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大戶」馬印明:養鵝不走尋常路,效益高年售8000萬!

我是搞鵝養殖的,目前合作社擁有12萬隻種鵝,鵝飼料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大,每天就需要20多噸玉米,所以我現在需要與一些糧食種植大戶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在不久前召開的第二屆中國農民合作社理事長大會上,河北省遷安市正農鵝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印明的這個問題讓全場靜了下來。

「养殖大户」马印明:养鹅不走寻常路,效益高年售8000万!

馬印明的創業故事:

馬印明今年39歲,楊團堡村人,是位淳樸的農民。認識他的人都說,他幹事好琢磨,肯付苦,有股子泥腿勁。

闖蕩

馬印明初中沒畢業,就開始學做買賣。家裡有臺解放車,他就跟著跑車,當時主要是拉礦粉。

19歲,他到附近一家礦上上班。他乾得很賣力,手掌、大腿都磨出了繭子。但“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他有著自己的目標。

1996年,年僅23歲的他大膽承包了礦上的一個幹選車間,幹得風生水起。27歲時,他便晉升採礦主任。

之後,他去了青龍縣開鐵礦,為他的人生賺得第一桶金。

創業

這時他有了更大膽的想法——自己創業!

2005年,他在當地開了自己的一個小鐵礦。

經過多年商海的磨爬滾打,他開始思考將來:開礦是能夠賺錢,可礦石資源終有枯竭的那一天,什麼產業才有發展後勁,才會永不枯竭呢?

“當時國家正號召退耕還林,我仔細捉摸了一下,覺得搞養殖業,再結合退耕還林,應該大有前途。”

想到做到,他開始籌辦自己的養殖場。2007年9月,養殖場正式開張。

挫折

“要幹就要往大了幹,不能小打小鬧。”在經過到外地的一番考察後,馬印明篤定主意,首先承包了村裡的180多畝荒地,甩手大幹。

之後他又陸續承包了村裡的300多畝荒地,經營面積達到了約500畝。馬印明將養殖場養殖與退耕林下養殖想結合,規模迅速擴大。

到了2008年時,馬印明的養殖場飼養了10多萬隻鵝,僅僱傭的工人就有40多人。

一位客商看後驚呆了:“我跑了10多年的鵝場,從沒見過這麼多的鵝。”馬印明當時雄心勃勃,心想每隻鵝少賺點,光數量就能取勝。他沒有意識到風險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养殖大户」马印明:养鹅不走寻常路,效益高年售8000万!

市場如戰場,行情瞬息萬變。2008年的金融危機開始考驗馬印明的意志。當年成鵝的出欄價降到了雛鵝進價以下。

賣了吧,賠錢;不賣,光飼料錢每天就得幾萬。

馬印明將養殖數量一降再降,到了2009年底,僅剩下了1000只種鵝。“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1000只種鵝成了馬印明東山再起的根基。

經過2008年到2009年殘酷的市場洗禮,馬印明接受了血的教訓,一下子賠了400多萬元。

“算了吧,開礦閉著眼就能賺錢,你何必擔這份驚受這份怕呢。”親戚朋友們苦口婆心勸他。然而馬印明初衷不改——認準了的事就必須要幹下去。

苦心人,天不負。他終於頑強地挺了過來。

奮鬥

馬印明再次去外地學習取經,並進行了認真總結和思考,儘管市場起起落落,但雛鵝的價格一直看好,搞孵化一定能賺錢;

同時經營過程中應搞合作經營,要風險共擔,有錢大家一起賺,賠錢平均到一個人也不會受到多大的損失。

思路明晰,馬印明的泥腿勁又上來了。

當時自己實在拿不出更多的錢來了,馬印明用起了土方兒,在大炕上孵小鵝,人工控制溫度和溼度。他成功了。

之後他和親戚又買來孵化機的零件,自己“攢”了兩臺孵化機,再後來手頭稍稍寬裕一些,他們購買價格便宜的孵化機。

合作社規模也穩步擴大,農戶數達到了52戶。

馬印明慢慢走出了困境。

到了2010年,養殖場實現了盈利,2011年更是打了一個翻身仗。現在養殖場的雛鵝已銷往山東、江蘇、四川、浙江等地,最遠的通過空運飛往海南。

合作社帶領著農民們走上了致富路。

馬印明養鵝成功經驗:

馬印明是個實在人,提出“加強合作社間合作交流”這個建議並不是為了譁眾取寵,而是他在經營過程中日益強烈的感覺。

馬印明自2007年開始養鵝以來,經歷過不少挫折失敗,已經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養鵝專家,但真正促進他快速發展的正是他這種在吃透市場的基礎上得來的“奇思妙想”。

變廢為寶,水葫蘆養鵝

42歲的馬印明是遷安市楊團堡村人,本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礦老闆,2007年9月,在遷安市轉型發展的帶動下,

他辦起了正農養鵝專業合作社,他決定利用自己承包的500畝沙灘林場發展養鵝業,由礦老闆轉身變成了養鵝哥。

自此,馬印明開始專心鑽研與鵝有關的一切事物。

談及水葫蘆,人們對它的印象可不是很好,它繁殖速度極快,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危害水下生物,還會堵塞河道,是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可在馬印明的眼裡,水葫蘆卻是寶貝。

「养殖大户」马印明:养鹅不走寻常路,效益高年售8000万!

“我自己有近2萬隻鵝,一天要吃兩噸半的飼料,花費8000多元,一年下來花費近300萬,怎樣才能降低飼養費用呢?

思來想去,我想到了水葫蘆,水葫蘆含有豐富的粗脂肪、蛋白、氨基酸、胡蘿蔔素,而且是無性繁殖,種起來比較省事,我先在池塘裡試種了幾株,沒過多久,就長滿了整個池塘。

“水葫蘆種出來了,鵝愛吃嗎?懷著忐忑的心情,我把數百隻鵝放進了池塘,結果奇蹟出現了,我的鵝非常喜歡吃水葫蘆,不大一會工夫,幾百只鵝就將整個池塘的水葫蘆哄搶而光。從此,這水葫蘆就成了我養鵝的一大‘法寶’了。”

舌尖革命,為鵝打造營養餐

在馬印明的認知裡,餵鵝與人吃飯是一個道理,只有營養均衡了,鵝才能茁壯成長。

為此,馬印明給鵝搞起了舌尖上的革命。他種植了長勢快、鵝愛吃的皇竹草,以及汁多、纖維少、再生能力強的菊苣。

此外,他還利用50畝地種植雜草和玉米,雜草餵鵝,鵝糞肥田,50畝地可年產五萬斤玉米和五十噸秸稈,玉米可以加工成鵝飼料,冬天秸稈可作青飼料,一點不浪費。

“用多種牧草來餵鵝,可以使鵝的營養達到均衡,這樣鵝的產蛋率、受精率才會提高。”馬印明說。

“但是光喂牧草也不行,因為牧草中含量最大的還是水分,就像人吃飯一樣,有稀的還要有乾的,所以還必須給鵝補充一部分糧食。”

而馬印明口中的糧食是他自創的發酵飼料。“用這發酵飼料餵鵝有兩大好處:一是營養成分高,鵝更愛吃。經專家檢測,發酵後的飼料所含的蛋白、有益菌等成分都有所提高,而且味香,易於消化。

二是延長飼料的保質期,降低成本。普通飼料保質期只有兩三天,買多了就有可能浪費掉,買少了就得多次買,增加運輸成本。

這發酵飼料,節約空間,易儲存,只要不開封、不漏氣,就可保存三到五年,沒有浪費和多次買的問題。”馬印明告訴記者。

循環養殖,讓魚給鵝打工

鵝在池塘中嬉戲時會將30%的糞便排到水裡,這會促進水中浮游生物迅速繁殖,造成水質變壞。

怎麼解決這些糞便和浮游生物呢?經過一番思考,馬印明找來了幫手——魚苗,原來他是要讓魚來給鵝打工。

那麼多的魚,到底要買哪種呢?經過翻閱書籍、上網查資料,最終馬印明將專吃浮游生物的鰱魚請進了他的池塘。

水中的浮游生物解決了,可馬印明看著水面上漂著的鵝吃剩下的草渣、草屑以及鵝槽裡殘留的飼料碎末,覺得非常可惜,他又開始琢磨怎樣才能把這些“剩菜剩飯”充分利用起來。

看著池塘中一天天長大起來的鰱魚,馬印明靈機一動又買來了專吃草的草魚和吃雜食的鯉魚,這樣既淨化水質,又不浪費草料和飼料,還可養魚形成新的財源,一舉多得。

現在馬印明的養鵝場裡呈現出了一副“水上是鵝,水下是魚,團結互助,和諧相處”的局面。

“現在我的30畝水面,每年至少可產5萬斤魚,又是一筆不少的利潤啊!”讓鵝給魚打工,這讓馬印明更加喜出望外。

“以前我們是賣鵝苗,而現在,我們用以鵝苗同樣的價格賣起了珠蛋”,在馬印明的孵化場裡,正在選蛋的工人告訴記者,“珠蛋就是經過光照被檢測出已是受精,孵化十二天左右的鵝蛋,

這樣就解決了運輸鵝苗途中鵝苗損耗的問題,既降低成本,又方便客戶運輸,一次頂以前運鵝苗的2倍,還提高鵝苗成活率,這是個雙贏的好事兒!

僅半年我們就賣出了100多萬枚珠蛋,營業額達七八千萬呢。”

“我們這裡的氣候適中,比較適合鵝產蛋、孵化,以前,我們的鵝苗主要銷往山東、安徽、江蘇等地,今後我要讓它暢銷全國,我要成為咱全國最大的養鵝哥!”手裡拿著一枚珠蛋,馬印明信心滿懷地告訴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