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沙坪壩,為何一直以來都是重慶的文化大區?

在重慶38個區縣裡

有一個沙坪壩區

她得名於嘉陵江邊一塊麵積不大的平壩

因壩上多江沙,故得名沙坪壩

從抗戰至今文化名人多匯聚於此

是重慶重要的文化大區

1.因文而立

“名字,不僅僅是一個代號

還是一種傳承,一種歷史。”

20世紀前期,重慶西郊沙坪壩和磁器口地區

創建形成的中國西部文化中心

沙坪壩與磁器口相連

在未劃歸重慶市管轄之前

為四川省巴縣第一區轄地

合稱“沙磁地區”,沙磁文化區亦因此而得名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郭沫若、柳亞子、李四光、馬寅初

巴金、謝冰心、于右任、張伯苓

馮玉祥、竺可楨、羅家倫、晏陽初

老舍、臧克家、徐悲鴻

傅抱石、豐子愷、吳作人……

大半個世紀之前

幾乎涵蓋了中國科學、文學、藝術

教育、學術、文化社會活動等

諸多領域的大師名家

雲集沙坪壩,蔚為一時極盛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1929年秋,國民革命軍第21軍軍長兼四川善後督辦劉湘在廣泛社會輿論支持下創辦重慶大學,並指令21軍軍部創建四川省立重慶女子職業學校,重慶大學初設在重慶菜園壩1933年遷入沙坪壩永久校址。從此,沙磁地區有了高等學府,逐漸向文化區發展。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1936年12月,重慶大學校長鬍庶華在《重大校刊》第4期上公開發表《理想中的重慶市文化區》一文,根據未來國際國內形勢及重慶市文化現狀,指出“為重慶市文化計,為四川省文化計,為西南文化計,為復興中華民族計,重慶市應建立一新文化區”,並首次提出在沙坪壩建設重慶市文化區的設想。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1938年8月16日,重慶市政府據國民黨戰時最高決策機構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手令,並報行政院、內政部同意備案,將沙坪壩、磁器口、小龍坎等處原四川省巴縣管轄區域劃歸重慶建制,設置重慶市政府沙磁區臨時辦事處。1940年12月5日,文化區代表性刊物《沙磁文化》月刊創刊,由中央大學、重慶大學、四川省立教育學院等5校共同主辦。至此,重慶沙磁文化區得以形成。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國立音樂學院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發動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抗戰八年期間,遷入文化區的大專院校總計16所,沙磁文化區最早發祥的核心區域,連同農地在內,不過73.87平方千米。至抗戰爆發後,迅速擴展,極盛時期,東至嘉陵江北岸之柏溪、磐溪,南面直抵化龍橋、李子壩經佛圖關、大坪至華巖、上橋一線,西逾歌樂山以至青木關沿線,北至井口、童家溪,形成一個具有某種機能而邊界又不甚明顯的廣義的文化區,成為戰時中國最大的文化中心。

沙磁文化區學府林立、文教昌盛,集中了20所高校和全國約1/8的大學生,中學40所,小學81所,英、法、韓國、印度等國留學生在此學習,學校和學生數量、質量均居全國之冠,成為戰時中國教育的中心。重慶大學、中央大學、中央工校、南開中學以及樹人學校等學校夜晚的讀書燈光被譽為“沙坪學燈”,成為當時有名的陪都八景之一。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重慶大學工學院

同時,由於日機頻繁轟炸重慶市區,沙坪壩和歌樂山一線被劃為中央遷建區,大批城區機關團體轉移到文化區境活動和辦公。國民政府中樞及各部在文化區設有駐地,教育部遷青木關,全國最高的醫療衛生科研機構中央衛生實驗院坐落歌樂山。由是,沙磁文化區亦成為全國政治、經濟、軍事、醫藥衛生和對外文化交往的重要舞臺。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郭沫若

沙磁文化區的創建,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現代精英文化和民族革命戰爭中大眾文化的結合,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與西方先進文化的結合,是中國近代文化教育史上的一個創舉。新中國成立後,文化區在沙坪壩得到進一步延續並不斷深化。2000年,沙坪壩區在歷史文化名人廣場為抗戰時期在沙磁文化區的15位文化名人塑像;2008年,將每年3月30日確立為“沙磁文化日”。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南開中學

沙坪壩自周朝巴國屬地起,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戰文化、紅巖文化於一爐,是紅巖精神的主要發祥地。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小說《紅巖》,讓白公館、渣滓洞的獄中革命鬥爭在全國家喻戶曉,每年都有來自全國的大量遊客,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文化旅遊的聖地。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而今大家熟知的重慶大學城就位於沙坪壩區西部。作為重慶科教文化區,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各類文化設施和活動;據資料顯示,沙坪壩區已實現了區文化館、區圖書館、22個街鎮文化服務中心站及172個社區文化室的免費開放,完成95個社會文化室標準化建設,實現26個街鎮文化中心圖書通借通還。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沙坪壩區還通過打造各種特色的文化傳播平臺和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來滿足群眾文化需求,“青年藝術家綻放計劃”和“尋夢沙坪壩”、開展藝術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組織重慶青年藝術家走基層等活動在2017年相繼在沙區開展。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每週五一講自1958年起已經持續了59年的黃桷樹下故事會,故事員們在上面靠一把摺扇,兩片嘴唇,講笑話、說掌故。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老藝術家曾令弟在黃葛樹下龍門陣表演

抗戰文化、巴渝文化、沙磁文化、紅巖文化、校園文化等特色文化內涵,構建全域旅遊新格局,現在的沙坪壩把文化發展得更6了。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重慶萬達城位於沙坪壩西永,整體造型以重慶市花山茶花為原型,總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高度28米,總重量達2000噸。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沙磁文化產業園涉及文化產業項目32個,包括磁器口民俗博物館、巴渝老街抗戰美術公園等8個項目都已啟動。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除此之外,推進楊家溝畫家村一期,特鋼創意科技公園等一批特色文旅項目,充分發揮區域工業遺址等資源優勢,還要引進一批更優秀的旅遊資源,沙坪壩的文旅發展,簡直令人驕傲!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2.小重慶

沙坪壩崽兒一生的依戀——磁器口,每個重慶人都會去的地方,它和解放碑一樣,是重慶的金字招牌,是外地朋友認識重慶的名片。他曾經是通商要道,碼頭、生意、生活都交融與此小小的街道,又被稱為“小重慶”。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據《史記》記載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其妻在長江邊

“引刀自剖其腹,幼兒呱呱墜地”

後人盛讚塗山氏賢惠

在風景宜人處為她修屋安居,稱“慈溪口”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巴縣誌》載,“其建鎮始於宋真宗鹹平年間(公元998年至1003年),因山上有白色巨石崖壁,便取名白崖場。”明前七子之一的王廷相(公元1474-1544年)曾著有《發白崖》詩傳世。傳說明建文帝朱允炆又曾隱修於鎮上寶輪寺,故又名龍隱鎮。

清朝初年,因盛產和轉運瓷器,得名瓷器口,因“瓷”與“磁”相通,遂定名磁器口。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如今的磁器口,是重慶旅遊必打卡之地,吃喝玩樂處處都能滿足遊客的心。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3.來去自如

重慶素有“橋都”美譽

沙坪壩也不乏有著名的“石門大橋”

“高家花園大橋”等等

更有許多古老的小橋

它們或散落鄉間或荒蕪在山間溪上

與現代化的交通一起給予沙坪壩人出行的便利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在磁器口濱江路邊,雄偉的高架橋下,有一條不起眼的小河溝,河溝上架設著一座不起眼的石橋,橋面和護欄看上去很新,但橋身的石塊上長滿青苔,侵蝕痕跡很重,看上去很有歷史。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這座橋叫金蓉橋,是由清末鄉紳陳元煊集資修建,很少有人注意它,就連“金蓉橋”這個名字,都很少有人提,一般就叫“老橋”。

磁器口大門牌坊側對面的磁南街,其實也還隱藏著一座與金蓉橋差不多的古橋。穿過磁南街的小區,沿石梯抵達小河溝邊,可以看見兩座石拱橋緊靠在一起,其中一座三孔石橋規模較大,是後修的,而另一座矮小的單孔石橋,才是古橋。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這座橋正式名字叫仁壽橋,建於清代宣統二年(公元1910 年)。為一座單拱石橋,橋長36米,寬4米,拱跨5米,是由磁器口出來的兩名武舉人出資修建的。

在高灘巖正街的加油站背後,有一條小河,河上面有一座式樣獨特的小橋。橋很小,約一人多高、十餘米長,5個石制橋墩上,用石板連接成橋面。中間的3個橋墩上都雕有碩大的龍頭,蹲下仔細看,可以清楚地分辨出龍的面目、牙齒、鬍鬚甚至鱗片,龍口大張著,一副不怒自威的表情,栩栩如生。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據估計,應該是修建於清末民國時期,距今一百年左右。這種石板橋的結構,專業名稱是“石墩石樑平板橋”,在重慶、川東、川南地區很常見,多修建於不通航的小河流上,主要供當地百姓行走。

梁灘河,長年川流不息地遊走在縉雲山脈和中梁山脈之間。在土主鎮四塘村與梁灘河匯合處有一座石橋,被稱為高灘橋,或者四塘橋。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這橋原是老成渝馬路的必經之橋,四塘村也因為這個緣故,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商賈販夫歇腳、打尖的地方,熱鬧一時。據村民介紹,直到現在這座古橋仍能通行汽車。

此外,該橋還有不少精美的雕刻痕跡,如護欄上每根柱子頂部,都有一個石質雕塑。據村裡老人介紹,這些雕塑原本是羅漢、動物、供果等,一共48個,非常精美、栩栩如生,“可惜經過這麼多年,現在基本都看不出來了。”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高灘古橋建於清代,為5孔券拱石橋,橋長75.5米,寬4.7米,高18.5米,該橋兩側的護欄及部分石雕柱頭,對於研究清代該地區交通建設、建築技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虎溪老場鎮修建在一座西高東低、坡度平緩的山上,東南西北都有河流環繞,叫做"虎溪河"。不論從哪個方向進出,都要走過一座石橋,有五福橋、小橋、高橋、寶豐橋等。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東面的橋叫"小橋"。跨過小橋便是通往老成渝公路的官道,在這路口,矗立著兩道高30多米、寬近20多米的巨大石牌坊,上面刻著"旌表"、"貞潔"、"聖旨"一類的詞語。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南邊的高橋是居民生存之地,叫"水碼頭"。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虎溪斷橋位於虎溪河下游,距虎溪大約兩公里。斷橋是一座用六塊巨大的青石鋪就而成的平面石橋,橋的中間兩側鑲嵌有兩條石頭雕刻的巨龍。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回到今天,沙坪壩除了這些老橋記載著歷史,飛速發展的城市建設也不斷提升著我們出行的效率與方式,從常見的跨江大橋到四通八達的地鐵,讓出行更便利的動車火車,都一一記載著沙坪壩阡陌交通的每一個進程。

高家花園複線橋、鳳中立交、西環立交架起“飛雲索”,重慶“魔幻地圖”又添新地標,讓重慶,沙坪壩的發展在交通大發展中提速。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中梁山隧道擴容工程、歇馬隧道東西段等開隧工程問路群山,新中梁山隧道的正式通車不但為老中梁山隧道分流減負,更順暢了渝西地區的物流通道。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軌道環線完成交地230餘畝,主線及站點土建施工基本完工,預計2018年12月通車;軌道9號線已開工建設;軌道5號線沙區段土建工程基本完工,軌道1號線延伸(尖璧段)隧道已貫通。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漢渝路至渝碚路下穿道、站東路東延伸段、成渝複線高速連接道正在辦理前期手續。沿山路分流道、鳳天東路等12個重大前期研究項目已委託設計單位開展前期方案研究。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告別曾經的充滿記憶的交通設施,這一批項目的落地,勢必為沙坪壩區內暢外聯大添動力。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曾經的沙坪壩火車站完成了它光榮的歷史使命,給沙坪壩人和南來北往的客人留下美好的回憶。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兩站兩線”的成渝客專沙坪壩站、重慶西站閃亮登場,承接著新時代的發展使命。這裡,正在彙集著東南西北的資源,人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在這裡交匯。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渝滿俄、中歐班列(重慶),渝黔桂新、南向通道鐵海聯運體系。一北,一南,就像重慶內陸開放的兩根探針,從沙坪壩出發,讓“重慶智慧”實現“運全球”,以後所有這40多個國家進口的商品,都是這列火車的功勞。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全球6大洲、45個國家、82個港口全面覆蓋,並貫穿亞歐大陸“最後一公里”。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放眼今朝

沙坪壩這方沃土如今擁有六張靚麗“名片”

重慶科技創新的“智核”、重慶對外開放的窗口

重慶文化旅遊名城、重慶教育醫療高地

重慶綜合交通樞紐、一座生態宜居新城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三峽廣場是重慶的一大老牌商圈,歷史僅次於解放碑商圈,其周邊擁有多所中學、高校,龐大的學生群體是不可忽視的消費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商圈發展。在沙坪壩人的印象中,沙坪壩的商圈就是三峽廣場,三峽廣場就代表著好吃、好玩、好耍、好逛。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這樣一個老牌商圈也曾有過“黃金年代”。據重慶市商務委統計,2013年,三峽商圈地均零售額為1.39億元/萬平方米,僅次於解放碑商圈。據不完全統計,三峽商圈輻射人口約110 萬人,人流量日均達30 萬人次,重大節日人口流動量達50 萬人次,是重慶人流量最大的地區之一。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隨著主題商業街的發展和電商的衝擊,三峽廣場裡熱門的商場、美食街都漸漸被冷落,怎麼改變,成了沙坪壩商圈的大事。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把傳統的步行街變成休閒娛樂的地方,如今的三峽廣場把巴渝文化融入打造,各個地下商場也在夏天成了納涼勝地,龍湖投資34億入駐三峽廣場,將在高鐵車站上蓋城市綜合體。

這將是重慶首個基於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商業體,根據其規劃,屆時,市民可在三峽廣場實現高鐵、軌道交通、公交、出租車等多種交通工具零換乘。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除了引進天街,三峽廣場的轉型早已經啟動。2016年初,三峽廣場商圈曾召開“擴容•提質•上檔”規劃專題研究會議,宣佈啟動商圈擴容工程。按照規劃,三峽廣場商圈將把東北至沙濱路,南至天梨路—天馬路—平頂山文化公園,西至內環快速路的用地作為擴容單位,總面積為831.70公頃,還將構建平頂山文化公園和沙坪公園之間的生態廊帶,並預留重慶八中綠廊,藉此次擴容實現由“圈”到“城”的轉變。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停車難問題也被提上了日程,據瞭解,三峽廣場核心商圈500米範圍內將修建新停車場,可提供停車位數千個。

除了大量的商業體的進駐,不少民營企業也在沙坪壩嶄露頭角,並結合沙坪壩自身的優勢,精準扶持,從貸款額度、貼息比例等,全面放寬,重點施力,為區內創業群體提供扶持全力打造更適宜經濟發展的現代化商業經濟。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出臺了《沙坪壩區創業孵化基地(園區)認定和管理辦法》,實施了對孵化基地的發展,給予一次性的補貼、帶動就業補貼、優秀項目補助等獎補政策。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出臺了《關於全面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關於進一步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實施意見》文件等系列措施,著力推進民營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沙坪壩區通過組建專業公司,實行“點對點”的服務。如組建了工投公司,承接以創新研發、先進製造業為主的投資項目;組建城投公司,承接以基礎設施、片區優化開發等為主的城市提升重大項目;組建文旅公司承接文化旅遊投資項目;通過物流園公司,承接現代物流、內外貿易、展示展銷、總部金融等項目。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同時,持續進行“放管服”的改革。從去年8月1日開始,沙坪壩區在全市率先實施“23證合一”、在自貿區西永片區實施了“26證合一”的工商登記制度改革。隨後,又把這一改革擴大到“31證合一”、在自貿區西永片區擴大到“36證合一”,並實行“一窗式”服務。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目前,沙坪壩區工商註冊登記已做到了網上辦、馬上辦、隨地辦、輔導辦的“四辦”服務機制。創業者在辦註冊登記時,可以實現零見面、零紙張、零跑路、零等待的“四零”服務。

眾所周知,沙坪壩區是重慶市的科教文衛中心,教育實力強,科創能力佳,其區域內有16所高校、數十家科研機構,僅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就有7家,全區的科技人員有近10萬人,雙創指數常年位居重慶前列,是一所名副其實的科創名城,依託於此,包括北斗科技、北威(重慶)科技等眾多科技公司先後落戶於此,進一步增強著這座城市的人才和科創實力。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與此同時,沙坪壩也是一座開放之城,平臺建設同步進行,西部現代物流園、西永綜保區、重慶鐵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西永片區組成四大開放平臺,以其開放的吸引力,形成了沙坪壩區發展民營經濟的新動能……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位於沙坪壩區西永綜合保稅區,讓你以後在沙坪壩就可以“海淘”,生活用品、奢侈品、汽車、家居用品通通都可以。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從去年的成績單來看,2017年重慶GDP總量19500億,取得全國第五的好成績,而沙坪壩更是以860.2億元達到了新的高度。

發揚沙磁文化

講好紅色文化故事

擦亮全域旅遊文創新地標

促進經濟蓬勃發展

這就是沙坪壩


沙坪壩:一種文化的味道

主辦單位: 沙坪壩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