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村落——吴垭石头村


中国景观村落——吴垭石头村

吴垭石头村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南阳市内乡县城西6公里的岞曲镇王井村境内,是中国南方地区极其罕见的传统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八年,距今已有近300余年历史。

吴垭村古建筑面积5620平方米,保存较为完整的石头建筑群93座,现存房屋200余间,传统建筑80%以上保存完好,村内现有农家50来户,入村后,石板路,石板桥、石台阶、石楼门、石院墙、石磨房、石畜圈、石窑、石盆、石槽、石桌、石凳、石臼随处可见,清一色的石墙青瓦,依势而建,错落有致,从基石到屋顶,找不到一块砖,整个村庄像一座青石城堡,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树之中,浑然天成,民俗独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风犹存,是中国传统古民居群落的代表。

2006年吴垭石头村被命名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河南省列为“首批古代暨近代民间建筑保护名录”,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景观村落”,河南省仅此一家。

吴垭石头村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岞曲镇王井村的一个自然村,属长江流域汉水上游白河水系,为亚热带湿润地区,阔叶林、落叶林植被覆盖率达80%,海拔360米,空气湿润,气候温和。距内乡县城6公里,省道豫52线1公里,内邓高速内乡西站3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仅20公里。

据现存吴垭村东的咸丰二年《始祖吴公迪元之墓碑》记载,吴氏家祖原籍为内乡县城西侧的湍东龙头村堰坡组,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迁居至此。吴垭村古建筑面积5620平方米,保存较为完整的石头建筑群93座,现存房屋200余间,传统建筑80%以上保存完好。

中国景观村落——吴垭石头村


中国景观村落——吴垭石头村

村落周边森林茂密,古藤老树遮天蔽日,走进其中,就会发现这里是石头的世界,所有的建筑都离不开石头,奇石、石器随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存形态完整的、风貌原始古朴的历史街巷7条,古墓地2处,石碑13通(清代8通、民国5通),百年古树9棵(500年黄楝树、300年三叉古柏树和200年金桂树等),农耕实物、民俗用品特别是石器具数以千计,新时期时代的遗风犹存,是中国传统民居群落的代表。

国家教育部正部督学傅永和、清华大学教授武祥村,结伴考察石头村后,欣然题词:石石有情,生生不息。华中科技大学万敏教授称其是:新石器时代遗风保留地。全国著名旅游专家、南阳市政府经济顾问杨乃济评价为:中原地区罕见的石头古民居标本。著名作家周同宾在南阳日报发表的名篇《相见恨晚吴垭村》中,说道:“蚌病成珠,艰苦的劳动创造了生动的艺术。不屈不挠的村民们,无意中创造了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河南日报发表的《乾隆时代的石头村》中,作诗一首“漫步石头村,依稀见古人,西风落照里,光景足销魂”。中央、香港、省市等各大媒体竞相来报道,中央电视台的《走遍中国》、《每日农经》等栏目以及香港凤凰卫视、河南省《中原列传•文化河南》都予以报道,电视剧《瓜儿•滕儿•根儿》、《内乡县衙》、《小鼓大戏》的拍摄都以此为背景。经媒体报道后,很快就引来了前来游览的城里人,使这个原古的村落散发出诱人的清新气息。

中国景观村落——吴垭石头村


中国景观村落

2009年11月5日,内乡县吴垭石头村当选全国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填补了河南“中国景观村落”的空白。

吴垭石头村位于内乡县城西6公里的岞曲镇境内,是中原地区极其罕见的传统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距今已有260余年历史,现存石头房200余间,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从基石到屋顶,全由青石垒砌。走进这个村庄,到处都是石板桥、石台阶、石楼门、石院墙、石磨房、石畜圈、石窑、石井、石盆、石槽、石桌、石凳,这里的50多户居民,

内乡吴垭石头村

2008年,吴垭石头村被命名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又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评选活动启动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官员与中国古村落发展与保护委员会秘书长等专家,来到吴垭石头村进行了考察评审。10月31日,经中国景观村落评审委员会终审,河南省的内乡吴垭村、福建南靖的长教村等16个申报单位最终跨进了“中国景观村落”行列。

“吴垭”这个原古的石头房村落堪称露天民俗博物馆,“吴垭”指的是吴氏家族住在两山对峙的高地;石头房,顾名思义,是墙体全部以不规则且形态各异的石头为基本材料而建成的房子。石头房顺应自然,依山而建,随地形和功能的需要,灵活布局,鳞次栉比,高低错落。有的视山坡的陡缓分层筑台,在台地上建房;有的在地面不等高的空间,采取屋顶等高地面不等高的办法建房;有的干脆后墙靠着陡峭的崖壁,三边以石头砌墙建房。加之这个石头房村落周围的山上全是绿色,奇树异草,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使人一置身于此地便流连忘返。当地政府看中了这一具有较高价值的旅游资源。

吴垭是原始的

吴垭清代民居自乾隆八年由吴氏始祖吴迪元创建以来,已有270年的历史。因全是吴姓人居住在石垭上,故得名吴垭。由于条件艰苦,期间,吴氏族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以石灰岩、水泥灰岩、白云岩为基本材料,顺应自然,依山而建,随地形和功能的需要,灵活布局,高低错落。有的视山坡的陡缓,分层筑台,在台地上建房;有的在地面不等高的空间,采取屋顶等高而地面不等高的办法建房;有的干脆后墙靠陡峭崖壁,三边以石头砌墙,以扩大使用空间。石头房平面布局依天井的大小呈“凹、日、目”字形三种;大多为院落式的三合院,也有两进院、三进院的。堂屋、卧室、厨房、畜圈、贮藏间等功能不同的空间各有分隔。石头房大多用木构架承受屋顶及阁楼的荷栽(也有全为石柱的),立柱用料不大,柱径20-30厘米的木材即可。墙体有用毛石块堆砌,也有用加工精细的石片石砖砌筑,用黄泥巴或自烧的白灰勾缝。屋面将青瓦或片石置于固定在木椽上的斜芭席,上下彼此搭接,互相叠压,使表面宛若鱼鳞兽甲。窗户较小,用石料砌筑的窗户有平拱形、圆弧形等。吴氏族人就靠着得天独厚的环境生生不息,遗存了许多文物,流传了很多传说。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吴垭石头村

文物风格独特、众多,主要有:石头院落,含石头房、石楼门、石门墩、石院墙、柱顶石、石前檐、石鸡笼、石厕所、石畜圈。石头器具,含石槽、石盆、石凳、石桌、石滚、石碾、石磨、石臼、石夯。石巷道,含石台阶、石板路。碑林,含东沟墓地五通碑、石人山南墓地四通碑及其它碑碣,共十余通。其中清代八通,民国五通。古树名木,含五百年黄楝树一棵、三百年三叉古柏树一棵、二百年金桂树一棵、二百年冬青树两棵、百年皂树两棵、百年青桐树两棵、百年柿树多棵及竹林三处。吴垭石头村民间传说曲折动人,主要有娶亲时送客的来历、离娘礼的来历、救命石壕的传说、棋盘山与猪八戒的故事、黑虎庙的来历、三叉古柏与吴家三门人的关系。

中国景观村落——吴垭石头村


吴垭是文化的

吴垭文化积淀十分丰厚,既有建筑文化,又有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集中体现在石头房的修建上。你看,一尺半宽的石墙全部是由四指儿厚的片石干垒起来的,没有一点儿的泥土和砂灰,可也坚固异常,风刮不进,雨淋不透,火烧不裂,冰冻不酥,不吝于一个人间奇迹。再看,吴垭石头房的整体结构是四合院式,院子较大,正房和厢房互不相连,而不像南方的天井院式,院子狭小,且一圈房子的顶部互相交叉,充分体现了北方民居建筑的特点。最奇特的是,大多数石头房是依山而建,借助山势,有的是上房下院,有的是房院一体,还有的是两房两院呈阶梯状分布,似宫殿一样。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石头全部使用拱形梁,它设在都柱之上、瓜柱之下,梁的拱字形结构减少了瓜柱的长度和重量,把房顶的压力分解到两边的墙壁上,减轻了房顶对柱梁的压力,使房子经久耐用。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建立起一座座造价低廉、古朴简洁,经风耐雨的石头房,联系着旧日的苦难、生活的坎坷,也倔强地透射出悠悠的,和我们悠久民族一样倔强的精神和感情。著名作家周同宾说:古语“蚌病成珠”说的好,牡蛎的痛苦凝成了珍珠,先民的艰苦劳动创造了生动的艺术。中国农民多难的命运造就了坚强的性格、不屈的毅力和无限的精神活力。吴垭还是宛西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你无论走进哪家农家院,就会了解到他们的家居文化。年纪大的一家之长住正房,接下来按长幼次序分居于东西厢房,男主外,田间劳作,外出务工;女主内,洒扫庭除,洗衣做饭,相夫教子,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细问之下,他们吴家还有家谱,吴姓先人从湍东镇龙头村的堰坡组迁过来,至今已历经十八代。到目前为止,这里仍人丁兴旺,年龄与辈份差别很大,有些白胡子老头还问一顽童喊爷爷,十分有趣。

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吴垭石头村

往他们的村后和村东的坟园里看,就会发现这里的人们敬天祭祖,不忘根本。这里的墓前大多都立有石碑,记录着吴垭先祖们艰苦的创业史、高尚的道德观、敦亲睦邻的好风尚和枝繁叶茂的子嗣群。如果把这些墓志全部收集下来串结成集,就是一部生动祥实的吴垭村史。当然,还有大量的石磨、石碾、纺花车、织布机、八仙桌、太师椅等古家具、农具,活脱脱地一个农耕文明村。正是中国传统居民群落的代表,反映出宛西山区传统村落和居民的典型特征,体现了百余年间近现代南阳盆地宛西风情,具有重要的建筑文化、农耕文明和历史遗产的价值。

吴垭是科学的

走进吴垭,就像走进了一个地质文化博物馆。那随处可见的火山石,圆圆的,光溜溜的,大的有脸盆大,小的仅有拳头大小,有的零星散落,有的呈蜂窝状分布,如果有机会砸烂或摔碎一个火山石,你还会清晰的看到象蛋壳、蛋清、蛋黄和蛋核一样的结构和分布,这是火山蛋;看上去明明是一块土黄色的状如马蜂窝的巨石,但很轻,用手能把它轻轻的举起来的,这是糠包石。火山蛋和糠包石都是大自然的杰作,火山喷发时,不但有岩桨、火山石,还有浓厚的泡沫。火山石成了的火山蛋;泡沫遇上泥土或各种植物茎叶就会凝固下来,融为一体,形成这奇怪的糠包石。有的糠包石,还可以放在水面上而不会下沉,所以又叫浮石,如果你把它当盆景,在它的下面浇上水,上面种上小花草或小树,它仍然能生长,因此又叫水锈石或生长石。最令你惊讶的是那满山遍野的当地群众称之为板岩的石头,那石头十分巨大,当地群众都说是连山石,它象人们通常所吃的千层饼一样,四指厚的青石板加一层一二指厚的红石板,很是漂亮,谁也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少层。

内乡吴垭石头村

是怎么形成的,直到华中科技大学的万敏教授来才解开了这个迷团,原来这叫“水相沉积岩”。很久以前,这里或是河边,或是海边,每天都有大量的淤泥或红砂在这里淤积沉淀。又不知过了多少年,经过地壳运动,这些淤泥和红砂都变成了岩石,淤泥变成了青石板比较坚硬,红砂变的红石板比较脆弱,所以人们就用钢钎子从红石板处下手,把一块块大石分解成一片片的板材,盖起了这奇异的石头房。那里很多拴牛、拴猪用的有许多洞和眼的奇石,人们以为是大自然风化的结果,其实这些石头,原本在海底,经过海水浸蚀,逐步形成的,按科学的说法是“海相浸石岩”。

吴垭是生态的

吴垭是一个奇异的所在。你看她附近的每一座山头都是光秃秃的,除了满山的黑石头就是杂草,可一进入就吴垭全变了,到处是树,到处是草,遮天蔽日,从老虎岭上往下看,就会看不到这个美丽的石头村,因为她被树遮住了。这里冬暖夏凉,因为吴垭的垭指的就是两山之间的高地,冬天凛烈的北风会被前后的大山挡住,夏天却因地处高山又十分荫凉,是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走进吴垭的石头院落,那一挂挂来不及剥的金黄色的玉米棒被高高地吊在房檐下的梁上,红红的辣椒、山楂串成串儿或扎成把儿挂在外面的墙上,白白的大蒜被编成辫子搭在厨房的墙上,满筐的红枣和酸枣在院里晒太阳,此情此境,会让你坐下来慢慢感悟,慢慢体会那种让人乐不思蜀、回归故乡的感触。吴垭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对地方气候的适应和地方材料的运用,真实地反映了由于地域气候、民族、风俗甚至人种、性格、爱好等差异所形成的鲜明个性和特点。通过吴垭村吴氏家庭的生产、生活,以小见大,以物证俗,透视出中原农耕文化现象。

吴垭是古老的

吴垭石头村仅仅与省道1公里之遥,她却一尘不染,古老的建筑、古朴的民风、悠远的古树、神奇的地貌、原始的农具,保持着原始的模样。走进她,就仿佛进入了桃花源的世界,

古老的内乡吴垭石头村

“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淡泊、致远;接近她,那百年的石房、古树,倔强的屹立,折射着古老与沧桑;靠近她,吴氏人的淳朴、憨厚,散发着自然与清新;触摸她,那石磨、石碾的“吱…吱”声,见证着中华民族百年的奋进。这让习惯了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现代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仿佛进入时光隧道,和先辈们共同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那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会顿时豪情万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