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沃爾夫(Fred Alan Wolf)

理論物理學博士,知名科普作家,著有《老鷹的追求,平行的宇宙》(The Eagle's Quest, Parallel Universes),以及美國圖書獎(American Book Award)獲獎作品《量子跳躍》(Taking The Quantum Leap),線居住於三藩市。文章轉自:全息宇宙,本文選自:《靈魂與物理》,原文書名:The Spiritual Universe。

靈魂與物理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生命有著美麗而神奇的一面,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生命又有其悲劇性的一面,儘管我們總是拚命想躲過這奪命的刀口。

人以不同的方式走到這個盡頭,有的人憤怒,有的平靜,有的悲傷。然而,儘管我們毫不察覺,但是,無論刀口多麼鋒利,它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鈍。

這悲劇的刀口就像相對的喜劇一樣,好像只是有感知生命的自然結局一樣。生活中沒有了喜劇和悲劇,沒有了笑聲和眼淚,我們也就成了冰冷的機器,靈魂更成了空中樓閣一樣,對我們來講毫無意義了。

但是,我們確實是彼此有感情的;我們擁有同情心,或正學會擁有它;我們能感受到一切有感知生命體的共同痛苦,既包括人類,又包括動物。

我們不再問那些顯而易見、卻錯誤的問題,不再問這些不幸、疾病、好運,或是恐怖是怎麼來的,而是開始運用同情和智慧,問一些正確的問題。我們看清,當某一悲劇發生之際,追究“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的做法,完全是於事無補的,根本無法使人感到寬慰,而只會加深我們的幻覺和錯覺。最終,我們會在痛苦之中找到統一的感覺。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首位宗教物理學家——佛陀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我把這種對痛苦的認知叫做同情心。佛陀在多年前認識了這一點,儘管他有那麼多的財富、快樂和顯赫的社會地位,我們今天也必須認清這一點,不管我們在世上的位置如何。無法以同情的眼光看待一切,就是缺乏人性的表現;歷史也告訴我們,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當我們由出生走向死亡時,我們會越來越失去

對人的關懷

人會漸漸失去關懷他人之心,對自已毫無同情心的存在越來越感到厭倦,對喬達摩來說,認識到這一點還不夠,還要更深人地理解它。現在的我們就更需要再進一步瞭解它了。

我們可以把佛陀視為首位宗教物理學家!他努力探索生命與同情,和物理學家努力瞭解周圍世界的做法完全一樣。他首先尋找基本原理,並藉此預測周圍世界的規律。換句話說,他探索存在的法則,不是隻包括靜止的物質存在,而是指所有的存在,其中就包括有感知的生命。在探索的過程中,他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宇宙是由“杜卡”(Dukkha;漢譯為“苦”、“惱”)創造出來的!

佛教物理學:萬事都是杜卡!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令人吃驚的是,人們在研究佛教思想時,很少討論這個發現,但是,我希望更詳細地闡釋這個概念。“杜卡”也可以用一些公理來表示,而這些公理則與物質宇宙的量子──力學、古典力學和熱動力學的法則密切相關,也關係到宇宙從空無中的創造

有意思的是,“杜卡”一詞的原意指一個粗製濫造的軸,任何輪子只要套在這種軸上面,就會脫落,因此,“杜卡”暗示事物並未能發揮其最大才能 總是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之處。佛陀認為,從生命化為有感知的形體那一剎那開始,萬事萬物就處於失常狀態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佛教創世的四諦:四聖諦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這四聖諦告訴人們事物失常的原因。事實上,只有一個名言,那就是“杜卡”的真實,而其他三種都必須與這一種相連,或是從這一種得來的。

一、苦諦。

二、集諦。

三、滅諦。

四、道諦。

大多數學者都把杜卡稱為苦;然而,苦其實是杜卡的直接產物,兩者並不是同等的。杜卡代表不完美、無常、空虛和不堅固的法則。

作為物理學家,還要加上不確定性、非決定論、恆定的變化或流動、混亂產生於有序及有序產生於混亂、不連續性、萬物真空狀態、真空的量子本質、測不準原理、真實的或然性、物理學家路德維克.伯爾玆曼(Ludwig Boltzmann)提出的的單位k(它控制著有序能量轉為混亂熱量的變化),以及物理學家馬克斯.蒲朗克(Max Planck)所說的作用力的單位h(它決定所有物質中遺傳的不確定認知)。

由於知道杜卡代表變形的軸,人們會以為這四聖諦指示的都是物理缺陷所造成的苦惱。不過,我相信這四聖諦實際上是關於有感知的生命如何創造幻象

的。當然,整個人類從肉體上講都是註定了要走厄運的,人都會由於肉體因素死去。我們都會遭受肉體上的無常,而最好的辦法只有忍耐。人生而如此,人自誕生的一刻起,就開始了其滅亡的命運。從醫學上講,我們能夠活下來就已經很不錯了。

肉體上的不正常也導致了精神上的後果。當肉體每況愈下時,靈魂便對它失去了興趣。這種現象就像是精神在進行脊柱按摩療法。除非人堅持不斷找脊柱按摩師治療,否則,精神系統就會像肉體一樣,越來越不正常。我們不時需要“敲開精神的脊柱”,好讓陽光照射進去。

人們從杜卡的概念也許會得出結論:所有的佛教徒都是痛苦不堪、苦惱不斷的。據我所知,沒有比這更荒誕的了。其實,我所知道的佛教修行者都是十分快樂的人,他們精力充沛,過著在我看來極富創造性的生活。

他們唯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對一切事物都持(unattached)“超然”(unattached)的態度,或者說,他們把高度無常的世界視為理所當然。他們既能享受到有感官刺激時的快樂,又能享受到沒有感官刺激時的快樂。

快樂之本來自於讓一切事物都儘可能地隨緣和盡興,在於認識到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是無常,無論是痛苦,或是多快樂的事,都不會持久。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情感物理學:慣性、熵以及作用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要了解杜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運作,就必須瞭解它如何操縱生命的快樂和痛苦,也就是我們的情感物理學。一旦我們運用物理學概念,一切都變得昭然若揭了。杜卡會造成:

一、普通的苦惱,也就是當事物保持不變,或者如預期一樣變化的時候,我們所感受到的苦惱。此為情感第一慣性法則。

二、普適的焦慮和激動,我們最終會感到它們的消失。此為情感第二熵的法則。

三、讓我們感動的事件的作用,我們把它們視為有條件的真實。此為情感第三作用法則。

普通的苦惱無所不包,小自聞到牙周病病人呼出的臭氣,大至痛失親人──包括各種身體上或精神上所感到的沮喪。我們把這稱為情感慣性第一法則。只要事物保持不變,或者如我們所料一樣變化,那麼,不管它們多麼糟糕,最好不要有什麼事情改變這種現狀。這和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相似:凡處於靜止成直線運動的物體,均會保持這一狀態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總會有一些意外發生。這時,我們便感到興奮或焦慮。但是不久,我們的感情起了變化,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快樂或悲傷都淡漠了,曾視若珍寶的如今則形同糞土。

這就是變化的杜卡。因此,受苦受難的杜卡就不再是神秘莫測的了,

這與熱動力學第二條原理相似:熵最終會進入到有序,創造出混亂,在物理界如此,在有感知的世界也是這樣的。

感情上的鋒芒會逐漸變鈍,閃亮的金屬會生鏽;成熟的蘋果會腐爛,連最清晰的記憶也會消退的。一切發生過的事情都如過眼雲煙。

第三條定律是指引起不斷變化的物理和精神力量的作用,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它暗示出佛陀所謂的“我”、靈魂、本我和自我是什麼意思,以及他是如何摒棄這些觀念,把它們當作幻象的。

把“我”想作物質。把這條定律與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相比──如果給定一個,則必須使運動產生一定的變化,只要這個力是作用於質量上的。

對一個給定的質量,力越大,則產生的加遮度或變化越大。大的事件對我們的影響比小事大,我們都懂得道一點。重大的災害、地震等等,當然要比抽水馬桶堵塞更具有破壤性。對一個給定的力,質量越大,則加速度越小。因此,我們越是加強本我,則遭受的苦難越少。如果放下警戒,擺脫負擔,我們就會有所變化。

每一天我們心中的“我”都會受到情感力量的衝擊,其效果如何,就靠我們所擁有的“我”有多少。我們擺在自己面前的條件塑造了“我”,這些條件限制了我們的思想:它們成了我們保護自己的盾牌,或是奴役我們的阻礙。

佛陀認為,人一旦看重“我”,則產生了最大的幻象,就連“我”是存在的這種思想都產生於杜卡,隨之而來的結果就是情感。在這種情況下,思維的情感作為思想而產生出來。

許多人認為情感會混淆思想。事實上,恰好相反;情感它通過解決存在的疑問,可以讓思想快速運轉起來。如何避免在疑問得到解決時,再落入思想僵化的老套裡去,方法便是利用量子思想

我們之所以會很難理解佛教邏輯,並且會對佛教思想產生誤解,是因為我們通常總是用西方邏輯、或者是布耳(Boole,英國數學家和邏輯學家)邏輯來思考問題,認為凡事只有兩種價值:對與錯、是與否,或者零與一。

同樣,當我們乎時利用邏輯思想來探究我們自己時,也會產生困難。事實上,這正是問題的所在。只有掌握正確的工具,才能回答正確的問題。西方邏輯不但無法勝任此事,而且不幸得很,它本身就有問題!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為了達此目的,我希望把我所謂的量子思想(QT)加到舊牛頓力學和古典物理學的世界觀之上。我們把老的方法稱為“你到底是不是我的愛?”思想。回答只能有一個,不能有兩個。新的方法則變成:難道你既是、又不是我的愛!回答變成兩個,而且這也解決了佛教思想中所有的公案。也就是說,我們需要避免把事物定義唯有或者沒有某種屬性,而是要允許兩個可能。這需要把量子物理學中的疊加原理應用到意識的遊戲中去。一旦這種量子思想用於意識當中,則會產生對物質上癮的抵抗。

一般人都說某某上了癮,到底是什麼上了癮呢?只是肉體嗎?人類肉體之中是否含有易導致上癮行為的偏好因素呢──也許是某種中央上癮意識的焦點?佛教教義中有沒有對此做出說明、並承認肉體中有靈魂一類東西的存在呢?這也許有些令人不解,因為佛教中根本沒有靈魂這種東西。

你該如何避免走入這些圈套之中呢?要允許你對任何一件事 包括你的自我 的感覺逐漸消失。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要讓你的思想“事過境遷”,彷彿你在觀看一部電影一樣。要讓情感第二熵法則發揮作用。這看上去簡單,你要是做到了,你就成就了一種量子奇蹟。你把一切行動都懸置起來,讓狀態自由發展。你仍然保留那個矛盾,而放心讓放映室內的放映員播放你生命的影片。

另一方面,當你感到有事情要發生,而你又採取行動時,你就要做出最後的決定。就像是夜裡爭奪地盤的兩隻貓,它們互相又吼又叫,直到有一隻貓離開了,這時,另一隻貓開始追趕第一隻貓,叫聲停止下來,一切又歸於平靜。同樣,當發生某種情感狀態時,你內心的所有本我也在哀號。自我/非自我的幻象隨著情感的產生而現。當追趕開始後,靈魂便更深地落入物質之中。

佛陀對無我的教義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靈魂這個辭彙暗示出每個人內部都有一個永恆、絕對的實體,它由不變的物質組成,存在於“真實”世界中每一現象的背後。

在梵文中它被稱作阿特曼(Atman)即“我”。印度傳統教義認為,阿特曼在時間中穿遊,經歷許多生命,每經歷一次生命,就得到一次淨化,直到它達到最高的純淨,並且與上帝匯合。

上帝又稱梵天(Brahma),代表絕對的“我”,或者叫宇宙靈魂,也就是上帝的最初起源。其他宗教信仰,特別是西方宗教,都認為靈魂永生於天堂或地獄,這要看上帝的意志來決定,因為是上帝創造了靈魂。靈魂會游到地球上渡過一生,然後又回到天堂或地獄,再重歸永生。

西方宗教幾乎不關心輪迥轉世的問題,反而很關心復活,可是印度教卻完全相信人生有輪迥才說。你也許以為佛教徒也不會對輪迴感興趣,可是,儘管他們不承認靈魂之說,事實上卻相信輪迥之說。假如沒有可以輪迴的靈魂,何來輪迥呢?要想明白這一層,必須用上量子思想,它會讓我們同時抓住矛盾的兩個方面。

:導致作用的意志思想。每一個有意識的作用,都有導致可能結果的力。

輪迴:曾經存在的東西能夠改變形態,以不同的形式再次成為它曾經存在過的東西,或者是和從前相似的東西。

輪迴和業可被視為虛擬真空能量過程,藉助的基本活動就是陰-也就是成為存在傾向的集合。這些集合就像是真空的習慣,它們總是傾向於出現在一個人、一個自我,或是一個輪迴靈魂身上。

不論是對佛教邏輯或量子思想來說,都不能抱持著任何僵死的觀念,而是要不作判斷地實事求是。歐本海默和佛陀都指出了萬事萬物的制約性,不管是靈魂本質還是電子,都是如此。佛陀認為,我們所謂的“我”不過是一些過程的集合,作用於瞬息萬變的流動之中,遵循著因果定律,而且,在所有人類的經驗中,根本沒有不變和永恆的東西。

歐本海默提醒我們,電子這個詞只不過是為方便起見而設立的,它是某個事物的標籤,這種事物據推斷是存在的,但是又是無法按照常理解釋的。它之所以無法解釋,正是由於它並非真實之物,而且沒有真實的材質。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佛陀對靈魂的說法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並非只有科學家才為意識和靈魂的存在問題感到困惑。佛陀有一次嚴厲批評了他的弟子迦葉,因為他錯誤地引述了老師的話,說意識可以超過界限、自由遊蕩。

佛陀正言厲色地說:意識源自於限制,沒有這些限制,就沒有意識嗎?按著,佛陀解釋說,人可以在沒有靈魂的情況下有靈魂。他比任何科學家都要巧妙地向學生解釋了意識,他說:

意識總是貼著標箴,它本身沒有所謂的物體,而是根據產生方式命名的。因為我們有眼睛,所以我看得見物體,也就有了視覺意識;由於我們有耳,聽得見聲音,也就有了聽覺意識;由於我們有鼻子,聞得到有氣味的物體,也就有了嗅覺意識;因為我們有身體,能感覺到接觸的感應,也就有了觸覺意識;因為我們有舌,能嚐出食物等的味道,也就有了味覺意識

;因為我們有大腦,想到了一些思維物體(指觀點和思想),也就有了思維意識

佛陀所描述的是生物體或者實體,他和我們一樣,也關注自我、靈魂、個人、主觀,或是“我”這些概念。他和很多科學家一樣,認為這個物體並非持久之物,它本身並沒有真實的物質,但是卻是作為精神與物質能量轉換的力的綜合而產生的(即情感第三作用定律)。

這些能量分成特定的五組集合,稱為五蘊(pancakkhandha),它們都與情感連結有關──也就是我們對擁有或者依靠某些事物的偏愛,即使這些事物都是想像中的。換句話說,沒有這些情感的連結,也就沒有了生物體;而生物體也會隨著情感連結的消失而消失。

這五種集合同時產生與消亡,形成了靈魂或者自我這些生物體的存在基礎,而且在這裡,自我、靈魂和本我之間並無差別,在佛教思想中,它們都是同義詞。每一個集合都相當於一個相互連結的機械部件;永不停歇地轉動著,進行相互作用,而且也造成了其他集合的轉動

。因此,“我”的概念就是個假冒的附屬物,或者至多不過是產生於集合相互依賴性的則現象。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量子實證:自我與靈魂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旋轉的屬性--這種量子特性決定了粒子與磁場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與其他擁有旋轉屬性的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果靈魂由旋轉的基本粒子組成(Murphy:本章所有的推論都建立在這個假設之上。而到目前為止,這只是一個假設。雖然它可以引發許多有趣的推論及對世界的全新認知),就可以解釋這兩個古老的哲學奧秘:

  1. 靈魂之間的心電感應。
  2. 靈魂與自我的關係;包括靈魂對肉體的認同。

認知與存在

存在經過自我-認知的作用,失掉了本身對靈魂的認知,認為自己是存在於肉體中的。

根據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我們的認知及認知的方式,改變了我們想了解的東西。

認知場圍繞著物質。認知改變時,事物也隨之改變。

認知的變體、靈魂失落

一體的靈魂-認知,保持了靈魂對自我的聯繫;而分離了的靈魂-認知,創造了空間和時間中的實體身分。

當靈魂進入世界,獲得形狀之後,它學會了一切,但是,卻失落了自己。

秘密認知與靈魂關聯

只要秘密地知道一些有關於自己的、而外界並不知道的事情,便能夠與神聖的精神有著獨一無二的聯繫。

秘密認知讓你感知到靈魂;沒有這種秘密認知,就感知不到靈魂。

在粒子層面上的你和其他人都完全一樣。你在思想上或意識上與他人的分離純粹是種幻象。

善、惡以及靈魂上癮

佛教認為,世上沒有惡,而只有盲目的思想,通過無知導致惡行;善也是虛幻的,無知產生了善與惡的統一體。

無知則產生於對幻象的上癮。杜卡製造了苦惱,而苦惱導致幻象。操控我們的力量叫做慾望或不由自主性。當它們不斷地戰勝我們時,我們便表現出上癮的行為。

我靈魂的影子:上癮的慾望

上癮是一種宇宙程序(虛擬程序),是從無物中創造物質的渴望或者原動力的反應。這種程序最終導致靈魂對物質的上癮,並且導致靈魂被慾望所矇蔽--這種關聯符合佛教的“緣起”說(Conditioned Genesis)。

精神陷阱

要想產生物質,並使精神有意識,精神就必須在內部創造結構。可以說,精神創造了全像幻象(holographic illusion)。精神的動力結構包括一層層波動的潛在有意識運動與潛在無意識運動。這種運動的反射產生了物質的氣泡、以及無意識和意識的波浪。大大小小的宇宙從此而生。

有了努力和集中,穩定的模式便會在空無中形成,並且不斷重複自己。精神的目標就是無休止地重複波狀模式,並且把它放入時間和空間裡。精神陷阱是精神在空間和時間邊界之內的部分。

不確定樣式

假設:意識是需要反射的。所有的樣式都需要反射,所有反射都需要有界限。因此,意識需要邊界,並且創造樣式。無論是時間上的或是空間上的邊界都是不穩定的。當限制精神的邊界改變時,反射的樣式也改變,也就創造了新的意識模式。當邊界搖曳著消失時,精神釋放出能量,爆發出來,重回真空,變成無意識。

精神的陷入與獲得自由產生了意識、無意識、物質和能量,稱為量子物理學。測不準原理用數學形式表明,嵌入的精神如何在物質中表現為內含的或然性。當嵌於物質之中時,有意識的精神渴望自由,但是卻已經忘記自己來自何方。由於它陷於空間之中,它只能在空間邊界之內“反射”自己,看不到自己未被邊界束縛前的樣子

精神墮落成物質:靈魂相信它是本我

我們的苦惱來自“以為我們就是我們所想的那樣”、“錯誤地把自己當作是某種形象”、“把錯誤的信仰當作真理”。當我們認識到我們即存在時,所有的苦惱便會灰飛煙滅。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緣起的循環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生死循環的十二個因素(十二因緣)

1. 無明:產生幻象的原因。原子要想穩定,就必須是無明--真空不能知道電子到底存在何處,如此,原子才能以物質形態存在。《學佛五講》: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認知和盲目衝動。

2. 行:意志行為和業。可以把業想成是樣式化的反應。沒有無明,思維形態,或者叫“探索”,就不會產生。《學佛五講》:造作身口意三業所累積下來的潛在影響力。

3. 識:意識。意志行為和業導致意識。這是打破上癮循環的下手之處。一旦意識到一個從前無意識的上癮行為,它就不再隱藏在意識之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便能夠改變這種行為。《學佛五講》:意識活動的中樞。

4. 名色:身心(習慣的處所)。如果沒有對世界的觀察,就沒有該世界。身心是觀察宇宙兩重性的工具。身心把宇宙分成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但觀察者永遠無法擁有它觀察的物體,因此會一直經歷到缺乏,導致慾望的產生。《學佛五講》:名:心理。色:生理。名色:五蘊身心。

5. 六入:感官。感官不但告訴我們外在世界的狀況,也把我們和外在世界分離開來。感官是虛幻的,不能離開肉體和思維而存在。《學佛五講》:感覺器官。外境進入神經系統的門戶。

6. 觸:接觸(相互作用)。要有感知,就必須有接觸,從現代物理的觀點,接觸就是相互作用。

7. 受:感受。相互作用導致感受,以及重複這些感受的慾望。感受產生了習慣,使我們上癮。

8. 愛:愛慾。感受產生了愛慾,當所有的感受停止時,也就沒有了慾望。所有的慾望都產生於對一種重複性感受的期待。由於重複性是不可能發生的,因此沒有任何一種慾望可以得到滿足。人們便不停試圖滿足慾望,並且造成了上癮。

9. 取:攫取。沒有攫取,就沒有記憶,也沒有辦法創造出物質世界。

10. 有:存在,或者物質生成。每個物質粒子都緊緊抓住一個反物質粒子、重力抓住物質、分子和原子鍵的攫取作用產生了固體、質子和電子的攫取作用產生了原子、質子和中子的攫取作用產生了原子核。

11. 生。存在試圖滿足慾望,其結果便是生。

12. 老死

認識到我們在由生到死的旅途中是處於過渡階段,有助於使我們從幻象中清醒過來。我們生命的工作就是找出生命的意義!有沒有永遠存在、且永不改變(永恆)的東西呢?它就是同情心(慈悲)

不論你做任何事,如果不是出自同情心,那麼你註定會一事無成。同情心是獲得啟發的第一步。有了啟發之後,上癮就是不可能的了。因為你已經認識到,沒有任何事情是能夠重複發生的。

渾沌、謊言以及有序

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愛因斯坦:凡真實的數學定律皆不確定,凡確定的定律皆不真實。

真實似乎位於有序和渾沌的邊緣,而這個邊緣是模糊、不明確的。

Fritjof Capra:氣是一個浮動的場,看上去像是能量一般,產生於虛無,同時不停地與肉體和思維相互作用。

Candace Pert:思維和肉體的分離是一種幻象。過去認為只存在於腦中的神經[月太],其實在全身各處都可以找到。思維是貫穿肉體的,而情感則是物質與思維的橋樑。


【正訛溯源】創立初衷及緣起

在人類的文明史上,中華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尤其近現代以來,人們錯解經典原義,一味甘受西化,完全隔離本固有的國學文化於絕聞不見之地;又加上民間的流言俗語,誤會訛傳以假亂真,使得一泉原本純淨無瑕的國學活水渾濁不堪,死氣沉沉!是真正到了亟需正訛溯源,還本原位的時候了!詩曰:
何以如此,因信之故
何以信之,慎思以得
始知人言,遠非如此
但少親察,人云亦云
徒使嘉物,虛蒙惡譽
以訛傳訛,假亦成真
.......
本平臺會始終貫徹:願為國學正訛溯源的原則,讓真相大白於天下!
如果你也認同平臺宗旨,歡迎加入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