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正的李元霸,究竟有多厲害?

用戶6333432500


一、電視劇或者評書上的李元霸

平常我們所聽到的或者看到的李元霸應該是雙手拿著一對鐵錘,一個鐵錘重達400斤,一對有800斤。這一對鐵錘別說用力打,單單是壓在身上普通人都壓死了。一般人也根本拿不動這對鐵錘。



所以,李元霸在大家心目中就是一個無敵的人,他打敗了宇文成都。在當時幾乎是沒有人可以和李元霸匹敵的,他打敗天下無敵手,打敗了反王二十三萬大軍,面對一百多萬敵軍也是錘子揮灑自如,殺得敵人血流成河。打得李密乖乖交出玉璽,打了反王投降。



就算雙手各舉一個三千多斤的獅子的時候都能上下舉十幾次,這樣的力氣誰人能敵呢?

可惜這樣的一個天下無敵卻在路上被老天爺收了,一個雷劈下來掛了。



二、歷史和演義

可惜不管怎麼說,對於李元霸的這些形象都只是從演義或者小說中獲取,我們聽說這些事情多是從幾個版本中聽說,比如《隋唐演義》、《說唐》、《興唐傳》等。但是不管是哪一本,這些都是演義是小說,與真實的歷史是有很大的差別的,甚至有的英雄人物只時根據歷史人物為原型而杜撰出來的,比如我們今天講到的李元霸便是如此。歷史上根本沒有李元霸這一號人物,更不用說他是否如電視裡演的這般厲害。所以題主提問:歷史上真正的李元霸有多厲害的時候,回答是歷史是沒有李元霸,只有李元霸的原型。



三、李元霸的原型

那麼李元霸的原型是誰呢?

演義中提到李元霸是李世民的弟弟,那麼我們以這個線索去追尋就會發現。李淵的第三子叫做李玄霸,名字上是有相似的。

那麼這個李玄霸是何許人也呢?



李玄霸是李淵第三子,他是唐太宗李世民同母弟,母太穆皇后竇氏。但是他也是和李元霸一樣英年早逝。在十六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後來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追封李玄霸為衛懷王,諡號懷。 又追贈為秦州總管、司空。並沒有子嗣留下!

所以,歷史上的李元霸的原型並不是像評書中說的那般武功天下第一,但是身世卻是差不多是李世民的同父異母的弟弟,也是十多歲的時候死了。



但是那種神功蓋世的形象只是小說杜撰的人物形象罷了。不過據說當時演義寫的也是李玄霸,但是為了避諱康熙的名字玄燁,就將李玄霸改成了李元霸。

大家有什麼想法和觀點也可以,在評論區中發表哦!


非說不凡


歷史上沒有李元霸這號人物,或者說沒有這麼強的怪物。李元霸在【說唐演義全傳】,【興唐傳】等書中出場。其中以【說唐演義全傳】的李元霸所為恐怖,無敵於天下

【說唐演義全傳】書中,以下簡稱說唐,一共有十八好漢,但是書中從頭至尾只提及13位,第一李元霸,第二宇文成都,第三裴元慶,第四雄闊海,第五伍雲召,第六伍天錫,第七羅成,第八楊林,第九魏文通,第十書中我沒記錯的話有兩個,尚師徒和新文禮,第十六秦瓊,第十八單雄信。

書中李元霸頭戴一頂束髮烏金冠,兩根短翅雉毛,身穿一副鐵水穿成寶甲,坐下一匹追風白點萬里龍駒馬,手執兩柄八百斤重的鐵錘。

李元霸在此書中戰績極為恐怖。晉陽宮比武,力挫天寶大將軍宇文成都;四明山三錘擊走第三條好漢裴元慶,一錘破雄闊海、伍雲召、伍天錫圍攻,一錘斷羅成槍,一錘打脫秦瓊虎頭槍;將對將的戰鬥中,除了裴元慶沒有人可以接過第二錘。恨天無把,恨地無環。

戰場廝殺中,於紫金山上面對一百八十萬軍隊,一下午將一百八十五萬軍隊殺得只剩六十五萬,迫使張德金交出玉璽,反王獻上降表(一下午算6小時,一共21600秒,平均55.5人/S)

說唐中的李元霸氣力是無窮無盡的,宇文成都在一打三(雄闊海、伍雲召、伍天錫)一天後,氣力不足被裴元慶擊敗,而李元霸沒有,匹馬雙錘擊敗天下豪傑。並且說唐中李元霸是不怕流矢暗箭的,也不怕偷襲,被宇文成都偷襲時,只用一招反將宇文成都擒住。

說唐的武力是極為不平衡的,李元霸可以一個打其他所有好漢。這樣的強者,最後是死在了自己的手上,被自己的錘子所砸死。可以說的上天意了。

說唐中的李元霸是個智力正常的人,不是電視所說的腦子有點不好使

說唐沒有羅士信,羅士信是隋唐演義中的人物(正史中也有),隋唐演義中的李元霸雖然強,但不像是說唐中強到不是個人。以上都是說唐內容,請不要跨書去比較。


簡族


歷史上真正的李元霸,究竟有多厲害?

李元霸被煬帝封為趙王,稱西府趙王,乃上界大鵬金翅鳥臨凡,生得尖嘴縮腮,一頭黃毛促在中間。一餐鬥米,食肉十斤。戴一頂烏金冠,骨瘦如柴,面如病鬼;力大無窮。兩臂有四象不過之勇,捻鐵如泥,勝過楚漢項羽。用兩柄鐵錘,四百斤一個,如缸大一般。坐一騎萬里雲,天下無敵。


晉陽宮比武,一錘打脫秦瓊瓦面金裝鐧。一錘擊斷羅成亮銀槍,力挫天寶大將軍宇文成都;一錘破雄闊海、伍雲召、伍天錫圍攻,三錘擊走第三條好漢裴元慶,將對將的戰鬥中,除了裴元慶沒有人可以接過第二錘。


老人是這麼說的,李元霸從小怕打雷。有算命先生說李元霸是雷公轉世。說他一生不可殺使鐺的人,殺完便會歸位。結果他把宇文成都和伍天錫都殺了,恰在此時,雷聲大作,他仰面大喊:"我的大錘,誰見誰怕,雷公,難道你就不怕嗎?"



一個驚雷打下,李元霸怒不可遏:"我一錘把你打死,看你以後還打雷?"說著便把一隻大錘向空中拋去;結果腳下一滑,待他站穩,已來不及接錘,一把400斤大錘直接砸中腦袋,一命嗚呼。

歷史上確有此人,只不過沒有這麼厲害,由於英年早逝,記載不多。真的李元霸真名叫李玄霸,是李淵的第四個兒子,因為隋唐演義是康熙年間的小說,李玄霸的玄字和康熙帝的名字愛新覺羅玄燁中的玄相同,在當時這是對皇帝的大不敬,所以李玄霸就改成李元霸了。


深思瓶


歷史上的李元霸,和評書中的形象差別很大,是個只活了15歲的早死少年,遠沒有評書中隋唐第一條好漢的威風。但歷史上的李元霸如果不早死,會是一個可能影響歷史走向的重要人物。

歷史上的李元霸原名是李玄霸,清代評書為避諱康熙帝玄燁的名字,被改為李元霸,在評書演義中沿用至今。

李玄霸是李淵的第三子,正妻竇皇后所生,和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同母,只比李世民小一歲。李玄霸死於大業十年(614年),三年後李淵才在太原起兵叛亂反隋。

(李元霸)

李玄霸不早死的話,到李淵太原起兵時,已經18歲。按李淵的作風,李玄霸肯定會和哥哥李世民一樣被委以重任。

李淵建國時,實行嚴格的宗室領兵政策。宗室中最信任的肯定是自己兒子,李建成雖然也有一定軍事能力,但作為太子和皇帝天然有權力衝突,並不適合長期領兵作戰。李建成太原起兵初期也曾經領兵作戰過一段,後來就不再插手軍事,直到李世民勢力太大後,武德後期,李建成才重新領兵作戰。李元吉太原起兵時只有14歲,和李世民年齡差了5歲,在唐朝建國前期肯定無法委以重任。李世民年齡相對合適,本身也有傑出的軍事才能,自然在唐朝建國過程中作為李淵信任的兒子統兵作戰,指揮了多數重要戰役,成為唐朝建國時軍功最大的人。

李玄霸如果不早死,肯定會一定程度分擔李世民的權力。李淵對李世民和李玄霸兩個年齡差不多的兒子,會授予差不多的領兵權限。

如果李玄霸能力一般,在重臣輔佐下領兵作戰表現遠不如名將李世民,但作為軍事統帥的資歷和人脈也會遠遠超越歷史上的李元吉。到武德後期,李玄霸能對李世民形成的制衡作用,會遠遠超越歷史上的李元吉。李世民想和歷史上一樣發動玄武門之變,難度要大得多。

如果李玄霸有比較傑出的軍事能力,則會成為和李世民地位相當的唐軍統帥。唐朝建國的關鍵軍功,會被李世民和李玄霸兄弟二人瓜分。到武德後期,李世民李玄霸兩兄弟的各方面地位差不多,不再是歷史上唐朝建國時軍方李世民一人獨大的情形。兩人相互制衡之下,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會非常穩固,兩人誰也沒機會像歷史上的李世民一樣發動玄武門之變取而代之。


仁勇校尉


此人應該是隋唐演義虛構的人物。。演義中的英雄人物很多,分為四猛四絕十三傑。



十三傑: 1.李元霸 2.宇文成都 3.裴元慶 4.雄闊海 5.伍天錫 6.伍雲召 7.羅成 8.楊林 9.魏文通 10.秦用 11.尚師徒 12.梁師泰? 13.秦瓊/尉遲恭

四猛: 1.羅士信 2.來護兒 3.新文禮 4.王伯超

四絕: 1.羅松 2.尚師徒 3.侯君集 4.程咬金



在這份排名中,排在第一的三人曾有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戰,名為一猛一傑會一絕。當時,一猛羅世信大戰一傑李元霸。



李元霸手持一對金錘單隻重達800斤,像個大號鍋蓋那麼大。羅世信手持200多斤的大鐵槍。都是重兵器中的重兵器。兩人角力,硬碰硬。三次撞擊的衝擊波把方圓幾十米的草木都震飛了。最後一擊,二人的武器別在了一起,兩人互不退讓。雙方都有五千斤以上的力道,再鬥下去必兩敗俱傷。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一絕羅松,也就是北平王羅藝的私生子,羅成的哥哥,手持五勾神飛亮銀槍從天而降。由下往上一槍挑在二人武器中央。愣是把二人生生分開。二人分開後,分分倒退,倒地人事不省。羅松一戰成名,據說他那一槍的力道達到了空前的一萬斤。



李元霸是隋唐演義中武力值第一毫無疑問。但他的結局很有戲劇性,也可以說是天妒英才。沒滿20歲的年紀,打遍天下無敵手。卻逃不過老天爺的命運。李元霸怕打雷。一日,行軍途中,天雷大作,霹靂閃電。李元霸坐在他的坐騎萬里煙雲罩上,心中罵罵咧咧。都說tm打雷是天上的雷公電母作怪。我tm一錘把你倆銷下來。說罷,掄起手中擂鼓甕金錘就朝天上扔了出去。錘子飛起三十多丈,由於地球吸引力掉了下來正好砸在李元霸的腦袋上,砸了個腦漿崩裂。李元霸就是這麼不明不白的被自己給殺了。


一代梟雄,死的很慘,確實列害。但是,演義裡描寫的都有誇大成分。傳說,李元霸的原型是李淵的第四子,李玄霸。至於他的武功如何,史書未有記載。但是李淵算是隋朝的開國元老。幾個兒子都武藝高強,要說他的第四子不會武功似乎說不通。但有多強,也不好說。因為李玄霸14歲就因病夭折了。

以上是我所知道的關於李元霸的故事,歡迎補充。


煙言演咽


《說唐演義全傳》中,李元霸為上界大鵬金翅鳥臨凡,力大無窮,所向無敵。晉陽宮比武,力挫天寶大將軍宇文成都,一戰成名。後奉旨赴四明山保駕,三錘擊走第三條好漢裴元慶,匹馬雙錘,一下午將十八路反王180萬人馬殺的只剩60餘萬。曾見義勇為,救下清官劉文靜。後於紫金山再挫各路反軍,玉璽獨收。收軍回長安時,舉錘罵天,死於雷雨霹靂之中。

但是我很遺憾,說唐跟真實歷史是兩碼事,說唐無論人物還是故事跟正史一丁點關係都沒有。李玄霸是李淵嫡三子,李世民的同母弟弟,兩人差了也就一兩歲,他週歲14時死了,唐人虛兩歲,死因不明。

真實歷史李玄霸應該是怎麼個人?第一個除非他先天殘疾,不然肯定會武,李家是以武興家,從武德年間李淵對李玄霸一系列追封來看,李淵應該是經常懷念這個兒子,或者說李淵很寵愛這個兒子,那麼李淵去晉陽當官應該會帶上他,因為歷史上李淵帶了李世民,這個很重要,如果他沒死的話,他也能混個“晉陽元從”,那麼最後應該的官職是,親王(晉魏趙,晉的可能性大,因為李元吉是齊王,哥哥沒理由不如弟弟),納言(這個可能),州牧或者州總管,司空或者司徒。

以上官職真實歷史李元吉基本上都得到了,說說這些官職,納言就是宰相,有資格進入政事堂,李元吉因為表現不好很晚才得到這個位置,李世民也是宰相,他是尚書令,相當於國務院總理,州牧有點榮譽的性質,如果是什麼什麼總管那就是領兵的,司空是三公,榮譽頭像,李世民是司徒,後來李元吉也是司空。

結論是,如果李玄霸沒死,他最後只要表現不太差,就能進政事堂,相當於今天常委會,而他的任務有三個可能,一,負責北方突厥,二,南下平定江南,三,給李世民打下手,看他水平定,如果水平高,那麼應該是負責北方突厥。


邏輯文史游


歷史上並無李元霸。史實中李世民的弟弟叫李玄霸,年少早夭,沒有什麼事蹟,更沒有驚天武功。

隋唐演義小說中,李世民的三弟趙王李元霸,手持一對八百斤的大鐵錘,勇猛勝過天神,是隋唐第一條好漢。他對其他人的武藝是碾壓效果,隋唐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被他撕成兩片,第三條好漢裴元慶勉強擋住他三錘,一個人單槍匹馬,大戰180萬諸侯聯軍,打死一百多萬。最後是被雷公用錘子打死了。

不過這些完全都是小說家的演義。

真實的歷史中,李淵確實有一個第三子,叫李玄霸。生於599年,死於614年,年僅虛歲16。雖然他年少時候展現出不錯的聰明才智,但畢竟年齡太小,不但來不及上陣殺敵,甚至來不及結婚生子。

李玄霸死後,又過了4年,618年李淵建立唐朝,追封李玄霸為衛懷王,又追贈為秦州總管、司空。到了621年,李淵為了不讓這個兒子絕後,就把李世民的兒子李泰過繼給李玄霸,算是他的後人。

因為李玄霸死的早,給了無窮的想象空間,於是被民間藝人塑造出這麼一個怪物來。

後來到了清朝,為了避諱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燁,大部分玄字都改成了元字。所以李玄霸也就成了李元霸了。

下面是舊唐書的記載:

衛王玄霸,高祖第三子也。早薨無子。武德元年,追贈衛王,諡曰懷。四年,封太宗子泰為宜都王以奉其祀,以禮改葬,太子以下送於郭外。泰後徙封于越,又以宗室贈西平王瓊之子保定為嗣。貞觀五年薨,無子,國除。

巴山夜雨涮鍋


“骨瘦如柴卻力大無窮”的隋唐第一條好漢李元霸就是一個神級的存在,碾壓各路英雄好漢,八百斤鐵錘掄起來死傷無數, 其拿手好活還有“手撕人”,兩手一撕,隋唐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徐元朗、隋唐第六條好漢伍天錫就去了另一個世界。紫金關一戰,李元霸憑一己之力收割了近120萬條人命,倘若一個人只憑藉手裡的兩個木棍在一天內虐殺120萬隻螞蟻,這也絕對是個大工程。一般人在李元霸那裡只不過是螻蟻般的存在。


這樣強悍的李元霸只能是個虛構出來的英雄。這裡四姑娘就說說《說唐全傳》中的李元霸,李元霸第一次出場是在12歲,父親李淵負責在三個月內建造晉陽宮,那時候的李元霸就想一鐵錘打死楊廣讓李淵來做皇帝,等到楊廣到了晉陽宮,李元霸和無敵將軍宇文成都比武,李元霸一手提一個三千斤重的金獅子,一舉一放十幾次,之後兩人比試武藝,宇文成都兩舉流金鐺後被李元霸提了起來扔了出去,然後雙錘一掄,十幾個打手喪命。楊廣一看了不得,於是封李元霸為西府趙王,鎮守太原。不久楊廣乘船就去了江都。

十八路反王得到楊廣去江都的消息,聚兵幾十萬大軍以程咬金為頭目到了四明山捉拿昏君,楊廣派出無敵將軍宇文成都,然而反王眾多,直打得宇文成都累昏過去,楊廣遂派人八百里加急去去請李元霸來助陣,因為秦瓊和李家的一段緣分,李元霸答應瓦崗寨的眾將士他一概不打,這些人都在頭上插上了小黃旗,隋唐第三條好漢裴元慶硬是想會會李元霸,生生接了李元霸三錘,這可是開天闢地頭一回,李元霸本著英雄相惜的原則放過了裴元慶,然後一錘掄起來,震飛了雄闊海、伍雲召、伍天錫三人,這三人可是隋唐排的上名的第四、五、六條好漢,三人圍攻宇文成都之時還大戰了六十回合未分出勝負,累壞了宇文成都,卻不想在李元霸這裡一個回合已經敗下陣來。



李元霸一人可抵千軍萬馬,楊廣的危機很快解除。之後靠山王楊林設計讓十八路反王來揚州比武,李元霸聞訊也去參加,然後,手撕了伍天錫,如果不是李淵急召李元霸回去迎敵,揚州演武場又有的看了。李元霸一走,羅成奪得狀元,並殺死了楊林,靠山王楊林一死,隋朝就宣告了滅亡,宇文化及父子倆殺死了楊廣。

十八路反王再次在甘泉關集結軍隊討伐宇文化及,唯有李淵沒有大規模出兵,但卻派出了李元霸帶領3000人馬來搶奪傳國玉璽。在紫金關,李元霸手撕了宇文成都,然後堵住了以程咬金為首的180萬大軍,李元霸見對方不肯交出傳國玉璽,便殺入陣中,直殺到天昏地暗,180萬大軍還剩下62萬,被逼無奈,李密獻出了傳國玉璽,李元霸又逼著眾反王寫下降表跪獻,徐元朗不肯下跪,然後被李元霸手撕了。



這樣強悍的李元霸,比武的話根本就沒有人能夠打敗他,他的命只可能天取或者自取,當然這裡不說陰謀論。在李元霸回去的時候,正遇到平陽昭公主的駙馬柴紹來接應,兩人一同往回走,突然天下起了小雨,不一會就成了傾盆大雨且伴著密集的雷電,李元霸一時心煩意亂,責怪起天來,接著把鐵錘扔上了天,正當李元霸抬頭去看的時候,鐵錘落下來砸在了李元霸的臉上,他滾下馬去,柴紹剛要去扶,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柴紹等人只得找了個地方避雨,雨停後,李元霸已經死了。

李元霸的原型,一般認為是李淵的第三子李玄霸。李玄霸和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平陽昭公主都是李淵的嫡子女,為太穆皇后竇氏所生,但李玄霸去世的很早,早在614年,16歲的李玄霸就去世了,彼時,楊玄感造反剛剛過去,李淵遭到表弟隋煬帝楊廣的猜忌,但尚沒有造反的能力和想法,從615年開始,李淵不斷去平叛起義軍,招降納叛,才逐漸有了勢力,到617年,成為太原留守後,羽翼漸豐的李淵才開始造反。

所以,說歷史上的李玄霸是小說中李元霸的原型並不準確,確切的說只是借了李玄霸的殼子,編出了這麼一個天下無敵的英雄來。而實際上歷史上並不存在這樣的英雄。


蕭曉四姑娘


答:演義史中的李元霸力大無窮,恨天無柱,恨地無環,捻鐵如泥,勝過漢時項羽。一餐鬥米,食肉十斤。使兩柄鐵錘,四百斤一個,兩柄共有八百斤,如缸大一般。胯下座騎千里一盞燈。在隋唐年間,號稱天下第一好漢,幾乎沒有人能在他馬前走上三個回合,打遍天下無敵手。

四明山李元霸擊敗反王二十三萬大軍;先後殺死名將伍天錫、宇文成都,在紫金山面對一百多萬軍隊,一對金錘如拍蒼蠅般,只打得屍山血海,迫使李密交出玉璽,反王獻上降表。+這位無敵凶神最後的結局很慘烈——被雷劈死了。

歷史上真正的李元霸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子,原名叫李玄霸。

由於清朝康熙皇帝的名字叫玄燁,即清朝在整理古書時,將許多古書上的“玄”字做了篡改,說是避聖諱。

於是,“李玄霸”被改成了“李元霸”,“唐玄宗”被改成了“唐元宗”。

查《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高祖諸子》可知,李淵一共生有二十二個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此四子都是原配夫人所生。

“建成”、“世民”、“元吉”,應該是三人的字,而不是名。

李元吉的名叫“李劼”,小字“三胡”。

李建成的名不可考,有小字為“毗沙門”。

李世民的名也同樣不可考。

李玄霸屬名,字為“大德”。

“建成”和“世民”起得非常大氣,且有深遠的寓意——建成一番大事業,救濟世困,讓民眾安居樂業。

李玄霸的名起得也不賴,隱有王圖霸業之意。

但是,李玄霸卻辜負了這個好名字,十六歲那年,他和兩位兄長一同出獵,馬失前蹄,從馬上摔下,直接摔死了,死得相當窩囊。

該年是隋大業十年(公元614年),李淵太原起兵是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的事。即李玄霸對於大唐開國並無尺寸之功,也談不上什麼厲害不厲害了。

補充說一下,自四子李元吉之後,除第五子名字叫李智雲外,李淵的其他兒子名字的中間均為一個“元”字,為元景、 元昌、元享、元方、元禮、元嘉、元則、元懿、元軌……“元”了一大串。

這些“元”字的來歷,並非與“李元霸”避害康熙諱由“玄”改“元”而來,而是它們本來就是“元”字。

注意,在《隋唐演義》、《說唐演義全傳》和眾多評書中,李元霸的人物設定是李淵的第四子,李元吉是第三子。事實上正好相反,歷史上的李元霸為李淵的第三子,李元吉為第四子。

還有,李淵稱帝后,可憐李玄霸早死且無子,將李世民的與長孫氏生的次子李泰過繼為其子,以奉其祀,追贈其為衛王,諡號為“懷”,並封李泰為宜都王。


覃仕勇說史


歷史上沒有李元霸此人!

小說《隋唐演義》裡好像都沒有吧。他們都是小說《說唐》或評書《興唐傳》裡的人物。



李元霸:


一、死於天譴(《說唐》善本):且說那趙王李元霸回到潼關,駙馬柴紹前來接應,二人相見,同路而行。不知九天應援雷聲普化天尊歸位,奉命率雷部眾神拿元霸逆天之罪。只見風雲四起,細雨霏霏,少頃虹電閃爍,霹靂交加。那雷聲只在元霸頭上落落的響,猶如打下來的光景。元霸大怒,把錘指天大叫:“呔!你天為何這般可惡,照少爺的頭響也!”說罷,把錘往空中一拋,只見天尊手一指,元霸抬頭一看,那四百斤重的錘掉將下來,撲的一聲,正中在元霸臉上,翻身跌下\n馬來。


二、死因不明(《說唐》精簡版):且說那趙王李元霸回到潼關,駙馬柴紹前來接應,二人相見,同路而\n行。只見風雲四起,細雨霏霏,少頃虹電閃爍,霹靂交加,那雷聲只在元霸頭上落落的響,猶如打下來的光景。元霸大怒,把錘指天大叫:“呔!你天為何這般可\n惡,照少爺的頭響也!”說罷,把錘 \n往空中一拋,抬頭一看,那四百斤重的錘掉將下來,撲的一聲,正中在元霸臉上,翻身跌下馬。柴紹吃了一驚,連忙來扶,只見一陣怪風,卷得飛沙走石,塵土衝\n天,霹靂之聲,火光亂滾。柴紹與兵將避入人家簷下,少頃,風住雨止,出來一看,只見元霸的金盔金甲都在地上,那兩錘與馬卻在一旁,人已喚不醒了。


三、舉錘震天,反被砸死(評書《隋唐演義傳》):西府趙王李元霸從小就怕打雷,這時電\n光閃閃,雷聲隆隆,他心裡有些害怕,仰面朝天大喊:"我的大錘,誰見誰怕,雷公,難道你就不怕嗎?"恰在這時打了個劈雷,李元霸說:"我一錘把你打死,看\n你以後還打雷?"說著他竟把一隻大錘向空拋去;由於他仰面朝天,雨水下到他的臉上,打得他睜不開眼。這也真巧,大錘拋到天空,落下來正好打在李元霸的頭\n上,把李元霸砸了個腦漿迸裂。(個人認為該版本流傳相較其它,流傳最多)


四、雷電擊死(評書《響馬傳》):原來,李元霸和柴紹在紫金山奪得玉璽後,回兵長安。路上恰逢一場暴雨,李元霸被雷電擊死。


五、戰死沙場(評書《興唐傳》):

魚俱羅一拱襠,馬往前撞,搬刀頭,獻刀纂。李元霸左手錘鐐刀。魚俱羅知道這小子力氣大,這刀不能讓他鐐上,急忙把刀轉回來。叭!又一順刀,平掃李元霸的左肩頭。李\n元霸合錘一掛,魚俱羅把刀又撤回來了。馬走盤旋,二人打在一處。老將軍這口刀粘、綿、黏、閃,老讓擂鼓甕金錘碰不上。打著打著,李元霸猛然間雙錘砸了下\n來,魚俱羅還是那麼對付他。又打了三、四個回合,魚俱羅撥轉馬頭,可沒奔西邊本隊,卻奔西南下去了。李元霸拱襠就追,也奔西南下去了。魚老將軍在前邊拖著\n刀,頭也不回,留心聽後頭的鑾鈴聲音。李元霸緊催千里趕雲煙,馬踏如飛,眼看馬頭就要頂上前邊玉面紫驊騮的馬尾了,李元霸往前一探身,兩隻擂鼓甕金錘搖歡\n了,呼!掛著風砸將下來。他心說這對錘砸不到你的腦海上,也得砸到你那馬後胯上。啊,怎麼錘下來了,人和馬沒影兒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魚俱羅聽後頭鑑\n鈴聲切近了,估摸差不多了,啪!一掰外手鐙,這馬頭朝東北了,打閃認針,不容工夫。趁李元霸發愣的當兒,魚俱羅把馬轉回來了。他推左手的刀纂,獻出金背烏\n龍刀的刀頭,一翻背,這刀刃正砍在李元霸後脖梗子上,喀嚓!登時人頭就飛了,李元霸屍橫馬下。魚俱羅使的這手刀叫轉馬刀,不愧是春秋刀法,無人能敵。(個人非常討厭這個結局。。。且於理不合,魚俱羅當時已經80開外奔90了)

宇文成都:
各個版本中都是在十八路反王征討宇文化及時,為李元霸所殺。具體地說,就是抓著兩條腿給活劈了。
裴元慶:
一、伐五關之役誤中新文禮之計,被燒死於慶墜山中。(《說唐》)
再說新文禮將養好了,便與尚師徒商議,先除元慶,而後可破各賊。尚師徒 道:“下官有一計在此,不怕不除此人。”遂附耳低言,如此如此。新文禮聽了 喜道:“妙計!妙計!”遂差人到城南慶墜山中,暗暗埋下地雷火炮,石壁上令 \n軍士預備筐籃伺候。次日,新文禮上馬抵城,單要裴元慶出戰,探子飛報進城。 裴元慶聞報,就要出戰,徐茂公止住道:“將軍今日不宜出馬交戰,決然不利。”\n 元慶道:“軍師又來講腐氣的話了!我今日不殺新文禮,也不算成好漢!”竟上 馬出城去了。徐茂公只是叫苦。眾將忙問其故,茂公道:“不必多言,這是大數\n 難逃,此去不能活矣!”眾將各各驚疑。 當下元慶出營,見是新文禮,舉鎚便打。文禮擋了一鎚,回身向南便走,元 \n慶緊緊追去。新文禮且戰且走,引入慶墜山,見兩邊皆是石壁,直追至窟中。外邊軍士就塞斷了出路,石壁上放下筐籃,新文禮下馬坐入筐籃,上邊軍士把他拽上去,遂點著乾柴火箭拉下來,發動地雷,一時烈焰飛騰,可惜這少年勇將裴元慶,就這樣燒死在窟中,其年十五歲。

二、死於聶世雄的飛刀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