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讓李鴻章一人揹負罵名,對此你怎麼看?難道慈禧、光緒就沒責任嗎?

用戶61902021


甲午戰爭失敗,不是一個人的失敗,是整個大清朝的失敗。這時候,迫於清朝子民的輿論壓力,就需要一個替罪羊來揹負罵名。

這個罵名誰最合適?首先,大清王朝的統治者是光緒,幕後實際統治者是慈禧太后。這兩個人當然不能背黑鍋。其次,一般普通人是背不動這口黑鍋的,當然需要一個位高權重的大臣頂上去,李鴻章成了首選。

甲午戰爭後,李鴻章拋頭露面的,一面處理軍國大事,一面與列強斡旋。他與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把自己推在了風口浪尖上。當然,條約怎麼簽訂,是慈禧太后定好的盤子。但是他又不能說出來,只能心甘情願地背鍋。





陽光沐浴大道


關於甲午戰敗的原因,李鴻章曾經跟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探討過。那是在甲午戰敗後,李鴻章出訪德國。德皇為李鴻章舉辦了盛大的閱兵式,李鴻章看著裝備著先進武器的德軍,一個個精神煥發鬥志昂揚,而且軍陣變化緩急有序整齊劃一,不僅悲從中來:“我如果能夠有這樣的十個營,甲午一戰就不會敗給日本!”

李鴻章終於見到了久仰的俾斯麥,下面是他們的對話實錄,為了保證真實,而且大家也能看懂,就不轉換成現在的語言了。李鴻章問:

“何以圖治?” 俾斯麥答:“以練兵為立國之基,舍此別無良策。兵貴在精而不在多,五萬足矣。” 李鴻章感嘆:“挑選五萬精兵絕非難事,然我國缺乏教授軍事之人,三十年鴻章處心積慮建設國防,哪知甲午一戰全軍覆沒,真好生慚愧!”

這倒怪不得李鴻章喊冤,北洋水師從1883年到1895年十多年時間裡,沒有購買一艘新軍艦,更別說升級現有軍艦武器系統了,“吉野”等日本軍艦裝配的是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的6寸40倍口徑速射炮,而“定遠”等北洋軍艦裝備的是德國克虜伯305mm後膛炮。甲午海戰中,日軍發射的炮彈數量十幾倍於北洋水師 ,炮彈威力百倍於北洋水師。清軍的炮彈打敵艦,打中了也就是一個窟窿,敵艦打清軍,一炸就是一大片,而起人家打了三四炮,清軍第一炮還沒裝填完呢。

魯迅說:中國發明瞭火藥只會做鞭炮。這話雖然不全面,但是用在北洋水師上倒是很貼切:他們炮彈用的就是製造鞭炮的“黑火藥”,而且還是當年購艦時隨艦贈送的,北洋水師所配備的大部分還是不能爆炸的實心彈,這種實心彈彈體內常配以沙石增重(電影中出現的炮彈倒出沙子的情節就是出自這裡,但是電影曲解了原意),是完全以自身重力和衝擊力來攻擊對方軍艦,打上去就是碗口大一個窟窿。而日軍所使用的炮彈全部為填裝新式的的開花彈,其威力是“黑火藥”的一百倍,幾炮就能幹沉一艘鉅艦。

可是在外國人眼裡,中國不差錢,尤其是北洋水師每年五百萬兩的軍費,更是讓日本人流口水:“定遠”那樣的七千噸亞洲第一鉅艦每艘才一百四十萬,十幾年的軍費,打造世界第一艦隊都夠了。

日本人的口水白流了,因為賬面上是有每年五百萬軍費,可是到李鴻章手裡就沒幾個了,再加上層層貪汙,能給將士們按時發餉,不至於鬧出兵變,李鴻章就燒高香了。

那麼錢都到哪去了呢?我們來看一條史料:“光緒十七年四月,戶部決定,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暫停兩年,所有銀子解部充餉。”這下急的丁汝昌直跳腳:“清朝海軍戰鬥力遠遜於日本,添船換炮刻不容緩。”丁汝昌奔走呼號了一個月,這才等來了上諭:“可以撥款,你回去靜等。”丁汝昌從五月開始等,一直等到秋葉落成堆,一兩銀子也沒見到,只好請李鴻章親自出馬,但是李鴻章也碰了一鼻子灰,被光緒(名義上是他)用“餉力極絀”四個字就打發了。

就在甲午海戰的前兩年,德國工程師漢納根就建議購買開花炮彈,李鴻章也下令購買,但是卻一顆也沒買回來——主管戶部的“帝師”翁同龢不同意,拒絕的理由就兩個字:“浪費”。

大家都知道,在1894年(甲午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9月17日清軍在甲午戰爭中全面失敗,另一件事是11月7日 ( 即陰曆十月初十 )慈禧六十大壽。

翁同龢千方百計剋扣下來的海軍軍費去了哪裡,大家想必心知肚明,慈禧一盤菜,夠買十枚開花彈。買一枚開花彈翁同龢都認為是“浪費”,但是慈禧“壽宴”卻“不可輕率”。不但挪用海軍軍費修建了頤和園,還準備再拿出三千萬兩白銀,在西華門至頤和園的幾十裡大道旁,沿途點綴景觀,搭建經壇、戲臺、彩殿、牌樓,組織僧道唸經,戲班演戲,夾道歡迎……


半壺老酒半支菸


李鴻章,在傳統的觀點來看,他是個賣國賊,中國好幾個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是由他簽訂的,他一生簽過最丟臉的條約莫過於《馬關條約》了。我接下來說幾個李鴻章簽約的細節,來駁斥他的罵名

。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後,慈禧委託李鴻章去與日方談判。雖說清朝全權授予李鴻章處理,可李鴻章也知道清朝是捉襟見肘,財政困難,便想著“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與日方代表反覆辯論,為的就是少賠款。李鴻章也在日本遭遇了一場生死劫,他在住處被人暗殺,臉上捱了一槍,可這也為清朝減少了一億兩的賠款。據說李鴻章對美國顧問說道:“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求和。”在簽訂條約後,李鴻章發誓再也不登日本的土地,從這幾個細節中,李鴻章的愛國之情可見一斑,世人不一定要說他是個賣國賊,他也是被逼無奈。

所以說大家光罵李鴻章是不對的,他只是替朝廷辦事,他個人還是愛國,並不想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使自己遭人唾棄。可他沒有辦法,他是清朝的臣子,總有人要拉出去當替罪羊,李鴻章便是清朝的替罪羊。慈禧與光緒當然有責任,他們兩個管理不好國家,導致國家敗亡,要是慈禧不挪用海軍的軍費,多花點錢在海軍建設上,說不定北洋水師也不至於全軍覆滅。可是大家只記得簽約的人,卻忘記了背後的人。李鴻章,不該背上這個罵名。


98歷史


淮軍在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後勢力巨增。已經成了令滿清政府懼怕的存在。

滿清政府在太平天國的打擊下,已經搖搖欲墜。八旗、綠營已經不能依靠。過度依靠新起的湘軍、淮軍、楚軍也有擔憂。本來想在一眾漢人派系搞平衡牽制,結果李鴻章淮軍一脈越來越大。海上有北洋,岸上有朝鮮的聶士成、臺灣的劉銘傳,洋人還都只買李鴻章的帳,這令清政府和各派系都又恨又怕。

甲午一戰,日本海上擊垮北洋,其它三支水師按兵不動。(最遠的廣東水師派來兩條船,李瀚章當時任兩廣總督)陸上擊垮了吳長慶。(八旗逃的比兔子還快。時隔六年老佛爺一句挑戰全球,一個個跟打了雞血似的和洋人死磕。)

甲午戰敗,李鴻章受命籤條約。一來皇上、太后不可能籤,二來日本人也很清楚自己打敗的是李鴻章而不是整個大清。


難得浮生閒半日


在封建時代,皇權高於一切。甲午海戰之敗,李鴻章雖有罪責,但歸根結底李鴻章是臣,雖有大權獨攬之名,卻無大權獨攬之實。海軍經費之有名無實路人皆知,誰之過也?那麼多的公款在北洋軍裡白走了一遭,其作戰實力若不吹噓又怎能應付整個官僚階層?說白了,甲午戰敗是李鴻章不能不背的黑鍋!慈禧知道,光緒知道,大半個朝廷的官員都知道。只有李鴻章的政敵們裝不知道,所以一個勁兒地打擊李派。慈禧為了打擊權力熏天的李派,也有意地進行了清算,但這個清算是有限度的,因為慈禧太清楚李鴻章在替自己背鍋,所以後來還是要重用。當然,不重用也不行,清流派誇誇其談還行,真要論起辦實事,還得指望李鴻章這些重臣大吏。


喊冰



濟世論事


甲午戰爭誰該負責,慈禧,光緒,腐朽衰敗的朝廷,內鬥不止不團結的上下官員都有責任,慈禧的責任最大,李鴻章也有一定責任,但在眾多該負責的人裡面,他既可以往前排又可以往後排,但無論怎麼排,都不應由他一個人來擔,但現實就是他擔了,而李鴻章的賣國賊罵名要從幾個方面看。一個是當時並不深刻認識國局的讀書人的普通百姓,市井小民,他們給李鴻章背上賣國賊是不清不明,再一個是朝廷裡的李鴻章對面那些人,這個賣國賊的含義和背景他們是清楚的,但偏要為之,樂意為之,第三就是後世之人,準確說是寫歷史的人,他們幹這種給別人戴上帽子的事情太多了



經過的人沒有名字


簡單說吧,重大歷史人物的好壞,都是由大事決定其成敗的,光緒就不多說了,生不逢時,志大才疏八個字就可以概括。慈僖呢?政治能力是有的,但是有些決策誤國,有些決策,例如最終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又是明智的,所以四六開比較合適,在風雨飄零的清末,作為最高決策人,她一個老孃們,算是合格了。但是李鴻章,吃回扣拿賄賂,前線將士打了勝仗都能被他們談出一個恥辱和約,新疆危難,立馬就提議放棄新疆,自己弄個北洋水師,還視為私產,在朝鮮水陸兩軍皆敗,一系列的事實與其搞洋務的一點功勞相比,罪遠大於功。


壹貳叄4674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真正配稱國賊漢奸是李鴻章!第二位是同盟會國民黨。

賣國未遂康梁賊黨。

反人類反文明敗類屠夫曾剃頭。

真實歷史面前,一切洗白,都是枉費心機痴心妄想。



甲年戰敗由李鴻章一人背鍋捱罵是極不公正的,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要問責,慈禧、光緒首當其衝,李鴻章為次。

首先,清庭缺乏戰略預判,戰前日本已完成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的轉變,掠奪資源成為其侵略擴張核心,身邊中國為首選,而清庭毫無洞察,不事防備。

第二,國弱力差,政治腐敗,儘管因掀了洋務運動,略有振興,而日本發展更快,加上李鴻章等主軍者多為漢官,處處受肘,發展軍事力不從心,有錢修圓明園、祝壽,卻拒購軍事裝備。

第三,作為朝庭,沒有及時發動民眾,舉國抗日,責在慈禧、光緒。

當然,李鴻章領旨抗日,沒有抱決死之心,且戰術有誤,先委屈於朝庭後又受辱於外強,體現其寧彎不折的心智性格,甲午之敗必有其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