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南開區老城廂這條街,曾住過兩家富豪,馮鞏的電影就在這拍的

1998年,整整20年前,火了兩部影視劇。

其中電視劇名為《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電影名為《沒事偷著樂》,這兩部影視劇都改編自電視劇的同名小說。它們質樸的刻畫出北京和天津兩座城市底層老百姓的生活狀態,以及面對苦難時的樂觀精神。不太客觀的說,因為我是天津人,所以相比電視劇我對馮鞏主演的電影更有好感,看過不下十遍。

今天要講的地名故事的主角,就是下圖在電影六分鐘左右時,馮鞏所處的拍攝地——東門裡大街。

天津南開區老城廂這條街,曾住過兩家富豪,馮鞏的電影就在這拍的

沒事偷著樂

東門裡大街,顧名思義,就是從天津老城東門進入,一直通到鼓樓的這條街,城外與其相連的就是水閣大街了。其實老城廂裡的事兒要是說起來,講到我80歲生日也講不完,此文挑要緊的說。

老天津人一定聽說過"天津八大家",這都是當年天津的富戶豪門。其實"八大家"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過很多次變化,直到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社會上開始流傳一首關於天津豪門的順口溜,是這麼唱的:

財勢大,數卞家,東韓西穆也數他。

振德黃,益德王,益照臨家長源楊。

高臺階,華家門,冰窯衚衕李善人。

而當年東門裡大街上,就住著這首順口溜最後一句提到的兩家豪門,華家和李家。

先說華家。華家自清朝初期就經營鹽業,家產豐厚。相聲大師馬志明在《對春聯》中說過,天津有四大名書法家,華孟嚴趙,即華世奎、孟廣惠、嚴修、趙元禮,後來又續上馬志明了……

天津南開區老城廂這條街,曾住過兩家富豪,馮鞏的電影就在這拍的

馬志明、黃族民

華世奎,就是華家門裡的人,天津勸業場那五個字就是他寫的。他同治三年(1863年)出生,16歲中秀才,19歲中舉人,到了袁世凱任內閣總理時,已經是正三品了。封建社會等級森嚴,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所能用的東西也是有區別的,比如家門口臺階的數量和高度,除了皇帝能用九級以外,其他人用就是殺頭的罪過,"階級"這個詞就是從這兒來的。

天津南開區老城廂這條街,曾住過兩家富豪,馮鞏的電影就在這拍的

華世奎社會地位高,所以家門口的臺階也高,所以叫"高臺階,華家門"。網上有人說華家門口有九級臺階,我是持懷疑態度的,畢竟我也沒見過。但考慮到當時已經是清朝末期,封建制度已經很混亂了,所以也不是不可能。

下圖是在鼓樓博物館拍攝的華世奎舊居照片,有點模糊,各位湊合看……

天津南開區老城廂這條街,曾住過兩家富豪,馮鞏的電影就在這拍的

攝於鼓樓博物館

除了華家,東門裡住的另一戶豪門,就是冰窖衚衕的李春城家了。

李春城家也是靠經營鹽業發家的,而且李家好佈施。當時各地廟宇他家會掏錢幫助修建,到了冬天對老百姓施捨棉衣、小米粥,各地難民到李家討飯,也都給予接濟,李春城死後,其子孫繼續辦善舉。而"李善人"的名號,直到他的孫子李藎臣才開始傳開。馬三立大師的《開粥廠》,我個人覺得就是以李善人為原型,因為當年李家確實在東南城角草廠庵開設過"李善人粥廠",用來收容乞丐。

看過之前我寫的關於謙德莊的地名故事的讀者應該還記得,地處謙德莊的人民公園,就是當年李家的私家園林,人稱李善人花園。

天津南開區老城廂這條街,曾住過兩家富豪,馮鞏的電影就在這拍的

攝於鼓樓博物館

所以不論是張大民式的家長裡短,還是"八大家"式的大開大合,各人總有各人的歸屬,但富貴貧賤卻能在短短一條老街上和諧共生,這大概就是老天津的魅力所在吧。

歡迎各位天津的老少爺們兒關注我,咱一塊兒“談古論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