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新編京劇才是好京劇?

小純潔的純潔你不懂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說一說,什麼是好京劇?

一個劇目流傳百年,它必然有不尋常之處。但很多傳統京劇流傳了百年,但它們的內容卻極其簡單。京劇和其他藝術形式不同之處,是它不完全在劇本上下功夫,有的劇本非常的簡單,比如說像《釣金龜》,幾乎沒有什麼內容就是娘倆吵架,《二進宮》也沒什麼思想內容;思想深度,就是三個人炫唱,比誰唱的好,《雁蕩山》整齣戲不說一句話,看的是演員的武功表演。論思想性,那更是什麼都沒有,《四郎探母》也比較簡單,就是《鎖麟囊》內容稍微複雜一點,但是他那遵循的也是傳統的那種編戲方式,所以《鎖麟囊》這樣的戲在傳統戲的範圍內就算有些不一樣的新編戲,

其實京劇從譚鑫培以後,大量出現新編戲,是從“四大名旦”以及那些銳意改革的藝人們開始的。

京劇大師梅蘭芳,他年輕時就編演了很多的新編戲,但那些新編戲,今天看來完全都是傳統戲的範圍,多數沒有超出傳統的規矩,也沒有特別突兀的那些標新立異的玩意兒在裡頭,比如他編演的傳統戲《太真外傳》,《嫦娥奔月》等,都是嚴格按照老戲的編戲規則編演的,最著名的一齣戲就是《霸王別姬》這出戏實際是一出新編戲,不是老戲傳承下來的,但因為精彩和代表了京劇的傳統,所以今天成了一出能夠代表京劇的傳統戲。

他編的新編現代戲,有《一縷麻》《鄧霞姑》,《孽海波瀾》等,也只是運用和借鑑了一些佈景,改良了一些服飾,但正如他後來在回憶錄裡說的:“現代戲演京劇,侷限性太大,和傳統京劇的“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原則相悖”,所以,後來他就逐漸放棄了。

但是銳意改革的他並沒有對京劇的改革停滯不前,他遵循的原則就是:“移步不換形”,直到老年他去世前還編演了一出新編戲,《穆桂英掛帥》,所以我可以講這樣的新編戲,才是真正好的新編戲,因為他有膾炙人口的唱腔,還有使人看過以後,覺得非常想再去看的優美動作和身段表演。

那麼我們再說一說什麼是不好的新編戲,我個人認為,新編戲不好的幾個原因有這麼幾條:首先,脫離了京劇的規範。啥叫京劇的規範呢,就是一些畫蛇添足的增加。比如說弄一些大部頭的佈景,切末堆得滿臺都是。梅蘭芳編演《俊襲人》的時候,就做了一整臺的實效佈景,不過後來也放棄了。他說那些桌子椅子特別妨礙做戲,效果也眼花繚亂妨礙人們注意臺上演員表演,所以並不是最好的。可是現在這些年新一代戲曲人並沒有吸收這些教訓,他們裝飾舞臺,唯恐上面沒有東西,弄得滿臺都是佈景,演員都不知道往哪站,違反京劇的戲曲舞美原理。另外,服飾化妝的方法也弄得臺上的人化裝得稀奇古怪,奇形怪狀。還有就是唱腔也不倫不類,加交響樂,加各種動靜等等。故事內容也追求高大全,包羅萬象,恨不得兩個小時的一齣戲,把全宇宙史都寫進去。這些都完全違背了京劇的編戲演戲的原則和它的規律,不管吹捧者和他們自己如何的吹噓鼓譟,最終肯定不受大眾的歡迎。

現在的一些編新戲的人,為了追求標新立異,把真馬拉上臺,大量採用燈光佈景,乾冰煙霧,煙氣繚繞,烏煙瘴氣,有的把西洋樂器也加到京劇裡頭,這些都是非常失敗的新編京劇的例子。比如前不久在北京上演的,據說是什麼留洋的華僑導演的新編歷史劇《霸王別姬》,實際是糟改經典,一夥人把經費弄來,最後亂七八糟的搞了一臺,演不了幾場就收了,勞民傷財,既沒有搞好藝術,也沒有發展京劇。

那麼還有一種有別於傳統戲的一種新編戲,就是所謂的樣板戲,這個話題很大,我個人覺得樣板戲和傳統京劇是兩種東西,至於好壞,這裡不做專題講述。


荷露團珠


京劇,做為我國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在劇本結構、情節敘述及唱腔、唸白諸方面,均不能適應當今時代,特別是年輕人的欣賞情趣,迫切需要改革創新。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由上海京劇院創排完成的新編歷史劇《曹操與楊修》則開啟了“性格京劇”、“意念京劇”之先河,並做了可喜而大膽地嘗試,因此博得廣大觀眾戲迷的歡迎,也被譽為“新時期中國戲曲里程碑式的作品”。

所謂新編(歷史)京劇,主題應是”創編思想”上的大膽突破。過去在諸多傳統戲中,凡涉及少數民族時,總以夷、狄、番、蠻等稱謂加以貶低與藐視,而且必以漢族人當皇上,執掌江山方為正統,因此造成我們民族大家庭中的許多矛盾。而在1964年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的優秀劇目之一的《黛婼》裡,為突出和渲染少數民的生活氣息,在表演和唱腔中揉進了雲南民歌的旋律和舞姿,風格別緻,耳目一新。優美動聽的唱腔及獨特的民族舞蹈,深受歡迎。劇中突出景頗族姑娘黛婼的“形象”加以推崇與歌頌,頗具民族團結新意。而在“新戲編排”上,對鞏固和發展我民族大團結是極為有益的。

又如1960年,由王雁根據元代紀君祥《趙氏孤兒大報仇》雜劇及參考秦腔、漢劇等同名劇目,在京劇《搜孤救孤》基礎上重新編寫的歷史劇《趙氏孤兒》中,為了揭示魏絳誤解義士程嬰的悔恨交加心情,採用了漢調板腔;在重加編寫的《雛鳳凌空》中,為表現楊排風發憤習武立志報國的喜悅情緒,設計人員創造出了四三拍節的西皮板式,旋律歡快跳躍頗為新穎;在現代戲《紅燈記》裡,為抒發鐵梅的豪情壯志,設計了二黃快板;在《海港》裡,在方海珍憂慮愁思時創作的吟板唱腔;在《節振國》中,唱腔設計吸收了地方戲曲腔調等等。

這些新板腔的創作,對推動京劇音樂的改革和豐富京劇表演藝術,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那麼”什麼樣的新編京劇才是好京劇”呢?那得還說是新編歷史劇《逼上梁山》。

1944年在延安中央黨校俱樂部組織下,楊紹喧等就《水滸》林沖故事,重新創作。創編人員在此劇語言上突破了京劇傳統原有的一些套(語)路,合理地處理了劇中人物~林沖思想的轉化,正確表現了英雄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及廣大群眾對封建社會制度的反抗和鬥爭。

毛主席曾給作者、導演寫信,給予鼓勵,指出《逼上梁山》這個戲“恢復了歷史的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所以值得慶賀”。當然這出好京(戲)劇,也是當時延安平劇院的保留劇目。(此劇上世紀70代年後期曾一度復演,膾炙人口。)

祝願京劇表演藝術與時俱進,劇目不斷創新和發展!





國粹繁榮絢麗日


首先要確認的一點是,沒有“一生下來”就是傳統戲的“傳統戲”,相對於已有的劇目,傳統戲剛誕生時也是新的。只不過經過時間的沖刷和一代又一代觀眾的檢驗,優秀的劇目存活了下來,成為後代模仿推崇的傳統戲。一個劇種優秀的劇目,必然是體現了這一劇種顯著的藝術特色與文化精髓,符合觀眾的審美習慣以及對這一劇種的心理期待。

新編戲中,滿足這幾個特點的成為了新的優秀“傳統戲”。比如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紅燈記》,雖然是新故事,但京劇的四功五法用的很足,唱腔基本是按傳統的西皮二黃板腔走,表現真善美、鞭笞假惡醜,同樣延續了京劇的傳統欣賞心態。

另外一類優秀古裝新編戲,如《野豬林》《曹操與楊修》《天女散花》等,乍一看還以為是傳統劇目,毫無違和感,到處都是濃濃的古意。但細品才能感受到創新者的用意與才思:《野豬林》凝鍊情節、細磨唱詞、凸現文武老生特長;《曹楊》深入探討人性與政治,較高文化層次的觀眾亦能從此劇中感受到思想的光輝;《天女散花》是佛教畫作激發了梅蘭芳大師的靈感,他又在故事背景、人物設置、服裝頭飾、身段動作上皆有創新,才能使飄飄欲仙而又妙相莊嚴的天女驚豔於舞臺。

戲曲不是不能創新,但哪裡該取、哪裡該舍還需要藝術工作者們更加留心。希望新時代能創造新的經典。








方寸之上


近年來,京劇新編戲層出不窮是有著現實的需求的,而這種需求絕不是市場和觀眾的需求,那麼它是什麼需求了,總結起來無非是兩點:

一、我們知道,京劇作為國粹,其院團屬於政府財政承擔的事業或企業單位,因此它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政治任務的問題。每遇國家重大歷史事件和紀念的時候,必須要推出符合社會主義文藝發展和弘揚某一種精神為主線的新編戲。

二、單純的為了獲獎評級和獲取財政補貼的新編戲。

而無論以上拿一種,都很難在廣大的觀眾中形成良好的共鳴和長久的發展,究其原因,是因為這類新編戲偏離了傳統的章法,大都以寫實取代了傳統戲以虛擬化表演的方法,失去了中國戲曲傳統的含蓄的程式美。那麼說怎麼樣的新編戲才算的上好京劇,總結起來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劇本創作遵循傳統京劇劇本的框架,使之適應於舞臺表演的需求。

二、服裝道具上堅持三不變的原則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創新,符合廣大觀眾的慣性審美標準。

三、舞臺表演上嚴格遵循“四功五法”的虛擬化程式化表演規範。

總之,一出成功的新編西應該上尊傳統而不守舊,善創新而尊規範,廣傳播而有受眾。


秦腔鬚生


作為一名京劇迷我有如下淺見:

如題所謂新編京劇,那麼京劇就暫且簡單的劃分為傳統京劇、現代京劇以及新編京劇。

傳統京劇可謂京劇集大成者,群星閃耀,璀璨光華。那是京劇得以從前清的起步階段步入輝煌,成為國粹的奠基以至巔峰時期。不但因為國民喜愛,也是輩出大家。不但演員水平極高,劇目創作也登峰造極。



作為傳統京劇向現代京劇的演進之作,當屬李少春先生的《野豬林》。劇作精彩,演繹手段也取得了進步,可以更好的橋接電影製作工藝,較最早的《定軍山》質量有了極大的提高,也使京劇更為廣泛的普及。



京劇走到新中國,為了讓國粹得到發揚,成立了專業的京劇院團,但新劇目創作並不多見,還是唱過去的傳統作品。一方面京劇創作需要非常熟悉曲牌韻律,更主要的是對於傳統文化的吸收足夠。因為新文化運動,在這方面人才寥寥,所創劇目甚少。

後來因種種需要,集國家之力創作的現代京劇有到了一個高潮,國人幾乎都可以唱上幾句“我家的表叔數不清”。





可以說這個階段也得以使京劇有了傳承的機會。但到了新編京劇,真的還尚未找到什麼劇目可稱經典。這是莫大的遺憾!或許在我們中國崛起的進程中,國人更為自信,更加對傳統文化有所瞭解認知。或許國粹還會再迎來新的高峰。


孤寂飛鷹


近年來有些新編京劇新戲,或是所謂的實驗京劇,要不內容和形式都過於“板”,要不搞得面目全非,讓人看不懂,很少能叫好又叫座。更有甚者,有的還刻意顛覆傳統,惡劣而低俗,結果適得其反。

因此,京劇要弘揚和發展必須革新,以適應當今人們的審美需求,這也是業內人士的共識。好的新編京劇應體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編京劇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不能完全丟掉傳統,遵循了這一主旨才能獲得成功。二是新編京劇從劇情到形式都可以搞得活潑些,但只要有京劇味,故事好看,人們看得過癮,就算成功。三是好的新編京劇,應該既能使觀眾獲得精神滿足,又能使觀眾感到愉悅。


聽雨堂藝術觀察


兄弟先來,權作拋磚引玉了!新編京劇,很難!受眾少了,且年齡結構普遍偏高,接受新事物很難。要想做的好,首先,故事情節,唱詞要過關,傳統京劇以忠孝節義因果循環為基本準則,唱詞文雅,這些不能變,比如樣板戲,在唱詞上就是失之於此,嚴重影響了其藝術格局;其次,唱腔上,要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多借鑑一些經典唱段,雖不說炫技,但精彩唱段必不可少;再者,起點要高,要有角兒,得需要有真正的角兒把戲先給趟出來,別一開始弄一幫孩子,起點低了,沒人聽了,也就完了;最後,別亂加東西,京劇是咱國粹,別加什麼樂隊、舞蹈,該怎麼就怎麼,規規矩矩、原汁原味就好,弄得不倫不類的,糟踐咱的玩意兒!


小樓閣主


近年來新編京劇不少,但是傳唱不廣。主要還是缺少角兒和大師,比如《赤桑鎮》也是新編京劇但是經過裘盛戎和李多奎二位先生就成了名劇。新編京劇也有好的比如李世濟先生的《陳三兩爬堂》。還有就是新編京劇的腔兒主要是走抒情路線,沒有奇腔兒。


如魚飲水252823464


關於近幾年的新編京劇確實是層出不窮,各大京劇院也在爭先恐後的拍新戲,出新的作品,但是這些作品基本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傳承的問題,當年譚元壽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能在票房裡傳唱的才是一出成功的劇目”。這些劇目很明顯幾乎沒有傳下來,除了《梨花頌》之外,實在想不出第二個段子,京劇不能太當成藝術品,也不能太當成商品,只有中和。還是那句話,觀眾喜歡的就是好戲,願意為你花錢的就是好作品!


小純潔的純潔你不懂


老百姓喜歡的就是好的。樣板戲家喻戶曉,老少皆能說唱幾句,這就是好的。京劇只講傳承,不講創新發展,只會越傳承約蕭條,最後走向消亡。這也是自然規律。幾百年一齣戲,爺爺孫子同唱一個腔,幾輩人同唱一個調,表演程序不準更改一步,總是老舊統治著新生,這樣的一門藝術能傳承發展下去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