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南方人對米的偏愛以及對面的排斥?

無人機教練


樓主莫想不通 😊這就是所謂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老祖宗幾輩人留下的生活和飲食習慣而已。不是偏愛,也算不上排斥,只是你一直習慣的東西要被改變,是需要時間的,而且還要大環境的配合。



以前聽過一個故事,大致是說女主的朋友到女主家裡串門兒,發現女主燉雞的時候要分開兩三次燉,朋友很想不通,女主解釋到:我也不清楚,但是我媽媽就是這樣燉的呀😱還有我姥姥,我姥姥也是這樣燉的…女主的朋友就笑了,告訴她那是因為以前的生活條件不好很多家裡都只有個小砂鍋,一鍋燉不下,所以要燉好幾次,你現在有了大的燉鍋,根本不需要了呀,女主直接懵了😂…

所以說,祖祖輩輩留下了很多傳統,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傳承。你吃的慣你的麵條,南方人吃的慣南方的米飯,而且不會膩,因為…大家一直都是這樣吃的,而且,菜不同啊😃😂



另外舉幾個我自己身邊的例子,是關於改變和不改變的哈哈😄

1. 我是山西人,在東北吉林上的大學,我舍友全是南方的,在大學期間,她們都愛上了東北的涼皮、冷麵、砂鍋麵、蘭州拉麵和我們山西的刀削麵、油潑臊子面、炒麵等,不過這個可能和她們本地也吃麵條有關係,比如武漢吃熱乾麵、重慶吃小面,不過浙江的我就不太瞭解了。



2. 我老公是河南人,按道理,山西和河南都是麵食大省,我很喜歡吃燴麵,他也喜歡吃河洛,但是他就是接收不了我們當地的兩種特色麵食:米淇兒和煮疙瘩…




3. 我的一個同事,河南人,剛到晉城時,完全接受不了我們這邊人人都愛的河洛面,覺得又圓又粗難以下嚥,可是沒辦法,大家出去吃個簡餐,免不了要經常吃河洛…然後的然後,他就從難以下嚥到愛上了河洛😂😂😂



4. 曾經火車上碰到一個河南小夥兒,聊的挺開心,和我聊到她女朋友家不愛吃麵食,女朋友家是江蘇的,喜食甜食,為了配合他,偶爾也會吃麵條,但是吃麵條的時候居然和吃米飯一樣,一個碗裡是麵條,另一個碗裡盛菜,他完全理解不了,吃的很尷尬😂😂😂



5. 一個親戚的小孩兒,生活在北方,但是隻吃米飯,從來不吃麵,愁壞了爺爺奶奶,起碼在我們這邊,很多小孩都是更愛吃米飯,而把這傳統的麵食排在了第二位,只等長大之後,對面食有了情感上的昇華,才會重新去喜愛麵食了。



所以,我想說的是,一切存在皆合理,哈哈😄只是時間不夠,氛圍不到,不然,麵食和米飯都能慢慢征服我們的胃吧!而且現在南北美食各地可見,融合也很容易啦😊😊😊比心❤❤❤(暴露了自己吃貨的本質😜😜😜)


營養師阿喵


也不能說是對面排斥,其實南方也有很多面點作品,相比北方來講,只是吃的頻率稍微低了一些,還有就是米類作品比北方多很多。麵點小吃作為中國美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深受百姓的喜愛,比如四川的小吃中,絕大多數都還是以麵粉為主。至於四川人,一日三餐中,早餐最常見的品種就是麵條、包子、稀飯,對面條的喜愛我想在全國都可以排在前面的。給大家介紹一款四川的一個老字號名小吃,豆花面的做法:

一、原料:

(1)、主要原料:麵條1000克、

(2)、面臊原料:豆花1000克、油酥黃豆50克、鹽酥花仁(去皮)50克、大頭菜50克

(3)、滷汁調味料:清水1000克、醬油150克、味精20克、食鹽5克、水發紅苕澱粉20克。

(4)、碗內調味料:醬油50克、芝麻醬100克、花椒粉3克、紅油辣椒100克、味精5克、蔥50克

二、操作步驟:

1、滷汁的製作:紅苕澱粉用清水泡發待用。將清水1000克左右置鍋中燒沸,下入醬油、味精、食鹽調味,再用水發紅苕澱粉勾成二流芡即成。

2、成熟與調味:將油酥黃豆、鹽酥花仁(去皮),用滾筒壓成碎粒,大頭菜切黃豆大小的顆粒,蔥切成蔥花。將醬油、芝麻醬、花椒粉、紅油辣椒和味精均分於小碗內。用旺火沸水下麵條煮熟撈於定好味的碗中,將滷汁、豆花(豆花不用水)與油酥黃豆5、鹽酥花仁、大頭菜均分於麵條碗內即成。

三、質量控制點

1、滷汁:滷汁稀濃要適度。

2、豆花:豆花必須保溫,豆花以石膏豆花為佳,也可用內脂豆腐代替。

四、質量標準

1、色:豆花色白,紅油色澤紅亮。

2、味:味麻、辣、香。

3、口感:麵條滑爽,集麻、辣、鹹、香、燙、酥、嫩為一體。


美食理想


以上是個人觀點!謝謝邀請!🍵🍵🍵如果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謝謝大家多多支持!🍵🍵🍵歡迎大家點擊關注,轉發分享,收藏點贊!🍵🍵🍵謝謝大家如果有什麼問題歡迎邀請!👍👍👍


傑王先生


這個不能絕對的說對米的偏愛和對面食的排斥,在南方還是有人喜歡吃麵食的。

這是習慣問題,從出生開始就開始吃的米,當然會對米相對要偏愛一些,這是從老幾輩人就開始的,一時間當然是該不了這種口味上的習慣。

這口味習慣上的問題,在第一次接觸時當然會產生排斥,但是如果在當地生活上幾年或者更長時間,你看他會不會慢慢的習慣上吃麵食。就像那些不喜歡吃辣的人,第一次吃的時候被辣得嗷嗷直叫、眼淚直流,可如果讓他多吃一段時間,他可能比一些喜歡吃辣的人還能吃辣。

現如今的社會,年輕人基本都會去外省,天南地北的在外漂泊,南方人有的會去北方,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在口味上的習慣也是在慢慢改變的。


以誠相待者,人亦誠而應——九九豔陽天


九九豔陽天




山夫14


這有什麼想不通的,就像你生活在北方,你頓頓都是吃麵食,麵食的種類多,但總體還是麵粉做的,口感大致上還是麵粉的口感。南方人吃大米是從小就吃,生活習慣養成了,況且不是每頓都只是吃大米,主要是吃菜,沒一頓的菜都不同,所以不會覺得乏味,再者不想吃米飯的時候也可以做包子,米粉,面吃。北方的麵食跟南方不同,麵粉的面比較勁道,口感比較紮實,不細膩,南方吃的麵條一般是掛麵,鹼面,口感相對比較細膩,習慣養成了就沒有那麼容易改的了的


拜託了大胃王


相對而言,確實南方人偏愛米飯、北方人偏愛麵食、西方人偏愛麵包、遊牧民偏愛肉食……這完全就是習慣成自然的事情,尤其是早年的習慣對一生的影響很大。就像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一種說法、或聽到這種說法:“媽媽做的飯菜最好吃”、“家鄉的XX小吃最好吃”……客觀上來講這種“最好吃”只是針對自己、針對同鄉,而不是針對所有人的,別人的意見可能恰恰相反,因為他們早期吃到的也許完全不同。

現代人由於有更多的機會走南闖北,這種“偏愛”和“排斥”已經逐步淡化,但總是存在的。一個年輕朋友跟我說過一件事,幾年前他退伍後到陝北找一個戰友玩,戰友說一定要讓他吃吃戰友母親做的最好吃的飯菜,結果他的表現確實可以用“難以下嚥”來形容。記得有一次我參加全國學術會議,主辦方講午餐和晚餐交替搞成米飯和饅頭,結果吃饅頭的時候,南方人普遍吃兩三個就飽、但大半天后便餓,而北方人大多都能吃五六個以上,而吃米飯的時候卻恰恰相反……

所以,這種習慣是遺傳和環境“改造”了我們的消化吸收功能的結果,當我們吃早年習慣吃的食品時,我們腸胃的消化吸收就好,我們的感覺就“喜歡”,反之則“排斥”。當然,由於每個人的體質狀況、消化吸收功能的進化改變和適應能力不同,其“偏愛”和“排斥”性也是不同的。


WILLSON1625027






永春小文


一,是南方受地理的影響,多水而溫暖的氣候,水稻種植歷史長,產量高,範圍大。是最主要農作物,是農村人的重要生活生存方式。二,是在過去,南北交通不便,南方人不容易得到麵粉,飲食習慣養成了餐餐吃大米,一代一代成了習慣。三,是大米容易消化,和海鮮菜配合,味道鮮美,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們總是按自己的生存方式去選取自己所愛,我們支持每個人的生話方式。謝謝關注!


續寫吾言今生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應該是從小生活習慣不同形成的,南方空氣潮溼,水資源豐富,更適合水稻的生長,所以南方人從老祖宗起,就已經形成了吃大米的習慣,而我們北方人正好相反,習慣都是從小形成的,就想我們家,我老倆口是七十年代人,很少吃過米飯,所以我們倆都不喜歡吃米,孩子生活在當代,他們吃米多,所以我家一般都是孩子吃米,我倆吃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