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六國中,最難打最費勁的是哪個國家??

Amele


個人認為是趙國,在戰國末期只有趙國才是秦國最難啃的骨頭。

秦滅六國之戰,其實是秦始皇接棒前六世的產業,繼續做大做強。公元前245年,秦始皇即位。公元前241年,楚國春申君組織五國攻秦,結果被秦國大敗而歸。這場戰爭,標誌著合縱聯盟正式解散。同時,當時六國的情形,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秦滅六國過程,很多人只著眼於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這十年。其實,秦國的花費時間要更長。

一、為什麼是趙國?

戰國前一百年,國際舞臺上的趙國默默無聞,只是一個不起眼的角色。到了戰國後一百年,趙國迅速成為了當時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當魏武卒、齊技擊都相繼落幕,趙國的靈武鐵騎和秦國的銳士成為戰場上最可怕的存在。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軍事實力迅速上升。先是除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國,然後不斷髮兵侵擾齊國。從公元前263年,趙國接收了韓國的上黨,直接與秦國對立。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四十五要大軍,依舊在邯鄲堅守,與魏國的援軍將秦國打得全軍覆沒。長平之戰雖然削弱了趙國的元氣,但使趙國軍民更加同仇敵愾,萬眾一心。這也是趙國能夠再度堅持40餘年的重要原因。



趙國名將眾多,先有趙奢、廉頗,後期又有李牧接棒。還有一批能當大任的戰將可以統帥三軍,可以說趙國的軍事人才儲備十分豐富。尤其是趙武靈王開始與少數民族政權進行戰爭,相繼滅掉了東胡、匈奴等邊境部落,兵源、戰馬得到了優質的儲備,在騎兵上,更是天下無敵。燕趙地區民風彪悍,又多苦寒之地,所以士兵的戰鬥意志比較高。軍事人才、軍隊素質、軍事裝備樣樣不缺,這就是趙國敢衝在前面和秦國硬拼的底氣所在。



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又打敗了虎視眈眈的燕國,國勢再度復甦。而秦始皇制定滅六國大計,首先要滅掉的其實是趙國。這裡不乏有私恨,但更多是趙國最難打。從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2年,一共14年才徹底消滅趙國。秦國傷亡最多的還是在趙國,因為這時有名將李牧,兩次擊敗秦國,打退了秦國第一輪進攻。到了公元前229年,秦國動用全國之力,三路大軍,名將薈萃,發動第二輪滅趙之戰。李牧採取堅守戰略,使秦軍不能前進,雙方處於膠著狀態。王翦採取了反間計,除掉了李牧,才能在公元前228年,攻破邯鄲城,俘虜趙王。




而趙國並沒有完全滅亡,趙國王子逃到了軍事重鎮代地,迅速組織力量,繼續對抗秦國。公元前227年,燕代聯軍在易水河與秦國大戰,聯軍大敗,燕國丟了都城,燕王逃到了遼東。一直到公元前222年,秦國名將王賁才消滅了趙國殘餘勢力,趙國至此徹底滅亡。趙國的失敗,非戰之罪,而是君王昏庸,奸臣當道,縱有精兵良將也無法力挽狂瀾。

二、為什麼不是楚國?

有人說,在這十年中,秦國僅僅在楚國吃了敗仗,所以認為楚國很難打。其實,一是秦始皇選將不當,派青年將領李信為帥,而他只是年少無知的毛頭小子,哪能和身經百戰,有戰局視野的王翦?二是楚國地域廣闊,城池眾多,人口眾多,以往的作戰方式又不大相同。這個時候的楚國,只是瘦死的駱駝,當年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先輩們早已不再守護著這個虛胖的國家。

當王翦率領大軍再度來臨,僅僅一戰就讓楚國主力一敗塗地,國家也迅速滅亡。楚國的支撐說是兩年,其實遠遠不到。此時的楚國,已經沒有賢臣名將,項燕能勉強充當門面,當在那個時代不過是頂著名將高帽的刀下之鬼。



同比趙國,楚國對秦國的作戰整體上是一敗塗地。先是楚懷王客死秦國,再者白起攻破故都,楚國只能遷都東逃。面對秦軍,楚國士兵的軍事素養和戰鬥意志已經崩潰了。這主要是有兩大原因:

1、國家政治制度的落後。秦國經過六世不斷深入變法,經過獎戰耕織,國家實力富強。尤其是吞併了韓國以後,在裝備和動員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而楚國國家大,人口多,但從未達到過富強的地步。尤其在戰國中期,吳起變法失敗,楚國貴族強大,依舊是奴隸社會,而秦國早已跨入了封建社會,兩種制度的差異在百年間不可同日而語。



2、軍事制度的落後。秦國走軍事擴張路線,有著關中優質兵源,這是對抗義渠、六國過程中鍛煉出來的。而且,憑藉戰功可以授爵,這讓下層士兵有了通往上層空間的渠道。秦國銳士成為虎狼之師也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楚國從公元前241年慘敗後,一直比較安逸。有著十幾年無戰事,楚國臨時湊起來的大多是新兵。而此時秦國的新兵變成老兵,都個個上過戰場,從血與刃中拼搏而出。兩者相遇,即使不用名將來指揮,也是驅虎吞狼。


慵懶國王


這個問題分兩步來回答,一個是正面作戰最難打的!一個是徹底滅國最難打的!

1、就正面作戰而言,趙國是戰鬥力最強的,當時秦國流行一句話“拿下趙國,統一天下是遲早的事情”。趙國作戰能力極強,通過趙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推行“胡服”、教練“騎射”等一系列軍事改革,使得趙國軍隊戰鬥力空前提升,價值趙國軍事人才輩出,當時比較有名的就包括:廉頗、李牧、趙奢、樂乘、藺相如、肥義、樓緩等。

歷史上趙國與秦國正面交鋒7次,卻只輸了兩場。分別是閼與之戰(趙國勝),華陽之戰(趙國先敗後勝),長平之戰(秦國大勝),邯鄲守衛戰(趙勝),平陽大戰(秦勝),肥之戰(趙勝),番吾之戰(趙勝),秦滅趙之戰(秦勝趙滅國)。所以對於秦國而言,平了趙國,天下如探囊取物。

2、最難徹底滅國的,當屬楚國。楚國位於最南方,一直遠離中原戰場,幅圖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但是楚國的變法不徹底,從“吳起變法”失敗之後,就沒有新的改革政策。在歷史上,楚國與其他國硬碰硬的時候,在人數相當的時候,從來沒贏過,但是架不住遼闊的幅圖,人數的優勢,論縱深作戰,楚國確實拖的秦國很吃力。有點想小鬼子當年入侵本朝一樣。

最後楚國大勢已去的時候,但是且佔其退,在楚國名將項燕的帶領下,突襲李信,使得秦國20萬大軍敗退,並且秦國將領被誅殺多人。後親王派王翦60萬大軍第二次征戰楚國,這幾乎是秦國95%以上的兵力,才堪堪拿下楚國。


笑嘗歷史百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是打楚國了。

秦打趙國雖艱難,大體屬於一帆風順。

打楚國則不同。

楚國一直都是強國。吞併了吳越以後,楚國將實力擴充到華東和華南地區,國力更是強大,人口眾多。

楚國的國土包括河南西部及東南部,山東南部,湖北、湖南兩省,洞庭湖以東和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全部。這個版圖不僅僅大於魏、韓、趙、齊、燕,也不亞於吞併其他國家之前的秦。

同時,楚國人驍勇善戰,民風尚武,並不好對付。

楚國人長於野戰,尤其善於進攻。

秦國吞併魏、韓、趙三國,打垮燕國以後,牛氣沖天,自覺天下無敵,開始輕敵。

面對老將王翦出兵60萬進攻的建議,秦王認為沒有這個必要。

因為60萬基本是秦國傾國之力,而楚軍最多也就能出兵40萬到50萬。

況且,其他4國已經滅亡,齊國始終保持中立。此時秦國國力何止超過楚國一倍,楚國國力和軍力肯定不是秦國對手,似乎應該投降。

秦王認為,只要給楚國一次重創,楚王一定會投降。

最終,秦王派出李信和蒙恬帶著20萬精銳出擊,試圖一舉擊潰楚國主力,迫使他們屈服。

誰知道,楚國人可不是好惹的。

項羽爺爺項燕帶著幾十萬楚國死士出擊。面對李信和蒙恬兩路出擊的合圍戰略,老辣的項燕決定各個擊破。他故意派出弱旅和李信交戰,示弱於對手。

李中計,認為楚軍戰力薄弱,不堪一擊,擅自率兵孤軍深入。

結果,項燕擊中主力猛擊李信,在野戰中將這路秦軍打的潰不成軍。李信率殘部潰逃,幾次試圖紮營穩住陣腳,幾次被楚軍猛攻擊潰。

楚軍連續追擊3天3夜,秦軍完全站不住腳,依靠蒙恬率部死戰才勉強退回自己地盤。

王翦重新上臺,他認為攻打楚國至少需要60萬,甚至需要80萬。

上臺以後,王翦採用穩紮穩打,靠實力碾壓的戰術,不斷消耗楚軍實力。

此時秦國已經吞併了其他三國,實力遠遠強於楚軍。

經過長達1年多的消耗戰,楚國最終不敵。秦國以楚國二倍多的地盤負擔60萬大軍,勉強可以支持。但楚國則根本無法長期負擔高達50萬的部隊,1年時間就出現糧草的嚴重問題。

其實,即便是今天,負擔一支50萬大軍戰鬥一年,後勤消耗也是驚人的,一般國家是支持不住的,更別說連鐵路都沒有的那個時代。

無奈之下,楚國被迫主動出擊,敗中求勝,最終自然被擊潰,最終亡國。

可以看到,以秦國絕對的實力優勢,不但曾經慘敗,還花費1年多才打垮楚國,可以說是非常艱苦了。


薩沙


我認為最難打的是趙國。

戰國後期,六國之中在軍力上真正能夠與秦國掰一掰手腕的唯有趙國。

戰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軍力迅速強盛,並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湧現出了許多驍勇善戰的將領。戰國四大名將,秦國有白起,王翦,戰國有廉頗,李牧,戰國軍力之強由此可見一斑。

長平之戰,秦國若不用離間計,令戰國自亂陣腳,最終結果誰勝誰敗還很難說。

即便如此,秦國雖然獲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但其自身也遭受極大的損失。後來白起就曾說過,長平之戰,秦國兵力損失大半。

另外,後來王翦等人攻打趙國,一旦遇到李牧,基本上是或敗或逃,幾乎沒有什麼勝算。

秦國人在戰場上討不好便宜,只好另闢蹊徑,採用外交的手段,花了大量的金錢收買郭開,再次使出離間計,弄死李牧,令趙國的最後一根支柱倒塌,秦國才有了吞併趙國的機會。

而與秦國吞併趙國時費盡心機相比,秦國在吞併其他國家時,基本沒有遇到什麼大的阻力。

楚國雖然作了一定程度的抵抗,但在項燕死後,秦國在楚國,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

之於魏國,韓國,燕國,到戰國後期,早已經被秦國蠶食得差不多了。而齊國更是不堪,秦國根本就沒法,齊王就舉國投降啦。


至簡歷史


秦滅六國,這個得看從什麼時候算起,如果只是算公元前230秦國滅韓國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國結束這一段時間的話,那麼最難打的是楚國,如果是從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算起,那麼最難打的當屬趙國,如果再往上算的,最難打的還是趙國。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算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這十年的時間來看看吧。

其中最容易的是齊國了,很多人都很意外,齊國不是最強大的話,號稱西秦東齊嗎?但是沒錯,齊國是最容易滅的,因為滅齊國的時候,秦國已滅掉了五國,最後剩下一個齊國。

秦將王賁(王翦的兒子)滅掉燕國之後,直接從燕國南部突然攻打齊國北境,直抵齊都臨淄,齊國沒有做作戰準備,齊王建在齊相的勸說下竟然不戰而降,也就是齊國是六國唯一的一個不戰而降的。

其次是韓國,因為韓國是六國中最弱小的,而且還靠著秦國,秦國將領內史騰一舉攻破韓都,韓王安被俘虜,接著就是魏國與燕國的,其中燕國會困難一點。因為魏國離得近,而燕國離得遠。

還有燕國與趙國在代地的趙軍組成了聯軍,實力也要強一些,另外燕國都薊城被破之後,燕王和太子丹跑到了遼東,秦軍覺得遼東有點偏遠,先解決掉楚國,再回頭把燕國在遼東的殘部給消滅掉。而魏國在秦將王賁引水灌魏國大梁城,三個月即滅魏國。

而在最後的趙國與楚國,為什麼是趙國更容易,楚國更困難一些呢?雖然趙國名將李牧多次擊退了秦軍的進攻,但是兵力補充也確實是一個問題,另外趙國發生旱災,糧草供應也同現了問題,趙國想聯合齊國,卻被秦國同樣派人給破壞了。

雖然趙國不好打,但是秦國找到了問題的關鍵,趙國不好打,主要是因為有李牧,所以秦國使用了反間計,利用趙國寵臣郭開害死了李牧,而改由趙蔥和顏聚為趙軍統領,趙蔥自然不是王翦的對手,自然趙國最終被滅。

而楚國,那確實是打得最困難的,開始秦國要打楚國的時候,秦始皇就問李信和王翦兩個人率軍多少才能打敗楚軍,李信自信的說二十萬就足夠的了,而王翦說需要六十萬,秦始皇覺得李信說得對,就讓李信率軍攻楚。

結果,李信被楚國項燕打敗了,這是秦滅六國中最大的敗仗,最後秦始皇不得不親自把王翦請出,王翦率領六十萬通過打消耗戰,固守戰的方式,最後一舉消滅了楚國,整個秦滅楚共花了三年時間。

當然,如果不僅僅算最後的十年,還包括前面的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那麼趙國無疑是最難打的,秦軍在攻趙國的損失也最大。另外,畢竟戰國四大名將,兩個在秦國,而兩個在趙國。


歷史簡單說


秦始皇在我國曆史上一直是一個極具傳奇特色的人物,因為他不僅僅是我國第一的封建制度的國家的君主,同時他也結束了我國戰國末期諸侯混戰的局面。

我們都知道戰國初期最強大的並不是秦國而是齊國和楚國,秦國之所以能後來居上成為戰國時期的霸主,甚至滅掉了其他六個國家一統了中原,與它自身一直不斷改革和變陣是很有關係,再加上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大略才奠定了後來秦國統一天下的局面。

所以秦國滅六國的原因很簡單,它要一統天下所以滅六國是必須的。歷史和世界都是一樣的“優勝劣汰,強者生存”。

秦滅六國中最難打的是哪一國

在戰國末期秦國吞併其他六個國家的戰爭中一直都是所向披靡的,但有一個國家讓秦國最為頭疼,花費了最大精力和最多的兵力去攻打,但還是久久攻不下,這個國家就是楚國。

秦國再攻打楚國的時候花費了比攻打其他國家更多的時間,為了攻下楚國秦國耗費了很多的兵力。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王翦率領了10萬大軍向楚國發起進攻,但由於楚國一直都是用武治國,所以兵強將勇,而且楚國的城牆堅不可摧,所以王翦遲遲沒有攻破楚國的防線。

秦國與楚國的這場戰爭一直持續了一年之久,由於當時秦國已經打敗了其他四個國家。楚國沒有援助而且將士們鬥志渙散,再加上一直都處於備戰狀態,導致糧草不足,所以楚國國君無奈只能撤軍投降。

雖然秦國最終打敗了楚國,但是秦楚的這場戰爭雙方都受到了消耗,秦國花費了兩年時間才恢復國力。

楚國為什麼會是讓秦國最難打的一個國家呢?

楚國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楚國最初起源於河南新鄭,楚國從春秋時期國力就一直很強。後來經過楚威王的統治和改革楚國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但楚威王死後楚國的國力就逐漸衰弱,以至於最後被秦國所滅。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楚國之所以是秦國在滅六國的過程中最難對付的一個國家不僅僅是因為它疆域遼闊,還與楚國強大的國力和基礎有關。


史書上記載的秦滅六國之戰歷時了十年,但是秦國為了策劃和準備這場戰爭卻花費了多年的時間。秦始皇嬴政成為秦國的國君後開始周密部署統一六國的戰爭,當時的秦國丞相李斯向嬴政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所以秦始皇在第一年就滅掉了韓國和趙國,同時準備向其他國家進軍,在荊軻刺秦失敗後又滅掉了燕國,燕國被攻破後秦始皇又進一步向其他國家進軍最終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原。


安紅美食驛站


秦滅六國,最難打的當屬楚國,原因如下:

其一,楚國地域廣袤,人口眾多,地形複雜。若是想徹底打敗這樣一個國家,沒有幾年的時間恐怕是完成不了任務的。

其二,楚國有名將項燕,而且項家在楚地世世代代都是做將軍,他們有很大的號召力,在楚地深得民心。

所以想要打打敗這樣一支隊伍,何其的艱難。

其三,若是打楚國,秦國就必須要派出六十萬大軍,而秦國正好只有六十萬大軍。秦王嬴政,作為秦國的最高領導人,他會放心,把全部士兵交給將帥去打仗嗎?萬一將帥中途倒戈,殺了個回馬槍,把他給滅了,到時候怎麼辦?

這種情況也是有可能發生的。所以,這也是考驗嬴政的最艱難的時刻。

還有就是,一旦嬴政把六十萬大軍交給了部下,趁著秦國兵力空虛之時,其他國家來攻打秦國,秦國又要如何防守呢?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下面我們看看嬴政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秦滅六國的時候,為秦國立下最大功勞的人是秦國名將王翦。

當時秦王嬴政問王翦,若是讓你帶軍,去打楚國,你需要多少人馬?

王翦回答是六十萬,少一萬都不行。

很顯然這不是嬴政想要的答案,六十萬大軍,他怎麼可能會輕易給別人呢?

就在這時候,有個李信(李廣的祖上)的將軍站了出來,他告訴嬴政,王翦將軍老了,打一個楚國,何須六十萬大軍,給我二十萬,我就能把楚國給擺平。

對於這個答案,嬴政很高興。他給了李信二十萬大軍,李信出發了。

結果到了楚國,李信就進入到了項燕的埋伏圈,李信打了一個大敗仗,灰溜溜的跑回去,給嬴政覆命去了。

嬴政一看,大事不妙呀。看來只能去請王翦了。

嬴政主動去王翦家找到王翦,王翦還是那句話,要有六十萬大軍才能出軍。

嬴政告訴他,沒問題。軍隊我給你準備好了。

六十萬大軍到了王翦的手裡,這時候就是考驗王翦的時候了。

王翦要怎麼做,才能擺脫嬴政對他的懷疑呢?

要說王翦確實不一般,他是懂心理學的一個高手。

他在出發之前,就開始佈局如何打消秦王嬴政對自己的擔憂了。

他先是給嬴政講條件,說我去打楚國,若是楚國滅了,全國基本上就統一了。到時候我們這些武將就沒用了。

所以,在我去楚國打仗前,你要給我足夠的土地,給我兒子足夠的官爵,讓我們以後衣食無憂。

嬴政全部答應。

對於嬴政來說,王翦要升官,發財,都可以滿足他,他要的只是王翦的忠心,只要王翦不忌憚於他的權利,什麼都好說。

王翦率領士兵前去楚國的路上,還隔三差五的派人去問嬴政,你答應給我的土地落實好了嗎,給我兒子的官職落實好了嗎?

其實這都是王翦在告訴嬴政,我為你打仗,就是想要撈好處,你一定要對我放心,不要因為我手握重兵,聽信小人的讒言,不讓我打仗了,甚至是處死我。

對於王翦來說,只要嬴政相信他了,這個仗就好打了。

王翦到了和楚國相鄰的邊界,他並不是急於打仗,而是讓士兵安營紮寨,整天就是吃吃喝喝,什麼都不做。這樣的日子竟然持續了一年多。

很顯然王翦是在麻痺楚國人。

因為王翦知道楚軍的厲害,硬拼的話,他未必是楚軍的對手。所以,他必須玩點小伎倆。

楚軍都懵逼了,秦軍這是來幹什麼。不是說好的要打仗嗎。怎麼來到邊界就搞起娛樂活動來了呢?

秦軍不打,楚軍也不打,兩軍就這樣僵持了下來。

等王翦覺得時機成熟的時候,趁著楚軍不備,帶領士兵打了楚軍一個措手不及。

楚軍敗逃,王翦率領秦軍緊追不捨,最終再次打敗楚軍。

楚國名將項燕兵敗自刎,項燕一死,楚國也就等同於滅亡了。

這就是王翦滅楚的整個經過,王翦滅楚主要壓力是一方面是來自秦王嬴政對自己的懷疑,另一方面來自於強大的對手。

最後王翦竟然把這兩件炙手的事情,完美的給解決了。王翦戰國四大名將,真的是名副其實。


史學達人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只一個。

道理很簡單,秦國最強敵人要分時間段的。

長平之戰以前,趙國是秦國最強大的敵人。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的著名軍事改革,為趙國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騎兵。在與匈奴的戰爭中,這支騎兵得到了實戰鍛鍊,戰鬥力爆棚,而且湧現出一批名將。戰國四大名將,有兩個出自趙國,分別是李牧(能攻)和廉頗(善守)。

長平之戰以後,趙國最精銳的40多萬軍隊被白起屠殺乾淨,老將軍廉頗也逐漸退出沙場。此後,趙國既無當年之力,也不負當年之勇,沒有資格再作秦國最強大的對手。

趙國之後,誰又是秦國最強大的敵人呢?

楚國。

楚國幅員遼闊,兵多將廣。更重要的是,楚國有上將軍項燕,是楚國的精神支柱,無論是能力還是資歷,都堪稱翹楚。從實戰看,他輕而易舉擊敗秦國名將李信統領的20萬秦軍,讓秦國付出了慘痛代價。

最終,秦國老將王翦動用60萬人的龐大兵力,活活耗死項燕,才擺平強大的楚國。出乎意料的是,儘管楚國滅亡了,但其反秦運動一直沒有停止。黃石公的名言一直被楚人傳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國佔領楚地後,片刻不得安寧。

秦末天下大亂,項燕的兒子項梁和孫子項羽,毅然起兵反秦。他們兩個人,加上楚國人劉邦,最終給不可一世的秦王朝敲響了最後的喪鐘。

比起輕易被滅掉的三晉(趙魏韓)、只知道搞暗殺的燕國、不戰而降的齊國,堅韌不拔的楚國人更有鬥志和毅力,並最終成功復仇,滅了秦國。

所以,秦國最強大的敵人是誰?以長平之戰為分水嶺,前期是趙國,後期是楚國。如果一定要在趙國和楚國之間選擇一個,那麼楚國更有資格當秦國最強大的敵人,因為楚國面積更廣、經濟更富、韌性更強。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秦滅六國的大背景是:秦自商鞅變法以來由於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經濟發展迅速,軍隊裝備精良,戰鬥力強。到秦王政執政時,關東六國先後衰敗,唯獨秦國越戰越強。

秦滅六國的順序:從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先後按順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自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局面,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秦朝。

滅六國可概括為:即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然後各個擊破,統一全國。

秦滅韓之戰

韓國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先滅韓!因而形成秦韓兩國間的連續戰爭,經過秦國多次打擊,韓國土地日漸縮小,韓向秦表示願為藩屬。公元前230年,為徹底滅韓,再度對韓進攻,韓無力抵抗,秦俘虜韓王安,把所得韓地改建為潁川郡。這樣,韓成為當時六國最先被滅之國。(歷來韓國懼怕秦國)

秦滅趙之戰

早在秦滅韓之前,秦趙兩國早已交戰多年,雙方均互有勝利。趙軍憑藉統帥李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連卻秦軍,致使秦軍多次大舉進攻失敗。時楚、魏已削弱,燕、趙關係欠佳,只有聯齊才能與秦相抗衡。秦國極力破壞齊、趙聯合,孤立趙國。

公元前230年,趙國發生特大旱災,秦再度發動大舉進攻。秦軍雖經苦戰,但勝負未分。秦王和其謀臣認為秦兩次伐趙均被李牧所阻,遂改用反間計使得趙王罷免李牧、司馬尚,改任趙軍統帥,後更殺害李牧,自毀長城,為秦滅趙鋪平道路。

趙軍統帥不是王翦對手,很快被秦軍擊敗並被殺,趙軍殘兵退回邯鄲固守。內奸郭開被秦收買,甘心為秦效勞,多方勸趙王投降。趙公子嘉則堅決反對,主張戰鬥到底,率領宗族、賓客參加首都邯鄲保衛戰。但趙王喪失鬥志,任由內奸郭開擺佈,下令開城向秦軍投降。秦國攻下邯鄲後,趙國滅亡,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是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滅代,建國250多年的趙國最終滅亡。

秦滅魏之戰

趙亡後,秦即想南下滅楚,但中間尚相隔魏國,是秦進軍楚地的障礙,於是秦決定先滅魏,再伐楚。原本魏處於“天下之樞”,具有優越的戰略形勢,但由於戰爭頻繁,大量削弱魏的實力。多年來,在秦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統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大溝之水衝灌大梁城,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亡,秦以其地建為東郡。

秦滅楚之戰

秦滅魏後,大舉進攻楚國。時楚為南方大國,國土遼闊富庶。楚國此時尚有對秦作戰所需要的實力。李信受命為秦軍統帥,與蒙恬率兵20萬對楚進攻,而楚軍統帥項燕給秦軍沉重打擊,秦軍敗退。

李信失敗後,秦軍只有重新起用王翦為統帥,王翦接替李信,擔任秦軍統帥,率領60萬大軍對楚作戰。在老將王翦的運籌帷幄之下,楚軍接連失利,楚將項燕被斬殺,楚國首都被秦攻陷,楚王被俘。後秦軍經過1年多的作戰,號稱南方強國的楚國便瓦解。

秦滅燕之戰

在秦滅趙的過程中,秦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燕太子丹最終孤注一擲,策劃荊軻刺秦王,行動最終失敗,但秦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不捨。後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然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徹底滅亡。

秦滅齊之戰

在秦滅韓、趙、魏、楚、燕時,齊國一直置身度外,坐視各國滅亡。齊王建繼位40餘年,三晉、楚、燕與秦戰爭連綿不斷,齊由於與秦沒有共同邊界,未被攻擊,上下宴然,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不備兵革,不修戰備,政治上極為麻木。

齊王建本人昏庸無能,齊國相國又是一貪財無厭之徒,秦多年來用重金賄賂齊相,齊相就為秦效勞,終日規勸齊王建臣服於秦,朝野上下無絲毫鬥志,不堪一擊。公元前221年,王賁統帥秦軍,由燕南部對齊北境突然進攻,直趨齊都臨淄。齊國無作戰準備、無應戰之兵。齊相力勸齊王投降,齊王建不戰而降,後被餓死,齊國亡。

由上述可得

在秦滅六國之戰中,其他四國均不同程度的不戰而降或難有激烈抵抗,唯有趙國與楚國與秦交戰。這二者之中,唯有與秦交戰多年,且給秦軍沉重打擊,逼得秦不得不使用反間計離間趙國君臣併除去趙國名將李牧~


史詩雜談


你給的選項只有趙國跟楚國,這一點我也比較贊成

戰國前期,李悝變法魏國強勢,秦國也被魏武卒打壓,後來秦國商鞅變法,恰逢魏國桂陵馬陵被齊國打得慘敗,秦國悲慘的命運好轉。

戰國中期,齊國最強。但是六國合縱樂毅為將打垮齊國,從此齊國除了有錢再也不能對其他國家有過威脅

到了戰國中後期,除了趙國,楚國,其他沒有實質性對抗性的抵抗。

趙國的優勢是戰鬥力極強,戰鬥意志力驚人,經歷過胡服騎射的改革,還有廉頗李牧趙奢樂乘藺相如肥義樓緩等人才,除了秦國基本沒輸過,就算是跟秦國的七次大pk,贏了5輸了2,缺點是面積小人口少不利於消耗,周邊環境複雜常常需要多線作戰。

楚國的優勢是人口多,面積大,戰略縱深廣,長期遠離中原主戰場,缺點改革不徹底(吳起變法失敗)戰鬥力太弱,戰鬥意志差,嚴重缺乏名將名相(包括屈原項燕讀不算),沒有一次人數相當能贏過。。。

綜述,最難打的是楚國,這裡的難不是說楚國有機會一統天下或許是對別的國家有威脅,純粹是國土大,戰略縱深廣,人多,最後大勢已去的時候李信蒙恬20萬失敗王翦還是需要60萬大軍才能一槌定音也是因為楚國太大。。。

趙國不是最難打,恰恰是第一個被滅的(韓國白送的不算),卻是對秦國威脅最大,也是最強勁的對手,一句話只要滅了趙國得到天下就是時間問題。

秦國也一直和趙國pk,先後有如下幾次大戰,閼與之戰(趙國勝),華陽之戰(趙國先敗後勝),長平之戰(秦國大勝)邯鄲守衛戰(趙勝),平陽大戰(秦勝),肥之戰(趙勝),番吾之戰(趙勝),秦滅趙之戰(秦勝趙滅國)。長平之戰某種程度上決定歷史走向,誰贏誰就能一統天下,即使長平輸了趙國遭遇了毀滅性打擊,趙國還是能打贏邯鄲保衛戰以及最後李牧阻難秦國大軍,不得不說趙國人傑地靈

歷史愛好者,非專業研究人員,如有錯誤,歡迎指正~~當然不要惡意打擊我對歷史的興趣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