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機槍的輪式腳架為什麼被淘汰了?

德國東線戰場總指揮


很簡單,技術裝備的進步和作戰模式的變化,使得輪式腳架沒有需求了。重機槍誕生於19世紀末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最主要的步兵支援武器之一。由於重機槍普遍重達30千克以上、靠人力很難移動和控制,因此在以塹壕戰、陣地戰為主要作戰模式的時代,各國軍隊往往會為重機槍配備兼具機動牽引能力和支撐,一些重機槍的輪式腳架還配有後座和防盾,以確保射手能以穩定且有保護的姿勢進行射擊。

但隨著技術的革新、步兵火力支援武器種類的增加、以及陣地戰在戰爭中權重的下降,對於重機槍的要求也在發生變化。現代重機槍主要作為步兵支援武器,或者坦克和裝甲車輛的車載武器。由於目前各國步兵普遍實現機械化或摩托化,因此可以將重機槍拆解後裝入車內隨步兵班組運送,待進入交火區時再由步兵班組攜帶到需要部署的區域。

由於這種狀態下步兵徒步機動距離較短,加之重機槍是拆解後由幾名步兵分別攜帶零件,因此也就不需要架在輪式腳架上拖曳。而用作車載武器的重機槍本來就是架在車輛上,自然也不需要使用輪式腳架提供機動能力了。

不過,重機槍的輪式腳架目前也並非完全消失殆盡。在一些大口徑高射機槍(12.7毫米或14.5毫米)上面,仍然保有輪式腳架結構,特別是多聯裝大口徑高射機槍,採用輪式腳架作為機動裝置的更多。


軍機圖


重機槍使用輪式腳架和防彈盾牌也就只有蘇聯一家,蘇聯也是因地制宜,根據自己的國情而對馬克沁重機槍進行改造。因為蘇聯主要是以平原地形為主,輪式腳架可以一個人就能拉起來跑,而且採用防彈盾牌可以不用構築機槍陣地直接放下來就可以打。
蘇聯在抗戰時期支援中國
M1907式水冷式重機槍

但是這種輪式腳架不適宜在除了平原以外的地形使用,所以除了蘇聯其他國家都是使用三腳架來支撐,雖然輪式腳架在平原跑得快,但是像山地丘陵等複雜地形,不利於輪式機動,輪式機動反而成了累贅。特別是在山地作戰,把機槍拆開幾個人扛,無論是什麼地形都可以扛上去。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使用的蘇聯機槍,也是輪式腳架和防彈盾牌的組合
而一般的都是採用三腳架來支撐,而現在12.7口徑的機槍也是使用分裝由步兵攜帶,或者安裝在汽車或坦克的載具當中。而現代部隊使用大多為通用機槍,基本上是不用腳架的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也不能說重機槍的輪式腳架完全沒了,在烏克蘭東線民兵部隊就把老舊的帶輪式腳架的1910年式馬克西姆重機槍現代化之後重新拿出來使用了。當然由於重量太大了,機動性比較差,基本都當固定火力支援平臺使用,沒有去掉帶輪式腳架也是為了轉移時更加方便。

現代部隊基本都已經實現了摩托化,快反部隊以輪式裝甲底盤為主,重裝部隊以履帶式底盤為主。因此重機槍這種在過去機動比較困難的武器都可以加裝的輪式、履帶式底盤上。一方面提高裝備的近防能力,一方面在沒有必要用重火力的情況下,可以用它們來攻擊敵方輕裝部隊。

即使是山地部隊,也裝備有全地形車輛。可以拉到重機槍到處跑,也就是說除了必須要人力的情況下,基本的運輸、轉移都可以用平臺來解決。另外,隨著軍事科技術的進步,重機槍的重量大大降低,結構也可以由多部件組合而成。就算用人力也可以分解來攜帶,自然每個人的攜帶的重量就降下來,有利於徒步行軍。自然輪式腳架之類的就可以不存在了,能拆開搬走誰還要死沉的破輪子~~~ 像老舊的馬克西姆重機槍戰鬥全重超過130斤,光輪式腳架都要數十斤重。另外,輪式高度也不夠,對使用的陣地條件也有限制,遠不如長腳架實用。



陶德中士


對於現代戰爭來說輪式腳架的重型槍已經不在具備實戰意義,畢竟你所面對的敵人不是拿著大刀和弓箭的土著,輪式腳架重機槍,機動性差,耗費人力,所以目前將重機槍一般都架設在裝甲運兵車,或坦克上作為自衛性武器,單兵目前以班用機槍為主





濡鴉色


原來是手搖或者電動機轉動帶動六個槍管或者更多進行高速射擊,和機槍相比太重,而且構造也相對複雜。馬克辛出現後基本淘汰。不過後來為了增加火力,特別是金屬風暴出現以前,多管武器的射速還是最高的,而且相對於人力和畜力,飛機和艦船上沒有太多要求,而且在相同的體積下火力更猛,防空和壓制的效果都不錯,最重要的事材料的技術,加特林原來的過熱問題和機構複雜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沒有過時的武器,只是看什麼時候幹什么用,加特林如果防禦和衝鋒,重量之大不說,操作麻煩,而且火力沒有機搶好,這才是先前被冷落的原因,後來重出江湖則是因為多管做高射速比單管的風險要小的多,而且現在需求更大。



固態軍情


平原上好用,山地不好用


吳林寶1


因為現代戰爭最重要的是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