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唐宋詞的抒情美學,使讀者的感情審美化,陶冶審美情感

人生而是感性的,但在受教育之前,人的感性只具有維持生存的功利性質;人生而有感情,但在受教育之前,人的感情只是純自然的七情六慾。要想變單純感覺的器官為能欣賞“

音樂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必須通過審美教育的培養,而審美教育的本質是一種陶冶性情、淨化心靈的情感教育。在西方,首先提倡美育的席勒在他的《審美教育書簡》中把美育看做是激發人的情感,實現精神的解放和人性的完善的途徑。在中國積極提倡美育的蔡元培認為,“美育毗於情感”,是“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的橋樑。他說:“人都有感情,而並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是由於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而轉弱為強,轉薄為厚,有待於陶冶。陶冶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冶的作用,叫做美育。”

鑑賞唐宋詞的抒情美學,使讀者的感情審美化,陶冶審美情感

美育毗於情感

又說:“美育者,在用美學的理論於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與蔡元培同時倡導美育的王國維說:“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此又為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總之,這些美育的先導者們都認為,美育是訴諸情感的教育。詞是抒情文學,詞中所抒發的情感不是純自然的未經修飾的情感,而是審美化了的情感,因此,通過鑑賞唐宋詞的抒情美學,有助於使讀者的感情審美化,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具體地說,詞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陶冶審美情感。唐宋詞的抒情美學有助於培養人情感的豐富性。詞體曲折悠揚,特別適合表現人內心的幽約怨悱不能自已之情,其中包括:悲歡離合中的繾綣情思、春花秋月中的人生感懷、羈旅遷謫中的內心跌宕、吟詠風物中的遣懷寄慨、閒適隱逸中的疏放自在、懷古詠史中的興亡之感、國破家亡中的亂世悲歌報國忠君的赤膽情懷,簡直可以說,翻開唐宋詞,就是翻開了一部古人情感的大全書。

鑑賞唐宋詞的抒情美學,使讀者的感情審美化,陶冶審美情感

唐宋詞的抒情美學意象

另一方面,詞之抒情又充分體現了人心理結構的多層次的複雜性。在同一個詞人身上,時而憂念蒼生,繫懷民族;時而思戀情人,輾轉反側;時而感嘆懷才不遇,宦海浮沉;時而沉思於古,針砭於今。比如,蘇軾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豪邁磊落,也有“斂盡春山羞不語,人前深意難輕訴”的纏綿細膩;李清照有“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的低徊情戀,也有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的壯懷逸志;賀鑄有“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悽迷,也有“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的雄傑;朱敦儒有“晚來風定釣絲閒,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的蕭散,也有“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的孤憤;稼軒有“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的雄剛大氣,也有“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的柔麗依戀;

鑑賞唐宋詞的抒情美學,使讀者的感情審美化,陶冶審美情感

詞之抒情唯美意象

姜夔有“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的黍離之悲,也有“鬧紅一舸,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的美好旖旎;陸游有“

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閒”的無可奈何,也有“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的悽豔哀婉。在詞的無數寶卷中,我們所感受到的,是詞人們無比豐富、無比深婉的情懷。詞不僅幫助我們瞭解自己,也幫助我們瞭解人性。作為一個讀者,因為性別、年齡、身份、背景以及所處時代的不同,不可能都去經歷人生的種種情感。比如,封建社會的文人宦海沉浮,一生命運受制於君王,往往遭到一貶再貶的命運,所以詞中大都有遷客漂泊之感,而今天社會開放,條條大路通羅馬,政界走不通可以走商界,機遇多多;又如,古人對君王死心塌地,在他們心目中,君就是國,國就是君,所以詞中大都有纏綿執著的忠君之意和渴望知遇之心,這和今天的民主思想顯然有很大差距;

鑑賞唐宋詞的抒情美學,使讀者的感情審美化,陶冶審美情感

遷客漂泊之感

再如,古代社會是男性世界,男子的社交中少不了攜妓出遊聽歌勸酒的活動,所以多有以歌妓為抒情對象的詞,加上古代擇偶首先講究門當戶對,並不以性愛為婚姻的第一要義,所以詞人描寫的愛情多是婚外戀,即文人和妓女之間的卿卿我我,這也是今天讀者所難以想象的;還有,古代交通阻隔,通訊也很困難,離別之後音訊全無,往往就是生離死別,所以離別相思之詞特別哀怨悽婉不像現在,交通和通訊都很發達,想念對方了,可以打打電話,發發電子郵件手機短信,上網聊天,視頻對話,或者索性坐火車、汽車甚至飛機去見面。這些時代的差距都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理解上的隔膜,但是,無論社會怎麼發展,物質如何豐富,人類的喜怒哀樂的基本情感都是一致的,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會喜極而泣,也會怒髮衝冠,會多愁善感,也會浩氣凜然。關鍵是,要有一顆豐富的藝術的心靈,能夠體恤,能夠聯想,而這種藝術感受力正是在抒情詞的薰陶中逐步培養起來的。

鑑賞唐宋詞的抒情美學,使讀者的感情審美化,陶冶審美情感

藝術的心靈

抒情詞的動人之處正在於忽視那些外在的條件,直逼人的靈魂深處,用最形象的語言來表達最抽象的思想和情緒。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讓平頭百姓的我們,也理解了千年前的亡國之君的苦痛;一句“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讓和平年代的我們,也能體會山河破碎,戰火連天的苦難。如果說,歲月把我們和詞拉遠,那麼,心靈則讓我們和詞親近。通過詞,我們不僅可以興觀群怨,而且也進一步瞭解了人生,瞭解了人性。唐宋詞的抒情美學還有助於培養情感的含蓄性。詞是一種非常含蓄蘊藉的文體,它通過情境交融等手法,能夠把複雜深刻的思想情感表達得千迴百轉,回味悠揚,可以說,在詞身上,中國藝術的含蓄美是得到充分體現的。

鑑賞唐宋詞的抒情美學,使讀者的感情審美化,陶冶審美情感

藝術的含蓄美

現代社會,追求高速度、高效率,連文化都是快餐式的,在匆匆忙忙中,人們的情感趨於膚淺和浮躁,心靈趨於簡單和麻木,語言表達也趨於直接和無味久而久之雖然金錢在增多,物質條件在改善,但生活卻始終缺乏情趣,總感覺少了一點什麼。而詞的抒情美學正可以給我們這種平靜的力量,讓我們的心慢慢沉潛下來,讓內心沉睡已久的美好的感覺慢慢復甦。故詞尤宜精讀、細讀,須靜心息慮,反覆吟味。錢斐仲在《雨華庵詞話》中說:

讀詞之法,心細如髮,先摒去一切閒思雜慮,然後心向之,目注之,諦審而咀味之,方見古人用心處。若全不體會,隨口唱去,何異老僧誦經,乞兒丐食?

鑑賞唐宋詞的抒情美學,使讀者的感情審美化,陶冶審美情感

詞的抒情美學意境

況周頤在其《蕙風詞話》中亦自道讀詞的體會:

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於吾想望中。然後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靈與相而俱化,乃真實為吾有,而外物不能奪。三十年前,以此法為日課,養成不入時之性情,不遑恤也。

鑑賞唐宋詞的抒情美學,使讀者的感情審美化,陶冶審美情感

詞之美正在意境

況周頤所言極是,詞之美正在意境,或者是“紅杏枝頭春意鬧”的活潑,或者是“畫船聽雨眠”的寧靜,或者是“山色有無中”的迷濛,或者是“日長飛絮輕”的明媚,或者是“亂紅飛過鞦韆去”的悽迷,或者是“疏煙淡月,子規聲斷”的沉鬱,或者是“易水蕭蕭西風冷”的蒼茫……將這些美侖美奐的意境締構於讀者的沉思冥想之中,性靈也得到了淨化和昇華,情感也變得含蓄雋永了,言語也會變得有滋有味。情感是人類文明的凝聚,又是衡量文明水準的重要尺度。現代人與古代人的區別,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都可以在情感的比較中顯示出來。情感作為把握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與人的認識相伴隨,情感又作為美好行為的內化,和昇華同人的道德行為相依存。

鑑賞唐宋詞的抒情美學,使讀者的感情審美化,陶冶審美情感

情感意境

和諧、美好、豐富的情感是孕育創造性思維和靈感的溫床,也是生髮出道德行為和崇高理想境界的肥土沃壤。在對詞的審美活動中,全過程始終伴隨著情感的愉悅。這種情感的愉悅,既不同於生理感官和慾望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快感,也不同於由倫理道德和理性追求的實現而產生的精神愉悅,而是擺脫了實用的、功利的束縛,超脫了任何利害關係,進入對對象無所欲求的快感之中,是一種特殊的審美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