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人臨摹的名人書畫作品,可以以假亂真了,那麼可以說他的藝術水平很高嗎?

大漠孤煙一劍殘陽


當一個人臨摹名人的書畫作品,可以“以假亂真”了,

那麼他的藝術水平絕對是很高了,在幾千年的藝術領域裡,古今中外所有的藝術家都經歷過臨摹模仿前人作品的過程,為什麼要這樣呢?那是因為臨摹模仿是最簡單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某種意義上講,臨摹模仿他人的作品並不是所謂的“抄襲”,

在中國書法領域裡,被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的《蘭亭序》,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書法名家在臨摹模仿,而且臨摹出來的作品同樣受人稱頌,然後又有人繼續臨摹模仿,當一個人會去臨摹模仿名人的書畫作品時,證明臨摹者是有藝術眼光,向比自己優秀千倍、萬倍的人學習,是作為一個藝術家的謙卑素養,


然而臨摹模仿名人的書畫也是要有一定的藝術天賦,作品才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境界,所謂的“以假亂真”是作品“形神”美的已經用肉眼很難分辨到底哪個是名人的原著了,甚至有些臨摹的作品還有臨摹者獨特的藝術風格,這證明臨摹的人有藝術見解,創作力靈活,

西方“新古典主義”藝術大師

安格爾,在未成為藝術大師之前就專門研習臨摹“歐洲文藝復興三傑”拉斐爾的藝術作品,因為安格爾認為天才藝術大師的作品都是濃縮了“藝術精髓”,臨摹模仿名人的作品,可以避免在藝術道路上“走彎路”,最終安格爾也成了西方畫壇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大師,

當然了,如果臨摹名人的書畫作品純粹是“生搬硬套”的話,那是不可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境界,只會是“弄巧成拙”,藝術的靈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像流星一樣稍縱即逝,然而藝術技術是可以臨摹模仿、勤學苦練的,



詩夜城主


在書畫界,臨摹名人書畫的事例比比皆是。臨摹是一種學習的方法,甚至可以說是學習的捷徑。特別是對於廣大的書畫初學者來說,臨貼,臨畫幾乎已成為一個基本要求,成為一個習慣,一個傳統。

當臨摹達到了相當逼真的程度,形容就是惟妙惟肖,幾可亂真,可以說臨摹者已經達到了相當的專業水平。但是,卻不能說已經具備了很高的藝術造詣藝術修為和藝術功力。因為藝術功力和藝術修為主要體現在書畫家的獨創意識獨創能力獨創風格獨創作品上。你臨摹的再好再像,只能說你的筆力畫功不錯,但不代表你的書畫水平有多高。只有你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才能證明你的藝術水平到底多高。這就如同工廠,依照別人的或已有的圖紙樣品加工出來的產品叫製造,而由自己設計自己研製加工出來的產品就叫創造。創造才能代表你的真正水平。

古今中外,大多數的藝術大家都是從臨摹名人或別人開始,但師承名家卻不囿於名家成法,而是獨立思考,勇於突破,大膽創新,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有的還成為開宗立派的巨擘。德國十七世紀繪畫大師魯本斯12歲習畫,從臨摹教堂的壁畫開始,後來遊歷意大利,又更多地臨摹米開朗基羅、提香等前輩名家的畫,最後獨樹一幟,成為巴洛克藝術重要代表人物。被列為二十世紀十大畫家之首的畢加索,也是經過大量臨摹印象派、野獸派名家的畫,最後形成立體主義畫風,成為抽象派畫派的創始人。我國現代著名畫家張大千被譽為臨摹大師,他臨摹前代名人的畫作幾可亂真。但大千先生在臨摹的過程中進取創新,形成卓而不群的獨立風格,終成一代名家。

所以說,臨摹是提高的起點,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個性是藝術的標配。衡量書畫家水平的高低關健在於書畫家自己獨創的作品。


誰憐一燈影


這個並不一定

如果某人臨摹的書法作品和原作品很像,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水平,只是證明了他的模仿能力非常的強,並不代表他有很高的藝術水平,評價藝術水平的高低,主要的標準還是要看這個人的創作水平。

我們看古代的書法家,雖然他們嘴上說臨帖一定要臨像,什麼“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但是很多古代的大師,他們臨摹的古人的作品也不是非常的像。就比如說趙孟頫臨摹的王羲之的《聖教序》,你們看像嗎?反正我覺得不是很像,但是他卻能夠稱為一代大師,因為他的創作能力非常的強,即使是臨摹的作品,也帶著自己的感覺。

趙孟頫臨王羲之《聖教序》如上圖

還有一些書法家,比如王鐸、米芾等等,他們臨的王羲之的書法都有自己的味道,並不是一味的去模仿。

現在很多書法專業的學生,他們的模仿能力非常的強,很多美院的學生甚至能夠一比一的模仿古代的大師作品,甚至可以說能以假亂真了,但是創作和臨帖嚴重脫節,自己卻寫不出作品來。

臨摹是一種能力,創作是另一種能力,最關鍵的是要把臨摹學到的知識內化為己有,這才是高明的臨摹,不是為了臨摹而臨摹。

古代大師為什麼臨的都不像呢,原因很簡單,他們是在寫自己對於字帖的理解,並不是單純的模仿,學習書法想要自由的創作,就要從單純的模仿這個怪圈裡走出來,要不永遠也不會創作。

當然並不否認有一些人既能夠臨的很像,又能夠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


不二齋


李玉剛扮演楊貴妃。唱得婉轉動聽,如泣如所。扮相豔麗嫵媚更是遠遠超過了楊貴妃本人。人們說男人看見他動心。女人看見他嫉妒。但他還是李玉剛。

藝術品臨摹的再好總歸是臨摹。即使你臨摹的超過原作。也只是你的臨摹技藝好而已,不代表你真正的藝術修養就很高。





趙寒翔


謝謝你的提問。臨摹名人書畫可以以假亂真。這是非常不錯的本領。不過。我們主要看他臨摹的內在質量如何了。

優秀的臨摹,不但要“以假亂真”,而且要對作品的內涵有豐富的理解能力。

中國歷史上留下的臨摹作品很多。不少所謂“唐代繪畫”,都是宋代的臨摹本。

例如李公麟臨摹的《牧放圖》就是唐代的畫家韋偃的作品。

現在韋偃的這幅作品的真跡沒有了,只有李公麟的臨摹本,當然也是一件非常好的藝術品。

再比如說,王羲之的書法《蘭亭序》的真跡也沒有了,但是馮承素的臨摹本《蘭亭序》大家還在學習啊。而且,經歷一千多年的時間考驗,大家還是覺得臨摹也是非常好的。

當然,臨摹與真跡還是有區別的。所謂臨摹可以“一絲不差”,那是一種大略。

即使有所謂的“以假亂真”的臨摹,甚至比真跡還好的臨摹,那也無法取代真跡的意義。

繪畫作品,不是僅僅看“那個樣子”,“那麼回事”,而是,一筆一畫之中有作者的個性和情感色彩的完整記錄,這些東西是臨摹無法臨摹去的。

如果有真跡,我們最好看看真跡。如果沒有真跡,只能在臨摹本作品中去體會真跡的精彩動人了。

臨摹能不能成為藝術?好的臨摹當然是藝術。

尤其是著名畫家臨摹的作品,給真跡也增添了新的價值。

下面熟悉的人物畫大家猜一猜是誰的臨摹?

這是何家英24歲臨摹的唐代繪畫作品《簪花仕女圖》。


千千千里馬


臨摹的以假亂真,可以說明藝術水平很高。《蘭亭序》的臨本就以馮承素和褚遂良臨本最佳,二人的藝術水平都很高,一般人不能可以企及,當今條件這麼好的條件,也很少有人可以“臨”的“亂真”。



大源書院


我都會搶答了。悟空推薦,小編搶答,覺得答的好,請點贊!覺得不好,就罵兩句,解解恨!

臨帖臨得很像,跟他的書藝水平沒有必然聯繫!臨帖,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活,而離開帖寫書法作品則是個個體精神全方位呈現的活!是兩碼事!很多名人書法被公眾罵為“醜書”之後,都紛紛還陽,開始臨帖示己,以企“正名”自己不醜或“傳統功力”了得,其實,這之間真的沒有必然聯繫!倒是與心性、企圖,不學習有關!





書畫知識


若論臨摹高手,張大千絕對排名前幾位,他臨的石濤作品,完全可以以假亂真。你能說張大千的藝術水平不高嗎?

臨摹是我們學習書畫技法的唯一途徑,學習書畫都是要從臨摹開始。

但要把一件作品臨摹得微妙微肖,沒有高超的技法是做不到的。他首先要讀懂作品,要讀懂作者的情感變化,要該懂作品各部分的技法。然後還要求臨摹者手上的功夫,要達到或接近作者的功夫,這樣才能無縫對接。

所以說,創作能體現藝術水準,臨摹同樣能體現藝術水準。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生活中,有很多人,因各種原因或機遇,他們被埋沒在茫然人海中,一生都沒有機會出人頭地,他們以臨摹名家字畫,製作仿品為生,是因為名人字畫價值很高,而某人就有這個技能,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那就去臨摹吧。自己不能出名,那就去借窩下蛋吧。



有些高級民間畫師,能仿一位或多位名家作品,那他們為什麼自己不去創作呢,主要是自己無名,不是名家的書畫在市場上很難賣個好價,不如臨摹名人作品來創造更多財富。我們知道,書畫家的書畫技法,不是能亂芋充數的,書畫技法要十年寒窗加十年寒窗,—筆—畫漫漫積累起來的,只有技術純熟,文化知識深厚才能理解名家真跡的筆墨潤味,或者說要達到或超過名家本身的技術水平,才能仿得名人作品以假亂真。所以,如果我們不用有色眼睛去看人,站在另一個角度去論事,如果臨摹名家書畫可以假亂真,那這人的技術水平就是真正藝術家水平。


曾憲全110401818


只能說這個人模仿水平高,不等於作畫的水平、修為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