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為什麼會認為「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

成雪濤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前幾日,大師金庸與世長辭。按理說死者為大,無論死者生前做了什麼,說了什麼,現在都應該本著客觀的態度蓋棺定論。畢竟老人家的作品陪伴了幾代人,給予肯定並不為過。

不過對於很多人而言,金庸雖然死了,但是他說過的話不能就這麼算了,就是做了鬼也要說清楚。什麼話呢?原來大師曾說過: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

用三個“最”足見語氣之重,又明確將明朝放在開頭,這足以得罪一票人。

所以,就算金庸故去了,那也不能放過他。所謂祖上是旗人,吃清朝皇糧,不黑明對不起清朝等一系列黑材料紛至沓來,足以將金庸的形象徹底碳化。

那麼,金庸說的這句話錯在哪裡?真的經不起推敲嗎?

靜夜史認為,金庸先生說的確實有點過,但是明朝的腐朽、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卻是不爭的事實。

今天的很多人,總喜歡給明朝站臺,彷彿無限拔高明朝,就能獲得多大的成就感,就可以多賺幾萬塊,多買幾套房一樣。

一直以來,靜夜史並不能明白這些人的心理:為何一個涼透了500多年的封建專制王朝,會有這樣的鐵桿粉絲。粉絲到底是喜歡明朝的社會制度?還是統治者的人格魅力?還是其他東西?

要知道,我們的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怎麼到頭來卻給封建專制唱起了讚歌?就像我們浴血奮戰擊敗了國民黨反動派,今天卻有大把所謂的專家學者給他們洗白一樣。這不是歷史價值觀問題,而是腦子問題。

關於明朝的分析,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經分析過多次:

明朝只是我國眾多大一統王朝中普普通通的一個,它有著所有封建王朝的優點,但也有封建王朝所有的不足。而且,明朝的好壞比其他王朝更加典型和突出,民國學者胡適就一再倡導從學《明史》入手學習我國封建歷史。


明朝作為元朝之後的王朝,成就當然可圈可點,比如:

  •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雖然元朝也是我國的封建王朝,但是畢竟是少數民族入主,不可能代表漢人群體的利益,因此推翻元朝,是恢復了漢家文明的傳承。從長遠來看是漢人群體的一次抗爭,其作用和意義都很大;

  • 開疆拓土,重拾尊嚴

明朝前期的開疆拓土是非常猛烈的,除了元朝佔據的蒙古高原,明朝在西南、青藏、西北以及東北方向都進行了猛烈的開拓。不過明朝的開拓時間只有30多年,隨後疆域就開始縮水;不僅如此,明朝對邊疆的控制也不夠嚴密,這使得明朝中期以後失地嚴重;

除此之外,明朝還派遣鄭和七下西洋,重新建立起中華藩貢體系;

  • 編修大典,文化整合

朱棣時期,編修大典,成為我國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明朝的特殊環境下,小說成為新的文學題材,並誕生了一系列影響後世的文學作品,比如四大名著中的三部。


不過,和優點一樣多的,就是缺點,明朝令人詬病的地方簡直不要太多:

  • 恢復人殉,暴殄天物

明朝人殉是起自朱元璋,這個在1500多年前的秦朝就在刻意避免的非人道制度,在明朝再度死灰復燃,併成為明朝最大的特色之一。直到明英宗時期,人殉制度才宣告終止。

  • 太監干政,禍國殃民


處於分權的需要,明朝皇帝扶持太監進入政壇,和文官集團抗衡,使得明朝前期就出現了和漢唐後期那樣的的宦官干政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成就了多個重名昭著的太監,魏忠賢更是自稱九千歲,風光無限。

明明是明朝的皇帝懶,很多人非要說這是明朝民主的體現,也是感人。

  • 特務統治,噤若寒蟬

為了適應封建專制走向衰落的趨勢,明朝創立了恐怖的特務統治制度,比如錦衣衛,比如東廠,比如西廠,這些很多都是殘害忠良的場所,而皇帝卻依靠這些機關實現自己的攬權夢;特務統治下的明朝民眾噤若寒蟬,文學名著中的指桑罵槐是明朝社會氛圍的最好寫照;


偉大領袖曾說:“《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

作為對我國曆史有著深刻研究的偉大領袖,他的觀點具有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對於明朝的整體評價尚且如此,那麼金庸先生所說的明朝“到明末更成為中國數千年曆史中最黑暗的時期”並沒有太過分。

其實不止明朝,幾乎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有這樣的情況,如果不黑暗,這個王朝不會走向山窮水盡。

不過對於金庸先生說的“清朝比明朝好得多”的話,靜夜史認為有些偏頗了,同樣是黑暗專制的封建王朝,哪個更讓人懷念呢?

不過清朝確實給今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比如疆域,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功績!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向敬之

金庸在《袁崇煥評傳》中強調“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也是為袁崇煥冤死叫屈。

這是學者個人的觀點,痛恨明朝帝王專制推行特務政治的極端陰暗。

明朝有過政治輝煌、經濟繁榮和文化昌明,不少文人通過朱皇帝創制的八股取士,成為了濟世人才。

但是,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起,為了集中和強化皇權,先後建置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刺探情報,監控大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特務政治籠罩著整個社會。形形色色的特務機構,由皇帝的親信大臣或近侍太監把持,可以擅自抓人定罪,製造了不少錯假冤案。

雖然朱元璋樹鐵碑不許宦官干政,但,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動不動就躲在深宮長期不臨朝,像嘉靖、萬曆一躲就是二十多年,讓變態的刑餘之人宦官作為皇帝的傳話筒、代言人,甚至操控皇帝如傀儡。宦官弄權,內閣傾軋,結果弄成了這樣那樣的黨爭此消彼長。

《江山風雨情》陳道明版明熹宗與李丁版魏忠賢

明朝政治有三大特色:一是皇帝懶政,一是宦官干政,二是黨爭不斷。先不說明朝最後亡在太監和黨爭之上,就連鼎盛的英宗前期(正統年間),也是皇帝把權力交與太監王振,導致號稱的五十萬大軍傾覆於土木堡之變,大明皇帝做了敵人俘虜,差點毀了大明王朝。然而,此事卻沒有驚醒明朝的皇帝。他們繼續寵信太監,愈演愈烈,最後演成了太監魏忠賢被公開稱謂九千九百歲,直逼皇帝的萬歲。

皇上活不了萬歲,魏忠賢排除異己,專斷國政,弄得天啟帝早逝,崇禎帝即位。崇禎不露聲色地剷除魏忠賢,卻留下魏閹餘孽利用救時良將袁崇煥的書生氣短,製造了危害社稷的陰謀。

在這樣腐朽黑暗的時代,袁崇煥劫數難逃。同樣寵信太監的崇禎帝,雖然有意要做一箇中興之主,卻因怒袁崇煥不爭,殘忍將其地處以了千刀萬剮。


以禮觀書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寧人。

一說,順治時著名的文字獄(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繼佐,就是他的先祖。查繼佐是海寧袁花鎮人。袁花鎮位於海寧市治硤石鎮東南14公里處,就是查良鏞的老家。

關於海寧查家的族譜介紹,這麼寫:海寧查氏,原籍徽州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亂遷居海寧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來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約、查秉彝、查繼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入學者,及近現代著名人士查人偉、查猛濟、查濟民、查良釗、查良鑑、查良錚、查良鏞(金庸)等均為其族人。

查繼佐惡名昭彰,他是《明史》案檢舉者。

莊廷鑨慕杭州舉人查繼佐之名,擅自將其列入《明史》的參訂名單,查繼佐得知後嚇得心膽俱裂,為求自保,趕忙向學道檢舉告發。

此案先後因此獄牽連千餘人,被殺者共七十餘人,其中十四人凌遲處死,妻子被髮配東北瀋陽附近的寧古塔者幾百人。

他依靠眾多無辜屈死者的鮮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滿族統治者的寵信。查家此後一門竟出了七個進士和五位翰林。在滿人排漢的風氣下,是漢人門庭根本無法做到地,所以雖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認自己是旗人,但稍微有智商的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所以屁股決定腦袋,自己先祖是這種人,難道還能歌頌明朝嗎?


薩沙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朝代,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果有仔細認真看過中國古代十幾個朝代會發現,明朝其實是一個「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


明朝沒有大文豪、大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明朝有,但沒有值得標榜的大文豪和大知識分子,唐朝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

宋朝清朝都有很多,如果說明朝最有名最大的文人就是唐伯虎了,如果跟唐宋八大家比還差了一點。

從開創明朝的朱元璋到朱由檢,認真想想真想不出一個明君,毛主席詩詞裡「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也沒用一個明朝皇帝來標榜,明朝皇帝要麼就殘暴嗜殺,要麼就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二十多年不出宮,要麼就喜歡玩玩木匠活。

除了永樂皇帝有一點作為,沒有一個雄才大略。明朝最在支離破碎、內憂外患的時候,基本上是一幫文人在指揮打仗,袁承煥、洪承疇等等都是文人。

明朝最可怕的就是太監干政,最壞的太監是魏忠賢,做太監做的快到皇位了,最有名的太監就是鄭和。
而且明朝後期又腐敗懦弱,被外族打斷了中華民族最後的漢族文明,導致清朝的閉關鎖國,一個世界最強的朝代變得衰敗直到滅亡。


瀟湘家天下


沒錯,金庸的卻是說這樣的話,而且金庸也在《鹿鼎記》中盛讚康熙是一位聖主明君。沒錯金庸的確對明朝沒有什麼好感,也的確對清朝的一些皇帝大加讚揚過。但金庸真的就是某些人口中的滿遺,漢奸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看其他名人對明朝的評價:

毛澤東:“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而對於明粉口中的聖主明君嘉靖,主席的評價是:“昏庸老朽,不辦正事。”對萬曆:“窮奢極欲一個無道昏君。”然而他對康熙的評價頗高。

魯迅:“大明一朝,以剝皮始,以剝皮終,可謂始終不變”

李敖:“明朝政治中的鬧劇一面,是中華民族的大恥辱”

怎麼說?按照明粉的標準,這些人也應該被劃入“滿遺”或者“漢奸”的行列了,事實上,絕大多數歷史學家對明朝都持負面評價態度,沒有誰會認為嘉靖和萬曆是千古一帝,除了熟讀《明朝那些事兒》的明粉專家們。


另外,金庸不是滿人,不是蒙古人,也不是旗人,祖上也不是包衣,這是非常明確的!說金庸是旗人或者滿人,純粹是無恥的造謠罷了!金庸的祖先和廣大明粉的祖先一樣,都是在滿人的統治下剃髮易服不敢反抗的漢人順民罷了!

而且,金庸的卻不喜歡明朝,他的作品中幾乎沒有為明朝說一句好話,但他也不見得喜歡清朝,否則也不會在《書劍恩仇錄》中將乾隆黑了個底朝天,更不會在《碧血劍》中描寫清軍慘無人道的燒殺搶掠。但明粉不會知道這些,即使知道,按照他們非黑即白,非友即敵的觀點,金庸也一定是“滿遺漢奸”無疑了!

最後聲明:本人是漢族,祖上是明末女將秦良玉的侄子秦翼明,當然後來也遺憾地和明粉們的祖先一樣成了滿清統治下的順民。所以,我不是滿遺,不是韃子,不是雜胡,也沒有資格當漢奸。我不喜歡明朝,也討厭清朝,對我來說,明朝的獨夫民賊和清朝的獨夫民賊都是一樣的。畢竟我是一個現代人,即使在古代我的祖先也是一介平民,犯不著為那些把我們百姓視為賤役的封建皇帝搖旗吶喊。


秦王嬴蕩


因為金庸是滿遺,他祖上查繼佐靠清朝著名文字獄《明史》案告密對清廷有功,分得被害者莊家一半財產,由此起家,並加入滿清漢八旗之一的正白旗。為掩飾他祖宗的罪行,金庸寫小說把他祖宗和另一大漢奸吳六奇(前南明桂王麾下總兵後叛降清廷)粉飾成反清復明的大英雄!

金庸為人偽善,有錢後勾搭明報社附近茶座的一位叫林怡樂的年輕貌美女服務員(林當時才16歲,金庸45歲,大29歲,兩人在跑馬地同居7年後金庸老婆才知道),從而拋棄了一起辛苦創業的妻子朱玫,導致其長子查傳俠因此抑鬱自殺。


蜉蝣之夢0113


金庸作為佛教徒,擅長高級黑,高級紅~

小說在反清復明,卻襯托著清朝的皇帝是好皇帝;

武當張三丰天下無敵,不過是練了三分之一從少林帶出來的九陽神功;

全真教第一代天下無敵,然後一代不如一代,還出了個強姦女主角的(史實人物,全真祖師,有建樹);

用劍的門派偽君子真小人多(道教兵器武術以劍為主);

佛教好像處處被人欺負,突顯其道德高尚;

少林雖然不顯山不露水,突然出個掃地僧;

達摩從來沒出過場,但與他帶點關係的武功內功都是上乘甚至頂尖武學。

(小說中達摩從印度帶來的《易筋洗髓經》是真實存在的,大家不妨在網上找來下載看看,再對比一下佛經和《黃帝內經》的行文,你會發現《易筋洗髓經》的理論與《黃帝內經》很相近,與印度文化不沾邊)…

有些歷史人物,與自己宗教信仰不同的,能黑就黑,不能黑就高級黑,修改你的身世來借你捧他自己的…


雲出無心David




答: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心平氣和,客觀冷靜。

首先,金庸在小說寫作上,絕對稱得上大師;但在史學研究上,他的史觀出現偏差和錯誤,卻是有目共睹的。

話說回來,就算真是史學大師,也同樣會存在有史觀偏差和史學錯誤的。

比如閻崇年,比如李治亮,同樣存在嚴重的“貶明褒清”思想。

其中的閻崇年,還遭到了情緒失控的網友的掌摑。

這些人,包括金庸,為什麼如此憎惡明朝而崇尚清朝呢?

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史學材料的影響;二、家世淵源。

我寫有一本《是誰在抹黑明朝》,有詳細分析過明史材料被黑的種種因素。

要研究明朝,《明史》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

本來,《明實錄》的記載遠比《明史》客觀,問題是,《明實錄》共兩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萬字,且文字鬆散,記載事件斷層、割裂,不是具備執著信念、吃苦耐勞精神的人,很難卒讀。

所以,研究明朝,《明史》是很多人的首選。

而《明史》是清朝政府主持編纂的。

為了編纂這部書,清廷從順治二年(1645)設《明史》館始,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幾代,於乾隆四年(1739)刊行,前後歷時九十四年。編書時間之長,為中國古代官修史書之最。

結合出現在清朝那些數不勝數、讓人不寒而慄的血腥文字獄來看,修《明史》的史官,可謂煞費苦心。

則由他們修出的東西,就免不了要“謗明頌清”了。

與《明史》相比,編修《清史稿》的趙爾巽等人為滿清遺民,對滿清有著濃厚的忠君思想,在滿清嚴酷的思想專制下,滿腦子的復辟想法,所採用的修史材料又全都是來自清朝政府的官修材料,兩相參照,“清優明劣”,一目瞭然。

再補充一下,《明實錄》裡,也是有很多歪曲、抹黑前朝的東西的,比如明成祖朱棣抹黑侄子建文帝、明英宗抹黑兄弟明代宗朱祁鈺、明世宗抹黑堂兄明武宗等等,箇中原因,大家都懂。

除了官修史料,再談談民間私修的材料。

關於清朝的文字獄,那可是一字不慎,就會掉腦袋、甚至誅家滅族的大禍事,那麼,民間對清朝的評價,就只剩下歌功頌德部分了。

明朝呢,政治、文化環境太寬鬆了。

寬鬆到什麼程度了呢?

明朝的言官可以毫無來由地對皇帝展開人身攻擊。

比如,明孝宗病倒了,不能上朝,言官就罵他怠政,是當代的周幽王、漢靈帝;明武宗想到江南看看自己國家的風土人情,群臣前堵後追,罵他是隋煬帝、宋徽宗;到了嘉靖時代,海瑞更是抬著棺材痛罵嘉靖施行了惡政,搞得“家家皆淨”;後來的萬曆帝被言官罵怕了,乾脆躲了起來……

當著皇帝的面罵都沒事,那背後說皇帝壞話,甚至胡亂編排皇帝醜聞、緋聞的現象就見怪不怪了。

明朝書肆業發達、印刷業、出版業非常興盛,許多文人科考失敗,就會淪落為寫書的槍手,他們一方面怨恨自己得不到朝廷錄用,就會大肆誹謗朝廷,極力醜化當朝統治者,另一方面,百姓也喜歡看皇帝的八卦新聞,則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明成祖怒斬三千宮女、明宣宗溺愛蛐蛐、明武宗梅龍鎮戲嬌娥、明世宗喜吞宮女大姨媽等等奇聞怪談不斷以訛傳訛,最後深植民間,幾成歷史定論。

特別要指出的是,是那些明亡入清的文人,他們除了大加引用各種野史文獻來抹黑明朝外,還著極力製造一種皇帝“用人不淑”、“殘害忠良”、“國不愛我,我不愛國”的氛圍,為自己投清順清作藉口。

所以,如果不認真進行考辨,“貶明褒清”的思想就會由此誕生。

接下來說說家世淵源。

以金庸為例。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寧人,其祖上查繼佐是明末清初的大文人,名列“江南十八名士”之中。

順治十八年(1661),湖州富豪莊廷鑨從明朝遺臣朱國楨的子孫手裡購得朱國楨收集的許多明朝資料,欲效左丘明編《國語》的做法,私自組織編寫隊伍,編寫前朝國史。書成,為增強書的權威性,私自將“江南十八名士”名字列入參訂名單。

查繼佐嗅出清朝文字風氣的嚴酷性,立刻向當政者檢舉告密。

此舉,牽扯了千餘人入獄,七十餘人被殺人,其中十四人被凌遲處死,數百人被髮配東北瀋陽附近的寧古塔。

而在沖天血光中,查繼佐卻得到了清廷統治者的寵信,走上了一條輝煌發達的大道。

有清一代,海寧查家高居名門望族,官宦世家。

也就是說,清廷對查家是有恩的。

則金庸對清朝是有感情的。

明清兩朝相對比,金庸當然是“貶明褒清”啦。


覃仕勇說史


在武俠小說的創作過程中,金庸的民族觀經歷過不小的變化。處女作《書劍恩仇錄》講述紅花會反清,但也提到了不該有滿漢之別,到了《鹿鼎記》,韋小寶已說出“康熙是個好皇帝,反清復明又有什麼好”的話。

他對明朝的觀感其實並不新鮮,前段時間見過一篇文章,就認為明朝的昏君比例遠遠高於清朝,即使是被動挨打的晚清,幾任皇帝也頗有可圈可點之處。

我一向反感清朝,尤其是所謂康乾盛世,堪稱不折不扣的偽盛世。特別是乾隆,在位日久,好大喜功,勞民傷財,鉗制思想,大興文字獄,一部《四庫全書》實則是毀書行動,又閉關鎖國,使得中國全面落後於時代。但要說清朝皇帝普遍強於明朝皇帝,我倒是認同。

有人認為明朝只有兩任好皇帝,一是朱元璋,一是朱棣,此後就是一代代闇弱之君,即使是口碑不錯的崇禎,也是個心胸狹窄、剛愎自用的主兒。即使南明,局面也並非不可收拾,可那些朱氏子孫都像些什麼。

在我看來,朱元璋和朱棣也都不算什麼好皇帝。朱元璋儼然超級鳳凰男,心理相當變態。他對官員俸祿的嚴苛,反倒使得有明一代腐敗嚴重。至於大殺功臣的殘暴,為歷代罕見,跟趙匡胤比比,更可見其內心齷齪。朱棣也好不到哪裡去,同樣兇殘。

正因為朱元璋和朱棣的殘暴和心理變態,使得明朝的統治極其黑暗,東廠、錦衣衛這樣的特務機構橫行,即使東林黨,也不過是熱衷黨爭的一群小人。

宋亡之後,中華文明確實遭遇拐點。明清兩代,中國的封閉使之落後於世界潮流,廠衛和文字獄等則使得思想被鉗制、人性被扭曲。這倆朝代多少有點半斤八兩的意思,金庸說明朝最黑暗,有相當道理,但他對清朝尤其是康乾盛世的讚譽,多少也有些過火。


葉克飛


首先明確一下我的立場,我絕對不是什麼清粉,也不是明粉,我的評價儘量客觀而且不帶感情,請各路噴子別急著噴我。

其次,我不完全同意金庸先生的觀點,或者至少後面需要加一個“之一”。明朝確實非常腐朽、黑暗,也許還比較殘暴,但是清朝幾乎完全承繼了明朝的制度,在這些方面兩者是不相伯仲的,而清朝在入關之初對漢人進行的血腥屠戮,以及長期以往的民族壓迫政策,使得這個朝代有的方面還不如明朝。


但是金庸先生的後半句話是正確的,在大明王朝的最後幾年,確實這個王朝已經到了該亡、必須亡的地步了。長年累月的苛捐雜稅、官員階層對百姓變本加厲的盤剝,以及各種各樣的天災人禍,使得這個政權真的沒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此時任何改革都很難將它的痼疾根除。只有一場痛到徹骨的大變革,才能徹底把這個王朝摧毀,然後重建新秩序。

只是,清朝真的是最適合接班的那個政權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