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日本的大街上沒有早餐供應?

木幽書


日本的大街上也是有早餐供應的,只是從中國的一些場景或標準看,那些不算是街上早餐供應而已。比如在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甚至小縣城裡,不管是街上、地鐵口、商場門口、衚衕裡,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各種各樣供應早餐的地方,種類、價格、材料、衛生程度、合法與否...豐富多彩的供應機制和環境。日本恐怕學不會,永遠...

我每次回日本,在東京的話,也經常跟朋友約早餐,最多的還是咖啡廳,邊吃麵包,邊喝咖啡,很多咖啡廳是沿著大街上、路口上、或地鐵連接商場、寫字樓的路上等。也有類似吉野家、松屋等蓋飯快餐店,那些店很多也位於車站門口、大街上等,其實很容易找的。畢竟是早餐,價格也便宜,我想,麵包加飲料,人民幣20到30元就可以吃到很好的早餐吧。種類也比較豐富,有西式的,也有和式的,價格也五花八門,也可以到六本木相對高檔的地方在優美的環境下享受麵包、沙拉、咖啡等早餐,這個恐怕要超過50-60人民幣了。

總之,日本在大街上供應不供應早餐,這個問題,從中國人的習慣、場景、嘗試看,日本確實沒有那種令人聯想“游擊隊”似的供應機制,但日本也有日本的供應機制和文化。而且,我不認為日本人是忽略早餐的民族,尤其是由米飯、味增湯、烤魚、納豆、明太子、雞蛋卷、鹹菜等組成的日式早餐還是比較講究的,在大街上,也可以嚐到,大家有機會到日本品嚐一下。歡迎大家訪問日本。


加藤嘉一


去日本旅遊過的小夥伴可能都有這樣的印象:

清晨去大街小巷轉悠,根本見不到如我們國內般冒著騰騰熱氣的早餐店,更不會有推著小推車沿街叫賣的小攤販。

那日本的大街上為什麼沒有早餐供應,難道他們都是不吃早餐的嗎?對此,小夥伴們一定很好奇。別急,請讓有書君來為你答疑解惑。

一、在日本,有家室的人一般都是在家裡吃早飯的。

營養學家強調,科學的飲食原則應該是“早餐吃得像皇帝,中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

大部分日本人就將這一飲食原則貫徹得十分到位。

日本家庭中的主婦,很多是全職太太。

照顧一家老小的飲食起居,就是她們畢生奮鬥的目標。

對於早餐,她們更不會馬虎。

主婦們清晨很早就起床,為全家人精心打造一份營養齊全、味道極佳的早餐。

傳統的日式早餐以米飯為主,配以烤魚、味噌湯,以及水果等等。豐盛的早餐足以讓全家人有充沛的精力去上學、工作。

並且,早餐對他們來說,也是一件極具儀式感的事。全家人圍坐一起,細嚼慢嚥,而不會了草對付。

所謂需求決定市場,因為這一佔極大比例的人群選擇在家裡用餐,故決定了早餐市場即使存在,生意也不會火爆。

二、高昂的租金,讓開純粹的早餐店成為不划算的事。

日本是個島國,地少人多,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更是寸土寸金。

高地價決定了高房租,並且聘用人工的價格也不菲。

所以即使開早餐店,恐怕也是一件極不划算的事情。

三、對環境衛生的高要求,決定了賣早餐要受到嚴格的監管。

在我們國內熱鬧的居民區,幾十米一攤,幾百米一店,隨處可見賣早點的流動小攤和早餐店。

按國人的飲食習慣,不吃些熱氣騰騰的豆漿、粥、油條、包子、大餅等,感覺都不過癮。

早餐店及小攤在給老百姓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環境衛生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麻煩。

油漬斑斑、蟲蠅橫飛有可能成為常態。

而在日本,公共場合環境的整潔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

他們的大街上,連胡亂擺放的自行車都極少見到,更不允許隨意支起攤位,露天販賣了。

否則,不但對環境衛生有影響,也妨礙了交通。

在他們國家,估計對市容環境有影響的行為是被嚴格禁止的。

四、早餐供應還是有的,只是沒有專門的早餐店。

雖然大部分日本人能在家庭中享受豐富的早餐,但對於在職場打拚的單身一族來說,他們不可能有充裕的時間來準備。

那這部分人又是怎麼解決吃早餐問題的呢?

彆著急。雖然日本極少見到專門的早餐店,但在各個隨處可見的便利店中,均有早餐供應,而且品種也不可謂不豐富。

如麵包,蛋糕,三明治,飯糰,漢堡等等及各種各樣的飲品。

上班一族可提前一晚購買,第二天早上在微波爐中加熱一下便可食用。

也可在上班的路上,順便去便利店解決。

如此,既節約了時間,也安撫了腸胃,同樣能給一天的工作帶來好精力。

看到這裡,小夥伴們應該明白了,為什麼日本的大街上沒有早餐供應的原因了吧。

都說“民以食為天”,愛惜自己的身體,便從早晨一頓豐富的早餐開始吧。


有書共讀


中國的早點就像是歡快的少女,親切動人。

而在日本,早飯是位冷峻的小子,他從不拋頭露面,卻已深入人心。吃早餐這個事情,可以說是霓虹國人心中的一條鐵律。

日本的早餐業,不會破壞每一個清晨的寂靜。你幾乎找不到任何一個賣早飯的小攤檔,日本人的早餐,一般都在家裡吃。

在日本,早飯和午飯一樣是一餐,要有白飯,要配湯。全職太太一般會早起為家人做好早飯和午飯便當,一個好妻子或一個好媽媽,是日本男人生活質量的保證。

日本的早餐主要分為兩大類:和式和洋式。

和式早餐

傳統的日本和式早餐是以米飯、味噌湯、醃菜還有烤魚為主。米飯是主食,是幹米飯,而不是白粥。

味噌湯是日本人常吃的食物,基本早午晚餐都會食用。它在日本的地位,相當於白粥在中國的地位。

烤魚是早餐裡的必備食物,前幾年日本大阪還出臺了一條新規定:凡早餐的售賣點,要做到“套餐中必須有魚”。

日本商店內販賣的和式早餐套餐也基本是烤魚米飯類套餐,套餐裡還會配上溫泉蛋和豆腐。

除此之外,日本早餐還有納豆、烏冬麵、蔬菜沙拉,等等。更重口味的是,日本早餐菜單裡甚至還有牛肉丼、豚丼,它們的售價一般是在五百日元到九百日元之間。

也有一些日式老飯館,會提供傳統的早餐定食,並把其隆重地呈給食客:先是一杯清茶,一碟醃梅潤腸排毒;接下來是一份溫泉蛋,一條烤魚,一份魚糕,一份味噌豆腐湯,一碗米飯,一份納豆。鹽醃魚、醬菜或梅子汁醃姜,也可以隨時增補。

洋式早餐

與傳統的日式早餐相比,西式早餐則顯得自由的多。想吃的簡單點那就一個夾餡兒麵包;想吃的豪華點,那可以麵包配香腸、煎蛋、蔬菜沙拉,然後再加個酸奶。

日本的西式早餐一般是一杯牛奶、一塊三明治、一塊三文魚、一份蔬菜沙拉,外加一個煮雞蛋。

日本曾經有個口號——一杯奶強壯一個民族。日本牛奶業十分強大,他們的牛奶異常香濃,而且售價很低,一升僅賣100日元,相當於中國六七元人民幣,但味道與質量都高於國內的同價位商品。

當然,和式和洋式混搭著一起吃的人也很多。麵包能配個味增湯,醬菜也能和香腸一起,美式炒蛋還能搭著納豆。可以說是相當隨性了。

日本人吃飯不像咱們中國人,我們一份菜用一個碗盛,湯水是在一個碗裡大家分著喝。早餐一碗豆漿、一根油條,蹺著二郎腿呼嚕呼嚕吃下去就很過癮。

日本人的儀式感更重,盛裝飯菜的碟子小巧、豐富又精緻。一頓早飯下來,7-8個小碟是完全不成問題的。

一個個或質樸或精美的碗碟,每一分量的菜都不多,但卻增加了滿足感,無形中也避免了攝入過多的食量。品種豐富卻“點到即止”,全部吃光也不過七八成飽,上午工作就不至於撐得頭昏腦漲。

一位日本母親佐和子說:“在日本,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一餐。我會早起,花30分鐘時間給小孩準備早餐。我們有時候吃魚、米飯和味噌湯,有時候吃火腿、雞蛋和蔬菜。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很多媽媽,要至少早上5點起來就開始為家裡的所有人準備早餐。她們相信,嚴肅地對待早餐,會帶給家人們一整天的充沛能量。

在吃早餐的過程中,品嚐的是親情與愛情的悸動,每一口都融進記憶和血液裡。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想念媽媽當年的素炒河粉和手擀饅頭,也總忘不了和愛人共享的一份奶油麵包。

不過如果恰巧是獨居的單身狗,那麼早餐這個儀式感就不存在了。要吃早餐的話,只有以下幾種操作:

  • 叼一片烤麵包出門;

  • 咖啡店,供應三明治等早餐;

  • 牛肉飯連鎖店;

  • 車站裡常見的「立ち喰いそば/うどん(無座麵條店)」;

  • 便利店。可以買到飯糰/三明治/酸奶/咖啡/包子。


熱點料理2017


日本的早餐業,不會破壞每一個清晨的安靜,你幾乎找不到任何一個賣早飯的小攤檔,日本人的早餐,一般都在家裡吃。這源於他們對早餐的重視,也是已婚婦女的一份責任,從一天的清晨開始。


全職太太會一早起來做好全家人的早飯和中午便當,然後全家人吃完飯分別出門。早餐很少吃粥、面之類的流食,而是以米飯為主,味增,納豆,烤魚之類的,不過烤魚是必須的。前幾年日本大阪還出臺了一條新規定:凡早餐的售賣點,要做到“套餐中必須有魚”。哈哈



對於上班族來說剩下的選擇還有:

1.烤好麵包再出門;
2.咖啡店,供應三明治和咖啡等早餐;
3.牛肉飯連鎖店(早餐很多上班族必選)
4.車站裡常見的「立ち喰いそば/うどん(無座麵條店)」,其實就是站著花5分鐘吃一碗麵。
5.711和羅森便利店等等,可以買到飯糰/三明治/牛奶/咖啡。

伊犁之南


國情不同,生活習慣也不同!

1、日本習慣在家吃早餐。因為男人工作,女人照顧家,所以很多家庭都在家裡吃早餐。

2、日本是發達國家,街上便利店很多,別說早餐,什麼好吃的都有賣的。非常的方便。所以不用咱們的早餐店,

3、日本工作效率高,早上很忙,大家都是吃點就行,很多在家吃的早餐都在前一晚在便利店買好的。不過日本人晚上時間充裕,所以吃晚餐的地方特別多。居酒屋滿大街都是!

4、最後,日本“早餐店”也是有的,大部分都是在通勤車站,非常小!和我們國家的甜品站差不多,買吃的可以,不好意思沒有座的地方。

時間就是金錢在日本城市體現的非常真切。想晚上多玩會兒,想早上多睡會兒,早餐!哼哼,無孔不入的“萬惡的資本主義”商家早就為大家準備好了。


大醫惠眾


由於卡兒姨的老公服務於世界最大的汽車廠商某田,所以一年至少會有兩次前往日本。確實,日本的大街上沒有早餐供應。這個其實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1. 日本人的飲食習慣:

其實日本雖然地處亞洲,但其實跟東方的飲食文化截然不同。因為臨海,因此日餐中多以海鮮為主,而海鮮又多以生食為主,講究食材本身的鮮味。

中式料理雖然也講究食材本身,但更多的講究借味或混味,通過不同種的烹調方式,同樣的食材卻能做出不同的味道風格。而且中式養生是最注重陰陽調和,所以中醫理論多以溫熱的食物最為養胃。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如果去韓國、日本、歐洲、美國等地旅遊,即使是酒店的早餐,經常供應帶冰的冰水。這就是差異。

這麼看來,其實日餐偏重西方的做法要多過中式的料理。因此更多人的飲食習慣,除了主食米飯是熱食以外,其他多以生冷為主。尤其有趣的是,中國人最喜愛的麵條,在日本人看來,拉麵其實不完全屬於主食,所以往往做的很鹹。正確的日式吃飯,是要一碗米飯,配著拉麵吃當做酒後的夜宵。


2. 社會文明的標準: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全世界最講究規矩和秩序的地方。記得之前讀過一個調查報告,全世界範圍內,最受歡迎的遊客就是日本遊客,素質可見一斑。

這得益於日本人從小受到的“不麻煩別人”的教育。他們認為,要想實現極度的利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不犯規不越界,那麼首先自己先做到,再監督其他人一起做到。所以在日本公共場合的規矩,估計比家裡的規矩還要嚴苛。比如,地鐵、公交、商場等地點,除了指定的用餐區以外,其他區域都是嚴禁吃東西的。大街上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不允許吃東西,但因為禮儀的問題,日本人認為當著別人吃東西,是種很不尊重人的表現,也不美觀,所以也就都很自覺自律。

那您試想一下,生活工作節奏不亞於帝都的日本,路上吃東西都不允許,那早點攤兒的味兒和混亂,日本人怎麼可能容忍得了?自然也就沒了早點的市場。


3. 社會分工的不同:

最後可能與社會分工不同。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日本女人是全世界最會伺候人的,但你也別高興的太早,什麼都是個雙刃劍。雖然這兩年日本女人出來工作的比例在逐年提升,但大部分仍然是以家庭主婦為職業的。

這裡再特別強調一下,“家庭主婦”在日本人看來是種職業,跟你上版是沒有區別的!而老公們在外賺錢養家,如果每天回來的很早,那會被當做不會social,沒有出息的男人。所以大部分的男人們,都會加班、喝酒、鬼混到後半夜才回家,這樣才算是正常。按著美好,是男人的天堂,但其實常年的高壓,日本男人也是不堪重負的,所以心理疾病的不在少數,日本也是全球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試想一下,老公們把錢都交給了家庭主婦們,每天的零用錢都用在了晚上social喝大酒上,每天到家都到了後半夜,早上起來還要很早爬起來去上班,還有誰有精力和胃口去買個熱騰騰的美妙早餐享受?湊合一個三明治,既省錢,又省時,等著中午晚上繼續醉生夢死吧。


卡兒姨


清晨,走在日本的大街小道,你都看不到一家早餐店。

並非日本人不吃早餐。

相反日本人吃早餐非常重視!因為他們都在家裡吃早餐,在日本,早餐的地位非常高,甚至超過午飯!

日本沒有早餐店的現象,是因為日本的女人把做好一頓豐盛早餐,當成一種必須的家庭義務來看待,如果你連早餐都做不好,你甚至不是一個合格的家庭主婦。

一般日本女性早上起床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給全家人做早餐,以及給家人帶上中午的便當。

這一切都是因為日本女人的家庭地位所決定的。日本的傳統女性,在結婚後是一定要全職做家庭主婦的,雖然這一情況在如今的年輕女性中已經大為改善,但日本女性應該料理好家務的傳統觀念依舊深入人心。

在日本人傳統觀念裡,結婚後的女人是要靠丈夫養的。

如果女性外出就業,就業市場上也普遍給女性低價,如果女性不想當全職家庭主婦,需要克服非常巨大的障礙才能達到和男性相同的收入水平。

所以女性在家庭獲得尊重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完美的家庭料理來實現。


小川叔


本文是對日本早餐文化的客觀評價,會有與我們早餐的對比內容。請注意,是中日早餐的不同,不是兩國生活水平的差別。說的只是早上一頓飯,還是三點論。

第一點,日本早餐與我們的最大不同,不是飯菜內容,是吃法。他們還恪守著傳統的飲食習慣,在家吃,吃自己做的飯食。其實我國自古都是這樣的,偶爾去街頭吃根油條喝碗湯,變變口味打打牙祭。30年前才開始去街頭吃早餐,還一發而不可收,迅速催生了一個繁榮龐大的早餐市場。

客觀的分析,我們目前的早餐形式不算正常。有問題食品、食材不斷出現的弊病無法消滅,一家人通過早餐密切感情的機會也在失去,家庭分工職責在模糊。所以,不在家裡吃早餐,已經成為家庭關係不穩定的根源之一。

穩固的家庭關係,體現在家務裡的互相體貼、互相幫助和互相呵護。做飯吃飯是家務的主要部分,少了這些,再每人只顧刷手機,不是好現象。

第二點,日本人吃飯要的是享受美食,感恩生活。所以,他們情願辛苦做早餐,一般家庭還都每天不重樣,煮婦用心在做,用飯菜表達對家人的感情,吃飯的人自然感恩美食和煮婦的勞動。這樣的家庭感情建設,日子越過越甜蜜。

第三點,日本國也有很多的早餐供應,但都不是專門的早餐,譬如咖啡店,美式快餐店,還有便利店,都有能夠填飽肚子的快餐食物。也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沒有日式的美食享受,談不上生活質量,所以進入不了日本人的飲食主流。

至於物價高、門面房租金很貴等,都不是沒有早餐店的主要原因。一句話總結,街頭排擋式早餐,解決的是吃飽,不是享受。舉個例子,早餐點炸油條用的是便宜油,為什麼還去吃,自己在家用花生油炸著吃豈不是更香更放心?就是不願勞神費力去做,圖省事。不能不說生活觀念出現了問題。


普濟


如果你說的早餐是豆漿、包子、油條這樣的,日本大街上確實比較少(實際上包子在便利店可以買到)。

其實日本大街上是有早餐的,隨處可見的便利店裡都有早餐賣。包子,咖啡,飯糰,麵包。也有一些日式便利食品屋,比如sikiya,早上也有小份裝的牛肉飯、麵條什麼的。

另一個方面,也需要注意日本人的生活習慣。

一般沒結婚的單身,起床後隨便在便利店買點什麼當早餐,而結了婚的日本人,一般早上習慣在家裡做飯(由妻子做飯),吃的也是米飯,味噌湯,魚,醬菜。(這在中國人看來,一早吃飯確實有點奇怪)。

為何會生成如此的飲食習慣呢?據說主要是日本人對米飯的喜歡以及對以“營養搭配非常均衡”為賣點的日本和食的喜愛。

瞭解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人非常喜歡吃米飯,而且有時候基本上是“只吃米飯”,都能吃出“我吃到了滿漢全席般的幸福感”。

據瞭解,一般大米的品種分為秈米和粳米,秈米主要產自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等亞熱帶地區,吃起來口感粒粒分明,而日本人最常吃的是日本和朝鮮半島的溫帶粳米 ,據說最早來自2500年前的佐賀縣唐津市的油菜田遺蹟,這種米黏性大,蒸煮時容易發黏,因此會採用“炊幹”的形式——即將米加熱至吸乾水分後繼續煮,等到熄火之後還要再燜一會兒,這樣最後出來的大米是軟軟香香的。

另外,日本人也非常喜愛味噌湯。日本的味噌湯分為米味增、麥味增和豆味增 。米味增是用大豆和米發酵做成,麥味增是用大豆和大麥或者青稞發酵而成,豆味增就是單純使用大豆製成的。一般日本人吃的最多的是豆味增。

另外,對魚的喜愛就不說了,一般早上根據季節變化,搞個秋刀魚,或者其它品種的魚,這樣配合白米飯,味噌湯,不但營養豐富,而且是日本人十分喜歡的口味。

日本的大街上雖然早餐不算那麼多,但每個幸福美滿的日本人家庭裡,早上的廚房卻是十分香的哦。你要不要也娶個日本老婆讓她做一做早餐,嘗一嘗?


北京不冷東京熱


日本人喜歡在家裡吃早餐,通常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細嚼慢嚥地享受美食和珍惜全家人在一起的好時光。“民以食為天”這一點,日本人倒是做得很好,家庭主婦們不惜辛苦,每天早早地起來,為家人準備有營養的早餐,每天不會重樣。大家都在家吃了,就不會去外面。

日本國土面積小,人口眾多,可謂寸土寸金,想要做買賣,要禁得起昂貴的店面租金,再者,沒有市場,收入達不到支出,不划算,人們自不會貿然投入。

還有一點,日本的環境非常好,如果街頭或住宅區內設有早餐廳和小攤位的話,定會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同時,居民不喜歡早晨吵鬧的生活環境,為了維持正常秩序,設室外早餐點是不可能實現的。

那麼,一些沒有時間做早餐的上班族怎麼辦呢?細心的人能發現,在日本有很多便利店,那裡提供各種各樣的早餐,人們在便利店就可解決早餐問題,除了便利店、還有快餐店、咖啡館等。我認為,在家吃挺好的,營養又健康,你說呢?

關注@寒江,分享更多精彩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