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殲14?


殲14戰鬥機是軍迷的驕傲,是軍迷的情懷,也是軍迷的一段傳奇。在軍迷的設想中,殲14戰鬥機應該是一款腳踢F22,拳打F35的先進五代機,而且他應該採用常規佈局、DSI進氣道、雙發二維矢量等當時看來很先進的技術。

圖為當時風靡網絡的殲14圖片。


殲14是六代機?不是,他是軍迷們在90年代末,21世紀最開始的10年內一直設想的我國第五代隱身戰鬥機,那時候美國的F22戰鬥機也才剛剛出現沒有幾年,但是已經確立了對我國戰鬥機的代差優勢,當時我國的蘇27SK戰鬥機才剛剛服役,和美國空軍技術差距巨大。就在這個情況下,當時的軍迷設想出一個叫做殲14的飛機,來作為畫餅充飢的對象。

殲14戰鬥機的基本幻想都是以F22戰鬥機作為模子的。


現在我們也不敢說當時究竟有沒有這個殲14計劃,但是殲14的設想一經出現就風靡網絡,眾多的軍迷都紛紛表示殲14戰鬥機是真的,而且做了大量的CG圖,在網絡媒體剛剛出現的年代,一經出現就深入人心,得到了廣泛的報道,當時的熱度不亞於現在的殲20,而且因為殲14本身存在的神秘性,因此他被刻畫出多種形象,其中有一些看上去和現在的殲20還有些像呢。


圖為如今軍迷的“新歡”殲20。


然而殲20的出現改變了一切,就在美國F22A戰鬥機投產服役,我國面臨巨大的隱身戰鬥機威脅的時候,殲20在2010年橫空出世,驚世亮相,也撫慰了軍迷的內心。從那時候開始,網絡上再未看到任何和殲14有關的設想和消息,因為人們知道,我國的五代隱身戰鬥機已經出現了,他就是殲20,而不是殲14,就這樣,殲14逐漸淹沒在了歷史當中,僅存於軍迷的記憶裡,那還真是一段傳奇故事呢。


海事先鋒


(傳說中的“雪鴞”戰機)

傳說中的所謂殲14戰機,其實就是2004-2006年,國內的四代機競標,601所(沈飛)的三翼面設計“雪鴞”。而611所(成飛)以傳鴨式佈局的“威龍”參與競爭,經過一系列的理論驗證對比和軍方詳細對比後的意見,611所的“威龍“成為最後贏家,也就是今天的殲20,而呼聲最高,影響最大沈飛的“雪鴞”則惜敗。

(三翼面佈局在可控迎角有優勢)

殲14的失敗主要還是在其三翼面佈局上,三翼面有其獨特的優勢,比如用機翼面積的增加提高了飛機升力。尤其同時有了平尾和前翼兩個仰俯操控舵面,戰機在大迎角機動時總有更強的控制力,時三翼面佈局的飛機可控迎角性能更強,常規佈局的三代機可控迎角普遍在30-60度,而三翼面佈局飛機可控迎角超過80度。此外三翼面飛機在低空遇到不穩定氣流時,氣流經過前翼產生升力趨勢,與經過機翼的升力趨勢相反,而到了平尾,趨勢又改變一次,所以三翼面佈局的飛機抵抗穩定紊亂氣流的能力,適合低空高速飛行,蘇34採用三翼面佈局最主要的就是提高低空突防安全性,而不是所謂的提高機動性。

(殲14想象圖)
而三翼面的缺點同樣很多,三翼面佈局由於前翼和機翼、平尾之間有干擾,其阻力系數比較高,雖然升力係數較高,但是它對發動機的推力要求更高,這對想進行超音速巡航的五代機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同時三翼面佈局的飛機要將前翼、機翼、平尾等舵面串列在一個機體上,同時三者為了有利渦流的產生必須有一定間隔距離這讓飛機長度變得非常長,最終沈飛雪鴞的長度超過23米甚至24米以上的龐然大物。並且由於多了前翼這個額外的舵面和與之所需的機械傳動結構,變相增加了重量。機身過長和重量增加都抵消了三翼面佈局帶來的升力係數優勢。另外矢量技術的成熟已經可以大幅度提高飛機的可控迎角,三翼面佈局已經顯得落伍,新的蘇35戰機就是在矢量技術成熟後放棄了蘇27M、蘇30MKI的三翼面佈局,還為常規氣動佈局。

軍情解析


殲14是確有其事,否則也不會把編號空出來了,而且這個項目是立項了。


目前已知的是殲九和殲八同步進行的項目,與米格-23類似。殲12和殲11是同步進行的項目,但是殲11沒有立項,也沒有原型機。殲13是第三代輕型戰鬥機,和F-16類似。

殲11後來再次被用在引進的蘇-27上。

80年代新殲的10號工程用了老的殲十編號。老殲10應該是成飛提出的輕型殲擊機方案,和殲11、殲12同期項目。

殲14應該是中型第四代戰鬥機,出於保密原因沒有公開。後來中止了。

確實同期有中推渦扇12也中止了,部分技術轉移到新的渦扇10上。


天明遙遙山海關


【殲-14是軍迷的幻想,早被殲-20掐死在孃胎中!】


所謂的殲-14,被軍迷猜測為沈飛研發的雙發重型隱形戰機,傳說具備4S能力。有人認為,競標隱形戰機項目,沈飛當年準備了兩個方案,高檔的殲-14,低檔的殲-31。但事實上,所謂的殲-14只有來歷不明的、模糊的風洞模型,和軍迷畫的CG圖。


如果真有所有的殲-14,可能也是被沈飛自己淘汰的方案,最終比較成熟的只有殲-31。所謂的殲-14性能指標超越殲-20,估計都是YY出來的,別說那時候達不到,現在也達不到。有人猜測,當年我們拿到米格-1.44的方案發展殲-14,同樣是不靠譜的說法。

目前來看,當時中國空軍選擇殲-20是非常明智的,在發動機功率短時間無法提升,矢量控制系統尚不成熟的情況下,採用鴨翼是十分討巧的設計。後續,殲-20還有升級改進的空間。可以說,即便當時有所謂的殲-14,還沒等它成型,就被更靠譜的殲-20掐死在孃胎中了!


軍事觀察員東旭


1989年,沈飛601所以歐洲90年代先進戰鬥機計劃與美國先進戰術戰鬥機計劃為標準,開始預研我國的新一代殲-14中型戰鬥機。一開始殲-14採用以前研究殲-13-2時的氣動方案,稱之為93方案,戰機常規佈局採用大邊條中等後掠角切尖三角翼,並未考慮隱身設計細節,不久美國的YF22和YF23橫空出世,所以601所在93方案上增強外形隱身設計,改稱為新93方案。新93方案的殲-14設計空重9.7噸,起飛重量15.2噸,最大飛行速度2.1馬赫,推重比1.25以上,採用WS-12發動機。











就在新飛機研究不久,由於國際形式的劇變,1992年我國開始引進首批俄製蘇-27戰機,並計劃由沈飛組裝剩餘的約200架訂單。至此殲-14戰機研究計劃也被擱置了。此後沈飛一度還藉助俄方技術重啟新的殲-14研究計劃,可是由於國內的殲-8系列戰機需要升級改進以及成飛殲-10戰機的開始預研等等因素,最終殲-14計劃徹底下馬。









20世紀末期,我國提出研發第四代戰機的計劃,601所參與競標的三面翼高機動的四代機方案最後落選。由於空軍四代機不能入選,601所於是乎想在海軍四代機方面有所突圍,決定自籌資金與611所一道同時開發自己的四代機。在通盤考慮後601並沒有使用原來參選的方案,而是選用當初的“新93方案”,工程代號301。2012年10月31日上午10時32分,脫胎於“新93方案”的“鶻鷹”戰機首飛,編號FC-31。2014年11月,FC-31在珠海航展上展示了其優越的機動性能。2017年初,修改版FC-31首飛,目前還有傳聞巴基斯坦將引進這款戰機。可以說殲-14傳奇的一生才剛剛開始。


梁無咎


能不能搞二三家競爭,不要一天到晚殲1殲2的,這樣殲下去最終會被別人所殲!


jkw6166


當初成都624所研發了一種中推發動機“天山”,沈飛為了配合624所的中推項目研發了雙中推戰機殲14,後來“天山”因為各種原因下馬了,殲14也跟著下馬了,因為殲14已經具備了完整的圖紙(有的說已經造出了真機),所以殲14圖紙封存、型號保留,中航對已經有完整圖紙的下馬戰機都型號保留,那是可以直接造出真機的,型號保留的還有殲9、殲13,都是沈飛的,再說說“天山”中推發動機,它是因為給重點型號發動機讓路(其實就是錢不夠),擱置了,等重點型號成功了(據說是太行),貴州所研發了渦扇13,“天山”已經無法超越渦扇13,但是渦扇13也需要配合試驗的雙中推戰機,殲14這時候也落後了,畢竟20多年過去了,於是有了“鶻鷹”,鶻鷹在去年7月已經試飛了貴州所的新中推(有說是渦扇19),今年11月貴州所新中推生產線建成,前不久貴州所新中推授旗,現在只希望鶻鷹不會重蹈殲14覆轍~型號保留、圖紙封存,能夠獲得軍方採購、國外訂單。


空山曉寂


把奸20弄好再說吧。那麼醜。矢量發動機還沒裝上。


平淡30502471


殲14~~立項研究十五年初露眉頭,就被叫停。

殲14實質三代半戰機。相比老美的F22四代機早已服役,殲14即使成功也難免落後!

中國這是跳躍式研發。殲20---殲31的誕生完全取代甚至超越了殲14~

後期殲10的升級!!!(珠海航展可見)~殲10的矢量升級完全取代了殲14~

愛我大中華!!!


張兵195254192


沒有一個好的“心臟“一切都是白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