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人口優勢很大,為什麼河南不把南陽定位成與洛陽一樣的副中心?

藍天虎帥


感謝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南陽作為河南省經濟總量排名第三位的城市來說,經濟實力還算不錯,但是隨著省會鄭州被確定支持建設國家級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和洛陽被定位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後,南陽能否被確定為另一箇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就引起很多朋友的關注。今天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我的觀察。

南陽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定位不是河南省說的算

隨著2016年12月28日中原城市群獲得國務院的批覆,涉及到5個省30個城市的城市群中各個城市的定位基本上也都有了基本的定位,其中我們可以看到除去鄭州和洛陽分別為中心和副中心外,包括南陽在內的7個城市都被定位為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可以說這樣定位基本上符合瞭如今中原城市群各個城市發展的情況的,南陽為什麼不能成為副中心,簡單談談我的愚見:

第一、中原城市群所涵蓋的城市來說,除去鄭州和洛陽外其他城市發展達不到副中心城市的要求。簡單一組數據跟大家,南陽市2017年全年全市生產總值3377.70億元,比上年增長6.8%,三次產業結構為15.9:42.7:41.4,人均生產總值33577元;可以說除去生產總值或許還算可以外,無論是產業結構還是人均來說,都很一般,甚至人均上在中原城市群各個城市中屬於中下位置(如上圖所示聊城人均都比南陽好的多)。

第二、副中心或中心城市是要起到一定的經濟帶動作用的。要知道副中心城市是承擔了部分帶動發展的責任,南陽第一產業佔比這麼高15.9%(洛陽第一產業僅僅5.3%),自己都發展不好何談帶動周邊?南陽要想成為副中心城市第一產業比重必須降低到10%以下是必須條件。

第三、副中心或者中心城市是要有起碼的產業支撐的,南陽目前還不行。鄭州不用說了,全省的經濟、資源集中地,洛陽也是傳統的重工業強市,近些年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有聲有色,南陽有什麼?很抱歉,真的想不起來,雖然說南陽近些年在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汽車及零部件、食品、現代家居、服裝服飾等行業上有起色但是距離支柱產業還有差距。

未來南陽成為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挑戰很大

從國家批覆的城市群中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幾個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城市群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個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都是省會,比如:南京、合肥、長沙、南昌等,可以說哪一個拿出來都比南陽發展的好,可以說洛陽能被支持建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已經算是幸事了,至於南陽要想成為副中心城市有幾點肯定是要做的:

第一、經濟總量達到5000億左右(至少4500億);

第二、先成為區域中心城市。可以說成為區域中心城市是成為副中心城市的前提,但是目前來說南陽也僅僅是被支持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南陽周邊面臨的競爭主要是駐馬店和信陽市,如果說南陽連這兩個城市都搞不定那麼想成為副中心城市就是做夢了;

第三、產業轉型加快。第一產業比重必須下降,支柱工業產業必須明顯起來,這樣才會有帶動作用;

綜上,南陽能不能被定位為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不是由河南省說的算的,這要看整個城市群誰的發展基礎好,誰的帶動作用強(關鍵是誰實力強)俗話說:打鐵還得自身硬就是這個道理。各位覺得呢?原創不易,喜歡記得點贊、關注、轉評哦。


勇哥雜談壹貳叄


在我看來,洛陽是歷史文化璀璨奪目的明珠,如今被鄭州超越並發展受阻,為了彌補以及名義上的支持發展,才給予洛陽副中心榮譽。


南陽被授為河南省次中心,不難看出這就是出於人口與地大物博的考量。

首先從字眼上就能找出不一樣,洛陽為省副、南陽為省次。說明河南省是比較器重洛陽,因此只設立一個副中心。

把南陽安排為次中心,一方面感受到河南省的照顧和支持,另一方面則是要洛陽知道自己更受省裡重視,說白了就是為了襯托洛陽,同時也適當的提攜南陽。



其實所謂副中心、次中心也就是一個名號。迄今為止,南陽都還沒有通高鐵,這可是全省第三大城市。

而且洛陽的交通格局也很狹窄,因為特殊原因大家心知肚明,不然只會發展的更好。


民間查訪專員


先說結論:南陽的在客觀條件具備成為副中心的條件,但需要政治推動和時機。

首先問問大家,“副中心”又稱“省域副中心”,這個概念誰提出來的?



2001年,經濟學博士,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第一次提出“省域副中心”的概念,他建議湖北省在鄂西地區確立一到兩個城市重點發展,承擔鄂西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作用。


於是2003年湖北成為全國第一個設立省域副中心的省份,襄樊和宜昌成為湖北省的“副中心”。

15年過去了,湖北的副中心發展得怎麼樣?




去年宜昌的人均GDP排到湖北第二,達到

93394元人民幣,襄陽則為人均72085元。遠超洛陽的62859元,南陽的39121元。

而且宜昌和襄陽附近的區域的顏色也開始由綠轉紅,說明宜昌確實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湖北省副中心的作用。


所以全國其他各省也開始學了,江西,河南,安徽,四川等等都開始發展“副中心城市”, 有些省甚至提出同時搞8個。。。。


但秦尊文本人怎麼看?

2018年08月16日 澎湃新聞發表採訪他的稿子:《秦尊文: 一省之內不宜設太多省域副中心城市》

他提出: “一省之內不可能有很多省域副中心城市,一般中等省份應在3個以下。如果太多,輻射範圍主要在本市區域內,那就不是省域副中心城市了“

像河南這種面積中等的城市,其實建議設在2-3個就可以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形成條件有以下幾條:


一,省域副中心城市與中心城市一般有300公里左右的距離,而省域副中心城市之間應保持150公里以上的距離。


二較強的經濟實力和人口規模根據統計資料分析,一個真正的副中心城市的經濟總量不僅要在周邊有一定優勢,而且城市年產值不能低於2500億元。(2016年標準)


三.周邊有相應的城市群,有便利的經濟網絡



從上面3個條件來看,洛陽實際距離鄭州太近,而南陽確實與鄭州的距離接近了300公里。雖然南陽的經濟總量不如洛陽,但從區位優勢上來說,南陽確實是具備成為省域副中心的條件的。


而且南陽周邊的的駐馬店、三門峽、平頂山GDP跟南陽相差不少,一旦南陽成為副中心,可有效的輻射周邊。


所以以秦尊文講的條件來看,南陽實際比洛陽更適合成為副中心。缺乏的就是政治推動和時機了。


參考資料:《關於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理論思考》秦尊文

《 南陽建設成為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可行性探究》陸文濤


閉家鎖的紅楓


其實不是說一主兩副才是個最好的,要我來說應該是省內各個區域全面發展才好,像省內最近就提出了支持豫南地區的南陽、豫西地區的洛陽、豫東地區的商丘、豫北地區的安陽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帶動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像河南的南陽市經濟實力還是相當不錯的,在河南省內經濟總量能夠排到第三名,所以說南陽市也能夠算得上豫南地區的一個區域中心性城市,至於說為什麼沒有把南陽市定位成河南省的副中心城市,那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每一個省份來講也都只會有一個省會和副中心城市。

像山東省就有省會濟南和副中心青島,同樣浙江也有杭州和寧波,同樣的道理,在河南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只能夠暫時扶持一個副中心城市,先帶動一塊區域經濟的發展,像南陽、安陽和商丘地區的經濟發展,目前還是要多依靠自身的發展。


商丘身邊事兒


“人口優勢很大”就能夠成為副中心城市嗎?以鄭州為核心的鄭州城市群半小時生活圈囊括了北到新鄉南到許昌東到開封西到洛陽的9座城市,無疑,南陽就是未包括在內的豫南和豫東城市中的佼佼者,是次中心城市的當然城市。俗話說“人多好種田,人少好過年”。所謂“人口優勢很大”,不就是人多嗎。傳統產業需要的人多,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勞動力過剩,就業壓力大就大;人多,“吃飯”的壓力也大。以2017年洛陽和南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為例,1、洛陽市生產總值4343.1億元,人均6.12萬元;南陽市(含鄧州)3377.7億元,人均3.36萬元。2、洛陽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25.9億元,其中稅收收入210.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51.4億元。南陽市地方財政總收入284.15億元,其中稅收收入110.0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數據未出。3、洛陽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2835元,南陽市19119元。以上數據充分說明1、人多並不一定是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多還拖累了經濟增長率。2、南陽與洛陽在經濟實力上還有較大差距。這可能也是南陽為次中心的主要原因。


老熊173806239


其實啥中心都是個名頭,說到底,現在發展鄭州還顧不過來呢,哪有精力發展別的地方,別的地方就是靠自己,至於為啥把洛陽定了個副中心,因為洛陽經濟第二,既然是副的,一般來說肯定是第二來當。這樣,就算以後因為沒有實際政策支持導致副中心沒什麼發展,也還是個第二,不會落下口實~


哈呵哈呵哈啦啦


河南省及鄭州市不要南陽。修呼南

高鐵是直線,應過洛陽市,鄭州要爭,沒有同胞弟弟。鄭自私,老大意識嚴重,南陽不與鄭州玩了。而南邊的襄陽市在湖北成了老二,是武漢大力支持。自己拿錢修高鐵到襄十。這方面鄭不如漢。


三戒二缺一隻熊


在大體一致的經濟政策及環境下,地域經濟的發展有自然稟賦的差異之外,決定於要素分配或者說政策支持。但從較長時間看,政府的投入或引導即政策支持依附於權力中心,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首都、省城、縣城等經濟往往好於偏遠、邊區的現象,時間越久,聚集優勢越大。南陽想進入發展快車道,把省府遷來,或者與襄陽合併成一個新的省份,一定效果顯著。哈哈!


木棉1702232


這話說的,為啥要把南陽定位成和洛陽一樣的副中心?就憑南陽人口多?湖北的兩副宜昌和襄陽人口加起來跟南陽差不多,綜合實力吊打南陽。一個地方能不能成副中心,和人口關係不大吧,還是要看綜合實力


用戶246769437


現在社會發展拼的不是人口,反而人口多了還會拉低人均收入比例。新中國在剛成立的時候需要人口,現代社會拼的是工業基礎,市場新興產業。跟人口沒有關係。人多未必是好事。

一, 人口

河南人口都1億多,gdp雖然排在前五,農民佔據很大比例,人均是在中國倒數,這就再次印證人多並不是好事!

二,交通(交通方面也不具有發展大勢)

三,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