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王朗撕逼,我感覺王朗說的好有道理,怎麼辦?

時蜂lelm9585


本來就好有道理啊。

當時諸葛亮根本就沒有正面回應王朗的質問,而是對王朗本人進行人身攻擊,最後把王朗給噴死了。

王朗的觀點是:東漢末年從漢恆帝到漢靈帝,黃巾軍大起義讓國家動亂不止,老百姓生靈塗炭,這個時候漢朝已經失去了統治的合法性,需要一個有德之人重新將國家統一起來。漢朝末年,唯一有這個能力的人就是曹操,經過幾十年的奮鬥,曹操已經統一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區,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說明曹操的做法是得人心的。發展到今天,魏國擁有戰將千員,雄師百萬。諸葛亮應該順應天命率領蜀國歸順,早日完成國家統一,讓老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自己也能成為維護祖國統一的英雄。

王朗的觀點是很有道理的,王朝的更替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既然漢朝已經失去了合法性,就應該把位置讓給更有能力者,魏國在當時確實是繼任漢朝的第一人選。從硬實力來看,魏國擁有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蜀國是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與之相比的,蜀國的抗爭,除了讓動亂時間延長,讓百姓受苦,改變不了什麼。所以,王朗希望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以百姓為重。

說的很好。


所以,當時諸葛亮也沒有反駁的乾貨,蜀國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自認為漢朝的繼任者,不過在漢獻帝禪讓皇位的背景下,魏國比蜀國合法性更強。所以,諸葛亮沒有正面回答王朗,而是避重就輕,對王朗進行人身攻擊。

諸葛亮認為:王朗沒有資格在兩軍陣前說這番話(雖然很有道理)。因為王朗現在是魏國大臣,也曾是漢朝的大臣。在漢朝遇到各種問題的時候,王朗作為漢朝大臣他的責任是安漢興劉,幫助漢朝解決問題,而不是一邊領著漢朝的俸祿,一邊在看熱鬧,更不應該在漢朝需要他的時候投靠別人。在諸葛亮看來,王朗是一個不忠不孝之人。而王朗竟然是舉孝廉入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忘記了初心,背叛了信仰。

王朗一向自命清高,在兩軍陣前被諸葛亮指出了自己身上的槽點,惱羞成怒,一氣之下就死了唄。

但是,最終歷史的發展還是朝王朗所說的脈絡在前進。諸葛亮後半生試圖再造大漢,數次北伐失敗,不僅給戰區百姓帶來了災難,還讓蜀國國力每況愈下,以至於到滅亡時,戶籍人口已經不足百萬。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更是反映出了蜀國這些年人才培養制度的缺失。可見,諸葛亮一味訴諸戰爭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

假如諸葛亮換一種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一方面發展生產,另一方面鼓勵生育,大力開發西南地區。雖然最終蜀國很可能還是被魏國吞併,但那個時候的蜀國地區一定是不一樣的結果,很可能會成為一個繁榮昌盛的地區。



歷史風暴


玉帝:我修行了十二億五千萬年!

如來:你被猴子打過!

玉帝:我管理三界眾生!

如來:你被猴子打過!

玉帝:我有十萬天兵天將!

如來:你被猴子打過。

玉帝:……能不能不說猴子。

如來:你妹子被姓楊的睡過!

玉帝:……

王朗說的不但你覺得有道理,我也覺得有道理。任何人聽了都好有道理,王朗說的是在任何時代都通用的套話。但是我們認為他又道理沒用,諸葛亮直接抓住了王朗的弱點進行了人身攻擊。就好比在辯論場上,你覺得一方很有道理,但是輸了。原因就在於他被對手抓住了弱點打。

當王朗準備和對手坐下來好好談判的時候,突然對手直接對他進行了罵街一樣的人身攻擊。王朗完全沒有招架還手之力,王朗卒。

你讓一個辯論高手和一個街頭潑婦對陣,輸一定是辯論高手。如果這個人說的道理沒啥問題,那麼攻擊他的道德品質——如果他道德有瑕疵。那麼你一定贏。

就在王朗高談闊論後,諸葛亮沒有正面應對,這一刻他採取了批吭搗虛,採用直接打蒙對手的策咯,上來對王朗的人品就是一頓罵。

王朗和諸葛亮兩個人要通過下棋決定勝負,輸了就死。可是諸葛亮掄起棋盤直接砸向了王朗。你說王朗輸氣不!

王朗說的是很有道理,可是為啥還被諸葛亮罵死了?原因就是諸葛亮採用了一個方針: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王朗自我標榜正統、天道之類的,這既是他的說理的根基也是他的弱點。你記住一句話:如果你把自己標榜的太有道理,碰上高手你會死的很慘。

諸葛亮罵王朗的話翻譯過來大概意思就是:你活了七十多歲了,還是個有奶就是孃的貨,你一看親爹(漢)被仇人(曹魏)打到了,你居然不幫你親爹說話,立刻認了仇人當親爹,還罵養育你多年的親爹;你這種不仁不義不忠不孝(古代罵人最狠的話,尤其是對士人)。

這就是諸葛亮的厲害之處,兩軍對陣的時候,要結合當時的環境。不是誰講的話再歷史上有道理,而是誰能把對方說死——很明顯,諸葛亮贏了。


嘟嘟讀讀


有一點可能大家不注意,之所以諸葛亮最後能夠罵死王朗,讓觀眾聽著直呼過癮,是因為電視劇的臺詞跟原著所寫有所改動。王朗所說的臺詞基本沒有變,但是諸葛亮的臺詞有所增加

諸葛亮和王朗對時局的分析都差不多,差別是在正統的辯論上

,王朗認為,曹操掃清六合,剷除天下分裂勢力,基本統一了半壁江山,是天命所歸!

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非以權勢取之,實天命所歸也。 世祖文帝,神文聖武,以膺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臨萬邦,豈非天心人意乎?

其實這段話說的很有道理,也是當時的事實。漢室衰微,群雄逐鹿。曹操以一人之力,征伐大半生,統一了半壁江山,居功至偉。難道不是天意所歸嗎?那麼諸葛亮的思路是什麼呢?

諸葛亮的思路是從正統地位上來突破,曹操和王朗同為漢臣,既然生為漢臣,就要手舉漢室旗幟,平叛叛亂,整合天下,還綱紀於大漢,而不是謀權篡位,倚強凌弱,妄圖改朝換代!

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 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

諸葛亮在組織言語時用詞極具感染力,嬉笑怒罵,舉重若輕,立足於人倫綱紀,然後進行人身攻擊。

諸葛亮在對王朗進行人身攻擊時出發點不變,認為王朗身為漢臣,卻做了魏國的狗。而且不顧廉恥,在陣前嚶嚶狂吠,妄圖說服一個忠心漢室的人,豈不是盜賊勸人從良一樣可笑嗎

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 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

最關鍵的是電視劇中,諸葛亮最後罵戰升級,直接將王朗比作一直斷脊之犬,這讓70多歲的王朗受不了,一下子給氣死了。

(大聲斥責)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 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其實這幾句原著中是沒有的,電視劇為了效果特意進行了改編增加,增強了諸葛亮嬉笑怒罵的力度,讓人直呼過癮。

至於題目中所說的,覺得王朗說的好有道理。只要你喜歡曹操,喜歡曹魏,那麼你認為王朗說的有道理就對了。但是如果你喜歡劉備,喜歡蜀漢,那麼你會覺得諸葛亮說的好有道理。不衝突,立場不同而已!


每日趣評


諸葛亮和王朗的深情對白,發生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

其實,個人有個人的看法,一千個讀者,便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認為諸葛亮說的有理也好,認為王朗講的正確也好,這不過是個人的看法,匹夫尚且不可奪志,認定的事情,也不過是自己價值觀的一種反應罷了。

我們認為諸葛亮說的有道理,首先,便是《三國演義》中的這場論戰,終究是他諸葛亮勝了,而王朗,也當場吐血而死。其二,便是書中擁劉貶曹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我們看三國,總會有這樣一種看法,即以劉備三兄弟為中心的陣營才是這本書的主角,他們便是正面人物,所以他們做的事情才是正確的。其三,便是諸葛亮豎起的大旗是:復興漢室。而漢朝當時儘管已經湮滅,但是往日的餘暉和恩澤尚且留在大多數文人士大夫的心中,漢朝便是正統,這才是諸葛亮要表達的意思;其四嘛,便是諸葛亮個人的魅力所在了。諸葛亮在書中,幾乎是一個開掛的人物,每次他的出場,都是像那黑夜中的螢火蟲,光芒四射,耀眼異常。所以不自覺的,我們也成了他的粉絲。

認為王朗說得對,其實是因為,王朗的說法,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種天道。如果說諸葛亮是在說情,那麼王朗便是在說理。天下江山,是這世間最為珍貴的東西了,自然是有德者居之。紂無道,武王伐之,秦皇暴虐,漢室大興。也就是說,天道是常常變化的。商朝以及秦朝的統治者不珍惜天下,不愛護百姓,致使階級矛盾尖化,本來是正統,轉眼之間就被後來的周朝和漢朝取代了。而到了東漢末年,天子昏庸無能,宦官專政,朝廷腐敗不堪,各種苛捐雜稅壓在百姓的身上,使得民生極為痛苦,這時的漢朝,不就和之前的商朝和秦朝一樣,我們推翻它,建立一個新的,井井有條的朝代,或者說社會,不也是理所當然,不也是合乎天道嗎?王朗要表達的,是一個朝代衰落,則必有一個朝代興起,舊的,或者說不好的東西,必然被新的,更好的東西替代。現在的曹魏,百姓安居樂業,朝野清平,不是勝過了之前的東漢了嗎?諸葛亮忠於的,是漢室的皇帝,而王朗忠於的,則是這天下。

從這個角度看,王朗確實要比諸葛亮高出一個層次的。當然,儘管如此,並不影響我們對諸葛亮的稱頌和讚揚。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辯論也就造勢,有沒有道理還得看誰的拳頭硬。

君不見當年駱賓王《討武曌檄》那叫一個義憤填膺,講得那叫一個義正辭嚴,罵得那叫一個酣暢淋漓。

到了武則天這裡,武則天聽到什麼“狐媚偏能惑主。”聽著聽著就笑了:“你就不能來點新鮮的,駱賓王也是個拾人牙慧的主。”辯解都懶得辯解。

聽到“一抔之土未乾”,她說:“哎呀,丞相這麼好的人才,你咋就沒讓他來我這上班呢。”

全是談笑之詞。

因為她揮手之間就把對方滅掉了。

這是中國歷史的邏輯,也是世界歷史的邏輯,更是現實世界的邏輯。

拳頭硬說了算。

說回三國戰場。

王朗為什麼會來罵陣?

是因為諸葛亮連下三城,一出祁山,還有姜維也是這時候收的。

曹魏於是就派曹真和王朗前來迎戰。

這時候蜀軍士氣大盛,魏軍卻大有餒氣。

王朗身為軍師原想在陣前發表一番演講,鼓舞士氣。

他的武器其實就是一個“天”。

自桓帝、靈帝以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自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臨萬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 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於管仲、樂毅,何乃強要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然而等腐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他的這個天,一是指你們漢朝不行了,這是你們的天命完了。二是我們曹魏順應歷史規律,登上皇位。證據就是我們武皇帝(追認的)曹操多厲害掃清六合,天命所歸。二是我們文皇帝曹丕是禪讓得來的天下。

這就是睜著倆眼說瞎話了。

你們掃清六合?哎呀,那劉備為啥還在四川?那孫權為啥還在江南?

哪兒掃清了?你們要掃清了,就不用你在這裡嗶嗶嗶嗶了。

再說禪讓,你還好意思說?那是拿著刀子逼著禪讓的,別人不知道,你他媽能不知道?揣著明白裝糊塗。

當了婊子也就算了,立了牌坊也就算了。

你還恬不知恥在這吹。

再說了,誰說漢朝氣數盡了,四川還有個大漢皇帝的至親中山靖王之後在為漢朝奮鬥著。

所以天這玩意琢磨不定,如果你真的掃平天下了,拿著槍對著別人說:“你看我是上應天命。”

對方肯定會跪下來喊:“1313113(用英語讀)”

當然也有個別人不跪下來,開槍就是了。

這就是歷史的真正遊戲,也是現在的真正遊戲(見敘利亞)。

王朗的錯誤就是你處在弱勢的位置上你說強勢的話。

諸葛亮當然有話講了。

我原以為,你身為漢朝老臣,來到陣前,面對兩軍將士,必有高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我有一言,請諸位靜聽:  昔日桓帝、靈帝之始,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厥、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  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遍地之間,禽獸食祿;致使狼心狗行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  值此國難之際,王司徒又有何作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 你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

你說天意滅漢,我們老大是誰?

你說你們曹魏是天意,我說我家劉大哥才是天意。

因為我們一筆寫不出兩個劉字。

漢朝為什麼遭到厄運?那是因為有亂臣賊子。

你們家就是亂臣賊子的一部分(三國演義上人人都會說“操雖託名漢相,實乃漢賊)。

你們家曹操本來就是我們漢朝的人,給我們家打工,拿著我們的工資,吃著我們的飯,最後砸了我們的鍋,你居然說這是天意?

你王朗本來是漢朝的人,拿過我們漢家工資的人,現在背叛了漢朝,卻他媽拿老天爺為你背書,你無恥不無恥。

其實王朗也罷,孔明也罷,都是當時的精英階層,既然都是精英階層,你為啥揣著明白裝糊塗,大家誰也沒把那個”天“當回事,大家都知道誰的拳頭硬,誰最後才給天當兒子——天子。

倆人都劍拔弩張了,掄圓了胳膊準備開打了。

王朗你不想著怎麼排兵佈陣,使出什麼計謀打敗對方。

居然站起來要講道理,這不是搞笑嗎?




錦翼


說有道理的人基本是在戰爭年代都是漢奸。看問題要結合當時大環境來看,當時漢朝雖然滅了,但是畢竟統治了整整四百年,在當時漢朝代表的就是正統,便是當時所有人心中都是這樣認為的。在人們看來曹丕就是篡漢,這雖然是大勢所趨,卻不是得到人們根本上的認同。即便魏國勢力強大,也不過是武力強行征服而已。如果說勢力大了就投降是順應天道的話,我想問問蒙滅宋為什麼有十萬人崖山殉葬,乾脆順應天道歸降蒙古不好嗎?正是因為他們這種思想人大多投降了,才有後來的滿清入關。在抗日戰爭時代正有有人他們這種思想才有汪精衛的漢奸政權。

所以說王朗說的可能是大勢所趨,但是不得人心,是典型的漢奸思想。覺得有道理的人千萬不要被他的反動思想迷惑,否則若有外敵入侵,你必定是投降的人中的一個


小風古


瀉藥!

這個問題很有趣,我們分析這場罵戰,要從戰略和戰術上分析。這場罵戰中,王朗先出招,一出手便是大招:

自桓帝、靈帝以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自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
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臨萬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 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於管仲、樂毅,何乃強要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然而等腐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王朗這段話,放到當時的對話情景中來細細分析,可以說所運用的戰術很高明,威逼利誘都用上了,乍一聽很有道理,總結一下就是勝者王侯敗者寇,傻子都知道,你們乖乖投降吧。但是他的戰略上卻犯了一個大錯誤,他一昧採取攻勢,吹噓自己的實力,卻忘了天下仍然是老劉家的天下,曹操這邊名不正言不順,“逆天理,揹人情”的大帽子隨便甩給人家,有一定實力的老劉家代表諸葛亮當然立刻便表示這個鍋我不背。

來看看諸葛的反擊:

“我原以為,你身為漢朝老臣,來到陣前,面對兩軍將士,必有高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我有一言,請諸位靜聽:
  昔日桓帝、靈帝之始,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厥、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
  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遍地之間,禽獸食祿;致使狼心狗行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
  值此國難之際,王司徒又有何作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 你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


諸葛亮的策略便是反擊,他先抓住王朗的漏洞,你曹操不是很強大嗎?在我看來,和董卓、李厥、郭汜這些狼心狗行之輩沒什麼分別,天下大亂也都是因為這些人劫持漢帝,心懷不軌引起來的,如今造成遍地的生靈塗炭,你眼瞎嗎?虧你還是打著孝廉入仕的名頭,沒想到卻幹出反助逆賊這等不要臉的事來。分析諸葛的反擊,不難發現諸葛用天下生靈,百姓社稷為切入點,一下子就把王朗給懟得啞口無言。

但是諸葛亮這邊得理不饒人,立刻又將對王郎的人身攻擊作為切入點:

住口!你這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
  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還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 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於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 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舞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這就不用講什麼戰術了吧,反正什麼不好聽就來什麼唄,王朗失了先機,本就急怒攻心,一大把年紀又被諸葛這麼辱罵一番,不死才怪!題主說王朗所說很有道理,其實就像是兩個人吵架,貌似誰說的都有道理,就看

如何運用戰略了吧!


史不語


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王朗的一場辯論,很精彩。雙方說的都有道理,但沒有對錯。

這次對話的核心衝突在於“正統”二字。諸葛亮認為大漢天下才是正統,曹操曹丕都是逆臣,如今漢獻帝死了,只有劉皇叔才能繼承大統,光復漢室,誅滅反動派曹家。

王朗認為,社會是要前進的,大漢氣數已盡,正如漢取代秦,所以曹家接受禪讓是符合歷史規律的,廣大人民群眾也非常擁護。

小說中,裁判羅貫中老師偏心了諸葛丞相,給王司徒判了輸,於是老大人氣死了。做出這個裁判的依據是“道德”二字,王朗原來是漢臣,為什麼不從一而終呢,為什麼不以死報效漢獻帝呢,卻助紂為虐,還大言不慚。

古代政治這種東西,不是非黑即白的。擴張與侵略是個同義詞,並不存在從盤古開天就自古以來的事情。改朝換代是正常的,曹丕篡漢是更迭,劉備宣佈漢獻帝已死而自己繼位也是一樣,再後來孫權自立為大帝,於是三國也。假如劉備諸葛亮滅了曹魏,發現漢獻帝還活著,難道會把皇帝冕旒冠交回去嗎?當然不會,一定是宣佈這個人不是漢獻帝,並偷偷弄死他。看看他們對待劉表劉璋的做法就一目瞭然了。

諸葛亮錯了嗎,也沒有。唱高調、答非所問,向來是慣用的政治辭令。只有這樣佔據道德制高點,弱小的蜀漢才能借力“人和”二字。

至於讀者如何選擇?古代史只做個旁觀者好了。


幾葦渡


我也覺得王朗說的有道理啊,王朗之所以被噴死,因為他傳統觀念依然健在,還有羞恥心。相比於諸葛亮的噴人,王朗發言的確也是遵循歷史規律的。

(唐國強老師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諸葛亮可以說是噴子界的鼻祖,將人比作牲畜的前輩,看看諸葛亮都說了些什麼,影視劇直接罵道“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 將王朗比作斷了脊背的狗,還叫。

還稱朝上的官員為朽木、禽獸、狼心狗行之輩、奴顏婢膝之人,罵的其實就是王朗。還稱王朗白活76歲,白頭髮老賊即將命喪黃泉。這是赤裸裸的人身攻擊。

(最經典王朗形象)

反觀王朗,言語中雖然有嘲諷,但是畢竟沒有罵人,主要還是歌頌曹操。嘲諷諸葛亮“倒戈卸甲,豈不美哉”比起諸葛亮來說溫柔許多。

歷史存在更迭,漢朝腐朽,勢必國家要重新整合,此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這對於天下來說並非好事,誰不想生活在太平盛世中,所以天道有常、神器更易,歸曹操這個有德之人,不過他卻沒說曹操屠城這樣的事,也算是撿好的說。

王朗區區一文官,只能順應局勢,他又沒有諸葛亮近乎妖道的呼風喚雨能力,倘若認死理,必然就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在大魏廣袤的土地上,只能幫助魏國統一中國。他的執拗對歷史來說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王朝的破滅,自然有中間人的承上啟下,朝代可以攔腰折斷,但是人卻要做出抉擇。魏晉前朝功臣的兒子有些卻是後朝的功臣,比如荀彧父子,賈逵父子,王朗並不突兀。只能說是一種選擇罷了。

不過歷史上的王朗是病死的,不是被噴死的,小說對這個王司徒醜化了。


大眼大世界


王朗與諸葛亮罵戰,實際上是雙方互相勸對方投降。王朗的勸降詞是:“自桓帝、靈帝以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樂毅,何乃要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爾等腐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

王朗說的,冒似義正辭嚴,但卻給人尊嚴上以打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他說成“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曹丕篡漢,被他說成“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頗有點強辭奪理,雖然天下大勢真的是那麼回事。但如果以這個理由勸降諸葛亮,還真讓人聽不進去,接受不了。想投降的,王朗這麼一說,跪地投降,王司徒,你說得對啊!不想投降的,王司徒這麼一說,就有點汙辱人格了。“何乃要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難怪諸葛亮會反罵回去。從王朗與諸葛亮的罵戰來看,他對文字的駕馭水平和邏輯思維能力,比諸葛亮還真是差點。有道理的一段話,讓他也給演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