拿著多少的工資。

雖然杭州的房價收入比也很低,但是畢竟有著大量的高薪工作機會,讓工作的人看到了希望。在我認識的杭州朋友當中,有不少已經像大華股份那個兄弟一樣,幾乎只靠自己的工作積累,在杭州買房買車了。

杭州的一些創業公司,開出的待遇也不低。比如我在boss直聘上看到一個杭州一家起步不久的新媒體公司,招聘主編,也是25K以上。溫州的這些自媒體,能開出8k就不錯了。

這些在小公司工作的人,也是指望自己的公司哪一天能成為獨角獸,哪一天能IPO。有這樣的念想,就有工作的動力。

溫州的企業,你在裡面,很難感受到蓬勃向上的趨勢。企業有效益了,老闆也不捨得與員工分享。

杭州那些收入低的人,看到差距,會說:“是我不夠優秀吧,還需要再努力。”

溫州那些收入低的人,看看周圍,會說:“也就這樣了,去哪裡工資都這麼點。”

溫州,有著四線城市的工資水平,卻有著二線城市的房價水平。

正如我以前說過的,在溫州靠老實工作就買得起房,那一定是重大工傷事故的賠償所得。

所以在溫州,從老闆到員工,投機心理都很重,賺外快的心思都很多。

我在大的一些城市,跟那些朋友聚會,都是聊他們所在行業,比如金融,比如互聯網的一些事情;而在溫州,一些朋友聚會,每次都是家常八卦居多,每次總有人問起:“最近有什麼來錢快的門路嗎?”

所以溫州的朋友聚會,我參加越來越少了,學不到東西,還被油膩的習氣玷汙了。

老闆不專注實業,員工不專注工作,企業效益差,員工收入低,產業和人才的惡性循環,就這麼持續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